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熟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通过计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拓展计算的有效空间,力图探寻找到有效的计算教学策略。
【关键词】优化 拓展 计算教学 效度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168-01
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板块之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载体。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人本教学理念的缺失,计算教学的价值定位受到了严重异样化。夯实计算技能,增强计算能力,培养计算能手,成为计算教学情有独钟的目标使命。
一、计算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结合本人调查研究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部分教师的计算教学现状分析如下:
1.情境创設代替复习铺垫。将计算教学放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固然有利于数学意义的建构。但现在的计算教学似乎走入了另一种极端,铺天盖地的情境创设取代了以往的复习铺垫。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引入复习铺垫的方式,就有可能被扣上“给了学生过多预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帽子。
2.算法多样化变为“形式化”。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教师全然不顾这些算法是否有思维水平的提升,一味的叫好。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常常教师会说一句“用你喜欢的方式计算下列各题”,进入练习环节而告终,致使算法盲目多样化,缺乏最优化。
3.缺乏口算方法的指导和计算方法的提炼。不少学生连口算都要列竖式算个半天,就是缺乏口算方法的指导。有的甚至将口算和笔算混为一谈,而新教材中很少有完整的计算方法的总结。
4.注重算理的应用,缺乏算法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学习一种计算方法后,往往通过几道解决问题来检查教学的效果。十分注重在应用中理解算理,忽视算法的强化训练。
二、计算效度空间拓展的策略
计算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技能,是各种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本人认为,在情境兴趣、技能训练、计算习惯等三方面给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数学素养。
1.情境给力,增添厚度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尤其是计算教学,学生会感觉乏而无味,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并及时给与恰当的评价,保护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七星瓢虫背上七点来引入课题,探究课题时再采用童话故事7个小矮人吃苹果、橘子等来进行巩固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又及时巩固了口诀的应用及口诀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口诀的记忆,从而提高口诀计算的正确率。从1×7=7、2×7=14……7×7=49、7×8=56、7×9=6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感,由于对教材的一些重组,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到思维策略的训练再到数学极限思想的渗透,原本单薄朴素的内容立刻灵动丰满起来,增添了计算的厚度。
2.训练给力,挖掘深度
数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计算技能的训练不是机械的重复劳动。算法是解决问题时求结果的实际操作程序,而算理则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只有熟练掌握算理才能灵活驾驭算法,也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操作、知识迁移等方法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例如,教学“7、8加几”时,可以引导学生摆小棒,通过摆一摆、移一移、合一合等直观形象的操作,使学生自然、高效地理解满十进位的含义,同时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如“7+5”有学生这样摆:7+3+2=12;也有这样摆:5+5+2=12。摆“7+8”时出现:7+3+5=15、5+5+2+3=15、2+8+5=15等摆法。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固然重要,引导学生算法最优化十分必要!
3.习惯给力,拓展宽度
“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美国:爱默生)教学中,许多教师发现学生并不是没有真正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长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证。
(1)培养审题习惯
在每次作业中,我们总会遗憾的发现,许多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或内容,重新做一次,他们却又能做对。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37+28+63,学生却是直接按运算顺序计算;计算42÷6,却算成了24÷6等等。这些错误往往是由于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目匆匆一瞥就开始动笔做题的缘故。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题,可以小声读、默读,也可以是用手指点着读,同时主动积极动脑,准确理解题目要求、题目含义,了解题目内容,才能提高计算正确率。
(2)培养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能增加美感,而且能增加清晰感,从而减少错误率。因此,要提高计算正确率就要要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工工整整的答题。同时,教师也要做好示范、表率,板演,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培养验算习惯
验算等于又让学生计算一遍,表面上看这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这是保证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各种故事、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验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让学生在思维深处接纳、运用验算。同时,可引导学生采用估算、口头验算、逆验算等不同的验算方法,选取适合自己的或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去验算。
计算教学由于其内容的限制,不少教师在教学时都感到“无文章可做”,好似“一杯白开水”。其实不然,细心分析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关注现行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理念,会发现只要我们教师敢于放手、敢于尝试,枯燥的计算教学也能展现动态生成的魅力。尽管计算多表现为抽象、枯燥,但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赋予它色彩、活力,它同样也可以很美丽。计算兴趣的激发、基本技能的掌握、验算习惯的养成既使学生的整体计算能力提高了,又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优化 拓展 计算教学 效度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168-01
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板块之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载体。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人本教学理念的缺失,计算教学的价值定位受到了严重异样化。夯实计算技能,增强计算能力,培养计算能手,成为计算教学情有独钟的目标使命。
一、计算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结合本人调查研究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部分教师的计算教学现状分析如下:
1.情境创設代替复习铺垫。将计算教学放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固然有利于数学意义的建构。但现在的计算教学似乎走入了另一种极端,铺天盖地的情境创设取代了以往的复习铺垫。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引入复习铺垫的方式,就有可能被扣上“给了学生过多预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帽子。
2.算法多样化变为“形式化”。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教师全然不顾这些算法是否有思维水平的提升,一味的叫好。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常常教师会说一句“用你喜欢的方式计算下列各题”,进入练习环节而告终,致使算法盲目多样化,缺乏最优化。
3.缺乏口算方法的指导和计算方法的提炼。不少学生连口算都要列竖式算个半天,就是缺乏口算方法的指导。有的甚至将口算和笔算混为一谈,而新教材中很少有完整的计算方法的总结。
4.注重算理的应用,缺乏算法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学习一种计算方法后,往往通过几道解决问题来检查教学的效果。十分注重在应用中理解算理,忽视算法的强化训练。
二、计算效度空间拓展的策略
计算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技能,是各种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本人认为,在情境兴趣、技能训练、计算习惯等三方面给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数学素养。
1.情境给力,增添厚度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尤其是计算教学,学生会感觉乏而无味,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并及时给与恰当的评价,保护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七星瓢虫背上七点来引入课题,探究课题时再采用童话故事7个小矮人吃苹果、橘子等来进行巩固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又及时巩固了口诀的应用及口诀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口诀的记忆,从而提高口诀计算的正确率。从1×7=7、2×7=14……7×7=49、7×8=56、7×9=6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数感,由于对教材的一些重组,从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到思维策略的训练再到数学极限思想的渗透,原本单薄朴素的内容立刻灵动丰满起来,增添了计算的厚度。
2.训练给力,挖掘深度
数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计算技能的训练不是机械的重复劳动。算法是解决问题时求结果的实际操作程序,而算理则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只有熟练掌握算理才能灵活驾驭算法,也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直观操作、知识迁移等方法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例如,教学“7、8加几”时,可以引导学生摆小棒,通过摆一摆、移一移、合一合等直观形象的操作,使学生自然、高效地理解满十进位的含义,同时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如“7+5”有学生这样摆:7+3+2=12;也有这样摆:5+5+2=12。摆“7+8”时出现:7+3+5=15、5+5+2+3=15、2+8+5=15等摆法。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固然重要,引导学生算法最优化十分必要!
3.习惯给力,拓展宽度
“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美国:爱默生)教学中,许多教师发现学生并不是没有真正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长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保证。
(1)培养审题习惯
在每次作业中,我们总会遗憾的发现,许多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或内容,重新做一次,他们却又能做对。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37+28+63,学生却是直接按运算顺序计算;计算42÷6,却算成了24÷6等等。这些错误往往是由于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目匆匆一瞥就开始动笔做题的缘故。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题,可以小声读、默读,也可以是用手指点着读,同时主动积极动脑,准确理解题目要求、题目含义,了解题目内容,才能提高计算正确率。
(2)培养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能增加美感,而且能增加清晰感,从而减少错误率。因此,要提高计算正确率就要要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工工整整的答题。同时,教师也要做好示范、表率,板演,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培养验算习惯
验算等于又让学生计算一遍,表面上看这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这是保证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各种故事、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验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让学生在思维深处接纳、运用验算。同时,可引导学生采用估算、口头验算、逆验算等不同的验算方法,选取适合自己的或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去验算。
计算教学由于其内容的限制,不少教师在教学时都感到“无文章可做”,好似“一杯白开水”。其实不然,细心分析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关注现行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理念,会发现只要我们教师敢于放手、敢于尝试,枯燥的计算教学也能展现动态生成的魅力。尽管计算多表现为抽象、枯燥,但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赋予它色彩、活力,它同样也可以很美丽。计算兴趣的激发、基本技能的掌握、验算习惯的养成既使学生的整体计算能力提高了,又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