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汝京离开了,但时机很微妙,他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刚刚扮演完毕,他的中芯国际即将盈利。
2009年11月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剧烈震荡的一月,重磅消息层出不穷。
11月3日,中芯国际在与台积电的侵犯专利并盗用商业机密案中败诉,据传美国法院可能会判中芯国际赔付台积电10亿美元罚款。
作为中国半导体代工产业的龙头,中芯国际的败诉不仅家丑外扬,令公司本已糟糕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更令整个产业阴云密布。
世事难料,10日下午,中芯国际突然宣布与台积电达成和解,条件是台积电入主中芯国际,成为第二大股东。
作为和解条件的一部分,中芯国际的创建者张汝京被骤然解职。
张汝京曾一手将中芯国际带到世界芯片代工厂商第三的位置,不仅创造了一个产业传奇,更带给中国半导体产业一线希望,一度被誉为“大陆半导体教父”。
他的无预警出局,尤其是秋扇见弃,让业界震惊。
扩张过速
张汝京离开的时机相当微妙。中芯国际虽已连续10个季度亏损,但到今年年底,三个8寸芯片工厂的折旧期将结束,而且半导体市场正在回暖,盈利指日可待。
虽然先期亏损是半导体业界的共识,是产业规律,但在低迷的业绩面前,张汝京有口难辩。
2000年2月,张汝京获得上海市政府的资金和土地支持,创建中芯国际。次年11月,中芯国际张江八寸芯片厂成功投产,生产出当时内地最先进的0.18微米芯片,创造了半导体业从建厂到投产时间最短的世界纪录。
之后,张汝京通过与国际业界巨头的技术协议,逐步提高了中芯国际的芯片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将中芯国际打造成为中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厂商。迄今为止,中芯国际已经拥有45纳米制程工艺的生产能力,将中国芯片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整整5代直接降低到9个月。
最彰显张汝京运营水平和功绩的是建厂。被称为“建厂专家”的张汝京,在中国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实现了生产规模的几何级数扩张。2003年,中芯国际被半导体界权威刊物《半导体国际》评选为当年“最佳半导体厂”,张汝京的名字几乎等同于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
2004年3月,中芯国际实现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2005年,中芯国际以11.71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超过新加坡特许,坐上半导体代工领域的第三把交椅。
中芯国际的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竞争对手台积电、联电,并且总是能够踩准点,在产业低谷期建厂,在产业景气时投产。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继续下去,即使是台积电也将失去在工厂数量上的优势。
2007年以来,中芯国际为此多受批判。和舰总裁徐建华曾在多个场合批评中芯过于侧重量的增长,忽视技术研发,甚至攻击中芯搞乱市场。高盛这个中芯国际的股东也曾多次发布报告说中芯国际扩张过度,盈利前景欠佳。
张汝京一直坚持规模化的扩张。他说:“客户只有看到你有10倍以上的产能,才会把单子投给你。”
但过快扩张也给张汝京带来两大难题,一是资金链紧张。尽管张汝京本人一直节衣缩食,甚至勤俭过度,但无济于事,反而让员工大幅度流动,成为对手的培训班。为降低扩张成本,张汝京甚至创造出极具“融资租赁”特色的“中芯模式”,但后来这一模式成为他“试图套牢政府实现低成本扩张”的佐证。二是订单难以同步跟进,再加上经济危机和半导体低谷,很多厂吃不饱。虽然这在产业低谷期是正常的,但并非每个股东都能忍受。
人事过繁
张汝京扩张有争议,但痛失控制权,与他特别设置的公司结构不无关系。
张汝京多年前在台湾世大积体电路公司有过一段著名的不愉快。世大积电的大股东中华世大瞒着张汝京,以50亿美元把世大积电卖给台积电,张汝京顿失话语权,愤而离职,到大陆开疆拓土。
这一堑之后,张汝京深知控制权有多重要。
2000年创办中芯国际时,张汝京巧妙地设计了中国本土和外资势力之间的平衡股权结构:上实、北大青鸟、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祥峰投资等都持大致10%左右的股权,持股1%至10%的股东还有11名,股东极为分散,没有一家有绝对控制力。
这样一来,董事会全面信任张汝京的局面就此形成,但张汝京忘记了,这只是一家表面上的“张氏公司”。
这一过于平衡的结构在2007年遇到问题。由于中芯国际连亏两年,国际市场DRAM价格暴跌,中芯国际决定引进战略投资者,结果张汝京为控制权考虑,竟然放弃愿以6亿美元换购25%股份的KKR,而选择了只出1.72亿美元获得16.6%股份的大唐控股。
但大唐最终获得19.87%的股份后,就不再完全听从张汝京的安排。
战略过失
除了一味扩张,张汝京还犯下另一个战略错误:逆势而行。
张汝京的拿手武器是引进外资半导体巨头的先进技术授权,利用中国大陆的廉价生产成本,通过规模扩张,赚取半导体代工的微薄利润。然而,张汝京没有看到一张更大的图画:中国想要发展半导体产业,在代工环节盲目投资是短视的。因为全球半导体代工行业正风云突变,拉开整合序幕,代工成为竞争最残酷的一环。
芯片巨头AMD剥离制造工厂后,阿联酋国家基金——阿布扎比控制的穆巴达拉发展公司宣布接手,并与第四大芯片代工厂新加坡特许公司合并成立Global Foundry,产值规模直逼台积电。11月10日,阿布扎比咄咄逼人地表示,将在中东海湾国家建设第一座处理器半导体工厂,以对抗全球巨头英特尔。
同时,存储芯片巨头三星积极切入代工领域,对代工市场虎视眈眈,低价抢订单。
全球半导体产业确实有意向中国转移,但张汝京式的分散式投资和布局不利于整合,单纯的代工战略也不利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政府已经以上海为中心启动产业整合,甚至开始推动大陆与台湾的互动。2008年,上海贝岭并购先进半导体;2008年底,大唐高层到台湾洽谈合作;今年年初,传闻华虹将并购宏力半导体,甚至可能与中芯国际三合一。如今,张汝京离开,曾在华虹任职的王宁国接任,各界普遍认为这是为日后的整合扫清了障碍。
2009年6月,大唐宣布与台湾工业研究院合作在台湾建设TD实验网络,而张忠谋在1985年曾是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在双方的默契中,张汝京被边缘化了,已经入冬迎春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不需要这把过时的扇子。
张汝京年表:
1948年,张汝京出生于南京;
197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
1974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工程科学硕士学位。
1986年,于南卫理公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进入德州仪器工作,并帮助该公司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建设过多家芯片工厂,获得了业界“建厂专家”的盛誉。
1997年10月,张汝京加入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并从1998年1月开始担任该公司总经理。
2000年1月,世大公司大股东中华开发将世大作价50亿美元卖给台积电后,张汝京离职,到大陆创办中芯国际。
2009年11月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剧烈震荡的一月,重磅消息层出不穷。
11月3日,中芯国际在与台积电的侵犯专利并盗用商业机密案中败诉,据传美国法院可能会判中芯国际赔付台积电10亿美元罚款。
作为中国半导体代工产业的龙头,中芯国际的败诉不仅家丑外扬,令公司本已糟糕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更令整个产业阴云密布。
世事难料,10日下午,中芯国际突然宣布与台积电达成和解,条件是台积电入主中芯国际,成为第二大股东。
作为和解条件的一部分,中芯国际的创建者张汝京被骤然解职。
张汝京曾一手将中芯国际带到世界芯片代工厂商第三的位置,不仅创造了一个产业传奇,更带给中国半导体产业一线希望,一度被誉为“大陆半导体教父”。
他的无预警出局,尤其是秋扇见弃,让业界震惊。
扩张过速
张汝京离开的时机相当微妙。中芯国际虽已连续10个季度亏损,但到今年年底,三个8寸芯片工厂的折旧期将结束,而且半导体市场正在回暖,盈利指日可待。
虽然先期亏损是半导体业界的共识,是产业规律,但在低迷的业绩面前,张汝京有口难辩。
2000年2月,张汝京获得上海市政府的资金和土地支持,创建中芯国际。次年11月,中芯国际张江八寸芯片厂成功投产,生产出当时内地最先进的0.18微米芯片,创造了半导体业从建厂到投产时间最短的世界纪录。
之后,张汝京通过与国际业界巨头的技术协议,逐步提高了中芯国际的芯片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将中芯国际打造成为中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厂商。迄今为止,中芯国际已经拥有45纳米制程工艺的生产能力,将中国芯片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整整5代直接降低到9个月。
最彰显张汝京运营水平和功绩的是建厂。被称为“建厂专家”的张汝京,在中国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实现了生产规模的几何级数扩张。2003年,中芯国际被半导体界权威刊物《半导体国际》评选为当年“最佳半导体厂”,张汝京的名字几乎等同于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
2004年3月,中芯国际实现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2005年,中芯国际以11.71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超过新加坡特许,坐上半导体代工领域的第三把交椅。
中芯国际的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竞争对手台积电、联电,并且总是能够踩准点,在产业低谷期建厂,在产业景气时投产。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继续下去,即使是台积电也将失去在工厂数量上的优势。
2007年以来,中芯国际为此多受批判。和舰总裁徐建华曾在多个场合批评中芯过于侧重量的增长,忽视技术研发,甚至攻击中芯搞乱市场。高盛这个中芯国际的股东也曾多次发布报告说中芯国际扩张过度,盈利前景欠佳。
张汝京一直坚持规模化的扩张。他说:“客户只有看到你有10倍以上的产能,才会把单子投给你。”
但过快扩张也给张汝京带来两大难题,一是资金链紧张。尽管张汝京本人一直节衣缩食,甚至勤俭过度,但无济于事,反而让员工大幅度流动,成为对手的培训班。为降低扩张成本,张汝京甚至创造出极具“融资租赁”特色的“中芯模式”,但后来这一模式成为他“试图套牢政府实现低成本扩张”的佐证。二是订单难以同步跟进,再加上经济危机和半导体低谷,很多厂吃不饱。虽然这在产业低谷期是正常的,但并非每个股东都能忍受。
人事过繁
张汝京扩张有争议,但痛失控制权,与他特别设置的公司结构不无关系。
张汝京多年前在台湾世大积体电路公司有过一段著名的不愉快。世大积电的大股东中华世大瞒着张汝京,以50亿美元把世大积电卖给台积电,张汝京顿失话语权,愤而离职,到大陆开疆拓土。
这一堑之后,张汝京深知控制权有多重要。
2000年创办中芯国际时,张汝京巧妙地设计了中国本土和外资势力之间的平衡股权结构:上实、北大青鸟、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祥峰投资等都持大致10%左右的股权,持股1%至10%的股东还有11名,股东极为分散,没有一家有绝对控制力。
这样一来,董事会全面信任张汝京的局面就此形成,但张汝京忘记了,这只是一家表面上的“张氏公司”。
这一过于平衡的结构在2007年遇到问题。由于中芯国际连亏两年,国际市场DRAM价格暴跌,中芯国际决定引进战略投资者,结果张汝京为控制权考虑,竟然放弃愿以6亿美元换购25%股份的KKR,而选择了只出1.72亿美元获得16.6%股份的大唐控股。
但大唐最终获得19.87%的股份后,就不再完全听从张汝京的安排。
战略过失
除了一味扩张,张汝京还犯下另一个战略错误:逆势而行。
张汝京的拿手武器是引进外资半导体巨头的先进技术授权,利用中国大陆的廉价生产成本,通过规模扩张,赚取半导体代工的微薄利润。然而,张汝京没有看到一张更大的图画:中国想要发展半导体产业,在代工环节盲目投资是短视的。因为全球半导体代工行业正风云突变,拉开整合序幕,代工成为竞争最残酷的一环。
芯片巨头AMD剥离制造工厂后,阿联酋国家基金——阿布扎比控制的穆巴达拉发展公司宣布接手,并与第四大芯片代工厂新加坡特许公司合并成立Global Foundry,产值规模直逼台积电。11月10日,阿布扎比咄咄逼人地表示,将在中东海湾国家建设第一座处理器半导体工厂,以对抗全球巨头英特尔。
同时,存储芯片巨头三星积极切入代工领域,对代工市场虎视眈眈,低价抢订单。
全球半导体产业确实有意向中国转移,但张汝京式的分散式投资和布局不利于整合,单纯的代工战略也不利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政府已经以上海为中心启动产业整合,甚至开始推动大陆与台湾的互动。2008年,上海贝岭并购先进半导体;2008年底,大唐高层到台湾洽谈合作;今年年初,传闻华虹将并购宏力半导体,甚至可能与中芯国际三合一。如今,张汝京离开,曾在华虹任职的王宁国接任,各界普遍认为这是为日后的整合扫清了障碍。
2009年6月,大唐宣布与台湾工业研究院合作在台湾建设TD实验网络,而张忠谋在1985年曾是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在双方的默契中,张汝京被边缘化了,已经入冬迎春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不需要这把过时的扇子。
张汝京年表:
1948年,张汝京出生于南京;
197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
1974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工程科学硕士学位。
1986年,于南卫理公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进入德州仪器工作,并帮助该公司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建设过多家芯片工厂,获得了业界“建厂专家”的盛誉。
1997年10月,张汝京加入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并从1998年1月开始担任该公司总经理。
2000年1月,世大公司大股东中华开发将世大作价50亿美元卖给台积电后,张汝京离职,到大陆创办中芯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