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无双 书画合璧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ar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知道孙多慈,第一印象是徐悲鸿先生的得意弟子,接着是与悲鸿先生的感情纠葛,第三才会推测她是一位才女。其实,孙先生作为从安徽走出去的大家闺秀,自幼习画,在其亲属和安徽博物院的努力下,她的许多艺术作品首次到大陆展出即回到家乡,人们才会惊艳于她的艺术成就,了解到作为艺术家的孙多慈,这才是她人生中最为闪光的部分。观其作品方知其“天资聪慧,才情横溢”,不但在油画、素描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而且对中国书画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将中国画“借景抒意”的表现手法融入到个人的情感之中,从中可以窥探孙多慈娴熟的笔墨技巧以及卓越的艺术人生。
  孙先生早年师从悲鸿先生,从她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不论是创作思想还是绘画技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徐先生的影响,其油画作品赋色沉稳,造型准确,结构严谨,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评:“落笔有韵,取象不惑,好像前生与造化有约,一经睹面即能会心于体态意趣之间,不惟观察精确,更能表现有味。”(图一)她游历西方,感受并汲取印象派绘画中对光与色变化的表现(图二),但她更多的是继承徐悲鸿先生倡导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并将严谨的造型传统与印象主义完美的结合,表现自然之美与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形象,肖像画面容恬静,温婉典雅(图三),风景画质朴凝重,笔触丰富宽畅(图四),造型单纯,感情真挚。
  孙先生曾言“素描是艺术中之风骨”,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因此她在素描写生方面十分用功、造诣尤深,受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达芬奇、拉斐尔以及德国画家丢勒、门采尔素描技法的影响,素描大都画在有色纸上,然后高光部分用色粉笔提白,形成了很强的质感(图五)。她所作“保育院系列”作品,是她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的准确把握,将人物的神情、思想通过她细腻的观察,精确完美的表现出来,造型严谨,神态生动,效果独特(图六)。宗白华先生在《孙多慈素描集》的序文中赞道:“线条雄秀,真气逼人,观察敏锐,笔法坚实,清新之气,扑人眉宇”。
  有了西画的基础,孙多慈的国画在运用中国画流动线条的基础上,造型精确,笔墨丰富,将“融汇中西”的绘画理念贯穿于中国画创作当中,虽尺幅不大,但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等技法运用娴熟,更是将中国画的意境,以景写情表达的真切感人。
  孙先生1931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这一时期南京云集了许多当时画坛名流,形成了一个新的画家群体“新金陵画派”,徐悲鸿、张大千、吕凤子、陈之佛、潘玉良等皆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孙多慈不但得到徐悲鸿先生的亲授,同时在中国画和书法方面也受到吕凤子、陈之佛的指授,使得孙多慈的眼界更为宽阔,艺术修养和绘画手段都有了较大发展。
  她的人物画以仕女见长,或凭栏休憩、或倚树遐思,或望梅思乡,人物线条受张大千、吕凤子的影响较大,用高古游丝描、琴弦描勾写衣纹,以细笔描绘青丝盘头,淡墨写面部、手足,线条委婉秀劲,色调清丽淡雅,用西画准确的造型,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人物神态安详,体态秀美(图七、八)。而梅花的稀枝疏蕊,柳树的老干枯枝都更加映衬出作者惆怅若失的孤寂之情,这种写意处理手法,看似简单却极富浪漫色彩(图九),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写生和中国传统水墨的渲染、白描技法于一体,突破了传统肖像画的界限,极具艺术特色和感染力。
  1949年,她移居台湾,受聘于省立师范学院。同期著名画家黄君璧先生为该院教授并担任艺术系主任,黄先生深谙传统笔法,沉稳朴厚,从技法和风格上树立了台湾艺术教育的新导向,带动整个台湾地区艺术创作风气蓬勃发展。受黄君璧先生影响,孙多慈更加注重在师法传统上下功夫,精研宋元明清诸家,她中年所作的《春江归舟图》(图十),前景两座巨大山石突兀江上,横亘画幅中间,山间树木参差,周围风平水静,一叶小舟飘曳,留白以虚带实。上部群峦叠嶂,山岚缥缈,得江南小景野趣。除山石用重墨点染以外,远山近水均施淡墨,表达出一种悠远清旷的意境。《听瀑图》(图十一)笔墨清润灵秀,画面右半部伫立巨石,石后山峦蟠曲苍松,一高士端坐松下观瀑,寥寥数笔,使人物闲雅傲逸的神态跃然纸上。山涧之中飞瀑如练,顺石而下,山涧弥漫着迷蒙的水雾,用墨干湿浓淡,各得其所,点苔更富神韵,颇有石涛笔意,在沉郁深厚的气息中营造一种静谧幽深的意趣,并传达出超乎形似的神韵。孙多慈长期生活在灵秀的江南水乡,在其绘画中也就呈现出灵秀、清雅的地域性风貌,作品笔墨苍润,笔致雄秀,温和闲雅。
  孙多慈晚期作品逐渐摆脱早年以摹古为主的创作模式,开始面向生活,亲历自然,由师古人转为师造化,不管在构图形式、笔墨掌控还是气势意境上,皆有较大突破创新,进入了个人创作新阶段。《秋山红树图》(图十二)采用全景式构图,崇山叠嶂,山势连绵,山间林木葱郁,为了表现秋山红叶,画家以赭石渲染山石,以朱砂点染树叶,呈现出一派秋日层林尽染的美景。一条山路崎岖盘旋于山间,逶迤而上,一辆汽车在路上行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山石用笔老辣苍劲,自然率意,浑然一体,颇有明代沈周粗简豪放,劲健雄浑的气势。《雪景图》(图十三)描绘冬季依山傍水的村舍,一座木桥横跨激流之上,画中白雪皑皑,几棵梅树含苞待放,与屋后竹林为雪景带来几分春色。画中钩皴方硬起棱角,线条中显示出用笔凝炼和劲健,传统功力深厚,有种雄健的骨力蕴含其中,构图简练,清新苍秀。此情此景让人想起郑板桥的一首诗:“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孙多慈的国画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花鸟作品,她重视继承传统,吸收西画技法,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形成风姿多采的独特画风(图十四)。笔墨或清雅秀丽,或浓墨重彩,或工细传神,或写意抒情,工笔来自于宋代院体画法,受著名工笔花鸟画大师陈之佛的影响颇深,追求淡泊、宁静、清幽的情调,象征着高洁、坚强品格的梅花也就成为她表现最多的素材。
  孙多慈笔下的梅花繁中有简,简中有繁,繁而不乱,《早春图》(图十五)颇有宋人法度,构思巧妙,章法严谨。画家描绘了早春初至,白梅绽放,翠鸟报春的情景,孤鸟伫枝回首,凝望远方,充满思念的情感。几十朵梅花或正、或反、或掩映、或侧倚,清新雅致,形态各异。梅树以淡墨勾写轮廓,湿笔皴染,白梅点缀其间,极为和谐,小鸟羽毛丰润,以浓墨勾写,腹部运用岭南画派常用的撞水法,前后形成强烈对比,神形俱佳,生动可爱,给观者以耳目一新之感,绘画技法娴熟,主题鲜明。这种题材的作品在孙多慈的画中表现很多,通过梅花与形单影只的鸟雀自书胸臆,刻画作者隽永闲适孤寂的心境(图十六)。   《雪梅图》(图十七)借憩栖于柳枝的两只雀鸟,正站在寒意萧瑟的雪枝上,回首顾盼,梅花满枝含苞欲放,雀鸟形象写意而传神,老干虬枝以浓墨湿笔泼洒挥就,老辣遒劲,干枝上白雪皑皑,画家在留白的基础上用淡墨渲染阴阳向背,烘托出干枝的立体感,带有西方绘画明暗光影的效果和浓淡节律的变化。而梅枝上红梅、白梅穿插辉映,层次丰富,呼应成趣,充满生机,形成了既有传统寓意又不落窠臼的独特风格。宗白华先生对她的水墨画评论说:“落笔不多,全以墨彩分明暗凹凸,以西画之体感含咏于中画的水晕墨章中,质实而空灵,别开生面,引中画更近自然,恢复踏实的形体感,未尝不是中画发展的一条新路”。这是一幅蕴含诗意的作品,画面上两只雀鸟面对严寒虽然是微弱的,但是它们却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巨大的力量,以及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以梅之傲寒喻人之坚贞,“画为心声”实际上是画家借作品传达自身的主观情感。此画笔墨丰富多变,构图新颖,虚实相间,浓淡相生,富有诗情画意。
  孙多慈作品多为无款或穷款,她不但书法写得好,诗词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她没有通过传统的“诗书画”来表现文人画的意趣,而只是用丰富的笔墨语言表达内心的独白和抒发真挚的情感,令人回味。
  众所周知,徐悲鸿先生最善于画马,作为他的高足自然也不例外。《龙马》图(图十八)运用粗犷奔放的墨色勾勒马的形体,并以干笔扫出鬃尾,马腿细劲有力,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圆韧而有弹性,富于动感,马的造型结构准确,毛发质感逼真,使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浑然天成,呈现出立体性的效果,充分展现了孙多慈将西方绘画明暗技法与中国画笔墨的完美结合,继承了徐悲鸿先生的笔墨语言以及对龙马精神的传达。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马,始终不加鞍具,没有羁绊,是自由之神,是龙的精神,是奋进的象征,孙多慈在马的神态处理上,则是回首顾盼,好像在寻找同伴而驻足流连。
  孙多慈多才多艺,她不仅油画、素描、国画等艺术造诣很深,而且在书法上也具有相当的功力(图十九)。继承传统帖学的神采风骨,尽得晋唐风流遗韵,将王羲之的飘逸遒劲,柳公权的爽利挺秀、蔡襄的淳淡妍美,赵孟钴的圆润委婉,唐寅的温雅洒脱、董其昌的平淡古朴融会贯通,犹如春风扑面,风骨内含。作品清和俊秀,锋芒收藏有度,粗细变化合度,又时以侧锋取势,字里行间虽不相连属,然以气贯通,运笔潇洒,转折灵活,颇有书卷之气(图二十)。在民国碑学盛行的氛围下(徐悲鸿的书法尚拜在力倡北碑的康有为门下)能独辟蹊径,融众家之长,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
  孙多慈女士是民国时期充满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她和当时名噪一时的女画家如关紫兰、方君璧、张玉良、蔡威廉、李秋君、萧淑芳、陆小曼等或师出名门,接受高等教育,或出国留学,接受西方绘画理念,她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也有着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通过参加艺术活动追求女性思想解放和人格独立,她们天资聪慧,对于艺术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为当时艺术创作开拓了新的题材和境界。对于孙多慈来说早年有幸得到徐悲鸿先生的言传身教,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同时在南京中央大学受到诸多绘画大师的艺术熏陶,传统功力深厚,后游学西方各国,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东方的写意与西方的抽象相融合的表现特征。纵观孙多慈女士作品虽少有宏幅巨制,但每一幅作品都流露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寄予其中的真情实感,寄托着她对家乡故人深深的怀念,以及面对困难表现出的坚强韧性,对艺术坚定的追求和探索。
  (责任编辑:马怡运)
其他文献
张复兴艺术简历  张复兴,1946年出生,天津人,祖籍山西。系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副院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友联画院画家、北京人文大学书画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广西美协顾问、广西艺术学院名誉教授、桂林画院名誉院长、广西政协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先后十多次在全国性美术作品展中获奖。曾获八届美展大奖,九届
期刊
东汉袁康的《越绝书》中记载了战国时代风胡子对楚王的一段话,风胡子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藏,夫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藏。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这则故事常常被
期刊
明代以前,云南本土的绘画主要是反映当地民族生活、生产的作品,如著名的沧源岩画、昭通堆承嗣墓壁画等。唐代以后云南盛行以佛教题材为主的宗教画,如南诏时期的《南诏中兴画卷》(现藏于日本友邻馆)和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晋宁观音洞壁画、丽江白沙壁画等。元代以后云南正式成为行省,中央政府控制加强,中原文化大量深入。明清两代注重对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和管理,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在云南
期刊
2014年是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中日两地纷纷举行或筹备各种纪念活动。东京中央拍卖公司将依靠高水平的策展团队和高质量的展品推出“缶墨东游——吴昌硕诞辰170周年纪念展”,于5月24-26日香港国际古玩展首展。  在书画方面,目前已经从吴昌硕后人、吴昌硕一派后传弟子、友人之子孙后人、日本政界名望家族等手中征得一批书画精品,其中有不少乃吴昌硕特意为其友人所作,如日下部鸣鹤、长尾雨山、白石六三郎、林
期刊
北京荣宝2014春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将于6月11-15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行。本场拍卖依然延续荣宝拍卖的精品路线,中国书画、古董珍玩、油画、当代水墨、珠宝钟表等多个专场的逾千件拍品登台亮相,精彩纷呈。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荣宝拍卖“来源最可靠,自律最严格”的经营理念。  当代书画部分汇集了当代名家的精品佳作。王明明《晚霞闲坐图》在水光流转中呈现一派天人合一的朦胧。范曾《老者》画中人物气定神闲。另一幅范
期刊
北京盈时2014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31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槌,预展日期为5月28-30日。本次春拍共设有三大专场:“聚臻《第壹辑》”、中国书画以及“御物天赏一中国瓷器工艺品”,共计近五百件拍品亮相,精彩纷呈。其中,重磅推出的“聚臻”专场将精选百余件书画精品。今年春拍是这一专场的首次呈现,以后将作为北京盈时的特色专场。  中国书画专场呈现三百余件拍品,分为“聚臻”、“中国书画”两个专场举行。其中,张
期刊
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唐宋元三代是一个光芒四射且又登峰造极的阶段,涌现出一批足以令后世膜拜不已的艺术大家,他们的影响历经千年,至今不衰。  “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是浙江省博物馆继2004年举办“旷世墨宝——浙江省博物馆藏唐宋元明书画珍品特展”、2012年举办“浙派集英——明代浙派绘画特展”之后,又一次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珍品的大展示。展览聚集了唐代至元代七百余年间的书法、绘画传世作品36件,
期刊
自去年6月首届拍卖,历经一年的洗炼与努力,今年门德扬春拍推出共计六个专场,分别是中国古代及近现代书画、佛教文物、古董珍玩、茶香道专场,以及今春隆重推出的铜炉和李震界画慈善义拍专场,近550件臻品,将于6月28日(六)、29日(日)两天假国泰金融会议厅(台北市信义区松仁路9号1F)盛大举槌,预展自6月25日(三)-28日(六)同场地举行,诚挚敬邀各界藏家亲临现场共襄盛举。
期刊
台湾首家经营艺术拍卖的景熏楼,今年迈入了第二十年。2014年春拍将于6月15日在台北富邦国际会议中心B2举行,呈献“雅器征瑞—古玩·沉香·壶”专场。  鎏金佛精品有“清乾隆上乐金刚”、“明铜鎏金药师佛”等件,品相庄严与华丽兼备,且传承有绪,均曾于1935年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展出。  古瓷部分以“元青花番莲纹虎钮盖罐”居首。本件自海外回流,庋藏二十余年未曾面世。“清雍正斗彩莲托梵文杯”,曾为苏富比“
期刊
继2013年首次推出“中国古代及近现代书画”专场成交率近89%,今春续而椎出200余件书画,无论数量或质量皆比往届更上一层楼。古代书画部分,延续去年“宫廷骊珠”全数成交佳绩,今年乘而推出“帝后宸翰”单元,以清帝御笔作为主轴,囊括了书法造诣极高的康熙皂帝御笔两件,一件为福建文物总店珍藏的《行书》,另一件为启首落有“渊鉴斋”印章的《行书》,流传民间甚少,本作可谓凤毛麟角。道光皇帝《楷书》全幅书法字态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