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富宁县甘蔗种植面积发展速度很快。尽管旱地蔗区平均亩产不足 3t,但由于糖厂收购糖料蔗吨位价格较高,从而也调动了蔗农种植甘蔗的积极性。针对我县旱地蔗区亩产量低、基础建设设施落后、种植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笔者论述了甘蔗生产现状及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甘蔗生产;问题;对策
一、概况
1.发展的历史
富宁县种植榨糖型和水果食用型甘蔗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由于都是采用土法制糖,群众自产自销,种植面积一直都不大,1983年县委、政府成立了甘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定决心做大甘蔗产业,并计划建设糖厂一座,后来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发展起来。1993年百色糖厂到我县剥隘镇与当地群众签订协议发展种植甘蔗,并给予蔗种、化肥、资金等方面支持,帮助蔗区修通简易蔗区道路,且一直按国家颁布的《糖料管理暂行办法》收购富宁县的甘蔗,形成了良好的收购信用。由此,以百色糖厂为依托,富宁县剥隘、者桑形成了长期生产糖料蔗的3万亩左右的蔗区,但由于运距方面的原因,富宁县新华、板仑、洞波等大面积适宜种植糖料蔗的区域却无法依靠百色糖厂发展糖料蔗种植,因此富宁县的糖料蔗生产从1993年起,发展到2007年10多年时间,面积一直在2.5~3万亩之间徘徊。为充分利用热区优势发展甘蔗,把蔗糖产业发展为我县富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2008年4月,县委、政府与山海关开发区长城糖业有限公司签定协议,成立富宁县富民糖业有限公司,并在富宁建设一座日处理6000t糖料蔗的糖厂,2010年7月,富民糖厂由广西永鑫华糖集团全资收购。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业经济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农业粗放型经济向精加工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群众对发展甘蔗的积极性很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全县播面20683亩,总产49897t;2006年播面22913亩,总产89062t;2007年播面为32943亩,总产78682t;2008年播面为57631.5亩,总产34万t;2009年全县完成甘蔗种植141120亩,其中:新华1573亩、板仑乡10917亩、归朝镇18278亩、谷拉乡8146亩、者桑乡19503亩、剥隘镇37730亩、那能乡12600亩、洞波乡30846亩、里达1527亩。
2.现状
(1)蔗糖产业基地建设现状
2010年富宁县甘蔗新植面积44880亩,加上宿根蔗面积141120亩,全县蔗糖产业基地建设达186000亩。其中:新华4606亩、板仑乡15025亩、归朝镇26335亩、谷拉乡11756亩、者桑乡22693亩、剥隘镇44310亩、那能乡18700亩、洞波乡40496亩、里达2079亩。
(2)企业现状
云南富宁永鑫糖业有限公司位于富宁县归朝镇那腊村,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甘蔗6000t,以生产白砂糖为主,公司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厂区占地面积213.7亩,主营业务为蔗糖生产、加工、销售等。公司性质为自然人独资有限公司,资本实力雄厚。
二、发展条件
1.机遇和挑战
(1)机遇
①产业转移及新能源政策有利于我县大规模发展甘蔗种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大,蔗糖生产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且主要聚集到广西和云南两个省区,为我县选择把发展蔗糖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严重,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日趋严峻,研发可再生资源,利用蔗渣生产无水酒精作为汽车燃料等已经作为国家新能源战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之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食糖消费量也在不断提高,蔗糖市场空间必将不断扩大。而我县热区面积达3450km2,全县120万亩耕地大部分分布在热区,适宜发展甘蔗种植的热区面积广阔,为我县扩大甘蔗种植规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②蔗糖发展具有市场空间。根据云南糖网分析,全球食糖供求关系正由供大于求逐步向供求基本平衡转变,发展中国家食糖消费增长成为世界糖业发展的主导因素。食糖消费增长拉动食糖需求上升:2003年全国食糖消费量不足1000万t,而2005年消费量突破2000万t并逐年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逐步限制食品加工业中禁用糖精、甜味剂等替代品。而国内食糖的生产,布局有较大的变化,东北甜菜糖生产量大幅度减少,广东、福建、海南逐步调减面积,蔗糖生产量大幅下降,食糖总量不足日趋显现,这给我县蔗糖生产带来了难得的市场发展空间。
③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我县蔗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由于全球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导致食糖需求量不断上升,加之主要产糖国家食糖产量不断下降,国际市场食糖供应关系渐趋紧张,国家已经将糖和粮、油、棉一同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我省是全国的第二大产糖省,食糖产量占了全国食糖总产量的近20%,“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围绕确保甘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稳定增长目标,规划达到年产糖300万t以上(2009/2010榨季我省产糖量为177.16万t,历史最高产糖量为2008/2009榨季的223.5万t)。省委、省政府,省糖业协会以及省级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更为完善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甘蔗种植地区的蔗区道路、坡改梯和蔗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
(2)挑战
①建设资金筹集难度大。糖厂项目位于全县规划的工业园区,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经初步测算,仅进糖厂桥梁和道路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由于地方财政十分困难,资金筹集难度大。而企业方面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糖厂项目建设资金筹集困难,影响糖厂建设进度,无法获取最佳市场经营收益。糖是季产年销,一年中白砂糖的市场价差一般在500元/t左右,过季开榨损失严重。
②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我县属于甘蔗发展新区,技术力量薄弱,大部分蔗区群众科技水平低,市场意识差,全县甘蔗平均亩产3.5 t,但有近50%的旱地蔗区平均亩产不足 3t。这样的生产水平与广西等省外先进省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由于生产条件差,陡坡地多,长期以来全县甘蔗生产还处于粗放耕作的状态,加之投入不足,一些蔗农科技意识不强,导致科技措施普及率、到位率低、实施质量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极大地制约了甘蔗生产的发展。
2.优势和劣势
(1)优势
①自然条件优异。富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是全年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或全年无霜,春夏降雨较多,有利于甘蔗的萌芽、分蘖和拔节伸长,秋冬季干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甘蔗糖分的转化和积累。坡地平缓,土地资源丰富,属种蔗最适宜区之一。全县年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日照数1764h,年均气温19.3℃,形成“天然温室”。全县800m以下海拨热区面积3480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5%,适宜种植甘蔗和发展蔗糖产业,开发潜力巨大。
②区位优势明显。富宁县处于“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既是云南通往沿海地区的东大门和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头堡”,又是接纳“两广”和越南经济辐射与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衡昆高速公路横穿全境,富宁港、滇桂高速铁路建成投入使用,将大大改善富宁与周边地区及沿海地区交通网络。区位优势为产品的生产、加工、物资运送、销售提供了便利。
③蔗农积极性高,劳动力充足。长期以来广大农民有种植甘蔗的习惯,近几年随着甘蔗价格稳中有升,甘蔗收入已成为山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当前富宁县群众发展种植甘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热区发展甘蔗生产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④领导重视、政策落实。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甘蔗的发展,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方法,并结合县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蔗糖产业的政策,为蔗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2)劣势
①信贷支持资金不足。新建蔗糖原料基地面积大,群众种植甘蔗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银行贷款程序复杂,信贷人员不足,贷款发放速度缓慢,部分蔗农尚未贷到专项资金,对糖料基地建设带来一定影响。
②甘蔗种植面积分散,成本高。我县群众历来都有种植甘蔗的习惯,但都是农户单家独户种植,面积分散,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使甘蔗生产成本相对高于连片集中的规模经营成本,不利于机械耕作、收获。
③蔗区的交通条件差。由于缺乏资金,大部分蔗区道路尚未修通,已修通的简易道路大都坡陡、弯多、路面窄、路基不实,蔗种及化肥调运难度大。相对滞后的蔗区道路制约了全县糖料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并将影响下步原料蔗的砍运。也使糖厂的运输成本增加。
④机耕化程度低。我县农业种植一直都是以人畜耕作为主,农业机耕化程度低,农民劳动强度大,一定程度上影响蔗糖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全县糖料甘蔗种植面积达60万亩,总产量达200万t以上
①农业目标:全县总体规划发展蔗糖原料基地60万亩,甘蔗总产量达200万t以上。其中:第一期2011-2013年发展到40万亩,第二期2014-2015年发展到60万亩,实现甘蔗总量达200万t以上,甘蔗良种率达到95%以上,平均甘蔗含糖份达到14.5%以上。
②工业目标:到2015年,实现甘蔗入榨量200万t以上,产糖率12%以上,食糖产量23万t以上,酒精产量3万t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亿元以上;能耗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同时,为延伸蔗糖产业链,打造“链条经济”,实现“蔗、糖、浆、酒精、酒、生物肥”一体化联动,发展糖业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利用蔗渣和废糖蜜配套建设酒精厂或兰姆酒厂、纸桨厂、复合肥料厂等。
2.发展定位
通过实施,到2015年,富宁县蔗糖原料基地60万亩,甘蔗总产量达200万t以上,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蔗糖原料基地县,建设全省较大规模的蔗糖生产线,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兰姆酒厂、复合肥厂、纸桨厂,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四、总体布局及空间布局
1.总体布局
(1)规划布局依据甘蔗生长的基本条件要求
甘蔗属喜温、喜光、喜水的四碳作物,甘蔗萌芽的温度一般要求在13℃以上,低于13℃生长缓慢,-2℃蔗芽易受冻害;20~30℃为甘蔗生长的最适宜温度,高于30℃耐幼苗生长差,高于40℃生长受抑制;蔗茎生长期到成熟期一般要求最低温度在20℃以上,低于10℃停止生长,0℃即受冻。甘蔗整个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光照条件。
甘蔗最佳的生态环境指标。据专家对云南蔗区影响产量与糖分的自然因素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对甘蔗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温度(年平均温、≥10℃积温、≥20℃积温)、年日较差、年降水量、冻害频率(≤-2℃),并依此作为云南甘蔗生态适宜性划分的科学依据。经分析研究得出:云南最适宜甘蔗种植的指标是:年平均温度19℃以上,≥10℃积温6300~8000℃,≥20℃积温4500℃以上,年降水量1000mm以上,冻害频率≤-2℃不发生。
按照这个指标,根据县气象局提供的资料分析:我县气候对甘蔗生产有利;年降水量≤1000mm,温度,年日较差11.3~13.0℃,≤-2℃冻害温度基本不发生,这些因素对我县甘蔗产量的影响都不大。
(2)甘蔗种植的生态适宜性分区
最适宜区。海拔900m以下区域:年平均温度20.6~23.8℃,≥10℃积温7500~8687℃,≥20℃积温5400~690℃,不存在≤-2℃冻害发生,日较差13℃。
适宜区。海拔900~1300m:年平均温18~20.6℃,≥10℃积温6400~7500℃,≥20℃积温4200~5400℃,日较差11℃左右,不存在≤-2℃冻害。
次适宜区。海拔1300~1400m:年平均温17.3~18.0℃,≥10℃积温6000~6400℃,≥20℃积温3400~4200℃,蔗茎生长期高于20℃气温从4月上旬开始,8月底就结束,气温有效指数、有效生长时间与最适应条件比明显不足。
不适宜区。海拔1400m以上,年平均温仅17.3℃以下,≥10℃积温6000℃以下,≥20℃积温在3400℃以下,蔗茎生长期高于20C日温从5月上旬开始,至7月底就结束。冬春有≤-2℃冻害出现。
(3)甘蔗种植区域布局意见
海拔1300m米以下区域为最适宜区和适宜区,是今后重点发展的优势区域。
海拔1300~1400m区域为次适宜区,是今后限制发展区域。此区域内布局小气候好,水利条件好的地方可适度发展,但必须采取地膜覆盖栽培等增温保水措施,提高产量和质量。海拔1400m以上区域为不适宜区,今后应禁止发展。
根据我县土地资源状况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在适宜发展种植的区域内,原有和准备发展种植甘蔗的面积必须控制在耕地坡度30度以内区域;原有种植的蔗地坡度在30度及以上的陡坡地,应逐步实行退耕还林,尽快改善和恢复全县生态环境条件。在气候条件适宜和30度坡度内的区域,严禁毁林开发种植。
2.区域布局
我县蔗区布局参照总体布局意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的原则和“三个集中”的要求,认真做好规划和发展原料基地。
(1)甘蔗种植要向适宜区域集中。根据我县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热区分布,蔗区规划为重点发展区:新华、板仑、归朝、谷拉、者桑、剥隘、那能、洞波8个乡镇,次发展区:花甲、阿用2个乡镇,补充发展区:里达、木央、田蓬3个乡镇。
(2)甘蔗种植要向企业附近集中。蔗糖原料基地建设要以糖厂为中心,以制糖企业距离较近的新华、板仑、归朝、者桑、洞波等乡镇和国道323线、广昆高速公路沿线,运输半径在50~70km的适宜发展区作为重点规划区域,70~90km运输半径的适宜发展区作为蔗糖原料基地辅助发展区域,90km以外的不作重点发展。
(3)甘蔗种植要向好田好地集中。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和规划,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加强热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引导群众实施甘蔗下田和种植大户集中发展,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甘蔗产量,加快吨糖田和高优蔗区建设步伐,全面推进热区优质糖料基地建设。
通过优化布局,推进我县甘蔗种植进一步向适宜的优势产区集中,具体是:2010年在2009年的基础上新植面积4.880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18.6万亩,生产原料蔗52万t;2011年新植面积12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30.6万亩,生产原料蔗100.68万t;2012年新植面积5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35.2万亩,生产原料蔗115.62万t;2013年新植面积4.8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40万亩,生产原料蔗132.07万t;2014年新植面积10.8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50.8万亩,生产原料蔗168.03万t;2015年新植面积9.2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60万亩,原料蔗产量稳定在200万t以上,满足糖厂日处理6000~8000t原料蔗的需要。
五、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较差
我县80%以上的甘蔗种植在偏远的山区、半山区,蔗区主干道随着全县号召通达工程后,同时基本实现农村道路“村村通”的目标后才有所改善,但甘蔗区田间道路(种植点至装车点)路况差,有的连拖拉机也进不去,搬运要靠牛马车或简易的钢丝绳完成,近年企业虽然每年为甘蔗区修建一部分,但由于甘蔗区分布广,多数面积都在山坡、半山坡上,加资金有限,力度不够,水利设施基础基本没有,完全
靠天雨养的甘蔗,一遇旱年产量很低。如去年(2009年)富宁境内由于遭到百年不遇持续干旱的严重影响,导致甘蔗亩产量很低,平均仅两吨多一点。
2.甘蔗区品种单一,品种更新慢
目前,我县种植的甘蔗品种仅是台糖22号和粤糖00236两个品种,品种太单一,一遇不良环境就有可能欠收。应着眼于引进优质、高产、抗旱,糖分高的优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更新良种。
3.甘蔗种植管理技术落后
由于甘蔗种植地多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半山区,群众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传统意识浓厚,甘蔗种植管理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整地质量差、开沟或大或小,密度不一致,种植过浅,难以达到高产群体,整体产量不高;二是施肥单一,多数仅施一次肥,且不覆盖土,肥料利用率低;三是下种后不习惯覆盖膜、出苗率低,缺塘大;四是宿根年限太长,有的达5~6年;五是收砍留桩太高,影响次年宿根苗的质量产;六是管理粗放,病虫草鼠为害严重。
4.大力推进甘蔗下良田,蔗、粮争地矛盾突出
今年秋季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确保、满足糖厂日处理6000~8000t原料蔗的需要,在热区发展甘蔗下田的号召,未必导致甘蔗与粮食争地矛盾十分突出。
六、甘蔗生产对策
1.加大甘蔗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结合我县甘蔗品种太单一,一遇不良环境就有可能欠收或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农业部门应着眼于下大力气引进优质、高产、抗旱,糖分高的水田、旱地甘蔗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更适合我县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倏条件的新良种进行推广种植,每个乡镇6~7个,每个村委会3~4个作主栽品种即可。
2.加大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
我县种植的甘蔗,特别是旱地甘蔗栽培管理技术含量低,农业部门要加强主要甘蔗区(特别是百千亩以上的村组)的蔗农的系统培训。以旱地甘蔗为主,主攻旱地甘蔗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内容主要是旱地甘蔗深沟板土槽植节水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蔗叶覆盖技术、化学除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甘蔗行间间作套种技术、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等等。同时,在主要支柱产业为甘蔗的村委会,每年举办1—2次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样板,组织蔗农参观学习,让蔗农眼看得见、手摸得着,学了就会。多年实践证明,采用通过举办示范样板、召开现场会的办法,推广新技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与甘蔗间作套种技术力度
富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旱地和山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8%,全县有41万人口,形成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格局。粮食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一直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不断的增多,城乡和道路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越来越多,耕地面积日益珍贵,世界食粮危机不断发生。大力推广甘蔗与经济作物,甘蔗与粮食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提高单位面积复种指数,解决蔗、粮争地的矛盾,是甘蔗产业发展的有力方向。主要采取的间套种模式:
(1)冬、春植甘蔗间套种陆稻技术。冬、春植甘蔗的下种期一般在10月至来年的2月初种植,萌动发芽在4~5月份,出土时间在5~6月间,种植行距为80~100cm,这样的行距及时间差,这样2月初始正好是早春陆稻种植的下种时节,到5月底六月初即可收获一季粮食,亩产可达250~350kg,又可以解决一个人的吃粮问题。陆稻种植采用旱育保姆种衣剂进行包衣播种,结合蔗地间行开小沟理墒,然后在墒面上采用开沟以条播方试进行播种,陆稻行间距为15~20cm。
(2)宿根甘蔗间套种陆稻。我县甘蔗收获大都在10月份开始采收至来年的1~4月份结束,采收结束收结合甘蔗施肥,进行蔗地行间深挖,整理蔗间行面理墒,进行早春陆稻间套种种植,及实施技术要点与冬、春植甘蔗间套种植技术相同。
(3)冬植甘蔗间套种冬花生技术。冬植甘蔗间套种花生优点很多,主要是:一是提高复种指数。花生是丛生型作物,苗矮,甘蔗是高秆作物,直立、生长期长,利用两者植期时间差及其苗期生长的空间来间种,即在已备好的冬植蔗地,先种植甘蔗,后种植花生,便多了一项花生的经济收入;二是增加甘蔗有机肥。花生收获后,将藤茎和残留的根、枯枝落叶埋入蔗头,实现秸秆还田,能增加甘蔗的有机肥,提高甘蔗产量;三是易操作。甘蔗间种花生,只是1月初播种在甘蔗行间种植两行花生全程覆盖地膜便可,容易操作;四是经济效益高。甘蔗间套种花4月底即可收获,此时鲜花生上市买价好,亩产值可达千元以上。
(4)冬植甘蔗间套种大豆技术。为加快我县粮食生产发展,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结合富宁县以发展甘蔗产业为支柱产业、提倡甘蔗下田的前提下,在甘蔗种植田里套种大豆,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油播种面积,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益。甘蔗间套种大豆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二是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以增加土地肥力,收割后的豆杆履盖甘蔗地,对甘蔗起到施肥、保水作用,从而达到甘蔗、大豆双丰收。
4.加大蔗区田间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力度
蔗区田间道路路况差,增加了蔗农搬运甘蔗的劳动强度和成本,影响蔗农种植甘蔗的积极性,根据我县甘蔗原料基地规划建设60万亩,为确保生产和砍运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蔗区道路规划建设十分必要。2011—2015年全县规划建设道路127条,里程 653.1km,其中新建54条,修复73条,剥隘至谷拉库区、板仑至郎恒新建四级沙石路由交通局设计建设,服务9个乡镇,50个村委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旱地甘蔗遇到干旱年份,亩产仅有2~3t,收入很低,甚至赔本,因此,水利条件制约着旱地甘蔗的发展。为使旱地甘蔗面积稳定发展、稳产、高产,应加大山区小水窖集雨灌溉设施的建设力度。我县甘蔗原料基地多为坡耕地,水源缺乏,基本无灌溉设施,甘蔗生长均靠自然降雨。为保证甘蔗生长需水和农事用水,建议利用田间自然沟渠,道路沟渠,斜坡等自然地形引水或者雨季积雨蓄水需建设地头水窖,实行集雨补灌规划建设25m3地头水窖5585个,12m3地头水窖8018个,集雨坪176000m2,可供23万亩蔗地农业生产用水。
[关键词] 甘蔗生产;问题;对策
一、概况
1.发展的历史
富宁县种植榨糖型和水果食用型甘蔗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由于都是采用土法制糖,群众自产自销,种植面积一直都不大,1983年县委、政府成立了甘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定决心做大甘蔗产业,并计划建设糖厂一座,后来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发展起来。1993年百色糖厂到我县剥隘镇与当地群众签订协议发展种植甘蔗,并给予蔗种、化肥、资金等方面支持,帮助蔗区修通简易蔗区道路,且一直按国家颁布的《糖料管理暂行办法》收购富宁县的甘蔗,形成了良好的收购信用。由此,以百色糖厂为依托,富宁县剥隘、者桑形成了长期生产糖料蔗的3万亩左右的蔗区,但由于运距方面的原因,富宁县新华、板仑、洞波等大面积适宜种植糖料蔗的区域却无法依靠百色糖厂发展糖料蔗种植,因此富宁县的糖料蔗生产从1993年起,发展到2007年10多年时间,面积一直在2.5~3万亩之间徘徊。为充分利用热区优势发展甘蔗,把蔗糖产业发展为我县富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2008年4月,县委、政府与山海关开发区长城糖业有限公司签定协议,成立富宁县富民糖业有限公司,并在富宁建设一座日处理6000t糖料蔗的糖厂,2010年7月,富民糖厂由广西永鑫华糖集团全资收购。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业经济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农业粗放型经济向精加工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群众对发展甘蔗的积极性很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全县播面20683亩,总产49897t;2006年播面22913亩,总产89062t;2007年播面为32943亩,总产78682t;2008年播面为57631.5亩,总产34万t;2009年全县完成甘蔗种植141120亩,其中:新华1573亩、板仑乡10917亩、归朝镇18278亩、谷拉乡8146亩、者桑乡19503亩、剥隘镇37730亩、那能乡12600亩、洞波乡30846亩、里达1527亩。
2.现状
(1)蔗糖产业基地建设现状
2010年富宁县甘蔗新植面积44880亩,加上宿根蔗面积141120亩,全县蔗糖产业基地建设达186000亩。其中:新华4606亩、板仑乡15025亩、归朝镇26335亩、谷拉乡11756亩、者桑乡22693亩、剥隘镇44310亩、那能乡18700亩、洞波乡40496亩、里达2079亩。
(2)企业现状
云南富宁永鑫糖业有限公司位于富宁县归朝镇那腊村,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甘蔗6000t,以生产白砂糖为主,公司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厂区占地面积213.7亩,主营业务为蔗糖生产、加工、销售等。公司性质为自然人独资有限公司,资本实力雄厚。
二、发展条件
1.机遇和挑战
(1)机遇
①产业转移及新能源政策有利于我县大规模发展甘蔗种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大,蔗糖生产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且主要聚集到广西和云南两个省区,为我县选择把发展蔗糖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严重,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日趋严峻,研发可再生资源,利用蔗渣生产无水酒精作为汽车燃料等已经作为国家新能源战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之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食糖消费量也在不断提高,蔗糖市场空间必将不断扩大。而我县热区面积达3450km2,全县120万亩耕地大部分分布在热区,适宜发展甘蔗种植的热区面积广阔,为我县扩大甘蔗种植规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②蔗糖发展具有市场空间。根据云南糖网分析,全球食糖供求关系正由供大于求逐步向供求基本平衡转变,发展中国家食糖消费增长成为世界糖业发展的主导因素。食糖消费增长拉动食糖需求上升:2003年全国食糖消费量不足1000万t,而2005年消费量突破2000万t并逐年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逐步限制食品加工业中禁用糖精、甜味剂等替代品。而国内食糖的生产,布局有较大的变化,东北甜菜糖生产量大幅度减少,广东、福建、海南逐步调减面积,蔗糖生产量大幅下降,食糖总量不足日趋显现,这给我县蔗糖生产带来了难得的市场发展空间。
③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我县蔗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由于全球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导致食糖需求量不断上升,加之主要产糖国家食糖产量不断下降,国际市场食糖供应关系渐趋紧张,国家已经将糖和粮、油、棉一同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我省是全国的第二大产糖省,食糖产量占了全国食糖总产量的近20%,“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围绕确保甘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稳定增长目标,规划达到年产糖300万t以上(2009/2010榨季我省产糖量为177.16万t,历史最高产糖量为2008/2009榨季的223.5万t)。省委、省政府,省糖业协会以及省级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更为完善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甘蔗种植地区的蔗区道路、坡改梯和蔗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
(2)挑战
①建设资金筹集难度大。糖厂项目位于全县规划的工业园区,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经初步测算,仅进糖厂桥梁和道路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由于地方财政十分困难,资金筹集难度大。而企业方面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糖厂项目建设资金筹集困难,影响糖厂建设进度,无法获取最佳市场经营收益。糖是季产年销,一年中白砂糖的市场价差一般在500元/t左右,过季开榨损失严重。
②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我县属于甘蔗发展新区,技术力量薄弱,大部分蔗区群众科技水平低,市场意识差,全县甘蔗平均亩产3.5 t,但有近50%的旱地蔗区平均亩产不足 3t。这样的生产水平与广西等省外先进省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由于生产条件差,陡坡地多,长期以来全县甘蔗生产还处于粗放耕作的状态,加之投入不足,一些蔗农科技意识不强,导致科技措施普及率、到位率低、实施质量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极大地制约了甘蔗生产的发展。
2.优势和劣势
(1)优势
①自然条件优异。富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是全年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或全年无霜,春夏降雨较多,有利于甘蔗的萌芽、分蘖和拔节伸长,秋冬季干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甘蔗糖分的转化和积累。坡地平缓,土地资源丰富,属种蔗最适宜区之一。全县年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日照数1764h,年均气温19.3℃,形成“天然温室”。全县800m以下海拨热区面积3480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5%,适宜种植甘蔗和发展蔗糖产业,开发潜力巨大。
②区位优势明显。富宁县处于“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既是云南通往沿海地区的东大门和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头堡”,又是接纳“两广”和越南经济辐射与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衡昆高速公路横穿全境,富宁港、滇桂高速铁路建成投入使用,将大大改善富宁与周边地区及沿海地区交通网络。区位优势为产品的生产、加工、物资运送、销售提供了便利。
③蔗农积极性高,劳动力充足。长期以来广大农民有种植甘蔗的习惯,近几年随着甘蔗价格稳中有升,甘蔗收入已成为山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当前富宁县群众发展种植甘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热区发展甘蔗生产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④领导重视、政策落实。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甘蔗的发展,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方法,并结合县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蔗糖产业的政策,为蔗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2)劣势
①信贷支持资金不足。新建蔗糖原料基地面积大,群众种植甘蔗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银行贷款程序复杂,信贷人员不足,贷款发放速度缓慢,部分蔗农尚未贷到专项资金,对糖料基地建设带来一定影响。
②甘蔗种植面积分散,成本高。我县群众历来都有种植甘蔗的习惯,但都是农户单家独户种植,面积分散,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使甘蔗生产成本相对高于连片集中的规模经营成本,不利于机械耕作、收获。
③蔗区的交通条件差。由于缺乏资金,大部分蔗区道路尚未修通,已修通的简易道路大都坡陡、弯多、路面窄、路基不实,蔗种及化肥调运难度大。相对滞后的蔗区道路制约了全县糖料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并将影响下步原料蔗的砍运。也使糖厂的运输成本增加。
④机耕化程度低。我县农业种植一直都是以人畜耕作为主,农业机耕化程度低,农民劳动强度大,一定程度上影响蔗糖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全县糖料甘蔗种植面积达60万亩,总产量达200万t以上
①农业目标:全县总体规划发展蔗糖原料基地60万亩,甘蔗总产量达200万t以上。其中:第一期2011-2013年发展到40万亩,第二期2014-2015年发展到60万亩,实现甘蔗总量达200万t以上,甘蔗良种率达到95%以上,平均甘蔗含糖份达到14.5%以上。
②工业目标:到2015年,实现甘蔗入榨量200万t以上,产糖率12%以上,食糖产量23万t以上,酒精产量3万t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亿元以上;能耗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同时,为延伸蔗糖产业链,打造“链条经济”,实现“蔗、糖、浆、酒精、酒、生物肥”一体化联动,发展糖业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利用蔗渣和废糖蜜配套建设酒精厂或兰姆酒厂、纸桨厂、复合肥料厂等。
2.发展定位
通过实施,到2015年,富宁县蔗糖原料基地60万亩,甘蔗总产量达200万t以上,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蔗糖原料基地县,建设全省较大规模的蔗糖生产线,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兰姆酒厂、复合肥厂、纸桨厂,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四、总体布局及空间布局
1.总体布局
(1)规划布局依据甘蔗生长的基本条件要求
甘蔗属喜温、喜光、喜水的四碳作物,甘蔗萌芽的温度一般要求在13℃以上,低于13℃生长缓慢,-2℃蔗芽易受冻害;20~30℃为甘蔗生长的最适宜温度,高于30℃耐幼苗生长差,高于40℃生长受抑制;蔗茎生长期到成熟期一般要求最低温度在20℃以上,低于10℃停止生长,0℃即受冻。甘蔗整个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光照条件。
甘蔗最佳的生态环境指标。据专家对云南蔗区影响产量与糖分的自然因素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对甘蔗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温度(年平均温、≥10℃积温、≥20℃积温)、年日较差、年降水量、冻害频率(≤-2℃),并依此作为云南甘蔗生态适宜性划分的科学依据。经分析研究得出:云南最适宜甘蔗种植的指标是:年平均温度19℃以上,≥10℃积温6300~8000℃,≥20℃积温4500℃以上,年降水量1000mm以上,冻害频率≤-2℃不发生。
按照这个指标,根据县气象局提供的资料分析:我县气候对甘蔗生产有利;年降水量≤1000mm,温度,年日较差11.3~13.0℃,≤-2℃冻害温度基本不发生,这些因素对我县甘蔗产量的影响都不大。
(2)甘蔗种植的生态适宜性分区
最适宜区。海拔900m以下区域:年平均温度20.6~23.8℃,≥10℃积温7500~8687℃,≥20℃积温5400~690℃,不存在≤-2℃冻害发生,日较差13℃。
适宜区。海拔900~1300m:年平均温18~20.6℃,≥10℃积温6400~7500℃,≥20℃积温4200~5400℃,日较差11℃左右,不存在≤-2℃冻害。
次适宜区。海拔1300~1400m:年平均温17.3~18.0℃,≥10℃积温6000~6400℃,≥20℃积温3400~4200℃,蔗茎生长期高于20℃气温从4月上旬开始,8月底就结束,气温有效指数、有效生长时间与最适应条件比明显不足。
不适宜区。海拔1400m以上,年平均温仅17.3℃以下,≥10℃积温6000℃以下,≥20℃积温在3400℃以下,蔗茎生长期高于20C日温从5月上旬开始,至7月底就结束。冬春有≤-2℃冻害出现。
(3)甘蔗种植区域布局意见
海拔1300m米以下区域为最适宜区和适宜区,是今后重点发展的优势区域。
海拔1300~1400m区域为次适宜区,是今后限制发展区域。此区域内布局小气候好,水利条件好的地方可适度发展,但必须采取地膜覆盖栽培等增温保水措施,提高产量和质量。海拔1400m以上区域为不适宜区,今后应禁止发展。
根据我县土地资源状况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在适宜发展种植的区域内,原有和准备发展种植甘蔗的面积必须控制在耕地坡度30度以内区域;原有种植的蔗地坡度在30度及以上的陡坡地,应逐步实行退耕还林,尽快改善和恢复全县生态环境条件。在气候条件适宜和30度坡度内的区域,严禁毁林开发种植。
2.区域布局
我县蔗区布局参照总体布局意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的原则和“三个集中”的要求,认真做好规划和发展原料基地。
(1)甘蔗种植要向适宜区域集中。根据我县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热区分布,蔗区规划为重点发展区:新华、板仑、归朝、谷拉、者桑、剥隘、那能、洞波8个乡镇,次发展区:花甲、阿用2个乡镇,补充发展区:里达、木央、田蓬3个乡镇。
(2)甘蔗种植要向企业附近集中。蔗糖原料基地建设要以糖厂为中心,以制糖企业距离较近的新华、板仑、归朝、者桑、洞波等乡镇和国道323线、广昆高速公路沿线,运输半径在50~70km的适宜发展区作为重点规划区域,70~90km运输半径的适宜发展区作为蔗糖原料基地辅助发展区域,90km以外的不作重点发展。
(3)甘蔗种植要向好田好地集中。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和规划,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加强热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引导群众实施甘蔗下田和种植大户集中发展,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甘蔗产量,加快吨糖田和高优蔗区建设步伐,全面推进热区优质糖料基地建设。
通过优化布局,推进我县甘蔗种植进一步向适宜的优势产区集中,具体是:2010年在2009年的基础上新植面积4.880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18.6万亩,生产原料蔗52万t;2011年新植面积12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30.6万亩,生产原料蔗100.68万t;2012年新植面积5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35.2万亩,生产原料蔗115.62万t;2013年新植面积4.8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40万亩,生产原料蔗132.07万t;2014年新植面积10.8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50.8万亩,生产原料蔗168.03万t;2015年新植面积9.2万亩,使甘蔗原料基地达60万亩,原料蔗产量稳定在200万t以上,满足糖厂日处理6000~8000t原料蔗的需要。
五、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较差
我县80%以上的甘蔗种植在偏远的山区、半山区,蔗区主干道随着全县号召通达工程后,同时基本实现农村道路“村村通”的目标后才有所改善,但甘蔗区田间道路(种植点至装车点)路况差,有的连拖拉机也进不去,搬运要靠牛马车或简易的钢丝绳完成,近年企业虽然每年为甘蔗区修建一部分,但由于甘蔗区分布广,多数面积都在山坡、半山坡上,加资金有限,力度不够,水利设施基础基本没有,完全
靠天雨养的甘蔗,一遇旱年产量很低。如去年(2009年)富宁境内由于遭到百年不遇持续干旱的严重影响,导致甘蔗亩产量很低,平均仅两吨多一点。
2.甘蔗区品种单一,品种更新慢
目前,我县种植的甘蔗品种仅是台糖22号和粤糖00236两个品种,品种太单一,一遇不良环境就有可能欠收。应着眼于引进优质、高产、抗旱,糖分高的优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更新良种。
3.甘蔗种植管理技术落后
由于甘蔗种植地多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半山区,群众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不高、传统意识浓厚,甘蔗种植管理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整地质量差、开沟或大或小,密度不一致,种植过浅,难以达到高产群体,整体产量不高;二是施肥单一,多数仅施一次肥,且不覆盖土,肥料利用率低;三是下种后不习惯覆盖膜、出苗率低,缺塘大;四是宿根年限太长,有的达5~6年;五是收砍留桩太高,影响次年宿根苗的质量产;六是管理粗放,病虫草鼠为害严重。
4.大力推进甘蔗下良田,蔗、粮争地矛盾突出
今年秋季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确保、满足糖厂日处理6000~8000t原料蔗的需要,在热区发展甘蔗下田的号召,未必导致甘蔗与粮食争地矛盾十分突出。
六、甘蔗生产对策
1.加大甘蔗优良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结合我县甘蔗品种太单一,一遇不良环境就有可能欠收或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农业部门应着眼于下大力气引进优质、高产、抗旱,糖分高的水田、旱地甘蔗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更适合我县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倏条件的新良种进行推广种植,每个乡镇6~7个,每个村委会3~4个作主栽品种即可。
2.加大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
我县种植的甘蔗,特别是旱地甘蔗栽培管理技术含量低,农业部门要加强主要甘蔗区(特别是百千亩以上的村组)的蔗农的系统培训。以旱地甘蔗为主,主攻旱地甘蔗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内容主要是旱地甘蔗深沟板土槽植节水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蔗叶覆盖技术、化学除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甘蔗行间间作套种技术、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等等。同时,在主要支柱产业为甘蔗的村委会,每年举办1—2次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样板,组织蔗农参观学习,让蔗农眼看得见、手摸得着,学了就会。多年实践证明,采用通过举办示范样板、召开现场会的办法,推广新技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与甘蔗间作套种技术力度
富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旱地和山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8%,全县有41万人口,形成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格局。粮食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一直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不断的增多,城乡和道路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越来越多,耕地面积日益珍贵,世界食粮危机不断发生。大力推广甘蔗与经济作物,甘蔗与粮食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提高单位面积复种指数,解决蔗、粮争地的矛盾,是甘蔗产业发展的有力方向。主要采取的间套种模式:
(1)冬、春植甘蔗间套种陆稻技术。冬、春植甘蔗的下种期一般在10月至来年的2月初种植,萌动发芽在4~5月份,出土时间在5~6月间,种植行距为80~100cm,这样的行距及时间差,这样2月初始正好是早春陆稻种植的下种时节,到5月底六月初即可收获一季粮食,亩产可达250~350kg,又可以解决一个人的吃粮问题。陆稻种植采用旱育保姆种衣剂进行包衣播种,结合蔗地间行开小沟理墒,然后在墒面上采用开沟以条播方试进行播种,陆稻行间距为15~20cm。
(2)宿根甘蔗间套种陆稻。我县甘蔗收获大都在10月份开始采收至来年的1~4月份结束,采收结束收结合甘蔗施肥,进行蔗地行间深挖,整理蔗间行面理墒,进行早春陆稻间套种种植,及实施技术要点与冬、春植甘蔗间套种植技术相同。
(3)冬植甘蔗间套种冬花生技术。冬植甘蔗间套种花生优点很多,主要是:一是提高复种指数。花生是丛生型作物,苗矮,甘蔗是高秆作物,直立、生长期长,利用两者植期时间差及其苗期生长的空间来间种,即在已备好的冬植蔗地,先种植甘蔗,后种植花生,便多了一项花生的经济收入;二是增加甘蔗有机肥。花生收获后,将藤茎和残留的根、枯枝落叶埋入蔗头,实现秸秆还田,能增加甘蔗的有机肥,提高甘蔗产量;三是易操作。甘蔗间种花生,只是1月初播种在甘蔗行间种植两行花生全程覆盖地膜便可,容易操作;四是经济效益高。甘蔗间套种花4月底即可收获,此时鲜花生上市买价好,亩产值可达千元以上。
(4)冬植甘蔗间套种大豆技术。为加快我县粮食生产发展,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结合富宁县以发展甘蔗产业为支柱产业、提倡甘蔗下田的前提下,在甘蔗种植田里套种大豆,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油播种面积,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益。甘蔗间套种大豆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二是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以增加土地肥力,收割后的豆杆履盖甘蔗地,对甘蔗起到施肥、保水作用,从而达到甘蔗、大豆双丰收。
4.加大蔗区田间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力度
蔗区田间道路路况差,增加了蔗农搬运甘蔗的劳动强度和成本,影响蔗农种植甘蔗的积极性,根据我县甘蔗原料基地规划建设60万亩,为确保生产和砍运工作的有序顺利开展,蔗区道路规划建设十分必要。2011—2015年全县规划建设道路127条,里程 653.1km,其中新建54条,修复73条,剥隘至谷拉库区、板仑至郎恒新建四级沙石路由交通局设计建设,服务9个乡镇,50个村委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旱地甘蔗遇到干旱年份,亩产仅有2~3t,收入很低,甚至赔本,因此,水利条件制约着旱地甘蔗的发展。为使旱地甘蔗面积稳定发展、稳产、高产,应加大山区小水窖集雨灌溉设施的建设力度。我县甘蔗原料基地多为坡耕地,水源缺乏,基本无灌溉设施,甘蔗生长均靠自然降雨。为保证甘蔗生长需水和农事用水,建议利用田间自然沟渠,道路沟渠,斜坡等自然地形引水或者雨季积雨蓄水需建设地头水窖,实行集雨补灌规划建设25m3地头水窖5585个,12m3地头水窖8018个,集雨坪176000m2,可供23万亩蔗地农业生产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