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十年弹指即逝,国家教育部在(2001---201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不容质否,音乐艺术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心理、身体、道德、智力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对音乐欣赏课程的普遍开设情况,针对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内容中艺术歌曲的教学做如下几点探讨,仅供同行们借鉴斧正。
艺术歌曲在中国称作艺术歌曲,在德国称为LIED,在法国称为CHANSON,在俄国称作POMAHC。这种起源于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抒情歌曲,从它诞生之初就以其如诗的歌词、动听的旋律、表现力丰富的伴奏、细腻的内心刻画而著称于世。在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围绕音乐器乐作品展开的,特别是西方的音乐作品。当我们对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交响诗、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侃侃而谈时往往忽略了在校园里,学生对于歌声的热爱程度是远远大于器乐的。他们周围的音乐是以流行歌曲占绝对优势的。怎样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怎样演唱自己喜爱的声乐作品是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一大重点。实践证明如果在声乐作品上加以积极的引导,特别是加强艺术歌曲的教学指导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艺术歌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人文修养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艺术歌曲的教学往往更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艺术歌曲创作者不仅仅是音乐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画家、化学家等。例如李叔同(《送别》的词作者)就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佛学家、篆刻家。他们年轻时的学习经历、创作经历、奋斗历程往往是大学生今天生活、学习最好的借鉴。像穆索尔斯基,德彪西、舒曼、赵元任等这些具有高深文学修养且对自己国家诗歌有高深见地的音乐家,一朵花,一只鸟、一根头发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也能赋予崭新的活力。
艺术歌曲的歌词往往是是著名的诗歌。例如舒伯特多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作歌词;德彪西的歌曲多根据波德莱尔、魏尔兰等人的诗创作;黄自多采用中国的古典诗词。这些诗歌有歌颂祖国的;有描写爱情的;有针砭时弊的;有赞美亲情的……我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会被歌曲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所折服,艺术歌曲的文学艺术性是其它音乐体裁不可比拟的。通过写景或者壮物,古典或现代的诗歌在音乐的衬托下呈现出新的生命。我们也在欣赏这类充满文学性的音乐作品中找到了接近于诗人主题和作曲家们艺术手法运用结合点。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陆在易的这首《我爱这土地》是根据中国诗歌界大师艾青的同名作品创作而来。整首作品中处处洋溢着词作者、曲作者对祖国最为真挚的热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教学上我们如果贯穿演绎艺术歌曲作品的难度系数则体现在演唱艺术歌曲的演唱者的艺术文化素质上。那么如何动情到位的演绎一首艺术歌曲则体现每一位歌唱者的人文修养。一百多年来艺术歌曲的发展几乎到达“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的完美境界,因此每一位歌唱者演唱艺术歌曲时都应该尽量挖掘其内涵,十分珍惜、入情地演唱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演绎一部艺术歌曲作品,才算是一位真正的演唱者。
二、艺术歌曲学习有助于提升声乐作品的品味
艺术歌曲的旋律有时像民歌般简单质朴,朗朗上口;有时像诗词的朗诵,深情忧郁、质朴、清新。各个国家的艺术歌曲创作者有意识地把和声、调式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只是起和声和节奏衬托的作用,它往往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这首选自其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的第四首,是天鹅临死前的绝唱。
这首作品短小精悍,结构精致到成为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在聆听或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是曲作者特意的安排。例在作品开始,乐曲由钢琴伴奏模仿的六弦琴将人们带入小夜曲的氛围。接着旋律以摇晃不稳的三连音,四、五度音程(a1—d2—a1;g1—d2—g1)的上下跳动和依托d小调的下行乐句(a1—e1),表达作者内心的倾诉。其后,作品不断以这种方式发展。到了第18和22小节,作品以还原F和升F两音之间的明暗对比,把作者渴望幸福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例4《小夜曲》舒伯特【德国】
“他的旋律永远散发着亲切、单纯、敏感的气息,容易激动又稍带忧郁感伤的色调……”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常常被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广受人们喜爱。试想一下,当今的流行歌曲有多少作品可以抛开歌词单听伴奏依旧觉得美轮美奂?真的是凤毛麟角,而我们的艺术歌曲,每一首撇开歌词上的文学性,单伴奏这部分都可以充当大梁,这是何等的艺术水准。当我们欣赏了相当的艺术歌曲作品之后,怎样选择我们想听、爱听的声乐作品,哪怕是流行作品是否也要重新定位了。
三、艺术歌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创作风格
艺术歌曲具有悠久的创作历史,每位艺术歌曲创作者由于受到不同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教育程度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发展的理解和个性的不同,其作品展现出异彩纷呈的民族创作特色。
德国艺术歌曲如同严谨的德国民族特征一样,其旋律创作的精致,与诗歌结合得天衣无缝;它继承了德国的民歌、乡村歌曲、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将德国民族性格用诗歌难以表达的意境再结合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代表作曲家是被称为“歌曲之王”的舒柏特,他所作的艺术歌曲流传至今的有600余首,他的艺术歌曲曲调优美,意境深邃,《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为流传世界的名曲。此外,沃尔夫、舒曼、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人也作有不少艺术歌曲。
法国的艺术歌曲如同浪漫的法国民族个性一般,其实质是城市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情调的歌曲。法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不爱过分夸张,而喜爱呈现出比较精致纤柔的创作风格,那种从骨子里透射出的罗曼蒂克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它的艺术歌曲不是娱乐性的大众文化, 而是高度艺术性的作品。高贵、典雅的艺术气质风格与法语中特有的抑扬顿挫的旋律性和明快的节奏感结合,表现出一个纯粹法国式的城市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代表作曲家有迪帕克、福雷、德彪西等。例如德彪西的歌曲多根据波德莱尔、魏尔兰等人的诗歌谱成,具有印象派的特征。代表作品有《头发》、《眼睛》、《梦后》、《奈尔》、《伊斯巴亨的玫瑰》等等。
俄国的艺术歌曲如同冷酷的西伯利亚地理环境,歌曲注重心理描写,富有强烈的民族性。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拉赫马尼诺夫等音乐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素材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 描写勤劳善良的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景象, 以及城市小市民的感情世界。其中以穆索尔斯基首当其冲。他的艺术歌曲富有强烈的民族性与艺术独创性,与俄罗斯语言的声调丝丝入扣。《跳蚤之歌》、《洋娃娃》等作品都深刻反映人民现实生活中的贫困与哀怨,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他在写作风格上富有巧妙的幽默感,蕴含着深刻的俄罗斯民族气质,体现了一种强烈诱人的个性。
中国的艺术歌曲如同坚韧的中华民族,具有高雅、细腻、含蓄、理智的性格特征,常常用音乐语言描写外在的环境和气氛,歌曲曲调清新优美悠长,词曲的结合如同中国的国画,音乐与中国诗词的结合表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性,营造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思乡》、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等。代表作家有黄自、赵元任、陆居易等等。
结语
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的范畴。最早是在宫廷和家庭的小型聚会上演出。从发展脉络上看,克劳泽、C.P.E.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等都写过一些艺术歌曲,但是在他们的时代,艺术歌曲并不多,也没有发展得那么完备。在19世纪初,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并且有了专门的Lieder Singer(艺术歌曲演唱家)。艺术歌曲体现着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对和声调性的大胆使用;赋予节奏型织体以表情的意味;“通过对音区、速度、力度等方面的色彩变化来表达诗歌的意境”;“刻画人物情绪的戏剧性发展”;追求音色细腻的差别,内容抒情,具有诗意的形象,心理描写深刻。所有这些使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过历史,流传至今。在音乐史上,集文学性、音乐性与一体的艺术歌曲既然如此美妙,如此重要,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加强艺术歌曲的教学也就十分必要。邓小平曾说过,优秀的文学艺术,应该起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榜样激励人,以光荣的传统教育人,以伟大的思想启迪人等作用。艺术歌曲当仁不让。“如果将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 他将飞向更广阔的领域!”乘着艺术歌曲歌声的翅膀与乐同行,我们将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跨越知识的海洋。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级教研课题:校音乐欣赏课内容及教学模式研究课题阶段成果之一。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研“市属高校音乐选修课教学内容的探索与研究”;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基金“校音乐选修课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整合研究”
[参考文献]
[1]田可文.《中西方音乐通史》[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3版
[2]罗宪君,徐朗.《声乐曲选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9月第28版
[3]H·里曼编选.《德意志艺术歌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
[5]《法国艺术歌曲集》.[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6]管谨义.《欧洲著名音乐家评传》[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7]《舒伯特艺术歌曲选》[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8]《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穆索尔斯基歌曲选》[M]列宁格勒国家音乐出版社.1960年版选译
(作者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艺术歌曲在中国称作艺术歌曲,在德国称为LIED,在法国称为CHANSON,在俄国称作POMAHC。这种起源于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抒情歌曲,从它诞生之初就以其如诗的歌词、动听的旋律、表现力丰富的伴奏、细腻的内心刻画而著称于世。在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围绕音乐器乐作品展开的,特别是西方的音乐作品。当我们对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交响诗、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侃侃而谈时往往忽略了在校园里,学生对于歌声的热爱程度是远远大于器乐的。他们周围的音乐是以流行歌曲占绝对优势的。怎样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怎样演唱自己喜爱的声乐作品是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一大重点。实践证明如果在声乐作品上加以积极的引导,特别是加强艺术歌曲的教学指导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艺术歌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人文修养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艺术歌曲的教学往往更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艺术歌曲创作者不仅仅是音乐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画家、化学家等。例如李叔同(《送别》的词作者)就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佛学家、篆刻家。他们年轻时的学习经历、创作经历、奋斗历程往往是大学生今天生活、学习最好的借鉴。像穆索尔斯基,德彪西、舒曼、赵元任等这些具有高深文学修养且对自己国家诗歌有高深见地的音乐家,一朵花,一只鸟、一根头发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也能赋予崭新的活力。
艺术歌曲的歌词往往是是著名的诗歌。例如舒伯特多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作歌词;德彪西的歌曲多根据波德莱尔、魏尔兰等人的诗创作;黄自多采用中国的古典诗词。这些诗歌有歌颂祖国的;有描写爱情的;有针砭时弊的;有赞美亲情的……我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会被歌曲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所折服,艺术歌曲的文学艺术性是其它音乐体裁不可比拟的。通过写景或者壮物,古典或现代的诗歌在音乐的衬托下呈现出新的生命。我们也在欣赏这类充满文学性的音乐作品中找到了接近于诗人主题和作曲家们艺术手法运用结合点。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陆在易的这首《我爱这土地》是根据中国诗歌界大师艾青的同名作品创作而来。整首作品中处处洋溢着词作者、曲作者对祖国最为真挚的热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教学上我们如果贯穿演绎艺术歌曲作品的难度系数则体现在演唱艺术歌曲的演唱者的艺术文化素质上。那么如何动情到位的演绎一首艺术歌曲则体现每一位歌唱者的人文修养。一百多年来艺术歌曲的发展几乎到达“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的完美境界,因此每一位歌唱者演唱艺术歌曲时都应该尽量挖掘其内涵,十分珍惜、入情地演唱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演绎一部艺术歌曲作品,才算是一位真正的演唱者。
二、艺术歌曲学习有助于提升声乐作品的品味
艺术歌曲的旋律有时像民歌般简单质朴,朗朗上口;有时像诗词的朗诵,深情忧郁、质朴、清新。各个国家的艺术歌曲创作者有意识地把和声、调式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只是起和声和节奏衬托的作用,它往往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这首选自其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的第四首,是天鹅临死前的绝唱。
这首作品短小精悍,结构精致到成为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在聆听或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是曲作者特意的安排。例在作品开始,乐曲由钢琴伴奏模仿的六弦琴将人们带入小夜曲的氛围。接着旋律以摇晃不稳的三连音,四、五度音程(a1—d2—a1;g1—d2—g1)的上下跳动和依托d小调的下行乐句(a1—e1),表达作者内心的倾诉。其后,作品不断以这种方式发展。到了第18和22小节,作品以还原F和升F两音之间的明暗对比,把作者渴望幸福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例4《小夜曲》舒伯特【德国】
“他的旋律永远散发着亲切、单纯、敏感的气息,容易激动又稍带忧郁感伤的色调……”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常常被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广受人们喜爱。试想一下,当今的流行歌曲有多少作品可以抛开歌词单听伴奏依旧觉得美轮美奂?真的是凤毛麟角,而我们的艺术歌曲,每一首撇开歌词上的文学性,单伴奏这部分都可以充当大梁,这是何等的艺术水准。当我们欣赏了相当的艺术歌曲作品之后,怎样选择我们想听、爱听的声乐作品,哪怕是流行作品是否也要重新定位了。
三、艺术歌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创作风格
艺术歌曲具有悠久的创作历史,每位艺术歌曲创作者由于受到不同的历史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教育程度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发展的理解和个性的不同,其作品展现出异彩纷呈的民族创作特色。
德国艺术歌曲如同严谨的德国民族特征一样,其旋律创作的精致,与诗歌结合得天衣无缝;它继承了德国的民歌、乡村歌曲、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将德国民族性格用诗歌难以表达的意境再结合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代表作曲家是被称为“歌曲之王”的舒柏特,他所作的艺术歌曲流传至今的有600余首,他的艺术歌曲曲调优美,意境深邃,《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为流传世界的名曲。此外,沃尔夫、舒曼、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人也作有不少艺术歌曲。
法国的艺术歌曲如同浪漫的法国民族个性一般,其实质是城市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情调的歌曲。法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不爱过分夸张,而喜爱呈现出比较精致纤柔的创作风格,那种从骨子里透射出的罗曼蒂克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它的艺术歌曲不是娱乐性的大众文化, 而是高度艺术性的作品。高贵、典雅的艺术气质风格与法语中特有的抑扬顿挫的旋律性和明快的节奏感结合,表现出一个纯粹法国式的城市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代表作曲家有迪帕克、福雷、德彪西等。例如德彪西的歌曲多根据波德莱尔、魏尔兰等人的诗歌谱成,具有印象派的特征。代表作品有《头发》、《眼睛》、《梦后》、《奈尔》、《伊斯巴亨的玫瑰》等等。
俄国的艺术歌曲如同冷酷的西伯利亚地理环境,歌曲注重心理描写,富有强烈的民族性。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拉赫马尼诺夫等音乐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素材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 描写勤劳善良的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景象, 以及城市小市民的感情世界。其中以穆索尔斯基首当其冲。他的艺术歌曲富有强烈的民族性与艺术独创性,与俄罗斯语言的声调丝丝入扣。《跳蚤之歌》、《洋娃娃》等作品都深刻反映人民现实生活中的贫困与哀怨,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他在写作风格上富有巧妙的幽默感,蕴含着深刻的俄罗斯民族气质,体现了一种强烈诱人的个性。
中国的艺术歌曲如同坚韧的中华民族,具有高雅、细腻、含蓄、理智的性格特征,常常用音乐语言描写外在的环境和气氛,歌曲曲调清新优美悠长,词曲的结合如同中国的国画,音乐与中国诗词的结合表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性,营造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黄自的《思乡》、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贺绿汀的《嘉陵江上》等。代表作家有黄自、赵元任、陆居易等等。
结语
艺术歌曲属于室内乐的范畴。最早是在宫廷和家庭的小型聚会上演出。从发展脉络上看,克劳泽、C.P.E.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等都写过一些艺术歌曲,但是在他们的时代,艺术歌曲并不多,也没有发展得那么完备。在19世纪初,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并且有了专门的Lieder Singer(艺术歌曲演唱家)。艺术歌曲体现着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对和声调性的大胆使用;赋予节奏型织体以表情的意味;“通过对音区、速度、力度等方面的色彩变化来表达诗歌的意境”;“刻画人物情绪的戏剧性发展”;追求音色细腻的差别,内容抒情,具有诗意的形象,心理描写深刻。所有这些使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过历史,流传至今。在音乐史上,集文学性、音乐性与一体的艺术歌曲既然如此美妙,如此重要,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加强艺术歌曲的教学也就十分必要。邓小平曾说过,优秀的文学艺术,应该起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榜样激励人,以光荣的传统教育人,以伟大的思想启迪人等作用。艺术歌曲当仁不让。“如果将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 他将飞向更广阔的领域!”乘着艺术歌曲歌声的翅膀与乐同行,我们将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跨越知识的海洋。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级教研课题:校音乐欣赏课内容及教学模式研究课题阶段成果之一。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研“市属高校音乐选修课教学内容的探索与研究”;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基金“校音乐选修课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整合研究”
[参考文献]
[1]田可文.《中西方音乐通史》[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3版
[2]罗宪君,徐朗.《声乐曲选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9月第28版
[3]H·里曼编选.《德意志艺术歌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
[5]《法国艺术歌曲集》.[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6]管谨义.《欧洲著名音乐家评传》[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7]《舒伯特艺术歌曲选》[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8]《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穆索尔斯基歌曲选》[M]列宁格勒国家音乐出版社.1960年版选译
(作者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