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扇面延续清凉记忆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guog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夜,位于福安市城北的官埔村,村民们早已安歇,只有两户人家的灯还亮着,里面传来阵阵砍竹和剥竹的声音,其间夹杂着一两声咳嗽。两户人家的主人一个叫郭菊英,另一个叫郑鸿生,都是当地有名的老手艺人。此时,他们正在赶制官埔村特有的一种手工艺品——油扇。像这样披星戴月的劳作,从正月就开始,一直要持续到端午节前后。
  今年69岁的郑鸿生在干活的时候嘴巴上总爱叼根烟,不过很久才吸一口。他不苟言笑,用老伴的话来说“做油扇把他做闷了”。作为家族油扇制作的第五代传人,祖上这门手艺传到他手上已有180多个年头了。在官埔村,有些家族的几代人都是摇着他制作的油扇长大的。今年,他和老伴要赶在端午前制作完3000多把油扇,其中有300把还要出口到美国。
  和郭菊英不同的是,郑鸿生从小就在家族的制扇作坊里打下手,天长日久之后,渐渐迷上了这门手艺,对制扇的各个工序也了然于胸,十二三岁时就能够独立制作油扇。在那个时候,油扇是人们消暑的必备物品,郑鸿生家制作的油扇因为质量好、外观漂亮,往往刚做出来还没有晾干就被买走。读完小学的郑鸿生并没有上初中,而是主动要求跟着父亲做油扇。“那个时候觉得做油扇能挣钱,并且比读书好玩。”起初父亲不同意,在郑鸿生的执意要求下,父亲最终答应下来,就这样,郑鸿生成了全职制扇小匠人。“如果那个时候继续读书,读个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现在已经靠退休工资养老了,哪像现在这样起早贪黑。”老伴儿在一边瞟了他一眼,说:“你呀,一辈子做油扇的命。” 郑鸿生“嘿嘿”笑了两声,继续剥着手里的竹篾。
  “虽然孩子们都熟悉这门手艺,但做一把扇子要完成30道工序,只卖2到3块钱,一年到头除了成本,连万把块钱都赚不到,年轻人哪肯干!”我问郑鸿生打算干到什么时候“退休”,他把一叠扎好的油扇骨架抱到老伴儿面前,回到板凳上,吸了一口烟,“退休”,他笑了笑,带着自嘲的语气说:“动不了就可以退休了。”
其他文献
谈及宣德炉,知之者甚多,尤其收藏界,几乎人人都可以说上一段。不过宣德皇帝监制的宣德炉本就不多,李自成入京后,几乎将其毁之殆尽。是以今日藏家所藏,不过是宣德之后仿制款。民间所藏宣德炉可谓成千上万,却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  且不论宣德炉,只谈炉耳。有人总结,炉耳有五十余种:冲天耳、桥耳、鱼耳、索耳、螭耳、如意耳、环耳、连珠耳、戟耳、蚰龙耳、夔耳、象耳、鋬耳、椒图耳、连环耳、飞凤
春日朝阳,徐徐照进依山傍水的黄家村。黄家人伴随着晨光起床,穿衣,生火,做饭,灶房上的烟囱开始炊烟袅袅,馒头的香味从黄家蒸笼里浸出来,带着一股竹子的清香,将新的一天拉开序幕。  黄家村海拔800多米,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湿润,尤其适合柳杉和竹子生长。走进村里,映入眼帘的就是道路两旁齐齐摆放的柳杉和毛竹薄片,成为村子一道奇异的景观。丰富的柳杉资源,为黄家蒸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在黄家村,几乎家
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小冈香,如今正经历着从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的转变,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洗礼。小冈香的未来之路,既让人充满期待,也让人感到迷茫。  小冈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如果不是因为当地的制香业而经常见诸网络和报端,很可能一直待在“深闺”而不为外人所知。据史料记载,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小冈人就开始制作用于祭祀的竹签香,并逐步发展出搓香、淋香等制香技艺。历史变幻、朝代更迭,然而小冈人的
黄土地上青苔斑驳,细碎的竹屑散落四处,屋中似有清淡竹香。在一座古老民居的厅堂里,兰兴佺老人此刻正坐在木板凳上,大褂披肩,细长的竹篾环绕周身,戴着老花镜的双眼随着手的起落轻轻移动,竹篾在手中弯曲旋转,织出六边形网眼,编成斗笠美丽的骨架。  “编斗笠可有讲究,砍竹、裁竹、削蔑、打顶、做坯、修边、夹料……”兰兴佺老人掰着手指细细地数起制作斗笠所需要的工序。从选材到编织,一顶花斗笠需要200多根60厘米长
景德镇素以陶瓷闻名,文化底蕴深厚。杨超作为当地的一名平面设计师,颠覆了青花瓷以往的传统形象——中西结合的乖巧以及视觉审美的冲突,是他独具的设计理念。  27岁的杨超像大部分青年一样,有股“桀骜不驯”的气魄:“传统很可贵,但不能因为可贵就不去改变它。打破它的束缚,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是我们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挑战。”  2009年,景德镇的陶瓷首饰“火”了起来,杨超顺应市场需求设计了一款圆形青花瓷优
文化部于日前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提出,文化部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标准制定以及认定试点工作,将税收、土地、价格、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创造环境,支持企业和个人加强产品研发和内容原创。   皿天全方罍[léi]终得“合体”  “皿天全方罍”
等待一棵树生根、开花,将它多余的枝叶熬煮出美丽的色彩,并让这些色彩停留在布匹和纸张上,是一件美好得让人感动的事。     为了寻找染织的源头,马毓秀辞去工作跟随丈夫陈景林深入云贵两地,10年间,他们深入不毛之地,记录、学习、保存这些可能失传的传统技艺,把山野里最天然的草木染技艺及少数民族的织绣工艺带回了台湾,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等待一棵开花的树    6月的最后一个礼拜天清晨,正在念国小一年
立春刚到,便是马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知在這个以梦为马的春天,我们又将为实现梦想播下怎样的种子才不辜负众人的殷殷期待?  正好看到书桌旁的《传家》之《春》。这套讲述中国人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是任祥写给儿女后代的,也是写给千百万中国家庭的。它的美丽与智慧,以及散发的浓浓温情,很轻易就将我们荒芜的内心击中。  难怪作家吴晓波会写道:“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
纸莎草画,堪称与金字塔齐名的埃及代名词,是埃及特有的手工艺品,体现着埃及独有的文化和气息。  可以是方寸之间,也可以是十米长卷,与木乃伊一样长久,却比金字塔更加绚丽斑斓;传承数千年,唯其独有,久藏不变,千年不腐。这就是埃及特有的纸莎草画。  纵使过去了几千年,在埃及,制作纸莎草画的每一个步骤都不曾变过。并且,只有以尼罗河两岸采摘的纸莎草为原料,严格按照与古埃及完全相同的程序手工制成纸莎草纸,再由传
丹麦设计界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1807年,英国轰炸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时任丹麦国王下令从斯德哥尔摩南部到汉堡北部,用一切办法遍植橡树以躲避战争的创伤,并规定:“每棵树都不可被砍掉,除非新种一棵。”结果,战争的炮火并未殃及丹麦,这些橡树幸运存活了下来,年复一年,长成茂密森林。闻着木香,我们来到哥本哈根繁华都市的心脏处——自1780年起就开始引领丹麦设计与工艺时尚的Bredgade大街,百年品牌卡尔·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