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吉利自由舰在C-NCAP测试中拿到的仅是两星成绩。
2008年,吉利远景成为自主品牌第一款C-NCAP四星轿车。
2009年,吉利熊猫以45.3分的测试成绩成为C-NCAP历史上第一款五星级A00级别小车。
2010年,帝豪EC7在C-NCAP的碰撞测试中,以46.8分的高分荣膺五星安全桂冠。
2011年,帝豪EC7又在E-NCAP的碰撞测试中,荣获安全评级四星。
E-NCAP秘书长说:“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里程碑。”这是“安全吉利”的脚印,一路走来,艰难却坚定。从两星到五星,“安全吉利”的底蕴在哪里?“安全吉利”的未来又在何方?吉利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向记者展现了答案。技术是“安全吉利”的支撑
很多人都说,技术创新是自主企业最薄弱的环节。赵福全也认为,技术是企业竞争的主体。虽然一些优秀的企业可以通过良好的经营运作,在短期弥补技术力量的不足,但一个汽车企业如果想长期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安全吉利”的塑造,更是离不开技术。
在谈到技术创新的时候,赵福全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吉利自主开发的“颈部保护技术”已经开始运用于实车上了。这是一个国内技术法规尚未涉及的汽车安全领域。赵福全介绍道,这次在E-NCAP的追尾模拟碰撞测试中,吉利帝豪EC7的前排座椅及头枕,在碰撞发生时,对乘员提供很好的颈部保护,有效防止颈椎过度屈伸,被评定为最佳。这也是E-NCAP测试中,乘员颈部保护测试项目的最好成绩。但当初开发此项技术之时,国外零部件供应商不愿意提供最先进的技术,而且高昂的造价也不适应中国消费者对这类车型的价格要求。最后,吉利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在成本要求范围内做到了最好。
但赵福全也强调:“技术需要时间,新技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实现。无论人们如何望眼欲穿,都需要那么多时间,急也急不来。”吉利对技术的态度是严谨的。据他介绍,800小时耐久试验,如果在200小时的时候某个零部件坏了,换上新的零件后不允许从第201小时开始跑,而必须从0开始,重新跑。所有零部件都要在完整匹配的条件下,跑满800小时。吉利的安全测试成绩就是这样扎扎实实地跑出来的。
“未来,所有吉利车都要达到C-NCAP 4星,其中80%要达到C-NCAP 5星。”这是赵福全的宏愿。他说,“许愿容易还愿难,后面的路将更加难走。我们面临的挑战巨大,压力巨大,拼命做还有一线生机,不做肯定不行。”
集成是“安全吉利”的核心
赵福全强调技术对于汽车安全的重要性,但他强调的绝非单项技术。年初,在“安全吉利”解析会上,他就曾说过,吉利在碰撞测试中取得的成绩,绝非某个单项技术的成功,而是所有技术在集成的基础上取得的成功。他反复强调:“没有安全的零部件,只有安全的车。集成是‘安全吉利’的核心所在。”
关于集成的意义,赵福全娓娓道来:“一个整车企业不可能做好所有的零部件,因为某个零部件、某个专利,就获得碰撞5星是不存在的。关键是每个零部件都要做对,同时还要让所有零部件正确的集成在一起。不同的企业,用相同的零部件往往会做出水平不同的产品。这就是集成水平的不同,也是集成的意义。”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提高集成能力呢?赵福全说:“首先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如何选择优秀的供应商,知道如何与供应商配合。技术进步可以很快,关键看抓哪部分,如何集成资源,让供应商为己所用。如何判断自己应该掌控哪些技术?这不能都依靠供应商。这些都是说易行难,如何进行战略判断,能判断未来3、5年的技术焦点在哪里。这都是对企业的考验。”
“集成能力,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普遍缺乏的东西。在这方面,国外企业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尽管差距很大,但我们不能放弃。假以时日,努力奋斗,未来吉利人同样能够做到。”体系是“安全吉利”的保证
赵福全说:“小企业靠人治,大企业靠体系。”的确,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如果说先进的技术可以是这些零部件的保证,如果说集成能力是这些零部件能够成为一辆安全汽车的保证,那么高效的研发体系才是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集成能力能够在企业长期稳定运作的保证。
谈到体系建设,赵福全似乎有感而发,“追求短期效应的人是不需要体系的。如果只想做一款车,体系反而可能会束缚它的开发。但一个良好的体系可以为五款甚至十款车提供保证。很多企业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这方面,吉利自主研发的GTSM(GeelyTotal Safety Management)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由追求单个安全技术提升到系统安全理念。这是吉利在汽车安全领域真正成长的地方,也是吉利产品系统化、平台化的保障,是构建吉利“五星安全”的基石。赵福全也介绍说,“吉利的研发体系建设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系一定要能支持企业机构的更新革新,机构有调整体系也要跟着变化,从2007年11月颁布了第一套项目管理研发体系,基本上每年都根据企业发展进行调整,这是五年来做的第五回了。”
赵福全并不吝于向记者介绍吉利研发体系建设的经验:“首先是体系的构建,要以制度为保障,以人才来支撑;再者要与国际接轨;同时却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经验,一定要适合企业自身策略和特点。外国咨询公司开价一千万卖给中国企业的制度往往不能用。吉利有6卷52册7万页的开发流程,历经三年才建立起来,现在就正在运作之中,有了这套流程,不管谁来设计都遵循这一模板,有了创新,都围绕着这项创新做改善,一点一滴实现整个提升。”
2008年,吉利远景成为自主品牌第一款C-NCAP四星轿车。
2009年,吉利熊猫以45.3分的测试成绩成为C-NCAP历史上第一款五星级A00级别小车。
2010年,帝豪EC7在C-NCAP的碰撞测试中,以46.8分的高分荣膺五星安全桂冠。
2011年,帝豪EC7又在E-NCAP的碰撞测试中,荣获安全评级四星。
E-NCAP秘书长说:“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里程碑。”这是“安全吉利”的脚印,一路走来,艰难却坚定。从两星到五星,“安全吉利”的底蕴在哪里?“安全吉利”的未来又在何方?吉利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向记者展现了答案。技术是“安全吉利”的支撑
很多人都说,技术创新是自主企业最薄弱的环节。赵福全也认为,技术是企业竞争的主体。虽然一些优秀的企业可以通过良好的经营运作,在短期弥补技术力量的不足,但一个汽车企业如果想长期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安全吉利”的塑造,更是离不开技术。
在谈到技术创新的时候,赵福全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吉利自主开发的“颈部保护技术”已经开始运用于实车上了。这是一个国内技术法规尚未涉及的汽车安全领域。赵福全介绍道,这次在E-NCAP的追尾模拟碰撞测试中,吉利帝豪EC7的前排座椅及头枕,在碰撞发生时,对乘员提供很好的颈部保护,有效防止颈椎过度屈伸,被评定为最佳。这也是E-NCAP测试中,乘员颈部保护测试项目的最好成绩。但当初开发此项技术之时,国外零部件供应商不愿意提供最先进的技术,而且高昂的造价也不适应中国消费者对这类车型的价格要求。最后,吉利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在成本要求范围内做到了最好。
但赵福全也强调:“技术需要时间,新技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实现。无论人们如何望眼欲穿,都需要那么多时间,急也急不来。”吉利对技术的态度是严谨的。据他介绍,800小时耐久试验,如果在200小时的时候某个零部件坏了,换上新的零件后不允许从第201小时开始跑,而必须从0开始,重新跑。所有零部件都要在完整匹配的条件下,跑满800小时。吉利的安全测试成绩就是这样扎扎实实地跑出来的。
“未来,所有吉利车都要达到C-NCAP 4星,其中80%要达到C-NCAP 5星。”这是赵福全的宏愿。他说,“许愿容易还愿难,后面的路将更加难走。我们面临的挑战巨大,压力巨大,拼命做还有一线生机,不做肯定不行。”
集成是“安全吉利”的核心
赵福全强调技术对于汽车安全的重要性,但他强调的绝非单项技术。年初,在“安全吉利”解析会上,他就曾说过,吉利在碰撞测试中取得的成绩,绝非某个单项技术的成功,而是所有技术在集成的基础上取得的成功。他反复强调:“没有安全的零部件,只有安全的车。集成是‘安全吉利’的核心所在。”
关于集成的意义,赵福全娓娓道来:“一个整车企业不可能做好所有的零部件,因为某个零部件、某个专利,就获得碰撞5星是不存在的。关键是每个零部件都要做对,同时还要让所有零部件正确的集成在一起。不同的企业,用相同的零部件往往会做出水平不同的产品。这就是集成水平的不同,也是集成的意义。”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提高集成能力呢?赵福全说:“首先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如何选择优秀的供应商,知道如何与供应商配合。技术进步可以很快,关键看抓哪部分,如何集成资源,让供应商为己所用。如何判断自己应该掌控哪些技术?这不能都依靠供应商。这些都是说易行难,如何进行战略判断,能判断未来3、5年的技术焦点在哪里。这都是对企业的考验。”
“集成能力,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普遍缺乏的东西。在这方面,国外企业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尽管差距很大,但我们不能放弃。假以时日,努力奋斗,未来吉利人同样能够做到。”体系是“安全吉利”的保证
赵福全说:“小企业靠人治,大企业靠体系。”的确,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如果说先进的技术可以是这些零部件的保证,如果说集成能力是这些零部件能够成为一辆安全汽车的保证,那么高效的研发体系才是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集成能力能够在企业长期稳定运作的保证。
谈到体系建设,赵福全似乎有感而发,“追求短期效应的人是不需要体系的。如果只想做一款车,体系反而可能会束缚它的开发。但一个良好的体系可以为五款甚至十款车提供保证。很多企业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这方面,吉利自主研发的GTSM(GeelyTotal Safety Management)全方位安全管理体系,由追求单个安全技术提升到系统安全理念。这是吉利在汽车安全领域真正成长的地方,也是吉利产品系统化、平台化的保障,是构建吉利“五星安全”的基石。赵福全也介绍说,“吉利的研发体系建设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系一定要能支持企业机构的更新革新,机构有调整体系也要跟着变化,从2007年11月颁布了第一套项目管理研发体系,基本上每年都根据企业发展进行调整,这是五年来做的第五回了。”
赵福全并不吝于向记者介绍吉利研发体系建设的经验:“首先是体系的构建,要以制度为保障,以人才来支撑;再者要与国际接轨;同时却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经验,一定要适合企业自身策略和特点。外国咨询公司开价一千万卖给中国企业的制度往往不能用。吉利有6卷52册7万页的开发流程,历经三年才建立起来,现在就正在运作之中,有了这套流程,不管谁来设计都遵循这一模板,有了创新,都围绕着这项创新做改善,一点一滴实现整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