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历了暴涨暴跌的一年,但在2009新年交替之际,在经济数据未见好转以及美元再度走强的背景之下,全球商品市场呈现出连续回升的格局,同时欧美主要股市大幅回升,投资者的信心有所恢复,预示着商品市场可能很快复苏。但是商品市场真的能够迅速止跌回升,重新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吗?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既有供需关系(基本面因素),也有投机因素与美元汇率波动的因素,而本文将从周期的角度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一、从世界经济周期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进入下降和调整周期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基钦周期(短周期)、朱格拉周期(中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基钦周期由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是市场经济周期波动中持续时间最短的周期,平均时间为40个月,认为周期波动主要是因为库存变动引起的;朱格拉周期是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波动为标志进行划分的周期,为期7—10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则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三种周期”理论,即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周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短周期特征变得不是非常明显,不太容易辨别世界经济发展的拐点,长周期则需要更加大胆的推断,因而应用中周期来分析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准确。自1975年以来,按照从低点到低点测度经济周期的惯例,世界经济波动可清晰地分出3个完整的周期,每个周期的长度在7—10年。
第一个周期从1975—1982年,跨度7年。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引发全球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加之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终于给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划上了句号,世界经济增长于1975年降至最低点。此后,在主要国家刺激消费和投资扩张性政策的干预下,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回落,世界经济步入复苏。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主要国家纷纷提高利率压制通胀。高利率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还引发了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再次在1982年陷入谷底。
第二个周期从1982—1991年,跨度9年。随着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通货膨胀率的降低,世界经济自1982年以后再次步入复苏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美、西欧以及东亚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80年代末,西方虚拟经济的繁荣掩盖了实体经济的趋弱。到1990年,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为代表,西方虚拟经济进入调整,带动实体经济出现衰退,世界经济于1991年达到低点。
第三个周期从1991—2001年,跨度10年。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短暂衰退后,美国经济率先复苏,带动全球经济回升。以IT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催生了新经济在全球的扩张。1993年底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顺利结束、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更是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直至2001年,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世界经济快速陷入低谷。
与前两个周期相比,第三个经济周期存在明显的不同:经济上升期被显著拉长,下降期却很短。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经济周期有一个共性:经济增长速度从谷底开始经过1—2年便升至高位,而后的下降期却长达4年左右,呈现“增长期短、衰退期长”的特征。90年代的第三个经济周期,经济增速花了3年走到高位,然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剔除1998年的短暂冲击),直到2001年出现突然的、短暂的衰退,随后回升,“增长期长、衰退期短”的特征明显。
目前的世界经济正运行于2001年探底回升以来的新周期中。世界经济增速在经历了2002—2004年的回升后,2005—2007年一直保持高位,增长期长达5年。按照7—10年的朱格拉周期,世界经济2008年应该进入衰退期,且至少要持续2—3年。商品市场与宏观经济周期走势密切相关,经济处于持续增长时期时商品表现突出,但经济衰退也必然会导致商品价格调整。因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自去年下半年已经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而出现逆转,即进入下降和调整周期。
二、从国际大宗商品周期来看,上涨周期已经结束,下跌周期已经开始
过去30年来大宗商品价格运行轨迹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
第一次是在1970年代初中期,依据世界市场上17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CRB指数从60年代的100左右大幅跃升至200以上,升幅超过1倍,此后的30多年及至2006年,CRB指数一直以250为中轴上下波动。
第二次是在最近的2006年,CRB指数从原来的运行上限300左右上升到2008年初的480,升幅达60%。自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在供求因素、投机和美元贬值的共同推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快速上涨趋势,无论是名义商品价格指数还是实际商品价格指数,都大幅偏离了以往的运行格局。特别是2006年以后,大宗商品价格远远超出过去30年形成的运行区间上限,使大宗商品价格的长期运行区间趋于上移。
法国兴业银行曾经分析了1975年以来期货价格大涨的5个周期,其持续时间平均为28个月,价格升幅达35%。相比之下,本轮上涨周期的持续时间到2008年7月为止已超过80个月,价格也翻了几番。
具体分析,与前面几个上涨周期不同,本轮上涨周期可以明显划分为两个阶段:
需求拉动阶段和成本推动阶段,这也是造成周期时间大大延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在需求拉动阶段,由于世界经济进入30年来最好最快的黄金发展时期,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均保持平稳增长的情况下,新兴国家,特别是金砖四国经济出现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于初级原材料的庞大需求,是单单70—80年代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所不能比肩的,由此引发了商品价格的上涨狂潮,其高峰出现在2006年。之后,经过短暂回调,由于原油作为最基础的大宗原材料,其价格在前一阶段打破一个又一个心理关口,达到此前投资者认为其不可能达到的高价并维持坚挺,使得高通胀情况向纵深发展,包括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等的节节走高,配合美元再度贬值至新低的因素,最终引发商品价格出现了又一轮暴涨。
然而,无论上涨周期延长到何种程度,其仍然无法摆脱周期的规律,牛市终究是要终结的。2008年下半年,由于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通胀率持续攀升,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纷纷出现衰退,新兴经济体经济也受到波及,国际大宗商品需求迅速减弱,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这也预示着商品价格上涨周期的结束和下跌周期的开始。
因此,综合世界经济周期和大宗商品周期,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在谷底运行,如果没有大的地缘政治事件爆发,应该不会出现价格的迅速回升。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前一阶段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大宗商品资源供应问题仍然存在,以石油为代表的原材料低价时代已经结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不会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会在新的平台上起步。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供稿)
一、从世界经济周期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进入下降和调整周期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基钦周期(短周期)、朱格拉周期(中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基钦周期由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是市场经济周期波动中持续时间最短的周期,平均时间为40个月,认为周期波动主要是因为库存变动引起的;朱格拉周期是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波动为标志进行划分的周期,为期7—10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则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三种周期”理论,即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周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短周期特征变得不是非常明显,不太容易辨别世界经济发展的拐点,长周期则需要更加大胆的推断,因而应用中周期来分析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准确。自1975年以来,按照从低点到低点测度经济周期的惯例,世界经济波动可清晰地分出3个完整的周期,每个周期的长度在7—10年。
第一个周期从1975—1982年,跨度7年。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引发全球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加之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终于给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划上了句号,世界经济增长于1975年降至最低点。此后,在主要国家刺激消费和投资扩张性政策的干预下,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回落,世界经济步入复苏。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主要国家纷纷提高利率压制通胀。高利率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还引发了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再次在1982年陷入谷底。
第二个周期从1982—1991年,跨度9年。随着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通货膨胀率的降低,世界经济自1982年以后再次步入复苏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美、西欧以及东亚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80年代末,西方虚拟经济的繁荣掩盖了实体经济的趋弱。到1990年,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为代表,西方虚拟经济进入调整,带动实体经济出现衰退,世界经济于1991年达到低点。
第三个周期从1991—2001年,跨度10年。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短暂衰退后,美国经济率先复苏,带动全球经济回升。以IT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催生了新经济在全球的扩张。1993年底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顺利结束、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更是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直至2001年,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世界经济快速陷入低谷。
与前两个周期相比,第三个经济周期存在明显的不同:经济上升期被显著拉长,下降期却很短。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经济周期有一个共性:经济增长速度从谷底开始经过1—2年便升至高位,而后的下降期却长达4年左右,呈现“增长期短、衰退期长”的特征。90年代的第三个经济周期,经济增速花了3年走到高位,然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如果剔除1998年的短暂冲击),直到2001年出现突然的、短暂的衰退,随后回升,“增长期长、衰退期短”的特征明显。
目前的世界经济正运行于2001年探底回升以来的新周期中。世界经济增速在经历了2002—2004年的回升后,2005—2007年一直保持高位,增长期长达5年。按照7—10年的朱格拉周期,世界经济2008年应该进入衰退期,且至少要持续2—3年。商品市场与宏观经济周期走势密切相关,经济处于持续增长时期时商品表现突出,但经济衰退也必然会导致商品价格调整。因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自去年下半年已经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而出现逆转,即进入下降和调整周期。
二、从国际大宗商品周期来看,上涨周期已经结束,下跌周期已经开始
过去30年来大宗商品价格运行轨迹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
第一次是在1970年代初中期,依据世界市场上17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CRB指数从60年代的100左右大幅跃升至200以上,升幅超过1倍,此后的30多年及至2006年,CRB指数一直以250为中轴上下波动。
第二次是在最近的2006年,CRB指数从原来的运行上限300左右上升到2008年初的480,升幅达60%。自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在供求因素、投机和美元贬值的共同推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快速上涨趋势,无论是名义商品价格指数还是实际商品价格指数,都大幅偏离了以往的运行格局。特别是2006年以后,大宗商品价格远远超出过去30年形成的运行区间上限,使大宗商品价格的长期运行区间趋于上移。
法国兴业银行曾经分析了1975年以来期货价格大涨的5个周期,其持续时间平均为28个月,价格升幅达35%。相比之下,本轮上涨周期的持续时间到2008年7月为止已超过80个月,价格也翻了几番。
具体分析,与前面几个上涨周期不同,本轮上涨周期可以明显划分为两个阶段:
需求拉动阶段和成本推动阶段,这也是造成周期时间大大延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在需求拉动阶段,由于世界经济进入30年来最好最快的黄金发展时期,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均保持平稳增长的情况下,新兴国家,特别是金砖四国经济出现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于初级原材料的庞大需求,是单单70—80年代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所不能比肩的,由此引发了商品价格的上涨狂潮,其高峰出现在2006年。之后,经过短暂回调,由于原油作为最基础的大宗原材料,其价格在前一阶段打破一个又一个心理关口,达到此前投资者认为其不可能达到的高价并维持坚挺,使得高通胀情况向纵深发展,包括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等的节节走高,配合美元再度贬值至新低的因素,最终引发商品价格出现了又一轮暴涨。
然而,无论上涨周期延长到何种程度,其仍然无法摆脱周期的规律,牛市终究是要终结的。2008年下半年,由于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通胀率持续攀升,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纷纷出现衰退,新兴经济体经济也受到波及,国际大宗商品需求迅速减弱,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这也预示着商品价格上涨周期的结束和下跌周期的开始。
因此,综合世界经济周期和大宗商品周期,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在谷底运行,如果没有大的地缘政治事件爆发,应该不会出现价格的迅速回升。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前一阶段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大宗商品资源供应问题仍然存在,以石油为代表的原材料低价时代已经结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不会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会在新的平台上起步。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