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姚惠芬中华巧女的苏绣人生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中旬,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慧芬,获评2018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她与冯骥才等十位非遗工作者,成为业界年度致敬的对象。有人说,中国的绣娘有很多,但姚慧芬却只有一个。“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也称其为“中华巧女”。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奇女子?祖父是绘制绣稿的高手
  一脚踏进绣庄,我第一感觉是走错了地方。我原以为,绣庄里应该堆满了针线布料,可我眼前分明是一幅幅摄影、水墨、油画、书法、人物素描作品,整个房子倒像是一座美术馆。可走近一看,才在那些作品上,发现细细密密的针脚。
  “太神奇了,您的刺绣作品怎么都像绘画吗?”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惊叹声已经在人群中响起。“我用了自己独创的‘简针绣’,不用‘简针绣’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姚慧芬笑着答道,同时打开了自己的苏绣记忆。
  生长于太湖边上的姚惠芬,祖父是绘制绣稿的高手,父亲曾担任乡刺绣站站长。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七八岁就跟着妈妈和奶奶拿起针线绣花。“小时候,我们一放学回家,就支起棚架绣花,傍晚天黑下来了,我就会到院子里,在暮色中和大树、花草、鸟儿说说话。”姚惠芬关于苏绣的回忆,伴着一些细小、甜蜜的往事。
  当然,少时的姚慧芬,并非整日埋头于针线中,闲暇时,她也和弟弟妹妹—起下湖游水,上墙爬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赋予了她对艺术丰富的感知力,使得她在刺绣之路上非常得心应手,十几岁时,在方圆几十里,已小有名气。虽然成名早,可姚慧芬还是有些“另类”,有人称她为“三不”绣娘:不喜欢绣重复内容;不想为绣而绣;不相信死绣能绣出好东西。
  不喜欢重复自己的姚慧芬,像婴儿一样,贪婪地从各处吸收营养,为日后绣出“不一樣的作品”,积蓄着能量。姚惠芬姐妹先是跟随“仿真绣”创始人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学习“仿真绣”。扎扎实实学习6年后,她们又拜被誉为“中国乱针绣肖像第一人”的任彗闲为师,学习“乱针绣”。十多年寒来暑往,姚惠芬大多数时间与绷架为伴,针飞不辍,绣中作乐。熟练掌握各种技艺后,姚惠芬开始从对“技”的追求转向对“艺”的探索。
  开创独门技艺“简针绣”
  2006年,姚惠芬到法国里昂参访三位法国绣娘的工作坊。下榻宾馆的拐角处,一幅小小的少女素描像,吸引了她的目光,她将素描像重新构图,做成了绣稿。为了使作品更加简洁生动,她尝试着把传统苏绣针法技艺与西方的素描技艺相融合,经过几个月的创作,完成了她的第一幅“简针绣”作品,由此开创了她的独门技艺“简针绣”。
  “简针绣”是一种适合表现素描人物肖像的新刺绣方法。这种刺绣方法与传统刺绣方法相比,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弃繁从简,以少胜多,使作品的表现形式更简单、更清晰、更彻底,体现了一种简洁而纯粹的审美内涵。
  因为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简针绣”为中国传统工艺与西方艺术架起了沟通的桥梁。2013年3月,姚惠芬的“简针绣”作品《四美图》,在英国参加“世界纤维艺术展中国周”活动。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多次观赏《四美图》后,向姚惠芬提出收藏这套作品的愿望。《四美图》成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第一件当代中国刺绣作品。
  2017年,苏绣第一次作为当代艺术作品进入世界顶级艺术大展—威尼斯双年展。那次双年展,姚惠芬共有34幅苏绣作品参展。在这些作品中,最让她满意的是以南宋名画为蓝本绣制的《骷髅幻戏图》。在创作过程中,姚惠芬突破传统刺绣技法,重新挖掘苏绣传统针法资源,把50多种传统刺绣针法在一幅作品上集中呈现,并且每一幅作品的每一个局部,都采用不同的针法,让不同的针法之间形成了矛盾和冲突的艺术效果。《骷髅幻戏图》是继沈寿“仿真绣”、杨守玉“乱针绣”、任彗闲“虚实乱针绣”之后,苏绣的又一次创新实践,是传统苏绣在重新回归本体性创作过程中全新的创造与升华,是反映当代苏绣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的标志之一。
  跟很多非遗一样,苏绣传承至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年轻人不肯学这门手艺了。为此,姚惠芬把培养苏绣传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和苏州几个大学合作开设了刺绣兴趣班,并定期免费教大学生刺绣技艺。
  种下苏绣的种子
  从创作到教学,姚惠芬都以耐心的态度默默耕耘,她把这—过程称为“种下苏绣的种子”。“一次展览中,我碰到一位二十年前的学生,她说正是因为当年听过我的课,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才慢陧走上传承苏绣的道路。”那位学生的话,让姚慧芬十分感慨,也坚定了她培养年轻传承人的信心:“传承苏绣,要让年轻人先了解,由了解到喜欢再到热爱,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苏绣的队伍。”
  从1991年至今,姚惠芬的苏绣作品,先后几十次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及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一“山花奖”,其中一些作品还被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儿童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艺术馆及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等人收藏。而姚慧芬本人,也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誉为“当代苏绣传人”。
  姚惠芬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刺绣也应该“当随时代”。传统刺绣是不断发展的,怎么创新,用什么去创新,是刺绣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苏绣要发展,必须先把传统刺绣技艺扎实学好,把老一辈刺绣大师的经典作品研究好,把前辈身上的高尚精神继承好,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法、新的想象力去创作出新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突破传统、创新发展。
  从懵懂女童到卓有成就的苏绣艺术家,对于姚惠芬来说,刺绣已经不仅是—种职业,而是自己选定的生活方式。姚惠芬属于苦学一派,不善交际、不事张扬,冬去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耕耘于无止境的刺绣艺术天地里,在当今绣坛独树一帜。她既很好地传承了传统刺绣技艺,叉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刺绣语言,并由此绣出了自己的亮丽人生。
  据《光明日报》陈童/文整理
其他文献
近期,《天下无诈》正在北京卫视品质剧场热播。2月15日,北京电视台“欢聚一堂”系列社区活动携演员王茜(饰朱西宁)、戚九洲(饰萧让)走进和平里街道。  作为总制片人及主演的王茜谈到创作经历时几乎哽咽,她表示电信诈骗与刑事案件的侦破有着天差地别,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完全没有瓜葛,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就把钱转给了电信诈骗分子,这对于创作团队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全员几乎都是“从零开始”,研究电信诈骗、走访基
期刊
2月13日,在《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的票房加持下,沈腾主演电影的票房突破了100亿,成了第三个“百亿影帝”。搞笑的是,他前一天上热搜的原因,是因为曾是校草。之前在一次访谈,沈腾也曾透露过:“杨洋你知道吧,之前我是军艺的校草,后来是你。”说完,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  能熬的“前校草”  沈腾年轻时是真帅。现在脸圆,也是真圆。但神奇的是,帅了很多年的沈腾,在最鲜肉的年华,并没有什么名气。解放军艺
期刊
当地时间2018年6月10日21时,巴黎西郊罗兰·加洛斯中心球场,座无虚席。2018法网(四大网球公开赛中,唯一采用红土场地的赛事)男单决赛,大幕开启。  对阵双方:一位是被誉为“红土之王”的西班牙人纳达尔(此前,他的红土场地成绩为403胜36败,胜率高达91.8%,已10次获得法网冠军),他不仪是现役男子网球运动员中的三位全满贯(即在四大公开赛上,都取得过单打冠军的运动员)之一,也是史上仪有的两
期刊
天气已经将近四月了,接连而来的晴天,中间隔着几次小雨,把园中各样的树木皆重新装扮过了。各样的花草也仿佛正努力从地下拔起,在温暖的日头下,守着本分,静静的立着,尽那只誰也看不见的手来铺排,按照秩序发叶开花。  开过了花还有责任的,皆在叶底花蒂处,缀着小小的一粒果子。这时,傍近那一列长长的围墙,成排栽植的碧桃花,正同火焰那么热闹的开放着。还有连翘,黄得同金子一样,木笔皆把花尖向上矗着。沿了一片草地,两
期刊
北京海淀六郎庄村(现在改为柳浪家园),有这样一家相亲相爱的姐弟八人。现在这八人的八个家庭,在父母离世多年后,逢年过节,始终坚持春节团圆、团拜、团聚,用不变的真情,用不离不弃的手足情,坚守本心,耕耘亲情。每当春节,八个家庭都会兴高采烈的聚集在排行老五的张德山家,大家一起聊家常,一起包饺子。共进午餐后,各显其能,表演节目,露露身手,谈笑风生。年味在一大家人的和睦相处中浓意醉人。张德山之所以十余年坚持把
期刊
台湾作家柏杨是个脾气特别暴躁、个性十分尖锐、思想相当激进的人。他在担任《中华日报》漫画专栏的编辑时,曾刊出了这样一幅漫画,内容是父子二人购买了一座小岛,岛上只有他们父子二人,建立了一个王国,并由父子二人竞选总统。结果,这幅漫画触怒了当局,最终,当局以“侮辱元首”和“通匪”的罪名,将他逮捕,判刑12年(后減刑至8年)。这便是当时震惊了台湾社会的“美丽岛事件”。 据《新民晚报》
期刊
刘师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号左 ,扬州人。虽然他只活了36岁,却是一代经学和史学大家,学问与章太炎齐名。  一、好记性  刘师培从小就聪明过人,记忆力超强。读书总能“一目辄十行下,记诵久而弗渝”。一次,冶春后社的诗人程善之从上海购得新出版的蒙古地图一幅,回到扬州后,邀刘师培与方地山(清末民幻著名学者、书法家,善作对联,有“民国联圣”之称)二人共同浏览。时近晌午,佣人来喊他们吃午饭,
期刊
房新泉(老泉):1953年出生。1977年毕业于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后义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班学习。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山东中国画学会艺术顾问,山东美协花鸟画艺委会顾问,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  1989年,作品《萌春》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1992年获得“首届中国画大展”佳作奖。199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授予“百杰画家”称号。2005年获全国美
期刊
作家废名很佩服其同乡熊十力,经常跟熊—起談论儒道异同的问题,等他读了—些佛经以后,就对熊的很多说法产生了怀疑。  一次,两人又在—起谈论僧肇,一言不合,就大声争论了起来,有人在门外听得正酣,突然静止了,原来两人已扭打在—起。很陕,废名就气哄哄地离开了熊家。但第二天,废名又到熊家拜访,而熊也跟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又和他讨论起了另外的问题。 据《读者》
期刊
从小就喜爱唱歌的我,曾和小伙伴们—起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大厅,唱起《酸枣刺》《卖报歌》《我们的田野》,享受陕乐的童年时光。  中学、大学时代,在学校我也常和同学们一起纵隋歌唱。参加工作后因为是专职宣传干部,更是一名文艺骨干,在文艺汇演、节日联欢、卡拉OK比赛的现场,总少不了我的身影。退休后在社区、街道的各项庆祝活动及节日联欢中,我也总是高歌一曲。唱歌,心隋舒畅,心胸开阔,身体舒展,越唱越有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