甲子风云 异军突起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xtr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
  
  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它所达到的时代高度纵向上已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横向上已扩展至世界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1927年“国乐改进社”成立时,刘天华即提出国乐“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宏伟设想。如今,国乐之名已有多重“符号”:大陆谓之“民乐”, 香港称为“中乐”,新加坡叫作“华乐”,台湾仍名“国乐”。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以“华乐”名之。其共性指向均为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特有的各种器乐独奏形式以及现代管弦乐队的合奏形式。
  国乐“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是否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回答是肯定的。音乐是人类唯一超越国界的共同语言,无须翻译,即可沟通。刘天华所说之“并驾齐驱”,实际指向乃是“西方音乐”。在以高度声乐化和高度器乐化为特征的“世界音乐”中,无论小提琴、钢琴、室内乐、管弦乐、歌剧等音乐形式以及众多音乐大师创作的大批优秀作品,已经缔造一个有着几百年文化积淀的欧洲音乐文明,盛行不衰,风靡全球。同时,世界各民族、地区的器乐形式,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两者具有相对性之文化价值。但是,作为人类的“音乐语言”,后者之流行多属于国家性、地区性而非世界性范畴。中国“国乐”能否与“世界音乐”抗衡?是否存在着作为国际性音乐语言的潜力?这是刘天华提出这一理论命题之历史高度与实践价值所在。
  中国器乐之创作形式,现有两种典型模式:一是借鉴欧洲音乐各种形式、创作思维与创作技法,融入中国音乐元素而创作的中国音乐作品,具有现代形式、现代技法、现代内容、现代风格等艺术特色。另一种是运用中国固有传统器乐形式,既采用传统音乐技法又借鉴西方复调思维相结合之手法,以传统乐曲改编或现代内容为题材,创作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特色之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包含各种器乐独奏作品在内)。上述两种创作模式,就其“形式”而言,均值得提倡,也是中国器乐走向多元化创作繁荣必由之路。然而,从民族特色角度审视,现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却有着中国乐器群的“外观”,更具有鲜明中国“神韵”,运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乃是一种借鉴性手段。其音色之古老,韵味之独特,技法之新颖,题材之广泛,兼有“传统”与“现代”之光彩,使其“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具有“以我为主”的文化优势。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器乐文化!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世界各国迫切需要接近中国时代的到来,“民乐”将会越来越起到“文化交流”使者的使命。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的发展可谓异军突起,高手云集,新人辈出,名作纷呈,中国音乐界正在逐步实现“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伟大理想。但是,时代总是在呼唤着领军人物出世,领军人物也总会不负众望地依靠集体力量改变时代面貌。朴东生则是民乐界公认为当今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起到这一作用的灵魂人物。
  
   二、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的领军人物
  
  所谓“领军人物”,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1.指在音乐界或某一领域被公认“领袖”式人物,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一种难以替代的核心地位;2.精通本行专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凝聚力、号召力与影响力;3.有着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与人格魅力;4.有一批拥护者,形成规模不等之群体队伍;5.对本行专业之建设与发展做出富于前瞻性、时代性的巨大贡献。因之,领军人物乃是个人才干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条件下发挥时代作用的产物。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的蓬勃发展,既离不开一代代音乐家含辛茹苦付出的心血与努力,也得益于时代文化需要创造的客观条件,更是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伍群体性的智慧与创造结晶。归根结底,“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集体性长远目标。同时,我们也无须回避“领军人物”的重要作用。这样的人物,既是整个队伍中普通一员,又是能够对整体事业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有抱负、有谋略、有实际行动、有忘我精神之将帅式才干人物。在这一基点上考察并加以验证,将朴东生先生称之为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的领军人物,乃是一种严肃的学术定位。目的在于总结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倡导个人作用与整体事业之间所应有的一种“互动”关系。
  朴东生(1934—)辽宁沈阳人。1949年参加专业文艺工作,时年不足15岁。1952年创作第一首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东北风》(合作)作为音乐创作生涯的起点。同年就读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创作成名作——民乐合奏《苗族见太阳》。1954年调北京,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儿童剧团管弦乐队参与演奏、作曲事项;1956年调至中央歌舞团任指挥,创作二胡曲《在草原上》,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扬琴独奏曲《山谷的黎明》、《东湖之春》等作品。1958年下放农村。1959年“支边”延安。1961年调辽宁歌剧院任歌舞团民族乐队指挥,迎来民乐创作又一个“高峰期”。“文革”期间,插队落户,后调至沈阳市歌舞团任指挥,经历了人生沉浮磨练。1977年重返北京工作,调回中央歌舞团担任指挥。1978年起先后出访31个国家和地区,再一次成为他从事创作、指挥、写作之“黄金期”。1979年与彭修文、秦鹏章发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筹建工作,直至1986年正式成立。1987年筹备组织千人演奏“中华大乐”,9月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并担任《金蛇狂舞》指挥。1989年初,调入文化部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任领导工作。整个90年代,在总社、学会、创作、指挥、大量社会活动的“立体化”状态下忙碌,直至21世纪之今日。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要领导人,朴东生对于我国民族管弦乐事业迅猛发展起到了带头人作用。他于1996年(62岁)离休至今,始终未曾离开热爱的民乐岗位。在他从艺60年岁月中,既浓缩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管弦乐事业发展道路的一个侧影,也彰显出一位音乐家成长过程以及在整体事业中所具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以下简称“民管会” )在朴东生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后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绩,或许能够展示上述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与内在联系。
  1.民乐队伍的壮大
  1927年“国乐改进社”发起成立时,发起者有刘天华、吴伯超、郑颖孙、曹安和、萧淑娴等35人。“大同乐会”作为近代最具影响的民族管弦乐演奏团体,无论在上海(1918—1941)或重庆(1941—1946)时期,人数均在数十人左右。“民管会”则由1986年成立初期的几十位会员发展到目前拥有近8000余名会员。同时 “民管会”在组织建设、分工精密、成员众多、活动频繁、有质有量方面乃是卓有成效的机构,对于团结全国民乐界人士共同推进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的发展起着“中枢神经”作用,在港澳台以及世界华人地区的同类团体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巨大的时代反差,既得益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所产生的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也是“民管会”决策者不失时机抓住历史机遇迸发的文化能量。正如朴会长所说:“‘学会’成立15周年时,编印了纪念画册,它的标题是:路在延伸。我坚信,在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民族管弦乐事业的里程中,‘学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将在这一宽广而充满希望的大路上,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朴东生著《民乐纪事60年》,第389页)这一决策变成了这样的事实: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如此一支浩浩荡荡民乐大军的记录!
  2.民乐创作的繁荣
  音乐创作始终是音乐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民乐创作进入一个初步繁荣阶段,一批优秀民族器乐独奏曲和合奏作品表现了新的时代特色。但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真正繁荣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形成了一个以多元化为特色的民乐创作新时代。彭修文、刘文金、赵季平、关廼忠、王建民等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民乐创作题材多样,形式独特,手法新颖,具有很强的时代震撼力。诚然,音乐创作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文化行为,主要依赖于作曲家自觉的创作欲望与内在动力。然而,“民管会”作为外界因素推力作用显然不容忽视。1998年朴会长上任之初,即在山东青岛组织“ ’98全国当代民乐创作理论研讨会”(与《人民音乐》共同主办)。他在“开幕词”中说:海内外各阶层“……一致呼吁能有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民乐精品问世,创作已是推动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关键。”“在世纪之交举行如此规模的创作研讨会,必将为21世纪我国民族管弦乐事业取得更辉煌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一定会推动我们的作曲家写出更多更好无愧于伟大时代所需要的大量民乐精品。”在“闭幕词”中又说:“这是一次推动创作观念转变、拓宽创作思路,高水准、高质量、有实效的理论研讨会。……是一次重要的带有里程碑性质的学术活动,必将在下世纪显出这次会议的理论影响。尤其在座的中青年作曲家,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将对建构完备的民族管弦乐理论体系发挥更大作用。”事实已经证明,改革开放、世纪之交的岁月,是我国民乐创作最有活力与个性化的时代。大批具有经典特色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与民乐独奏、重奏乐曲,争奇斗艳,不胜枚举。中国民乐创作精品意识已经渗透到民族器乐各个乐种之中,验证了朴会长上述关于民乐创作理论所具有的高瞻远瞩眼光与实践意义。
  3.民乐人才的培养
  民族器乐演奏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涌现是中国民族管弦乐整体事业极其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民乐水准之“外化”形式。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音乐院校和民族器乐团体开始成为培养民乐演奏人才的重要基地,并逐渐遍及民族乐器各个门类。笛子、琵琶、二胡、扬琴、古琴、古筝、笙、唢呐等等均有一批优秀演奏家乃至大师级人才涌现。然而,真正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民乐演奏队伍,还是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之后。其中,除了时代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培养部门的纷纷建立和演奏家孜孜不倦的传薪精神等因素之外,“民管会”以及其他机构举办民族器乐考级和各类民族器乐比赛成为促使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大规模涌现创造了时代性机遇。经文化部批准,“民管会”自1997年暑假开始在全国举办“民族器乐演奏(业余)考级”活动。考级伊始,朴东生即指出:“这是民乐界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长期战略任务,是弘扬民族文化、普及民乐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严密组织、精心操作、认真负责地抓好、抓实、抓出有广泛影响的成果。”(出处同上,第395—396页)民乐演奏人才的培育,由普及到提高是一种规律性现象,更是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严密组织”与“精心操作”则是成败之关键。 “民管会”主办或承办的全国性各种规格民族器乐比赛,从各类少年儿童民族乐器比赛直至历届文化部主办第一、二、三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民族器乐大赛”;中央电视台主办2007、2009两届“CCTV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优秀民乐人才之脱颖而出令人目不暇接,无比兴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中国民乐人才新人辈出,后继有人,拥有高水准后备力量之雄厚,又构成历史上空前的壮观景象。这些比赛,朴东生都参与其中,对于培育各行业后继人才有着重要推进作用。正如朴东生会长所感言:“中国的民族音乐在21世纪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必将在世界乐坛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朴东生《寄语——为第一场“‘桃李芬芳’全国青少年民乐观摩音乐会”而作》,出处同上,第399页)民乐新人是我国民乐事业的未来与希望,把握现在,放眼未来,这是战略家的决策与胸怀!
  4.民乐精神的发扬
  何谓“民乐精神”?即民族音乐的“自我超越”。众所周知,我国民族乐器素有“不登大雅之堂”之雅号(诚然,从传统音乐角度而言,其发挥的作用是另一性质问题)。刘天华曾说过:“当知今后学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地。”他在改进国乐,将二胡、琵琶等民间乐器提升至高等音乐学府专业乐器的地位,本身就是民族器乐的“自我超越”。因此,“民乐精神”是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能够发展至今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归纳。我国老一辈民族音乐家都具有这样的实践精神。朴东生更是发扬“民乐精神”的典型与代表。他一生热爱民乐指挥事业,仅“指挥法”一书(1981:《乐队指挥法》;1997:《乐队指挥法》【修订版】;1998:《指挥入门》;2005:《民乐指挥概论》;2007:《合奏与指挥》;2009:《指挥艺术概论》)即有六部之多,在这一领域中不断地“超越自我”。他长期在音乐会舞台上“叱咤风云”。22岁时即在中央歌舞团担任处于核心地位的指挥;他曾动情地说过:“我真正的文艺春天是从1978年开始的。”“1978,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1978,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新起点。”(《民乐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校中,曾经传唱流行过许多著名的中外歌曲,中国歌曲如《送别》、《毕业歌》、《梅娘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长城谣》、《渔光曲》、《嘉陵江上》、《秋水伊人》、《天涯歌女》、《夜半歌声》、《山那边呀好地方》、《玫瑰,玫瑰,我爱你》等;外国歌曲如《念故乡》、《我的家庭真可爱》、《老人河》、《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友谊地久天长》、托塞利的《
第十三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揭晓  本刊讯由文化部主办,中国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工作,经评委会评审,评选出获奖作品23部。其中大型作品5部、中型作品9部、小型作品9部。  获奖作品名单如下:  大型作品  一等奖:(空缺)。二等奖:《第九交响曲》,作者:朱践耳(上海交响乐团);交响大合唱《金陵祭》,作者:金湘(中国音乐学院)。三等奖:交响
鲜花、掌声、笑脸、鼓乐,在吴祖强教授八十寿辰暨从乐从教六十周年庆祝活动上,喜庆的气氛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德高望重的吴祖强教授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目前除了任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和作曲系教授以外,他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协名誉主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顾问、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诸多社会职务。今
《别姬》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首中国当代民族声乐作品,其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音乐元素之韵味,透过民族声乐女高音演唱,运用润腔等技巧塑造了虞姬与项羽传唱千古的爱情故事形象。  作品由王祖皆和张卓娅作曲,他们擅长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其中,《别姬》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别姬》的词作者是阎肃,他将《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霸王别姬”这个故事,通过虞姬的人物来再现此情此景,叙事性强。本文将从作品本身及演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发表题为《学术打假,责无旁贷》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对音乐批评在学术打假中的功能、作用和业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从那时起至今,不觉四年过去,而当下音乐学界学术打假的形势如何?从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传媒近来揭露出来的一系列案例看,学术腐败现象非但屡禁不止,涉嫌的层次反而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造假的形式和手法也愈益新奇。  这种情况说明了两个基本事实:  其一,我
东汉乐是广东省的三大民间乐种之一,源于中原地区的古乐,后随宋人南迁而流传到广东梅县、大埔等地,已有700多年的历史。2004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被广东省文化厅正式授予“广东省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的荣誉称号。大埔县是广东汉乐特别兴盛的地方,从明代开始,就有“家诵户弦”的佳话。如今,走进大埔县,丝弦之声不绝于耳,人们在闲暇时候轮流到各家各户合奏,不亦乐乎。为了深入探究大埔地区汉乐的生存现状、
从19世纪以来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除了承继我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遗产外,还面临西方音乐文化不断东移的影响。特别经过“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的推动,到“清末民初”之后,这种“东西音乐文化交融”的发展,更日甚一日地影响着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前进航向。几乎所有中国的近代音乐家,都不同程度地对自己如何投入到国家的音乐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历史抉择。如“辛亥革命”时期的沈心工、李叔同等对“学堂乐歌”的发展,萧友梅
指挥家、作曲家阎惠昌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198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理论系指挥专业,师从指挥家夏飞云、作曲家胡登跳、何占豪等教授。毕业后任中国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兼乐队艺术指导,1987年被授予国家一级指挥。  除活跃于指挥舞台外,阎氏还积极从事音乐创作,如:交响音画《水之声》获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大赛一等奖和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比二等奖,琵琶独奏《思乡曲》获全国首
如果说读一本好书会让人感到幸福,那么我有幸能够拜读到项阳老师《当传统遭遇现代》这本书,应该是种缘分。  《当传统遭遇现代》是一本学术类型的论文集,里面收录了项阳老师从1984年至2004年20年的著述。总起来说,这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内容,第一阶段基本上是前十年(20世纪80到90年代)的创作,以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为主线。第二阶段基本上是后十年(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创作,以音乐史学和
《得奖歌曲集》的激情问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初,历经百年沧桑的国人,欢声笑语、载歌载舞,再也难抑内心的喜悦,以多彩的活动来庆贺这历史性的盛事。一大批作曲家和音乐家如王莘、刘炽、时乐濛、瞿希贤、贺绿汀等都积极投入歌曲创作,并且创作了许多影响巨大甚至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歌曲作品,如《歌唱祖国》《歌唱二郎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疆好》等。  有了强烈歌唱的渴望和优秀的作品,新的歌声很快在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