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夜,位于福安市城北的官埔村,村民们早已安歇,只有两户人家的灯还亮着,里面传来阵阵砍竹和剥竹的声音,其间夹杂着一两声咳嗽。两户人家的主人一个叫郭菊英,另一个叫郑鸿生,都是当地有名的老手艺人。此时,他们正在赶制官埔村特有的一种手工艺品——油扇。像这样披星戴月的劳作,从正月就开始,一直要持续到端午节前后。
今年69岁的郑鸿生在干活的时候嘴巴上总爱叼根烟,不过很久才吸一口。他不苟言笑,用老伴的话来说“做油扇把他做闷了”。作为家族油扇制作的第五代传人,祖上这门手艺传到他手上已有180多个年头了。在官埔村,有些家族的几代人都是摇着他制作的油扇长大的。今年,他和老伴要赶在端午前制作完3000多把油扇,其中有300把还要出口到美国。
和郭菊英不同的是,郑鸿生从小就在家族的制扇作坊里打下手,天长日久之后,渐渐迷上了这门手艺,对制扇的各个工序也了然于胸,十二三岁时就能够独立制作油扇。在那个时候,油扇是人们消暑的必备物品,郑鸿生家制作的油扇因为质量好、外观漂亮,往往刚做出来还没有晾干就被买走。读完小学的郑鸿生并没有上初中,而是主动要求跟着父亲做油扇。“那个时候觉得做油扇能挣钱,并且比读书好玩。”起初父亲不同意,在郑鸿生的执意要求下,父亲最终答应下来,就这样,郑鸿生成了全职制扇小匠人。“如果那个时候继续读书,读个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现在已经靠退休工资养老了,哪像现在这样起早贪黑。”老伴儿在一边瞟了他一眼,说:“你呀,一辈子做油扇的命。” 郑鸿生“嘿嘿”笑了两声,继续剥着手里的竹篾。
“虽然孩子们都熟悉这门手艺,但做一把扇子要完成30道工序,只卖2到3块钱,一年到头除了成本,连万把块钱都赚不到,年轻人哪肯干!”我问郑鸿生打算干到什么时候“退休”,他把一叠扎好的油扇骨架抱到老伴儿面前,回到板凳上,吸了一口烟,“退休”,他笑了笑,带着自嘲的语气说:“动不了就可以退休了。”
今年69岁的郑鸿生在干活的时候嘴巴上总爱叼根烟,不过很久才吸一口。他不苟言笑,用老伴的话来说“做油扇把他做闷了”。作为家族油扇制作的第五代传人,祖上这门手艺传到他手上已有180多个年头了。在官埔村,有些家族的几代人都是摇着他制作的油扇长大的。今年,他和老伴要赶在端午前制作完3000多把油扇,其中有300把还要出口到美国。
和郭菊英不同的是,郑鸿生从小就在家族的制扇作坊里打下手,天长日久之后,渐渐迷上了这门手艺,对制扇的各个工序也了然于胸,十二三岁时就能够独立制作油扇。在那个时候,油扇是人们消暑的必备物品,郑鸿生家制作的油扇因为质量好、外观漂亮,往往刚做出来还没有晾干就被买走。读完小学的郑鸿生并没有上初中,而是主动要求跟着父亲做油扇。“那个时候觉得做油扇能挣钱,并且比读书好玩。”起初父亲不同意,在郑鸿生的执意要求下,父亲最终答应下来,就这样,郑鸿生成了全职制扇小匠人。“如果那个时候继续读书,读个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现在已经靠退休工资养老了,哪像现在这样起早贪黑。”老伴儿在一边瞟了他一眼,说:“你呀,一辈子做油扇的命。” 郑鸿生“嘿嘿”笑了两声,继续剥着手里的竹篾。
“虽然孩子们都熟悉这门手艺,但做一把扇子要完成30道工序,只卖2到3块钱,一年到头除了成本,连万把块钱都赚不到,年轻人哪肯干!”我问郑鸿生打算干到什么时候“退休”,他把一叠扎好的油扇骨架抱到老伴儿面前,回到板凳上,吸了一口烟,“退休”,他笑了笑,带着自嘲的语气说:“动不了就可以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