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北非“阿拉伯之春”对民族国家建构的启示/庄晨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1~59
边疆地区治理创新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若干问题思考/韩小兵,喜饶尼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60~65
边疆民族群体性事件:概念、治理模式与研究展望/杨鹍飞//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5~9
长阳土家族识别叙事中的政府认同研究/谭必友,胡云,冯宁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 -46~52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青海模式/王延中//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86~92
滇川藏毗连藏区多民族族际共生关系的演变及其调适:一个演化博弈的视角/李灿松,景鹏,周智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7~54
法国科西嘉民族主义问题的发展过程/王助//世界民族-2015,⑴-23~30
泛北部湾地区的民族问题及对策分析/廖杨,蒙丽//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14
后民权时代的美国族群关系:经验与反思/王晴锋//世界民族-2015,⑴-14~22
互动中的认同:一个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关系研究/陈沛照,向琼//贵州民族研究-2015,⑵-9~15
两条新思路,十年迥异途:关于民族理论创新思维的一个比较/郭亮//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39~48
马来西亚国族建构研究/许红艳//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5~22
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潘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6~20
民族问题的社会根源:社会分化对西部地区民族发展及民族关系的影响/马忠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59~62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跨界民族及影响其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吴月刚,孙强//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3~18
社会宏观因素对西藏自治区民族关系中的内隐偏见影响研究/张军//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86~95
试论“天下观”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关联/卢俊达//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25~30
试论西藏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特点/郎维伟,刘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0~37
西方“60年代”的转型与中国的“民族”自信/明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7
宪法爱国主义视阈下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李涵伟//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98~102
云南跨境民族宗教渗透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构建和谐边疆的视角/罗兆均//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9~64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演变/马戎//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9~34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民族问题与民族事务治理: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分析视角/朱军//民族研究-2015,⑴-1~12
中国:守望相助、维护尊严的多元共同体/纳日碧力戈//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82~85
中国新疆维汉间内隐信任度研究/徐苗,张莘,李雪婷,方慧珍,杨圣敏,刘嘉//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5~18
二、 理论综述
边疆意象的形成与变迁:以主流叙事为中心的探讨/朱金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43~47
参与式发展理论与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基于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王增武//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87~93
《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前言/王铭铭//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35~38
从公众史学解析城市景观保护:具有文化敏感性之叙事方法/李娜著;宋奕译;彭文斌审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8
当代公共人类学发展的新趋势:公众取向下的多元途径/李家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38~43
党指导民间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苏联理论与民间文艺研究之一/董晓萍//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52~161
地域研究:外部认知与主体性强调:以藏羌彝走廊为例/张曦//民族学刊-2015,⑴-9~26
反思发展主义:基于中国城乡结构转型的分析/赵旭东,朱天谱//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11
索引
“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陈占江,包智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再生产/路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8~23
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户晓辉//民俗研究-2015,⑴-16~30
妇女/性别研究十大维度:以福建妇女为例/王金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06~115
妇女与权力/特德?C?卢埃林著;何国强,张婧璞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93~105
弗里德曼为什么只重视中国宗教的功能而忽略系谱:兼论作为一种福利制度的中国宗教/杜靖//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47~52
国家的建构过程与国族的整合历程:基于美国的考察/陈建樾//世界民族-2015,⑴-2~13
《航海者》之后: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工作与库拉的后续研究/梁永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27~34
近代西方“边疆”概念及其阐释路径:以拉策尔、寇松为例/袁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38~42
理性行动与自我理论:从微观/宏观问题视角重读科尔曼/庄晨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2~56 两种情感概念:涂尔干与柏格森的情感理论比较:兼论二者对情感人类学的启示/宋红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12~116
论历史记忆对民族偏见形成的影响/王浩宇//吉首大学学报-2015,⑴-92~97
论中国与西方之中国边疆研究/周伟洲//民族研究-2015,⑴-72~82
论宗教民族志的本土经验/王建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5~11
民俗学的哥白尼革命:高丙中民俗学实践“表述”的案例研究/吕微//民俗研究-2015,⑴-31~59
“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建设圆桌恳谈会”专稿/朝戈金,杨圣敏,周大鸣,王铭铭,王建民,万建中,萧放,敖其,郝苏民//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39~61
“民族”“宗支”“族群”及其他:中央民族大学潘蛟教授访谈录/潘蛟答,徐杰舜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1~25
“某时”观念:云南藏族神山卡瓦格博事件、身体与运势观/【意大利】乔凡尼?达?考(Giovanni Da Gol)著;沈海梅,贺佳乐,杨鑫磊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9~19
“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翻译刍议:兼与丘延亮先生商榷/曹大明,肖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7~60
欧洲国家——民族的变革:对两种主要概念的反思/【法】穆里埃尔?朗布尔(Muriel Rambour)著;陈玉瑶译//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93~97
批判与建构:女性主义社会研究方法略论/满珂//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96~102
情感人类学的发展理路与现状释义/张猷猷,奉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05~111
人类学区域研究的脉络与反思/周大鸣,詹虚致//民族研究-2015,⑴-36~46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气候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前景/尹仑//云南社会科学-2015,⑵-91~96
视觉人类学学科建设架构初探/邓启耀//民族艺术-2015,⑴-38~45,52
田野八戒: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赵旭东//民族学刊-2015,⑴-1~8
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与回顾:中国艺术人类学三人谈之一/安丽哲,王永健,关祎//民族艺术-2015,⑴-23~29
线索民族志:民族志叙事的新范式/赵旭东//民族研究-2015,⑴-47~57
相互嵌入:民族社区环境建设的新方向/裴圣愚//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11~115
“新战国世纪”的“新圣贤”论:费孝通先生晚年的世界秩序观/黄志辉//世界民族-2015,⑴-31~40
眼光向下:新时期中国艺术的“田野转向”:以艺术民俗学为核心的考察/张士闪//民族艺术-2015,⑴-17~22
缘何向修昔底德道歉:萨林斯的历史人类学及战争研究/夏希原//世界民族-2015,⑴-52~61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高丙中//民俗研究-2015,⑴-5~15
中国散杂居民族研究反思/王希辉,马广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6~52
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与壮学体系构建/黄桂秋//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86~92
宗教人类学研究的两个整体性原理/庄孔韶//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39~46
三、 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安多-玛曲游牧藏族“兄弟共妻婚”刍议/刘军君//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190~196
安多藏族村落的生态:曼荼罗化/【美】郁丹(Dansmyer Yu)著;刘冬梅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8
巴扎麦西来甫仪式的人类学解读:以莎车为研究对象/祖木拉提?哈帕尔//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82~188
冲突与融合:南丹白裤瑶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之互动(上):广西世居民族习惯法研究系列论文之三/李远龙,赵知新//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01~108
大兴安岭岩画的田野考察与文化考论/庄鸿雁//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05~110
“第二只手”:一个边贸市场的民间权威及其成长/吕俊彪,谭亚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1~36
多元共生 和而不同: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思考/田联刚,赵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6
浮动的“中心”:湄洲岛妈祖信仰空间考察/吴晓美,周金琰//民俗研究-2015,⑴-149~158
尴尬与出路:旅游扶贫视角下西南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黄萍//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14~19
汉军萨满祭祀仪式的象征与功能:以2012年吉林乌拉陈汉军张氏家族祭祀仪式为例/郭淑云//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79~85
河湟农村高额“彩礼”探析:以青海省峡口村为例/纳玉秀//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67~70
“化外”的村落与“自在”的社会:对一个藏边村庄神山、阿曲与社会的人类学考察/刘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0~25
回汉杂居社区伊斯兰社会文化空间的建构:以滇中纳西古镇为例/薛熙明,杨茜好,马创//民族学刊-2015,⑴-71~79
老挝北部山区阿卡人移居坝区历程的人类学考察/张雨龙//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59~64
流动的困惑:朝鲜族跨国流动与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地区为例/朴今海,王春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2~16 略论“大香格里拉”品牌及丽江市、迪庆州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杨福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8~23
论传统手工技艺的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基于环梵净山区土家族舀纸工艺的人类学考察/梁正海,刘剑//贵州民族研究-2015,⑴-43~47
论20世纪以来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吕洋,阿斯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63~65
论壮族乡村人口外流与传统农业耕作文化变迁:以壮乡伏台为例/李虎//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93~100
旅游场域下中外跨文化交流中的族群意识与族群认同: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撒露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29~33
蒙古族村落社会文化贫困问题探源/吕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37~41
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孙九霞,张皙//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1~8
民族旅游语境中德昂族地方性知识的发掘与利用/周灿//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28~132
民族文化的适度开发策略与乡村旅游发展:基于一个撒拉族村落“农家乐”实践经验的探讨/良警宇,李如月,仲兴//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9~13
民间游戏的视觉仪式:对“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展”的媒介人类学解读/熊迅//民族艺术-2015,⑴-46~52
民族志视野中的古镇旅游:以云南官渡古镇为例/余媛媛,彭兆荣//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26~31
明代永顺土司的婚姻习俗及其特点:以湖南永顺老司城碑刻为中心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瞿州莲,瞿宏州//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16~123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李良品,李思睿//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73~78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移民与当地居民博弈问题探析/彭谦,陈永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4~50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地方性知识的作用及转型:以嘉绒藏区林业资源保护为例/蒋培//云南社会科学-2015,⑵-102~107
人类学空间视角下“申遗”实践的反思:以永顺老司城为例/李凌霞//吉首大学学报-2015,⑴-98~102
人类学视野下“老人自死习俗”的民俗信仰本质与文化价值:与基于“食物匮乏”基础上的“野蛮不孝”说商榷/徐永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32~37
人类学视阈下的河湟民族走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杨文炯//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15,⑴-94~100
日常生活中的“族性”:关于民国时期甘孜藏区汉人移民的社会学考察/王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74~79
“三重叙事”的“主体民族志”微型实验:一个白族人宗教信仰的“裸呈”及其解读和反思/朱炳祥,刘海涛//民族研究-2015,⑴-58~71
311日本大地震中社区的文化回应及人类学分析:以《应对海啸破坏的社区:大槌町避难所的地域原理及与他者的关系》为中心/赵蕤//民族学刊-2015,⑴-85~90
散杂居民族关系“日常生活建构”的经验与特点:重庆向家村蒙古族的历史与田野考察/莫代山//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2~45
山地食物与土司化:以清代容美为例/吴旭//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91~94
少数民族图腾文化重构与启示:对畲族图腾文化重构的人类学考察/方清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6~31
社会转型期土家族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变迁:以湖北恩施州宣恩县J村为例/尹旦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77~83
12岁:一个重要的生命节点:论贵州德江土家族儿童“过关”傩仪/陈玉平//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6
试论西北民间信仰中的地域守护神/李正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2~14
试析青海土族婚俗的变迁:以互助土族为个案/李小萍//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28~134
狩猎采集活动中早期习惯法渊源探析:以黔桂边界瑶族的几个支系为视点的研究/徐晓光//贵州民族研究-2015,⑵-16~21
网络图像中的藏族女性社会角色与地位研究/王万宏//民族学刊-2015,⑴-80~84
文化边界与族群互动:“内亚”视角下的河西走廊/李建宗//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53~57
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明跃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7~31
文化旅游情景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研究:以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吴兴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24~28
武陵山片区民族社区互嵌式建设研究: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例/裴圣愚,唐胡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7~21
舞台?颜色?味道:一个藏族村落的旅游发展与生计转变/张进福//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32~38
西北民族地区空间贫困陷阱分析/张丽君,董益铭,韩石//民族研究-2015,⑴-25~35
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以西南地区为例/陈炜,张露露//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20~25
峡谷高山间的民族生计模式研究:以燕门、丙中洛、盐井田野调查为例/李何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9~45
现代越族形成的早期过程探研/彭长林,韦江//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49~58 想象的他者与次族群刻板印象:清代“凤阳丐者”意象的文本分析/赵树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4~40
象征隐喻与传统再造:甘肃盐神信仰的人类学研究/王含章//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5~1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内蒙古牧区旗县为例/张云霏//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45~49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房冠辛,张鸿雁//民族研究-2015,⑴-13~24
彝族与日本传统宗教灵魂观比较研究/徐秋平,蔡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32~37
遗产化生活中的自主力量:一个苗族村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历程研究/肖坤冰//贵州民族研究-2015,⑴-48~52
“饮酒歌唱”与“礼失求野”:西南民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义/徐新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9~17
云南省跨境婚姻实证分析及社会学思考/戴波,赵德光//云南社会科学-2015,⑵-118~123
藏区寺院与乡村聚落共生关系:以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蒙沽寺为个案/娥满,周智生//云南社会科学-2015,⑵-149~154
中国民间宗教的分散性特征与外来宗教的本土化适应/杨阳//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16~121
中国萨满教现状与发展态势/色音//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62~78
中国少数民族生计方式转型与资源配置变迁/郑宇//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23~30
中苏友好时期卡马河地区的中国工人:生活与适应问题/【俄罗斯】K?M?谢尔盖耶维奇著;臧颖译//世界民族-2015,⑴-70~78
宗教祭祀仪式的分与合:基于云南省大理市周城白族村段氏家族的人类学分析/何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6~51
族群内部差异与认同策略:马蹄藏族乡Z村藏族的认同研究/李静,温梦煜//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163~167
族群认同的建构与消解:一座三撬人村落的当代裂变/余达忠,陆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8~43
作为旅游景观的民族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利用效果评价:以云南民族村为例/桂榕//云南社会科学-2015,⑵-108~113
四、 研究动态与书评
边缘作为起点:读王明珂的《华夏边缘》/方洪鑫//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204~209
大地之“子”:作物的人类学研究综述/李鹏//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79~85
第二届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治论坛:制度?权利?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综述/马俊毅//民族研究-2015,⑴-116~118
多重边疆:读把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申斌//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99~203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14中期会议综述/张继焦//世界民族-2015,⑴-110
环境意识与历史记忆:2014年“灾难人类学工作坊”综述/孙旭,代启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39~240
聚焦民族理论热点与前沿问题:2014年民族关系专题会议和第九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研讨会综述/李臻//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89~190
“礼俗互动:历史学与民俗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述评/龙圣//民族艺术-2015,⑴-163~166
诗性与学术的交错: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述评/赵红梅//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65~72
首届西北-中亚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高级研讨班综述/严学勤,马园园//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46~151
文化适应研究述评:以滇黔桂杂居少数民族为中心的讨论/荀利波//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22~127
西方权利正义理念的发展演变述评/周少青//民族研究-2015,⑴-101~113
象征人类学研究的新进展:《象征人类学理论》评介/苏醒//民族研究-2015,⑴-114~115
1940年的盛世才与他治理下的新疆:读《盛世才上莫斯科斯大林报告书(1940)》/马戎//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73~81
挚友缘叙:为《徐杰舜学术年谱》作序/彭兆荣//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69~171
中国环境人类学研究的华南实践:付广华新著《生态重建的文化逻辑》评介/王希辉//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86~188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推手:读《徐杰舜学术年谱》有感/周大鸣//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67~168
〔责任编辑:黄润柏〕
北非“阿拉伯之春”对民族国家建构的启示/庄晨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1~59
边疆地区治理创新与少数民族人权保障若干问题思考/韩小兵,喜饶尼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60~65
边疆民族群体性事件:概念、治理模式与研究展望/杨鹍飞//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5~9
长阳土家族识别叙事中的政府认同研究/谭必友,胡云,冯宁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 -46~52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青海模式/王延中//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86~92
滇川藏毗连藏区多民族族际共生关系的演变及其调适:一个演化博弈的视角/李灿松,景鹏,周智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7~54
法国科西嘉民族主义问题的发展过程/王助//世界民族-2015,⑴-23~30
泛北部湾地区的民族问题及对策分析/廖杨,蒙丽//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14
后民权时代的美国族群关系:经验与反思/王晴锋//世界民族-2015,⑴-14~22
互动中的认同:一个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关系研究/陈沛照,向琼//贵州民族研究-2015,⑵-9~15
两条新思路,十年迥异途:关于民族理论创新思维的一个比较/郭亮//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39~48
马来西亚国族建构研究/许红艳//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5~22
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潘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6~20
民族问题的社会根源:社会分化对西部地区民族发展及民族关系的影响/马忠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59~62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跨界民族及影响其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吴月刚,孙强//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3~18
社会宏观因素对西藏自治区民族关系中的内隐偏见影响研究/张军//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86~95
试论“天下观”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关联/卢俊达//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25~30
试论西藏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特点/郎维伟,刘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0~37
西方“60年代”的转型与中国的“民族”自信/明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7
宪法爱国主义视阈下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李涵伟//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98~102
云南跨境民族宗教渗透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构建和谐边疆的视角/罗兆均//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9~64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演变/马戎//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9~34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民族问题与民族事务治理: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分析视角/朱军//民族研究-2015,⑴-1~12
中国:守望相助、维护尊严的多元共同体/纳日碧力戈//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82~85
中国新疆维汉间内隐信任度研究/徐苗,张莘,李雪婷,方慧珍,杨圣敏,刘嘉//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5~18
二、 理论综述
边疆意象的形成与变迁:以主流叙事为中心的探讨/朱金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43~47
参与式发展理论与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基于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王增武//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87~93
《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前言/王铭铭//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35~38
从公众史学解析城市景观保护:具有文化敏感性之叙事方法/李娜著;宋奕译;彭文斌审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8
当代公共人类学发展的新趋势:公众取向下的多元途径/李家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38~43
党指导民间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苏联理论与民间文艺研究之一/董晓萍//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52~161
地域研究:外部认知与主体性强调:以藏羌彝走廊为例/张曦//民族学刊-2015,⑴-9~26
反思发展主义:基于中国城乡结构转型的分析/赵旭东,朱天谱//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11
索引
“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陈占江,包智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再生产/路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8~23
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户晓辉//民俗研究-2015,⑴-16~30
妇女/性别研究十大维度:以福建妇女为例/王金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06~115
妇女与权力/特德?C?卢埃林著;何国强,张婧璞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93~105
弗里德曼为什么只重视中国宗教的功能而忽略系谱:兼论作为一种福利制度的中国宗教/杜靖//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47~52
国家的建构过程与国族的整合历程:基于美国的考察/陈建樾//世界民族-2015,⑴-2~13
《航海者》之后: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工作与库拉的后续研究/梁永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27~34
近代西方“边疆”概念及其阐释路径:以拉策尔、寇松为例/袁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38~42
理性行动与自我理论:从微观/宏观问题视角重读科尔曼/庄晨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2~56 两种情感概念:涂尔干与柏格森的情感理论比较:兼论二者对情感人类学的启示/宋红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12~116
论历史记忆对民族偏见形成的影响/王浩宇//吉首大学学报-2015,⑴-92~97
论中国与西方之中国边疆研究/周伟洲//民族研究-2015,⑴-72~82
论宗教民族志的本土经验/王建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5~11
民俗学的哥白尼革命:高丙中民俗学实践“表述”的案例研究/吕微//民俗研究-2015,⑴-31~59
“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建设圆桌恳谈会”专稿/朝戈金,杨圣敏,周大鸣,王铭铭,王建民,万建中,萧放,敖其,郝苏民//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39~61
“民族”“宗支”“族群”及其他:中央民族大学潘蛟教授访谈录/潘蛟答,徐杰舜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1~25
“某时”观念:云南藏族神山卡瓦格博事件、身体与运势观/【意大利】乔凡尼?达?考(Giovanni Da Gol)著;沈海梅,贺佳乐,杨鑫磊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9~19
“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翻译刍议:兼与丘延亮先生商榷/曹大明,肖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57~60
欧洲国家——民族的变革:对两种主要概念的反思/【法】穆里埃尔?朗布尔(Muriel Rambour)著;陈玉瑶译//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93~97
批判与建构:女性主义社会研究方法略论/满珂//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96~102
情感人类学的发展理路与现状释义/张猷猷,奉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05~111
人类学区域研究的脉络与反思/周大鸣,詹虚致//民族研究-2015,⑴-36~46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气候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前景/尹仑//云南社会科学-2015,⑵-91~96
视觉人类学学科建设架构初探/邓启耀//民族艺术-2015,⑴-38~45,52
田野八戒: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赵旭东//民族学刊-2015,⑴-1~8
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与回顾:中国艺术人类学三人谈之一/安丽哲,王永健,关祎//民族艺术-2015,⑴-23~29
线索民族志:民族志叙事的新范式/赵旭东//民族研究-2015,⑴-47~57
相互嵌入:民族社区环境建设的新方向/裴圣愚//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11~115
“新战国世纪”的“新圣贤”论:费孝通先生晚年的世界秩序观/黄志辉//世界民族-2015,⑴-31~40
眼光向下:新时期中国艺术的“田野转向”:以艺术民俗学为核心的考察/张士闪//民族艺术-2015,⑴-17~22
缘何向修昔底德道歉:萨林斯的历史人类学及战争研究/夏希原//世界民族-2015,⑴-52~61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高丙中//民俗研究-2015,⑴-5~15
中国散杂居民族研究反思/王希辉,马广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6~52
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与壮学体系构建/黄桂秋//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86~92
宗教人类学研究的两个整体性原理/庄孔韶//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39~46
三、 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安多-玛曲游牧藏族“兄弟共妻婚”刍议/刘军君//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190~196
安多藏族村落的生态:曼荼罗化/【美】郁丹(Dansmyer Yu)著;刘冬梅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8
巴扎麦西来甫仪式的人类学解读:以莎车为研究对象/祖木拉提?哈帕尔//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82~188
冲突与融合:南丹白裤瑶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之互动(上):广西世居民族习惯法研究系列论文之三/李远龙,赵知新//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01~108
大兴安岭岩画的田野考察与文化考论/庄鸿雁//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05~110
“第二只手”:一个边贸市场的民间权威及其成长/吕俊彪,谭亚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1~36
多元共生 和而不同: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思考/田联刚,赵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6
浮动的“中心”:湄洲岛妈祖信仰空间考察/吴晓美,周金琰//民俗研究-2015,⑴-149~158
尴尬与出路:旅游扶贫视角下西南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黄萍//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14~19
汉军萨满祭祀仪式的象征与功能:以2012年吉林乌拉陈汉军张氏家族祭祀仪式为例/郭淑云//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79~85
河湟农村高额“彩礼”探析:以青海省峡口村为例/纳玉秀//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67~70
“化外”的村落与“自在”的社会:对一个藏边村庄神山、阿曲与社会的人类学考察/刘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0~25
回汉杂居社区伊斯兰社会文化空间的建构:以滇中纳西古镇为例/薛熙明,杨茜好,马创//民族学刊-2015,⑴-71~79
老挝北部山区阿卡人移居坝区历程的人类学考察/张雨龙//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59~64
流动的困惑:朝鲜族跨国流动与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地区为例/朴今海,王春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2~16 略论“大香格里拉”品牌及丽江市、迪庆州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杨福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8~23
论传统手工技艺的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基于环梵净山区土家族舀纸工艺的人类学考察/梁正海,刘剑//贵州民族研究-2015,⑴-43~47
论20世纪以来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吕洋,阿斯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63~65
论壮族乡村人口外流与传统农业耕作文化变迁:以壮乡伏台为例/李虎//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93~100
旅游场域下中外跨文化交流中的族群意识与族群认同: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撒露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29~33
蒙古族村落社会文化贫困问题探源/吕洋//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37~41
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孙九霞,张皙//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1~8
民族旅游语境中德昂族地方性知识的发掘与利用/周灿//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28~132
民族文化的适度开发策略与乡村旅游发展:基于一个撒拉族村落“农家乐”实践经验的探讨/良警宇,李如月,仲兴//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9~13
民间游戏的视觉仪式:对“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展”的媒介人类学解读/熊迅//民族艺术-2015,⑴-46~52
民族志视野中的古镇旅游:以云南官渡古镇为例/余媛媛,彭兆荣//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26~31
明代永顺土司的婚姻习俗及其特点:以湖南永顺老司城碑刻为中心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瞿州莲,瞿宏州//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16~123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结构、特点与作用/李良品,李思睿//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73~78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移民与当地居民博弈问题探析/彭谦,陈永亮//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4~50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地方性知识的作用及转型:以嘉绒藏区林业资源保护为例/蒋培//云南社会科学-2015,⑵-102~107
人类学空间视角下“申遗”实践的反思:以永顺老司城为例/李凌霞//吉首大学学报-2015,⑴-98~102
人类学视野下“老人自死习俗”的民俗信仰本质与文化价值:与基于“食物匮乏”基础上的“野蛮不孝”说商榷/徐永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32~37
人类学视阈下的河湟民族走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杨文炯//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15,⑴-94~100
日常生活中的“族性”:关于民国时期甘孜藏区汉人移民的社会学考察/王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74~79
“三重叙事”的“主体民族志”微型实验:一个白族人宗教信仰的“裸呈”及其解读和反思/朱炳祥,刘海涛//民族研究-2015,⑴-58~71
311日本大地震中社区的文化回应及人类学分析:以《应对海啸破坏的社区:大槌町避难所的地域原理及与他者的关系》为中心/赵蕤//民族学刊-2015,⑴-85~90
散杂居民族关系“日常生活建构”的经验与特点:重庆向家村蒙古族的历史与田野考察/莫代山//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2~45
山地食物与土司化:以清代容美为例/吴旭//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91~94
少数民族图腾文化重构与启示:对畲族图腾文化重构的人类学考察/方清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6~31
社会转型期土家族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变迁:以湖北恩施州宣恩县J村为例/尹旦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77~83
12岁:一个重要的生命节点:论贵州德江土家族儿童“过关”傩仪/陈玉平//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6
试论西北民间信仰中的地域守护神/李正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2~14
试析青海土族婚俗的变迁:以互助土族为个案/李小萍//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28~134
狩猎采集活动中早期习惯法渊源探析:以黔桂边界瑶族的几个支系为视点的研究/徐晓光//贵州民族研究-2015,⑵-16~21
网络图像中的藏族女性社会角色与地位研究/王万宏//民族学刊-2015,⑴-80~84
文化边界与族群互动:“内亚”视角下的河西走廊/李建宗//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53~57
文化互动与仪式变迁:“武陵民族走廊”跳香仪式的田野调查/明跃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7~31
文化旅游情景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研究:以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吴兴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24~28
武陵山片区民族社区互嵌式建设研究:以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例/裴圣愚,唐胡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17~21
舞台?颜色?味道:一个藏族村落的旅游发展与生计转变/张进福//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32~38
西北民族地区空间贫困陷阱分析/张丽君,董益铭,韩石//民族研究-2015,⑴-25~35
西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构建:以西南地区为例/陈炜,张露露//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20~25
峡谷高山间的民族生计模式研究:以燕门、丙中洛、盐井田野调查为例/李何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9~45
现代越族形成的早期过程探研/彭长林,韦江//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49~58 想象的他者与次族群刻板印象:清代“凤阳丐者”意象的文本分析/赵树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4~40
象征隐喻与传统再造:甘肃盐神信仰的人类学研究/王含章//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15~1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内蒙古牧区旗县为例/张云霏//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45~49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房冠辛,张鸿雁//民族研究-2015,⑴-13~24
彝族与日本传统宗教灵魂观比较研究/徐秋平,蔡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32~37
遗产化生活中的自主力量:一个苗族村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历程研究/肖坤冰//贵州民族研究-2015,⑴-48~52
“饮酒歌唱”与“礼失求野”:西南民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义/徐新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9~17
云南省跨境婚姻实证分析及社会学思考/戴波,赵德光//云南社会科学-2015,⑵-118~123
藏区寺院与乡村聚落共生关系:以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蒙沽寺为个案/娥满,周智生//云南社会科学-2015,⑵-149~154
中国民间宗教的分散性特征与外来宗教的本土化适应/杨阳//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16~121
中国萨满教现状与发展态势/色音//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62~78
中国少数民族生计方式转型与资源配置变迁/郑宇//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23~30
中苏友好时期卡马河地区的中国工人:生活与适应问题/【俄罗斯】K?M?谢尔盖耶维奇著;臧颖译//世界民族-2015,⑴-70~78
宗教祭祀仪式的分与合:基于云南省大理市周城白族村段氏家族的人类学分析/何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46~51
族群内部差异与认同策略:马蹄藏族乡Z村藏族的认同研究/李静,温梦煜//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163~167
族群认同的建构与消解:一座三撬人村落的当代裂变/余达忠,陆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⑴-38~43
作为旅游景观的民族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利用效果评价:以云南民族村为例/桂榕//云南社会科学-2015,⑵-108~113
四、 研究动态与书评
边缘作为起点:读王明珂的《华夏边缘》/方洪鑫//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204~209
大地之“子”:作物的人类学研究综述/李鹏//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79~85
第二届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治论坛:制度?权利?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综述/马俊毅//民族研究-2015,⑴-116~118
多重边疆:读把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申斌//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99~203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14中期会议综述/张继焦//世界民族-2015,⑴-110
环境意识与历史记忆:2014年“灾难人类学工作坊”综述/孙旭,代启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⑵-239~240
聚焦民族理论热点与前沿问题:2014年民族关系专题会议和第九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研讨会综述/李臻//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89~190
“礼俗互动:历史学与民俗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述评/龙圣//民族艺术-2015,⑴-163~166
诗性与学术的交错: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述评/赵红梅//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65~72
首届西北-中亚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高级研讨班综述/严学勤,马园园//西北民族研究-2015,⑴-146~151
文化适应研究述评:以滇黔桂杂居少数民族为中心的讨论/荀利波//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22~127
西方权利正义理念的发展演变述评/周少青//民族研究-2015,⑴-101~113
象征人类学研究的新进展:《象征人类学理论》评介/苏醒//民族研究-2015,⑴-114~115
1940年的盛世才与他治理下的新疆:读《盛世才上莫斯科斯大林报告书(1940)》/马戎//青海民族研究-2015,⑴-73~81
挚友缘叙:为《徐杰舜学术年谱》作序/彭兆荣//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69~171
中国环境人类学研究的华南实践:付广华新著《生态重建的文化逻辑》评介/王希辉//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⑴-186~188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推手:读《徐杰舜学术年谱》有感/周大鸣//广西民族研究-2015,⑴-167~168
〔责任编辑:黄润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