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国内高校历史学教材相比,西方高校历史教材非常注重地图的利用。以汤姆森集团(Thomson)和培生集团(Pearson)各自出版的两种《西方文明史》为例,两书对地图的应用各有特色,特别是培生集团的《西方文明史》,已将教材对地图的应用发挥到极致。这对我国高校历史学教材编纂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材;地图;《西方文明史》
一、引言
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过去人类一切活动的学科,过去的时间和空间构成了它的舞台。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过去地理空间的学问,它在中国也有悠久的渊源。古代王朝统治地方离不开地理知识,中国最早的权威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就是一篇行政区域地理文献。地图是地理知识的形象表达,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有地图出现,如《周礼》“职方氏”之职是“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管子》有《地图》篇,其言“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汉高祖刘邦攻入咸阳,萧何首先做的就是保护好秦朝图籍,以为日后管理天下做准备。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绘地图就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天水放马滩地图。地理知识可以为治理天下服务,因此在中国传统学问中,地理之学长期从属于可以“资治通鉴”的史学,中国古人也早就养成了“左图右史”的读书习惯。当代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提出了研究历史的四把钥匙,其中就有历史地理。今日历史地理学发展多年,更是成为历史学旗下的一门二级学科。有悠久的史地之学传统,有大量的历史地理研究积淀,按理说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相当的地理知识储备,对史实中的地理信息也应该有一定的专业敏感度。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现阶段很多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没有养成看图读史习惯,地理观念淡薄,此问题已相当严重。
大学历史专业学生不重视地理的原因有很多。从客观方面讲,地理学在大学属于理科,历史学属于文科,文理分科对历史专业学生忽视学习地理有一定影响。从主观方面讲,高校历史院系一般虽开设历史地理等选修课,但教师在通史教学中对历史地理知识的运用还有待提高。除高校师生等两方面主观因素外,部分大学历史教材严重缺乏地理地图信息,这是导致学生读史而不识地理的直接原因。目前大家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史地结合较为重视,对大学历史教学史地结合问题关注不多。学界对于高校历史教育改革的建议也多集中在教学方法上,而忽视了教材。鉴于此,笔者拟以两种国外常见大学历史教材《西方文明史》为中心,分析其地理地图信息,并指出其对国内历史教材编纂的一些启示。
二、两种《西方文明史》中的地理地图信息
世界史研究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历史学研究中的短板,受其影响,国内高校世界史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其滞后性相当突出。如1960年代,周一良、吴于廑直接剪裁苏联的《世界通史》编成国内四卷本《世界通史》,影响颇大;至1994年,由吴于廑、齐世荣等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基本体现了当时中国世界史学者的最高水平,该书提倡以大区为单位书写各国历史,可惜的是,这种依地域编史的观念并未附以地图加以展现。直至2002年,由张芝联编纂的《世界历史地图集》问世,才解决了国内世界历史教学无地图教辅的困境。
与国内世界史教材缺乏地理地图信息相反,国外世界史教材对地理地图则非常重视。《西方文明史》作为很多欧美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程,其教材编纂受到了格外重视,版本众多,内容形式各异。因《西方文明史》教材发展成熟又通俗易懂,故国内大学英语院系常选取它们作为西方文明课程的教材,如培生集团(Pearson)出版的Mark Kishlansky等著《西方文明史》。常见《西方文明史》教材还有马文·佩里(Marvin Perry)、Jackson J.Spielvogel等人主编的版本,其中马文·佩里的版本(Cengage Leaning)已有商务印书馆中译本。严格来说,这些《西方文明史》兼有通识课程教材性质,并不是太专业的历史学教材,但我们仍可以以它们为参照,反观我国世界史教材的不足之处。
比较马文·佩里的英中两版《西方文明史》可以发现,中译本有一大欠缺,即或限于印刷成本,英文原版所附大量彩图及地图皆被删去。与马文·佩里的《西方文明史》相比,Spiel-vogel与Kishlansky的版本皆以善于利用地图为特点。下面对这两种教材使用地理地图作出详细分析。Spielvogel的《西方文明史》由汤姆森集团(Thomson)出版,至2009年已修订至第七版。全书分为三十章,共插入地图160幅。该书修订版前言写道“升级后的地图和广博的插图用来帮助读者理解课文,设计了详细的地图图解用来丰富学生对地理之于历史重要性的认知。”该书地图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涵盖区域较广,信息较丰富的地图;一类是覆盖区域小,主题突出的定点图(spotmaps),共60幅。前者较大,后者较小。定点图是该书修订版的创新之处,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读者快速浏览一个地区或一个课文中讨论的小主题。”大地图主要为一章一节内容服务,定点图则为更具体的小节甚至段落内容服务,这样的地图设计由宏观入微观,充分发挥了地图对文字的辅助作用,也有利于教师依图导课。与汤姆森集团出版的教材相比,培生集团的《西方文明史》将地图与文字融合到了更高水平。该书在历次修订中特别注重增加图像资料以提高学生兴趣。以该书第五版为例,该版在之前基础上特别设有“地图发现”(MapDiscovery)一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大势。总的来说,该书对地图的应用有两个特点:第一,地图数量大,绘图质量高,涵盖信息多。据笔者统计,该书30章共有各类地图109幅,平均每章3至4幅。该书所绘地图多是在地形图上展开,故对古代文化的发展环境、地理背景能做到一目了然。原书为彩印,故能用不同颜色对各种信息加以区分。如第一章《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所附《古代世界图》为例,该图重点是以不同颜色展现两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又如第十五章《近代欧洲早期的生活经验:1500—1650》所附《1600年前后欧洲人口密度图》,该图即以地图着色方式展示出当时欧洲各地的人口状态。第二个特点是地图应用层次分明,充分融入教材。该书应用地图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插图,即在正文叙述中插入辅助性地图,附以简单说明,这是各种历史教材普遍的做法。第二个层次是以地图拓展学生视野。该书在辅助性插图基础上设计出“地图发现”这一新形式。该形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图,二是提问。以第五章“地图发现”之“公元14-117年的罗马帝国图”为例,该图下提问:观察公元14年和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范围。你之前学到的哪些文明和帝国于公元14年被吸纳到罗马帝国?哪些在公元117年吸纳到罗马帝国?哪些地区之前不是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哪些自然地理特征限定了帝国四方的疆界?这些问题既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这种以图问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历史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据统计,全书109幅地图中,有55幅以“地图发现”形式出现,足见其利用地图之充分。该书使用地图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即部分教材内容以解释地图为中心。该书创立“地理巡回”(Geographical Tour)栏目,该栏目均围绕一个主题包含一组地图,教材正文逐一解释每幅地图。全书有六章使用该栏目,它们的主题分别是“罗马帝国巡回”、“九世纪的欧洲”、“1500年的欧洲”、“1714年欧洲大巡回”、“1815年的欧洲”、“1918年后的欧洲”。这六个主题共使用地图33幅。至此,“地图发现”与“地理巡回”这两种使用地图的高级手段共用地图88幅,占全书用图的百分之八十。可以说,这部《西方文明史》已将史地结合发挥到了极致,这一编写水平远在我国世界史教材编写之上。
三、结语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在编纂西洋史教材时就非常重视地图,如陈衡哲的《西洋史》就插入了不少地图。该书图文并茂,直到今天也未为过时。新中国建国以来,世界史教材编纂更新速度缓慢,从早期照搬苏联教材直到90年代中国学者自主编纂的世界史教材才有所涌现。课文中没有地图是这些教材的普遍现象。首先这绝对不是因为技术条件限制,因为连民国教材都会插入粗糙的地图。那么导致教材缺少地图,更可能是出版社乃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过多考虑了经济因素,于是过去几十年乃至今日的世界史教学都缺乏地图教辅资料。虽然《世界历史地图集》已出版十年,但毕竟单行的地图册与教材仍处于分离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当下编纂修订世界史教材当务之急是插入地图。其次,与中国历史地图资料相比,世界史教学可用地图则少得可怜,通行的《世界历史地图集》只有一册,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有八册,谭图内容详实丰富,而《世界历史图集》简明扼要。新近世界史专业已升格为国家一级学科,薄薄的一册地图显然已不能满足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除了建议在世界史教材中加入地图外,我们更企盼有关专家能绘制一部更加详实的世界历史地图集。
[参考文献]
[1]孔祥军.高校历史地理课程教学法新探.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3).
[2]施和金.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几个问题.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2003(1).
[3]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历史研究[J].2009(5).
[4]施诚.相辅相成:美国大学的西方文明史与全球史教学.全球史评论(第二辑)[M].2009.
[5]李玉辉.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以《西方文明史》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3).
[6]Mark Kishlansky,Patrick Geary,Patricia O’Brien.A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the unfinished legacy(fifth edi-tion)[M].Perason Education.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2008.
关键词:历史教材;地图;《西方文明史》
一、引言
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过去人类一切活动的学科,过去的时间和空间构成了它的舞台。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过去地理空间的学问,它在中国也有悠久的渊源。古代王朝统治地方离不开地理知识,中国最早的权威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就是一篇行政区域地理文献。地图是地理知识的形象表达,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有地图出现,如《周礼》“职方氏”之职是“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管子》有《地图》篇,其言“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汉高祖刘邦攻入咸阳,萧何首先做的就是保护好秦朝图籍,以为日后管理天下做准备。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绘地图就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天水放马滩地图。地理知识可以为治理天下服务,因此在中国传统学问中,地理之学长期从属于可以“资治通鉴”的史学,中国古人也早就养成了“左图右史”的读书习惯。当代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提出了研究历史的四把钥匙,其中就有历史地理。今日历史地理学发展多年,更是成为历史学旗下的一门二级学科。有悠久的史地之学传统,有大量的历史地理研究积淀,按理说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相当的地理知识储备,对史实中的地理信息也应该有一定的专业敏感度。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现阶段很多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没有养成看图读史习惯,地理观念淡薄,此问题已相当严重。
大学历史专业学生不重视地理的原因有很多。从客观方面讲,地理学在大学属于理科,历史学属于文科,文理分科对历史专业学生忽视学习地理有一定影响。从主观方面讲,高校历史院系一般虽开设历史地理等选修课,但教师在通史教学中对历史地理知识的运用还有待提高。除高校师生等两方面主观因素外,部分大学历史教材严重缺乏地理地图信息,这是导致学生读史而不识地理的直接原因。目前大家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史地结合较为重视,对大学历史教学史地结合问题关注不多。学界对于高校历史教育改革的建议也多集中在教学方法上,而忽视了教材。鉴于此,笔者拟以两种国外常见大学历史教材《西方文明史》为中心,分析其地理地图信息,并指出其对国内历史教材编纂的一些启示。
二、两种《西方文明史》中的地理地图信息
世界史研究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历史学研究中的短板,受其影响,国内高校世界史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其滞后性相当突出。如1960年代,周一良、吴于廑直接剪裁苏联的《世界通史》编成国内四卷本《世界通史》,影响颇大;至1994年,由吴于廑、齐世荣等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基本体现了当时中国世界史学者的最高水平,该书提倡以大区为单位书写各国历史,可惜的是,这种依地域编史的观念并未附以地图加以展现。直至2002年,由张芝联编纂的《世界历史地图集》问世,才解决了国内世界历史教学无地图教辅的困境。
与国内世界史教材缺乏地理地图信息相反,国外世界史教材对地理地图则非常重视。《西方文明史》作为很多欧美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程,其教材编纂受到了格外重视,版本众多,内容形式各异。因《西方文明史》教材发展成熟又通俗易懂,故国内大学英语院系常选取它们作为西方文明课程的教材,如培生集团(Pearson)出版的Mark Kishlansky等著《西方文明史》。常见《西方文明史》教材还有马文·佩里(Marvin Perry)、Jackson J.Spielvogel等人主编的版本,其中马文·佩里的版本(Cengage Leaning)已有商务印书馆中译本。严格来说,这些《西方文明史》兼有通识课程教材性质,并不是太专业的历史学教材,但我们仍可以以它们为参照,反观我国世界史教材的不足之处。
比较马文·佩里的英中两版《西方文明史》可以发现,中译本有一大欠缺,即或限于印刷成本,英文原版所附大量彩图及地图皆被删去。与马文·佩里的《西方文明史》相比,Spiel-vogel与Kishlansky的版本皆以善于利用地图为特点。下面对这两种教材使用地理地图作出详细分析。Spielvogel的《西方文明史》由汤姆森集团(Thomson)出版,至2009年已修订至第七版。全书分为三十章,共插入地图160幅。该书修订版前言写道“升级后的地图和广博的插图用来帮助读者理解课文,设计了详细的地图图解用来丰富学生对地理之于历史重要性的认知。”该书地图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涵盖区域较广,信息较丰富的地图;一类是覆盖区域小,主题突出的定点图(spotmaps),共60幅。前者较大,后者较小。定点图是该书修订版的创新之处,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读者快速浏览一个地区或一个课文中讨论的小主题。”大地图主要为一章一节内容服务,定点图则为更具体的小节甚至段落内容服务,这样的地图设计由宏观入微观,充分发挥了地图对文字的辅助作用,也有利于教师依图导课。与汤姆森集团出版的教材相比,培生集团的《西方文明史》将地图与文字融合到了更高水平。该书在历次修订中特别注重增加图像资料以提高学生兴趣。以该书第五版为例,该版在之前基础上特别设有“地图发现”(MapDiscovery)一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大势。总的来说,该书对地图的应用有两个特点:第一,地图数量大,绘图质量高,涵盖信息多。据笔者统计,该书30章共有各类地图109幅,平均每章3至4幅。该书所绘地图多是在地形图上展开,故对古代文化的发展环境、地理背景能做到一目了然。原书为彩印,故能用不同颜色对各种信息加以区分。如第一章《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所附《古代世界图》为例,该图重点是以不同颜色展现两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又如第十五章《近代欧洲早期的生活经验:1500—1650》所附《1600年前后欧洲人口密度图》,该图即以地图着色方式展示出当时欧洲各地的人口状态。第二个特点是地图应用层次分明,充分融入教材。该书应用地图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插图,即在正文叙述中插入辅助性地图,附以简单说明,这是各种历史教材普遍的做法。第二个层次是以地图拓展学生视野。该书在辅助性插图基础上设计出“地图发现”这一新形式。该形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地图,二是提问。以第五章“地图发现”之“公元14-117年的罗马帝国图”为例,该图下提问:观察公元14年和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范围。你之前学到的哪些文明和帝国于公元14年被吸纳到罗马帝国?哪些在公元117年吸纳到罗马帝国?哪些地区之前不是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哪些自然地理特征限定了帝国四方的疆界?这些问题既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这种以图问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历史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据统计,全书109幅地图中,有55幅以“地图发现”形式出现,足见其利用地图之充分。该书使用地图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即部分教材内容以解释地图为中心。该书创立“地理巡回”(Geographical Tour)栏目,该栏目均围绕一个主题包含一组地图,教材正文逐一解释每幅地图。全书有六章使用该栏目,它们的主题分别是“罗马帝国巡回”、“九世纪的欧洲”、“1500年的欧洲”、“1714年欧洲大巡回”、“1815年的欧洲”、“1918年后的欧洲”。这六个主题共使用地图33幅。至此,“地图发现”与“地理巡回”这两种使用地图的高级手段共用地图88幅,占全书用图的百分之八十。可以说,这部《西方文明史》已将史地结合发挥到了极致,这一编写水平远在我国世界史教材编写之上。
三、结语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在编纂西洋史教材时就非常重视地图,如陈衡哲的《西洋史》就插入了不少地图。该书图文并茂,直到今天也未为过时。新中国建国以来,世界史教材编纂更新速度缓慢,从早期照搬苏联教材直到90年代中国学者自主编纂的世界史教材才有所涌现。课文中没有地图是这些教材的普遍现象。首先这绝对不是因为技术条件限制,因为连民国教材都会插入粗糙的地图。那么导致教材缺少地图,更可能是出版社乃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过多考虑了经济因素,于是过去几十年乃至今日的世界史教学都缺乏地图教辅资料。虽然《世界历史地图集》已出版十年,但毕竟单行的地图册与教材仍处于分离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当下编纂修订世界史教材当务之急是插入地图。其次,与中国历史地图资料相比,世界史教学可用地图则少得可怜,通行的《世界历史地图集》只有一册,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有八册,谭图内容详实丰富,而《世界历史图集》简明扼要。新近世界史专业已升格为国家一级学科,薄薄的一册地图显然已不能满足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除了建议在世界史教材中加入地图外,我们更企盼有关专家能绘制一部更加详实的世界历史地图集。
[参考文献]
[1]孔祥军.高校历史地理课程教学法新探.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3).
[2]施和金.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几个问题.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2003(1).
[3]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历史研究[J].2009(5).
[4]施诚.相辅相成:美国大学的西方文明史与全球史教学.全球史评论(第二辑)[M].2009.
[5]李玉辉.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以《西方文明史》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3).
[6]Mark Kishlansky,Patrick Geary,Patricia O’Brien.A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the unfinished legacy(fifth edi-tion)[M].Perason Education.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