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效课堂;建设;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80—01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在近几年的高效课堂建设中,教师能考虑到现代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部分地区依然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存在偏差,本文就针对在高效课堂实践中产生的一些误区和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效课堂建设中的一些误区
1.教师讲得越少的课堂就越是高效的课堂。
有些教师认为,要达到高效,就是要学生按照下发的“导学案”自学,相互讨论商量解决问题,或尽量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实际上,“高效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讲得少就能够达到,也不能以教师讲解的时间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高效课堂反对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是封闭的,学生的主体性是根本得不到发挥的。而“高效课堂”所要突破的,正是这种封闭的课堂。一节课的课堂封闭与否,应该透过现象,直达本质,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否有效、高效。
从课程意义上讲,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多维互动的交流活动。它追求的是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这四者的碰撞和交融,看重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结伴而行和相互提携。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强调教师讲解的时间,而淡化师生间的交流,弱化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同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和发展阶段,其经验、感悟和体验是有限的,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课堂上教师巧妙的引导、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权威性的评价还是必需的。
2.学生分组团坐学习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高效课堂”中最精髓的部分。因此课堂上不少教师都将学生按四人或六人一组分成小组,以求得到在新学习方式运用上的认可,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广大教师对新的学习方式的高度重视。但是部分教师由此也产生一些偏颇认识。
合作与分组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分组学习虽然是合作探究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但应该承认的是,分组并非合作的唯一手段。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相互支持和配合,没有协调解决问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不均衡,生生互动根本没有发生。因此,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时一定要合理分组,科学搭配组员。同时要因“课”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
二、对策
1.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弄清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而不能简单地以教师讲解的时间多少、学生是否分组学习作为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的主要标准。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养,精心设计和准备“高效课堂”。
要明确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教师又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同时,学科教研组要组织同学科教师认真扎实搞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要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活动中来,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共同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3.加强高效课堂的培训和实验,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努力探索和践行“高效课堂”。
要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高效课堂示范课活动,帮助教师走出误区。一是要开展以学习课程标准、研读学科教材、研讨教学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要结合“高效课堂研讨课”活动,定期开展校级高效课堂示范课观摩活动,实行相互帮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参观学习,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举行的有关高效课堂创建的培训及高效课堂优质课、示范课观摩活动,学习别人好的经验,逐步摒弃错误认识。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80—01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在近几年的高效课堂建设中,教师能考虑到现代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部分地区依然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存在偏差,本文就针对在高效课堂实践中产生的一些误区和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效课堂建设中的一些误区
1.教师讲得越少的课堂就越是高效的课堂。
有些教师认为,要达到高效,就是要学生按照下发的“导学案”自学,相互讨论商量解决问题,或尽量让学生上台展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实际上,“高效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讲得少就能够达到,也不能以教师讲解的时间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高效课堂反对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是封闭的,学生的主体性是根本得不到发挥的。而“高效课堂”所要突破的,正是这种封闭的课堂。一节课的课堂封闭与否,应该透过现象,直达本质,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否有效、高效。
从课程意义上讲,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多维互动的交流活动。它追求的是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这四者的碰撞和交融,看重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结伴而行和相互提携。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强调教师讲解的时间,而淡化师生间的交流,弱化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同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和发展阶段,其经验、感悟和体验是有限的,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课堂上教师巧妙的引导、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权威性的评价还是必需的。
2.学生分组团坐学习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高效课堂”中最精髓的部分。因此课堂上不少教师都将学生按四人或六人一组分成小组,以求得到在新学习方式运用上的认可,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广大教师对新的学习方式的高度重视。但是部分教师由此也产生一些偏颇认识。
合作与分组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分组学习虽然是合作探究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但应该承认的是,分组并非合作的唯一手段。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相互支持和配合,没有协调解决问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不均衡,生生互动根本没有发生。因此,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时一定要合理分组,科学搭配组员。同时要因“课”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
二、对策
1.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弄清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而不能简单地以教师讲解的时间多少、学生是否分组学习作为评价一节课是否高效的主要标准。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养,精心设计和准备“高效课堂”。
要明确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教师又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同时,学科教研组要组织同学科教师认真扎实搞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要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活动中来,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共同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3.加强高效课堂的培训和实验,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努力探索和践行“高效课堂”。
要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高效课堂示范课活动,帮助教师走出误区。一是要开展以学习课程标准、研读学科教材、研讨教学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要结合“高效课堂研讨课”活动,定期开展校级高效课堂示范课观摩活动,实行相互帮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参观学习,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举行的有关高效课堂创建的培训及高效课堂优质课、示范课观摩活动,学习别人好的经验,逐步摒弃错误认识。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