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长桌案,两位头发花白的美国老教授相对而坐,讲授的却是中国的悠久历史。
当一门名为“China”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平台上发布之后,尤其两位一身儒雅的授课教授一板一眼地唱起借用中国传统儿歌《两只老虎》曲调改编的“中国朝代歌”,此举更是萌翻众多网友。一时间,哈佛大学的“中国课”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注册观摩,甚至不少中国人也好奇课程到底会讲些什么而加入了这门“中国课”。
《两只老虎》版的中国朝代歌
这门课程是由哈佛知名的东亚语言和文明系讲座教授包弼德(Peter K Bol)和哈佛大学历史系及商学院讲座教授柯伟林(William C Kirby)主讲,10月31日开课,整个课程共分九部分,共53个课时,整个课程持续至2015年1月29日。目前进行的第一部分的主题是“中国的政治人文基础”。截至11月13日,注册人数已经超过3万人。
课程视频中,包弼德和柯伟林两位教授唱起了用《两只老虎》曲子改编的“中国朝代歌”:“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Republic(注:中华民国),元明清Republic,毛泽东,毛泽东。”此歌一出,萌翻众多观众。也有网友指出三国六朝缺席,于是自编《一闪一闪亮晶晶》版朝代歌:“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民。”
在介绍朝代时,包弼德提到,他经常教学生们唱一首歌,用以帮助学生记住主要的朝代,于是,两位教授一起唱起了这首改编自《两只老虎》的“中国朝代歌”。针对外界评论有关“中国朝代歌”略为简单的事情,包弼德和柯伟林两位教授也认为这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方式,未来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在课程中,包弼德与柯伟林从时间(朝代)、空间(地域、自然人文地理、气候)和身份(民族、书写语言)等基本维度上对中国进行概述。除了上述的基本内容之外,包弼德和柯伟林两位教授还专门讲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比如通过古代的手工制品和文字记载的古代文化英雄,接下来的一些课程会专注于商朝和周朝,关注中华文明如何把自己作为一个国家的身份合理化。
包弼德说:“这些朝代名我们并未确定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我们知道它们有着某些含义,被用来指代某种特性。”在包弼德和柯伟林看来,中国朝代的命名显然与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是不一样的,“直到蒙古人统治时期(Until the Mongols),中国的朝代名实际上仍是地名,不同于统治家族的形式。事实上,它从来不是——即使是一些更为意识形态化的、优质的朝代名,如元、明、清——也不是统治家族的姓氏。比如说明朝其实是朱家的天下。汉朝则是刘家的天下。这有点奇怪,因为你会觉得一个掌控了大部分政府权力的家族无论如何会想要自己的姓氏与王朝有关,但事实上却没有。”
用另一种思维解读中国
在介绍中国的历史时,两位教授还使用了“身份”和“民族”的概念。包弼德说:“许多人都认为,民族是一个现代术语,是联系国家与公民概念的纽带。唯有在种族上相近的人群,才可以构建一个国家。这样的理解,适用于中国吗?”
中国在很早就有“中国”与“夷狄”二分的观念,解放初期则区分出汉族与少数民族,那是因为“政府希望遵循苏联模式,将少数民族区分开来,这是当时的事业成就之一。斯大林在苏联就这样做了,毛泽东相信中国也有这样的需要”。
包弼德提到,他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同事,托马斯·穆兰尼(Tom Mullaney)在大约几个月的时间里,已把这项调查做得十分优秀了。当时统计了56个民族,到今天也还是56个。那时,有一些民族志学者和社会学家正在云南省理清这些数据。而当地的少数民族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那么,成为少数民族,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哪怕到今天,有人也会这样子问。”包弼德说,“如果是我们回溯一下太平天国,19世纪的客家人,那时的他们,正是作为我们今天所称呼的‘汉人’的对立面。汉人称呼自己为‘本地人’。本地人与客家人的对抗,那是不同种族划分的一个方式。”而在如今,民族与国家的概念正在逐渐被趋同。
在“哈佛中国课”的页面上,给出了哈佛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现代中国展现出双重景象:一个渴望通过经济发展和基础投资成为世界领导的社会。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官僚国家,在文化、经济、政治上拥有很多传统。中国当代的社会和形态带有中国历史经验的不可磨灭的烙印,无论是哲学、信仰模式,还是社会政治的思想和时间。理解21世纪的中国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明是分不开的。”
课程定位于通识教育,难度不高,只要注册edX平台就可以观摩课程视频。截至10月31日开课前,该课程注册人数达26904人。根据哈佛中国课的时间表,11月7日,两位教授将进行第二讲“对象与文本:最初的故事”。整个“中国课”分9部分,共53个课时。目前进行的第一部分的主题是“中国的政治人文基础”。整个课程将持续至2015年1月29日。
中国先哲解构美国困惑
“本课程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这是48岁的哈佛教授迈克·普特对学生们的承诺。
普特在哈佛大学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并且是哈佛第三大最受学生欢迎选修课的执棒者。普特犹记得2007年第二次开设这门火爆课程时的场景——台阶上、讲台上,甚至门外大厅里都挤满了听课的同学。最后,哈佛大学不得不把授课地点移至了学校最大的教室——桑德斯礼堂。
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吸引这些天之骄子纷至沓来?今年,又有超过700名哈佛本科生再度踏进桑德斯礼堂,在这节名为“中国传统道德与政治理论”的选修课中,循着中国先哲的轨迹,慢慢学会在日常小事中认识自我,从而改变人生。
“中国儒家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一个人若能在日常小事中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高尚的人,人生也会因此而不同;道家哲学家庄子主张,人们应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率性而为’的能力,而不是只做理性抉择。”普特似乎很能理解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困惑。他用中国古代先贤的理论在课程中树立这样一个观点:“人类不应局限于天赋,不要只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应该留意自己真正喜欢做的那些事情,并且从事它们。” 普特教授留给学生的作业也很独特:首先,记录下冲他人微笑、为他人扶门、日行小善时的感受。同时记录下每个行为、姿势、语言如何明显地改变了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普特要求学生坚持那些产生正面效果的行为。在论文和头脑风暴环节,同学们需要探讨中国哲学家的主张对生活有何意义。
学生亚当·米歇尔是哈佛的数学和科学奇才。他说,如今人们倾向于过分理性地思考未来,权衡所有利弊后再做出决定。但在大二上过普特教授的课后,他意识到这并不是思考未来的唯一方式。因此,他修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最擅长的课程。因为他明白了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努力奋进的价值之大。他说:“普特教授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他的确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开设“中国课”已成哈佛传统
说起哈佛大学“中国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由于哈佛大学与当时的北京燕京大学的良好关系和合作交流,于是开始在哈佛成立燕京学社,致力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研究。这是当时哈佛大学第一门包含中国全部历史的课程。起初这门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但是随着和中国社会和教育的交流不断增加,这门课程最后以中国历史和哲学思想等为主轴。
包弼德教授指出,他们多年前就将这门课的视频录制下来,除了作为教学资料库存之外,同时也为方便缺席的学生学习。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包弼德教授和他的同事都觉得很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课,他们于是通过哈佛继续教育学院将这门课作为网络课程来教授。
2009年,哈佛继续教育学院将中国课的讲课视频免费在网络上公开,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共有6万多人观看了讲课的部分或者全部视频(其中中国观众占有相当的比例)。随着大型公开在线课程平台(MOOCS)的发展,包弼德和柯伟林及其同事们意识到大型公开在线课程可以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于是将这门“中国课”作为MOOCS的一部分向全球各地的学生免费开放。
十大商会联名推荐,东阿阿胶走俏高端礼品市场
本刊讯 中国人讲面子,送礼更讲面子,礼品市场历来十分庞大。今冬,大幅提价后的东阿阿胶受到了礼品市场的青睐。驻鲁十大商会更是联名对外推荐国宝级山东特产——东阿阿胶。
山东历来是礼仪之邦,山东人对礼品的要求,不仅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也要有实力有价值有内涵。而国宝级山东特产就是因为具备这样的特点,而备受大家青睐。
不仅是在山东,进入秋冬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界权威对东阿阿胶的推荐与认可不断。在《中国中医药报》针对秋冬进补的一项调查中,百分之百的国医大师、百分之九十的中医院院长一致推荐膏方用胶首选东阿阿胶。在浙江,十大国医堂联名向全社会承诺:膏方选用道地药材,阿胶首选东阿阿胶。在广东,为保障首届岭南膏方节的道地阿胶供应,广东省中医院邀请东阿阿胶联合推广。
这些中医界权威的大力推荐为好客的山东人挣足了面子。而东阿阿胶之所以得到了业内最懂行的权威人士一致推荐,皆源于其道地的滋补功效。
近年来,随着亚健康问题凸显以及健康养生理念的普及,“送礼送健康”、“健面礼”逐渐成为主流选择。由于中医药在保健养生方面优势十分明显,中药材的高端滋补品市场迅速壮大,正是受益于这一趋势,虫草、人参、鹿茸等高端中药材价格一路飞涨。
东阿阿胶在历史上一直与人参、虫草并称“中药三宝”,相比人参、虫草,东阿阿胶反倒处于价值洼地。随着东阿阿胶价值的逐步回归,其作为商务礼品的价值属性也在逐步增强。
中医药界权威人士的推荐和认同,是将东阿阿胶的价值认知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当这一系列权威认同作用于高端礼品市场,东阿阿胶自然容易获得商务精英人群的追捧,十大商会联名推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有业内人士表示,因为道地的滋补功效,所以东阿阿胶得到了中医药界权威的一致推荐。道地功效是里子,权威推荐是面子。正是因为兼顾面子与里子,东阿阿胶才征服了以驻鲁十大商会为代表的商界人士。
(许秀静)
当一门名为“China”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平台上发布之后,尤其两位一身儒雅的授课教授一板一眼地唱起借用中国传统儿歌《两只老虎》曲调改编的“中国朝代歌”,此举更是萌翻众多网友。一时间,哈佛大学的“中国课”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注册观摩,甚至不少中国人也好奇课程到底会讲些什么而加入了这门“中国课”。
《两只老虎》版的中国朝代歌
这门课程是由哈佛知名的东亚语言和文明系讲座教授包弼德(Peter K Bol)和哈佛大学历史系及商学院讲座教授柯伟林(William C Kirby)主讲,10月31日开课,整个课程共分九部分,共53个课时,整个课程持续至2015年1月29日。目前进行的第一部分的主题是“中国的政治人文基础”。截至11月13日,注册人数已经超过3万人。
课程视频中,包弼德和柯伟林两位教授唱起了用《两只老虎》曲子改编的“中国朝代歌”:“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Republic(注:中华民国),元明清Republic,毛泽东,毛泽东。”此歌一出,萌翻众多观众。也有网友指出三国六朝缺席,于是自编《一闪一闪亮晶晶》版朝代歌:“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民。”
在介绍朝代时,包弼德提到,他经常教学生们唱一首歌,用以帮助学生记住主要的朝代,于是,两位教授一起唱起了这首改编自《两只老虎》的“中国朝代歌”。针对外界评论有关“中国朝代歌”略为简单的事情,包弼德和柯伟林两位教授也认为这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方式,未来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在课程中,包弼德与柯伟林从时间(朝代)、空间(地域、自然人文地理、气候)和身份(民族、书写语言)等基本维度上对中国进行概述。除了上述的基本内容之外,包弼德和柯伟林两位教授还专门讲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比如通过古代的手工制品和文字记载的古代文化英雄,接下来的一些课程会专注于商朝和周朝,关注中华文明如何把自己作为一个国家的身份合理化。
包弼德说:“这些朝代名我们并未确定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我们知道它们有着某些含义,被用来指代某种特性。”在包弼德和柯伟林看来,中国朝代的命名显然与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是不一样的,“直到蒙古人统治时期(Until the Mongols),中国的朝代名实际上仍是地名,不同于统治家族的形式。事实上,它从来不是——即使是一些更为意识形态化的、优质的朝代名,如元、明、清——也不是统治家族的姓氏。比如说明朝其实是朱家的天下。汉朝则是刘家的天下。这有点奇怪,因为你会觉得一个掌控了大部分政府权力的家族无论如何会想要自己的姓氏与王朝有关,但事实上却没有。”
用另一种思维解读中国
在介绍中国的历史时,两位教授还使用了“身份”和“民族”的概念。包弼德说:“许多人都认为,民族是一个现代术语,是联系国家与公民概念的纽带。唯有在种族上相近的人群,才可以构建一个国家。这样的理解,适用于中国吗?”
中国在很早就有“中国”与“夷狄”二分的观念,解放初期则区分出汉族与少数民族,那是因为“政府希望遵循苏联模式,将少数民族区分开来,这是当时的事业成就之一。斯大林在苏联就这样做了,毛泽东相信中国也有这样的需要”。
包弼德提到,他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同事,托马斯·穆兰尼(Tom Mullaney)在大约几个月的时间里,已把这项调查做得十分优秀了。当时统计了56个民族,到今天也还是56个。那时,有一些民族志学者和社会学家正在云南省理清这些数据。而当地的少数民族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那么,成为少数民族,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哪怕到今天,有人也会这样子问。”包弼德说,“如果是我们回溯一下太平天国,19世纪的客家人,那时的他们,正是作为我们今天所称呼的‘汉人’的对立面。汉人称呼自己为‘本地人’。本地人与客家人的对抗,那是不同种族划分的一个方式。”而在如今,民族与国家的概念正在逐渐被趋同。
在“哈佛中国课”的页面上,给出了哈佛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现代中国展现出双重景象:一个渴望通过经济发展和基础投资成为世界领导的社会。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官僚国家,在文化、经济、政治上拥有很多传统。中国当代的社会和形态带有中国历史经验的不可磨灭的烙印,无论是哲学、信仰模式,还是社会政治的思想和时间。理解21世纪的中国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明是分不开的。”
课程定位于通识教育,难度不高,只要注册edX平台就可以观摩课程视频。截至10月31日开课前,该课程注册人数达26904人。根据哈佛中国课的时间表,11月7日,两位教授将进行第二讲“对象与文本:最初的故事”。整个“中国课”分9部分,共53个课时。目前进行的第一部分的主题是“中国的政治人文基础”。整个课程将持续至2015年1月29日。
中国先哲解构美国困惑
“本课程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这是48岁的哈佛教授迈克·普特对学生们的承诺。
普特在哈佛大学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并且是哈佛第三大最受学生欢迎选修课的执棒者。普特犹记得2007年第二次开设这门火爆课程时的场景——台阶上、讲台上,甚至门外大厅里都挤满了听课的同学。最后,哈佛大学不得不把授课地点移至了学校最大的教室——桑德斯礼堂。
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吸引这些天之骄子纷至沓来?今年,又有超过700名哈佛本科生再度踏进桑德斯礼堂,在这节名为“中国传统道德与政治理论”的选修课中,循着中国先哲的轨迹,慢慢学会在日常小事中认识自我,从而改变人生。
“中国儒家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一个人若能在日常小事中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高尚的人,人生也会因此而不同;道家哲学家庄子主张,人们应培养在日常生活中‘率性而为’的能力,而不是只做理性抉择。”普特似乎很能理解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困惑。他用中国古代先贤的理论在课程中树立这样一个观点:“人类不应局限于天赋,不要只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应该留意自己真正喜欢做的那些事情,并且从事它们。” 普特教授留给学生的作业也很独特:首先,记录下冲他人微笑、为他人扶门、日行小善时的感受。同时记录下每个行为、姿势、语言如何明显地改变了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普特要求学生坚持那些产生正面效果的行为。在论文和头脑风暴环节,同学们需要探讨中国哲学家的主张对生活有何意义。
学生亚当·米歇尔是哈佛的数学和科学奇才。他说,如今人们倾向于过分理性地思考未来,权衡所有利弊后再做出决定。但在大二上过普特教授的课后,他意识到这并不是思考未来的唯一方式。因此,他修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最擅长的课程。因为他明白了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努力奋进的价值之大。他说:“普特教授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他的确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开设“中国课”已成哈佛传统
说起哈佛大学“中国课”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由于哈佛大学与当时的北京燕京大学的良好关系和合作交流,于是开始在哈佛成立燕京学社,致力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研究。这是当时哈佛大学第一门包含中国全部历史的课程。起初这门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但是随着和中国社会和教育的交流不断增加,这门课程最后以中国历史和哲学思想等为主轴。
包弼德教授指出,他们多年前就将这门课的视频录制下来,除了作为教学资料库存之外,同时也为方便缺席的学生学习。随着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包弼德教授和他的同事都觉得很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课,他们于是通过哈佛继续教育学院将这门课作为网络课程来教授。
2009年,哈佛继续教育学院将中国课的讲课视频免费在网络上公开,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共有6万多人观看了讲课的部分或者全部视频(其中中国观众占有相当的比例)。随着大型公开在线课程平台(MOOCS)的发展,包弼德和柯伟林及其同事们意识到大型公开在线课程可以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于是将这门“中国课”作为MOOCS的一部分向全球各地的学生免费开放。
十大商会联名推荐,东阿阿胶走俏高端礼品市场
本刊讯 中国人讲面子,送礼更讲面子,礼品市场历来十分庞大。今冬,大幅提价后的东阿阿胶受到了礼品市场的青睐。驻鲁十大商会更是联名对外推荐国宝级山东特产——东阿阿胶。
山东历来是礼仪之邦,山东人对礼品的要求,不仅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也要有实力有价值有内涵。而国宝级山东特产就是因为具备这样的特点,而备受大家青睐。
不仅是在山东,进入秋冬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界权威对东阿阿胶的推荐与认可不断。在《中国中医药报》针对秋冬进补的一项调查中,百分之百的国医大师、百分之九十的中医院院长一致推荐膏方用胶首选东阿阿胶。在浙江,十大国医堂联名向全社会承诺:膏方选用道地药材,阿胶首选东阿阿胶。在广东,为保障首届岭南膏方节的道地阿胶供应,广东省中医院邀请东阿阿胶联合推广。
这些中医界权威的大力推荐为好客的山东人挣足了面子。而东阿阿胶之所以得到了业内最懂行的权威人士一致推荐,皆源于其道地的滋补功效。
近年来,随着亚健康问题凸显以及健康养生理念的普及,“送礼送健康”、“健面礼”逐渐成为主流选择。由于中医药在保健养生方面优势十分明显,中药材的高端滋补品市场迅速壮大,正是受益于这一趋势,虫草、人参、鹿茸等高端中药材价格一路飞涨。
东阿阿胶在历史上一直与人参、虫草并称“中药三宝”,相比人参、虫草,东阿阿胶反倒处于价值洼地。随着东阿阿胶价值的逐步回归,其作为商务礼品的价值属性也在逐步增强。
中医药界权威人士的推荐和认同,是将东阿阿胶的价值认知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当这一系列权威认同作用于高端礼品市场,东阿阿胶自然容易获得商务精英人群的追捧,十大商会联名推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有业内人士表示,因为道地的滋补功效,所以东阿阿胶得到了中医药界权威的一致推荐。道地功效是里子,权威推荐是面子。正是因为兼顾面子与里子,东阿阿胶才征服了以驻鲁十大商会为代表的商界人士。
(许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