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中旬,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慧芬,获评2018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她与冯骥才等十位非遗工作者,成为业界年度致敬的对象。有人说,中国的绣娘有很多,但姚慧芬却只有一个。“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也称其为“中华巧女”。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奇女子?祖父是绘制绣稿的高手
一脚踏进绣庄,我第一感觉是走错了地方。我原以为,绣庄里应该堆满了针线布料,可我眼前分明是一幅幅摄影、水墨、油画、书法、人物素描作品,整个房子倒像是一座美术馆。可走近一看,才在那些作品上,发现细细密密的针脚。
“太神奇了,您的刺绣作品怎么都像绘画吗?”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惊叹声已经在人群中响起。“我用了自己独创的‘简针绣’,不用‘简针绣’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姚慧芬笑着答道,同时打开了自己的苏绣记忆。
生长于太湖边上的姚惠芬,祖父是绘制绣稿的高手,父亲曾担任乡刺绣站站长。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七八岁就跟着妈妈和奶奶拿起针线绣花。“小时候,我们一放学回家,就支起棚架绣花,傍晚天黑下来了,我就会到院子里,在暮色中和大树、花草、鸟儿说说话。”姚惠芬关于苏绣的回忆,伴着一些细小、甜蜜的往事。
当然,少时的姚慧芬,并非整日埋头于针线中,闲暇时,她也和弟弟妹妹—起下湖游水,上墙爬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赋予了她对艺术丰富的感知力,使得她在刺绣之路上非常得心应手,十几岁时,在方圆几十里,已小有名气。虽然成名早,可姚慧芬还是有些“另类”,有人称她为“三不”绣娘:不喜欢绣重复内容;不想为绣而绣;不相信死绣能绣出好东西。
不喜欢重复自己的姚慧芬,像婴儿一样,贪婪地从各处吸收营养,为日后绣出“不一樣的作品”,积蓄着能量。姚惠芬姐妹先是跟随“仿真绣”创始人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学习“仿真绣”。扎扎实实学习6年后,她们又拜被誉为“中国乱针绣肖像第一人”的任彗闲为师,学习“乱针绣”。十多年寒来暑往,姚惠芬大多数时间与绷架为伴,针飞不辍,绣中作乐。熟练掌握各种技艺后,姚惠芬开始从对“技”的追求转向对“艺”的探索。
开创独门技艺“简针绣”
2006年,姚惠芬到法国里昂参访三位法国绣娘的工作坊。下榻宾馆的拐角处,一幅小小的少女素描像,吸引了她的目光,她将素描像重新构图,做成了绣稿。为了使作品更加简洁生动,她尝试着把传统苏绣针法技艺与西方的素描技艺相融合,经过几个月的创作,完成了她的第一幅“简针绣”作品,由此开创了她的独门技艺“简针绣”。
“简针绣”是一种适合表现素描人物肖像的新刺绣方法。这种刺绣方法与传统刺绣方法相比,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弃繁从简,以少胜多,使作品的表现形式更简单、更清晰、更彻底,体现了一种简洁而纯粹的审美内涵。
因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简针绣”为中国传统工艺与西方艺术架起了沟通的桥梁。2013年3月,姚惠芬的“简针绣”作品《四美图》,在英国参加“世界纤维艺术展中国周”活动。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多次观赏《四美图》后,向姚惠芬提出收藏这套作品的愿望。《四美图》成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件当代中国刺绣作品。
2017年,苏绣第一次作为当代艺术作品进入世界顶级艺术大展—威尼斯双年展。那次双年展,姚惠芬共有34幅苏绣作品参展。在这些作品中,最让她满意的是以南宋名画为蓝本绣制的《骷髅幻戏图》。在创作过程中,姚惠芬突破传统刺绣技法,重新挖掘苏绣传统针法资源,把50多种传统刺绣针法在一幅作品上集中呈现,并且每一幅作品的每一个局部,都采用不同的针法,让不同的针法之间形成了矛盾和冲突的艺术效果。《骷髅幻戏图》是继沈寿“仿真绣”、杨守玉“乱针绣”、任彗闲“虚实乱针绣”之后,苏绣的又一次创新实践,是传统苏绣在重新回归本体性创作过程中全新的创造与升华,是反映当代苏绣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的标志之一。
跟很多非遗一样,苏绣传承至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年轻人不肯学这门手艺了。为此,姚惠芬把培养苏绣传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和苏州几个大学合作开设了刺绣兴趣班,并定期免费教大学生刺绣技艺。
种下苏绣的种子
从创作到教学,姚惠芬都以耐心的态度默默耕耘,她把这—过程称为“种下苏绣的种子”。“一次展览中,我碰到一位二十年前的学生,她说正是因为当年听过我的课,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才慢陧走上传承苏绣的道路。”那位学生的话,让姚慧芬十分感慨,也坚定了她培养年轻传承人的信心:“传承苏绣,要让年轻人先了解,由了解到喜欢再到热爱,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苏绣的队伍。”
从1991年至今,姚惠芬的苏绣作品,先后几十次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及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一“山花奖”,其中一些作品还被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儿童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艺术馆及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等人收藏。而姚慧芬本人,也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誉为“当代苏绣传人”。
姚惠芬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刺绣也应该“当随时代”。传统刺绣是不断发展的,怎么创新,用什么去创新,是刺绣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苏绣要发展,必须先把传统刺绣技艺扎实学好,把老一辈刺绣大师的经典作品研究好,把前辈身上的高尚精神继承好,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法、新的想象力去创作出新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突破传统、创新发展。
从懵懂女童到卓有成就的苏绣艺术家,对于姚惠芬来说,刺绣已经不仅是—种职业,而是自己选定的生活方式。姚惠芬属于苦学一派,不善交际、不事张扬,冬去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耕耘于无止境的刺绣艺术天地里,在当今绣坛独树一帜。她既很好地传承了传统刺绣技艺,叉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刺绣语言,并由此绣出了自己的亮丽人生。
据《光明日报》陈童/文整理
一脚踏进绣庄,我第一感觉是走错了地方。我原以为,绣庄里应该堆满了针线布料,可我眼前分明是一幅幅摄影、水墨、油画、书法、人物素描作品,整个房子倒像是一座美术馆。可走近一看,才在那些作品上,发现细细密密的针脚。
“太神奇了,您的刺绣作品怎么都像绘画吗?”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惊叹声已经在人群中响起。“我用了自己独创的‘简针绣’,不用‘简针绣’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姚慧芬笑着答道,同时打开了自己的苏绣记忆。
生长于太湖边上的姚惠芬,祖父是绘制绣稿的高手,父亲曾担任乡刺绣站站长。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七八岁就跟着妈妈和奶奶拿起针线绣花。“小时候,我们一放学回家,就支起棚架绣花,傍晚天黑下来了,我就会到院子里,在暮色中和大树、花草、鸟儿说说话。”姚惠芬关于苏绣的回忆,伴着一些细小、甜蜜的往事。
当然,少时的姚慧芬,并非整日埋头于针线中,闲暇时,她也和弟弟妹妹—起下湖游水,上墙爬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赋予了她对艺术丰富的感知力,使得她在刺绣之路上非常得心应手,十几岁时,在方圆几十里,已小有名气。虽然成名早,可姚慧芬还是有些“另类”,有人称她为“三不”绣娘:不喜欢绣重复内容;不想为绣而绣;不相信死绣能绣出好东西。
不喜欢重复自己的姚慧芬,像婴儿一样,贪婪地从各处吸收营养,为日后绣出“不一樣的作品”,积蓄着能量。姚惠芬姐妹先是跟随“仿真绣”创始人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学习“仿真绣”。扎扎实实学习6年后,她们又拜被誉为“中国乱针绣肖像第一人”的任彗闲为师,学习“乱针绣”。十多年寒来暑往,姚惠芬大多数时间与绷架为伴,针飞不辍,绣中作乐。熟练掌握各种技艺后,姚惠芬开始从对“技”的追求转向对“艺”的探索。
开创独门技艺“简针绣”
2006年,姚惠芬到法国里昂参访三位法国绣娘的工作坊。下榻宾馆的拐角处,一幅小小的少女素描像,吸引了她的目光,她将素描像重新构图,做成了绣稿。为了使作品更加简洁生动,她尝试着把传统苏绣针法技艺与西方的素描技艺相融合,经过几个月的创作,完成了她的第一幅“简针绣”作品,由此开创了她的独门技艺“简针绣”。
“简针绣”是一种适合表现素描人物肖像的新刺绣方法。这种刺绣方法与传统刺绣方法相比,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弃繁从简,以少胜多,使作品的表现形式更简单、更清晰、更彻底,体现了一种简洁而纯粹的审美内涵。
因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简针绣”为中国传统工艺与西方艺术架起了沟通的桥梁。2013年3月,姚惠芬的“简针绣”作品《四美图》,在英国参加“世界纤维艺术展中国周”活动。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多次观赏《四美图》后,向姚惠芬提出收藏这套作品的愿望。《四美图》成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件当代中国刺绣作品。
2017年,苏绣第一次作为当代艺术作品进入世界顶级艺术大展—威尼斯双年展。那次双年展,姚惠芬共有34幅苏绣作品参展。在这些作品中,最让她满意的是以南宋名画为蓝本绣制的《骷髅幻戏图》。在创作过程中,姚惠芬突破传统刺绣技法,重新挖掘苏绣传统针法资源,把50多种传统刺绣针法在一幅作品上集中呈现,并且每一幅作品的每一个局部,都采用不同的针法,让不同的针法之间形成了矛盾和冲突的艺术效果。《骷髅幻戏图》是继沈寿“仿真绣”、杨守玉“乱针绣”、任彗闲“虚实乱针绣”之后,苏绣的又一次创新实践,是传统苏绣在重新回归本体性创作过程中全新的创造与升华,是反映当代苏绣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的标志之一。
跟很多非遗一样,苏绣传承至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年轻人不肯学这门手艺了。为此,姚惠芬把培养苏绣传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和苏州几个大学合作开设了刺绣兴趣班,并定期免费教大学生刺绣技艺。
种下苏绣的种子
从创作到教学,姚惠芬都以耐心的态度默默耕耘,她把这—过程称为“种下苏绣的种子”。“一次展览中,我碰到一位二十年前的学生,她说正是因为当年听过我的课,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才慢陧走上传承苏绣的道路。”那位学生的话,让姚慧芬十分感慨,也坚定了她培养年轻传承人的信心:“传承苏绣,要让年轻人先了解,由了解到喜欢再到热爱,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苏绣的队伍。”
从1991年至今,姚惠芬的苏绣作品,先后几十次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及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一“山花奖”,其中一些作品还被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儿童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艺术馆及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等人收藏。而姚慧芬本人,也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誉为“当代苏绣传人”。
姚惠芬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刺绣也应该“当随时代”。传统刺绣是不断发展的,怎么创新,用什么去创新,是刺绣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苏绣要发展,必须先把传统刺绣技艺扎实学好,把老一辈刺绣大师的经典作品研究好,把前辈身上的高尚精神继承好,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法、新的想象力去创作出新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突破传统、创新发展。
从懵懂女童到卓有成就的苏绣艺术家,对于姚惠芬来说,刺绣已经不仅是—种职业,而是自己选定的生活方式。姚惠芬属于苦学一派,不善交际、不事张扬,冬去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耕耘于无止境的刺绣艺术天地里,在当今绣坛独树一帜。她既很好地传承了传统刺绣技艺,叉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刺绣语言,并由此绣出了自己的亮丽人生。
据《光明日报》陈童/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