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都的游客季是在12月中旬结束的。3月、4月赏樱开始,5月葵祭、7月衹园祭、10月时代祭,盛夏的金阁寺满目都是修学旅行的少男少女,10月的清水寺挤满长假旅行的中国游客,此后不久,就会进入处处都订不到旅馆的红叶季……由春至秋,京都的时间流转在永恒的热闹之中,只有进入深冬后的短短两个月,人潮才会哄然散去,令这城市露出久违的寂寥神情。
游客季结束的第一个周末,我立即动身去了京都。12月中旬绝不是古都的好时节,它实在太冷了,那寒意似乎从泥土深处嗖地窜上来,连脱鞋走进寺庙都成了一件需要勇气的事,且不说双脚踩上木地板的彻骨冰冷,单说上了年头的木造建筑处处漏风的特性,任谁都觉得苦不堪言。新年前后是最冷的时候,市中心一带不太下雪,只是一味地干冷着,清晨走在鸭川边,风从河面上刮来,简直心生一种刚刚从河里爬上来的凄苦感。
对这般游客退避三舍的京都动了心,是近两年的事。2015年冬天,因为工作滞留京都,晚饭后独自从河原町走回先斗町的町屋旅馆,以往总是人潮汹涌的四条通十字路人迹寥寥,视线所及不再只有灯光明亮的高岛屋和大丸百货,还有那些在岁月侵蚀中斑驳了色彩的老铺招牌,偶有身穿和服裹着围巾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从木屋町小河边经过,对岸的居酒屋早早摘掉门牌调暗灯光准备打烊。次日清晨起来,坐在旅馆一楼的阳台上吃早餐,眼睁睁看着朝阳从远处升起,在鸭川上投射出一片金光灿灿,岸边只有一两人晨跑着。这未曾见过的萧条,却是我目睹过的京都最动人的一瞬,陌生又不全然陌生,像是从川端康成或是梶井基次郎的小说中跳出来的一个场景,是游客终于把京都还给了京都人,不必再尽景点之义务,心安理得回归日常的京都。
因为这难得的日常,冬天便成为京都最好的季节。不愿意错过这转瞬即逝的季节,便每周都要去一次,远离市中心,往偏远的洛北去。我与京都的交往通常是从周六早晨的京阪电车开始的。这辆连接京都与大阪之间的百年电车,是京大作家森见登美彦在小说里常常提及的魔幻道具,也许会在某个夏夜受天狗的操纵飞上高空,势必发生许多奇妙事。我总是从大阪京桥站搭乘京阪电车,大约40分钟后抵达终点出町柳站,此处是贺茂川和高野川合流点,出来就看见被称为“町众休憩场”的鸭川三角洲,冬日午后常有散步至此的人们。坐在堤坝的长椅上吃两个饭团喝一罐热茶,河水从眼前缓缓流过,排成一列的孩子们正依次跳过乌龟造型的巨石,横渡于鸭川两岸。
出町柳站也是叡山电车的起点,是游客通往比叡山或贵船神社的必经之路。我钟情于在三站之外的一乘寺下车,这一地区是京都拉面的激战区,有着“京都第一拉面”美誉的“极鸡”就在附近,周末排上两个小时队也不必大惊小怪。从一乘寺车站出来,我总是径直朝西,大约10分钟后抵达惠文社书店——这家1982年开张的书店,因入选“全球十大最美书店”而声名在外,也是各路文艺青年的朝圣之地。第一任店长的文青血脉使然,惠文社擅长选书的特质延续至今,在这里我可以尽情将土门拳、冈本太郎和池波正太郎读个够,而更多书籍围绕生活方式而选,周边贩卖品也符合生活馆的规律:台历、围巾、帆布包、风吕敷、咖啡壶、牛奶锅、蒲公英标本……2016年冬天我买了一包名为“一乘寺 冬”咖啡豆,由群马县著名咖啡专门店Tonbi Coffee特别定制烘焙,不得不承认其实是被那理念打动了:一杯冬天的咖啡,比以往任何季节更温暖治愈,香气四溢。
也爱去惠文社反方向的狸谷山不动院,溜达着前往大约30分钟,沿途经过诗仙堂竹林和与谢蕪村之墓,皆是游客稀少的美景去处,还会看到一棵大名鼎鼎的矮小的松树,常有人驻足拍照,正是传说中宫本武藏决斗之地。从入口到山门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首先要穿过一片居民区,冷不防会窜出一只野猫来。岁末之际,家家户户会雇请工人修剪松柏的树枝,做全过冬的准备。市区中心的寺庙大多建于平地之上,像狸谷山不动院这样地居高处的山寺,就特别讨人喜欢,何况这里传说还是狸猫的地盘,境内遍布着数百尊大小狸猫石像,连御朱印都特别设计了狸猫主题。
狸谷山不动院的本尊是高约5尺的不动明王像,某年找来专业机构的GPS技术测量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近300年来,这尊不动明王的视线始终望向高野山的金刚峰寺。京都游客季结束的第一周,正好也是狸谷山不动明王开放特别拜观的最后一周,那天我终于登上山顶。低头看见红衣白裤的棒球少年一字排开,从寺里長长的阶梯上跑过,大概是在进行体能训练;又有飞机从头顶飞过的声音,夹杂在几声鸟鸣之间。几分钟后,当我坐在本堂里凝视不动明王那狸猫一般的双眼时,邻座的女人突然掩面痛哭,空荡荡的本堂里只剩我们两人。
看着女人痛哭,不知为何我也红了眼眶。我在京都那些人迹罕至的寺庙里,常会遇见这般情绪失控的景象,曾经某位年轻的和尚告诉我:“就算是那些不是佛教徒的日本人,在感觉人生艰难时,一定会去寺庙里。”在人生这些艰难的时刻,有一个地方可以去,这世界就尚算是安身之地,这人间就不算是太糟糕。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常有人说“我们都尚在人生途中啊”的原因吧。
游客季结束的第一个周末,我立即动身去了京都。12月中旬绝不是古都的好时节,它实在太冷了,那寒意似乎从泥土深处嗖地窜上来,连脱鞋走进寺庙都成了一件需要勇气的事,且不说双脚踩上木地板的彻骨冰冷,单说上了年头的木造建筑处处漏风的特性,任谁都觉得苦不堪言。新年前后是最冷的时候,市中心一带不太下雪,只是一味地干冷着,清晨走在鸭川边,风从河面上刮来,简直心生一种刚刚从河里爬上来的凄苦感。
对这般游客退避三舍的京都动了心,是近两年的事。2015年冬天,因为工作滞留京都,晚饭后独自从河原町走回先斗町的町屋旅馆,以往总是人潮汹涌的四条通十字路人迹寥寥,视线所及不再只有灯光明亮的高岛屋和大丸百货,还有那些在岁月侵蚀中斑驳了色彩的老铺招牌,偶有身穿和服裹着围巾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从木屋町小河边经过,对岸的居酒屋早早摘掉门牌调暗灯光准备打烊。次日清晨起来,坐在旅馆一楼的阳台上吃早餐,眼睁睁看着朝阳从远处升起,在鸭川上投射出一片金光灿灿,岸边只有一两人晨跑着。这未曾见过的萧条,却是我目睹过的京都最动人的一瞬,陌生又不全然陌生,像是从川端康成或是梶井基次郎的小说中跳出来的一个场景,是游客终于把京都还给了京都人,不必再尽景点之义务,心安理得回归日常的京都。
因为这难得的日常,冬天便成为京都最好的季节。不愿意错过这转瞬即逝的季节,便每周都要去一次,远离市中心,往偏远的洛北去。我与京都的交往通常是从周六早晨的京阪电车开始的。这辆连接京都与大阪之间的百年电车,是京大作家森见登美彦在小说里常常提及的魔幻道具,也许会在某个夏夜受天狗的操纵飞上高空,势必发生许多奇妙事。我总是从大阪京桥站搭乘京阪电车,大约40分钟后抵达终点出町柳站,此处是贺茂川和高野川合流点,出来就看见被称为“町众休憩场”的鸭川三角洲,冬日午后常有散步至此的人们。坐在堤坝的长椅上吃两个饭团喝一罐热茶,河水从眼前缓缓流过,排成一列的孩子们正依次跳过乌龟造型的巨石,横渡于鸭川两岸。
出町柳站也是叡山电车的起点,是游客通往比叡山或贵船神社的必经之路。我钟情于在三站之外的一乘寺下车,这一地区是京都拉面的激战区,有着“京都第一拉面”美誉的“极鸡”就在附近,周末排上两个小时队也不必大惊小怪。从一乘寺车站出来,我总是径直朝西,大约10分钟后抵达惠文社书店——这家1982年开张的书店,因入选“全球十大最美书店”而声名在外,也是各路文艺青年的朝圣之地。第一任店长的文青血脉使然,惠文社擅长选书的特质延续至今,在这里我可以尽情将土门拳、冈本太郎和池波正太郎读个够,而更多书籍围绕生活方式而选,周边贩卖品也符合生活馆的规律:台历、围巾、帆布包、风吕敷、咖啡壶、牛奶锅、蒲公英标本……2016年冬天我买了一包名为“一乘寺 冬”咖啡豆,由群马县著名咖啡专门店Tonbi Coffee特别定制烘焙,不得不承认其实是被那理念打动了:一杯冬天的咖啡,比以往任何季节更温暖治愈,香气四溢。
也爱去惠文社反方向的狸谷山不动院,溜达着前往大约30分钟,沿途经过诗仙堂竹林和与谢蕪村之墓,皆是游客稀少的美景去处,还会看到一棵大名鼎鼎的矮小的松树,常有人驻足拍照,正是传说中宫本武藏决斗之地。从入口到山门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首先要穿过一片居民区,冷不防会窜出一只野猫来。岁末之际,家家户户会雇请工人修剪松柏的树枝,做全过冬的准备。市区中心的寺庙大多建于平地之上,像狸谷山不动院这样地居高处的山寺,就特别讨人喜欢,何况这里传说还是狸猫的地盘,境内遍布着数百尊大小狸猫石像,连御朱印都特别设计了狸猫主题。
狸谷山不动院的本尊是高约5尺的不动明王像,某年找来专业机构的GPS技术测量后,得出一个惊人结论:近300年来,这尊不动明王的视线始终望向高野山的金刚峰寺。京都游客季结束的第一周,正好也是狸谷山不动明王开放特别拜观的最后一周,那天我终于登上山顶。低头看见红衣白裤的棒球少年一字排开,从寺里長长的阶梯上跑过,大概是在进行体能训练;又有飞机从头顶飞过的声音,夹杂在几声鸟鸣之间。几分钟后,当我坐在本堂里凝视不动明王那狸猫一般的双眼时,邻座的女人突然掩面痛哭,空荡荡的本堂里只剩我们两人。
看着女人痛哭,不知为何我也红了眼眶。我在京都那些人迹罕至的寺庙里,常会遇见这般情绪失控的景象,曾经某位年轻的和尚告诉我:“就算是那些不是佛教徒的日本人,在感觉人生艰难时,一定会去寺庙里。”在人生这些艰难的时刻,有一个地方可以去,这世界就尚算是安身之地,这人间就不算是太糟糕。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常有人说“我们都尚在人生途中啊”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