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游戏是幼儿自愿性的活动,游戏的开展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活动的机会,所以在幼儿自主的游戏中,教师应本着尊重幼儿意愿,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预,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不速之客”,那么如何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不成为一个“不速之客”,我想我们应正确把握游戏介入的时机以及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方法。
一、观察为先,介入在后
教师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将会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并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何时介入则会消除幼儿的游戏热情,并干预幼儿的游戏进展,这完全取决与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思考。
案例一:
今天娃娃家的厨房里有三位小朋友—“妈妈”徐陶乐、“爸爸”子渊、“姐姐”雯雯。“妈妈”陶乐的样子很足,她将水杯和碗叠叠好。如老师预设的那样,取出篮子里的‘食物’放在砧板上切起来。
“爸爸”子渊在娃娃家中无所事事,也不愿意成为妈妈的副手。刚开始只是站着看她们,然后将家里的东西递来递去。见此情景我马上提醒他说:“你也去给娃娃准备吃的吧!” 他听了也没有动手。最后他自己也到厨房去拿了一个炒菜锅,重复摆弄炒的动作。
雯雯很用心给娃娃喂奶瓶,见此情景我称赞道说:“你是娃娃的姐姐了,真会照顾它”。她听了很开心。我继续观察,发现姐姐将香蕉都放在了一桌子上。于是我问:“这个是干什么的?”“等烧好了,给娃娃吃”说着她便找了个碗,把香蕉放进去等着妈妈来烧。‘妈妈’烧好饭后拿出三个碗,将烧好的食物盛出来,提醒姐姐来吃饭。对于爸爸的无动于衷也没有办法,就两个人吃。
教师对于孩子的活动应该懂得去观察、等待、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应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及时支持鼓励幼儿的表达,不能把我们的一些思想,想法强加给我们的孩子。例如游戏中教师试图引导‘爸爸’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是材料本身吸引了孩子,这也说明材料是游戏中重要的支撑框架。教师要根据主题或其它即使调整,使娃娃家的生活鲜活且具有实质的可操作性。
二、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去
以游戏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到角色游戏中时,幼儿会不自觉地进入角色和情节,把教师当成平等的游戏伙伴,这时教师指出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或提出一些建议等,幼儿就更容易理解与接纳,从而有利于推动角色游戏情节的发展,促进角色游戏水平的提升,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的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角色游戏者。
案例二:
例如在“快乐早餐”游戏开展过程中,我发现扮演服务员的幼儿们都在忙着制作早餐,没有人真正履行服务员这一角色的职责,如:招呼大家坐下来吃饭,或者给大家介绍店里的早餐品种。这时我以客人的身份加入到角色游戏中,站在桌子旁边,跟服务员说:“你们店里都有什么早餐啊?你们怎么也没有人给我介绍一下啊?这让我怎么点餐呢?”这时店里的服务员们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其中一位忙走向我给客人介绍各类早餐及其特点,另几位服务员商量着怎么做些食谱方便大家点餐。
三、采用多种介入方式介入幼儿的游戏中
语言提示、行为暗示、环境的隐性介入、直接干预是我们常见的几种介入方式,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同时运用多种介入方式幼儿的游戏当中。
案例三:
在角色游戏中,浩轩一径直走到娃娃家中,挂起牌子拿起娃娃家中的餐具,忙着烧饭烧菜,他边烧边对我说:“老师,我是娃娃家的‘爸爸’,我正在烧饭给娃娃吃。”看到我肯定的目光后,他更加得意地摆弄着小锅小铲,忙得不亦乐乎。这时,娃娃家的餐具同样深深地吸引着嘉呈,所以,嘉呈小朋友也来到了娃娃家。只见他刚伸出小手想拿玩具的时候,“爸爸”便大声地排斥道:“这是我玩的,你不好拿。”可怜的嘉呈小朋友被他这样一说,吓得把小手缩了进来,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娃娃家。
(1)行动干预:首先,嘉呈将小朋友重新引到娃娃家,让浩轩和他一起玩娃娃家玩具。其次,利用游戏讲评,让浩轩明白幼儿园的玩具大家一起分享。
(2)语言疏导:将嘉呈引到娃娃家后,我对浩轩说:“让我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娃娃家玩具好吗?” 浩轩在老师的暗示下,无可奈何地点点头,不情愿地将手中的一些玩具推给嘉呈。游戏讲评时,我故意表扬浩轩:“今天呀,我们的浩轩小朋友真了不起,在玩娃娃家的时候,知道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幼儿园里的玩具了。”
案例四:
例如,只见姚姚用手一个劲地将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推倒在地,一边推,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这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了……我正想上前训斥,可又当我看到姚姚那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时,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于是,我克制自己的情绪,来到他身边了解情况。我摸摸他的头问道:“姚姚,怎么了?你有不高兴的事情?”他不作声。“快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我说道。“爸爸和客人们都不让我坐在桌上‘吃饭’,所以,我生气了。”“原来是这样,自己不高兴了,可以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同伴,我想大家都会帮助你的,像这样乱仍东西可不好呀!”‘快把地上的餐具捡起来,我相信大家还是会原谅你,欢迎你来娃娃家的。”“恩。”他撅着小嘴点点头,开始捡地上的餐具了。“我们帮你一起捡吧。”在同伴的帮助下,地上的餐具捡干净了。
在娃娃家中由于这位孩子被其他的同伴所冷落,因此,他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在小、中班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得较多,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 ,我觉得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然后进行引导,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
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形式,因此,作为教师,除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之外,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由于游戏是幼儿的意愿性活动,在幼儿自主的游戏世界里,教师如何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在尊重和支持中引导幼儿发展。
一、观察为先,介入在后
教师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将会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并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何时介入则会消除幼儿的游戏热情,并干预幼儿的游戏进展,这完全取决与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思考。
案例一:
今天娃娃家的厨房里有三位小朋友—“妈妈”徐陶乐、“爸爸”子渊、“姐姐”雯雯。“妈妈”陶乐的样子很足,她将水杯和碗叠叠好。如老师预设的那样,取出篮子里的‘食物’放在砧板上切起来。
“爸爸”子渊在娃娃家中无所事事,也不愿意成为妈妈的副手。刚开始只是站着看她们,然后将家里的东西递来递去。见此情景我马上提醒他说:“你也去给娃娃准备吃的吧!” 他听了也没有动手。最后他自己也到厨房去拿了一个炒菜锅,重复摆弄炒的动作。
雯雯很用心给娃娃喂奶瓶,见此情景我称赞道说:“你是娃娃的姐姐了,真会照顾它”。她听了很开心。我继续观察,发现姐姐将香蕉都放在了一桌子上。于是我问:“这个是干什么的?”“等烧好了,给娃娃吃”说着她便找了个碗,把香蕉放进去等着妈妈来烧。‘妈妈’烧好饭后拿出三个碗,将烧好的食物盛出来,提醒姐姐来吃饭。对于爸爸的无动于衷也没有办法,就两个人吃。
教师对于孩子的活动应该懂得去观察、等待、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应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及时支持鼓励幼儿的表达,不能把我们的一些思想,想法强加给我们的孩子。例如游戏中教师试图引导‘爸爸’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是材料本身吸引了孩子,这也说明材料是游戏中重要的支撑框架。教师要根据主题或其它即使调整,使娃娃家的生活鲜活且具有实质的可操作性。
二、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去
以游戏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到角色游戏中时,幼儿会不自觉地进入角色和情节,把教师当成平等的游戏伙伴,这时教师指出角色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或提出一些建议等,幼儿就更容易理解与接纳,从而有利于推动角色游戏情节的发展,促进角色游戏水平的提升,提高幼儿角色游戏的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角色游戏者。
案例二:
例如在“快乐早餐”游戏开展过程中,我发现扮演服务员的幼儿们都在忙着制作早餐,没有人真正履行服务员这一角色的职责,如:招呼大家坐下来吃饭,或者给大家介绍店里的早餐品种。这时我以客人的身份加入到角色游戏中,站在桌子旁边,跟服务员说:“你们店里都有什么早餐啊?你们怎么也没有人给我介绍一下啊?这让我怎么点餐呢?”这时店里的服务员们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其中一位忙走向我给客人介绍各类早餐及其特点,另几位服务员商量着怎么做些食谱方便大家点餐。
三、采用多种介入方式介入幼儿的游戏中
语言提示、行为暗示、环境的隐性介入、直接干预是我们常见的几种介入方式,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同时运用多种介入方式幼儿的游戏当中。
案例三:
在角色游戏中,浩轩一径直走到娃娃家中,挂起牌子拿起娃娃家中的餐具,忙着烧饭烧菜,他边烧边对我说:“老师,我是娃娃家的‘爸爸’,我正在烧饭给娃娃吃。”看到我肯定的目光后,他更加得意地摆弄着小锅小铲,忙得不亦乐乎。这时,娃娃家的餐具同样深深地吸引着嘉呈,所以,嘉呈小朋友也来到了娃娃家。只见他刚伸出小手想拿玩具的时候,“爸爸”便大声地排斥道:“这是我玩的,你不好拿。”可怜的嘉呈小朋友被他这样一说,吓得把小手缩了进来,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娃娃家。
(1)行动干预:首先,嘉呈将小朋友重新引到娃娃家,让浩轩和他一起玩娃娃家玩具。其次,利用游戏讲评,让浩轩明白幼儿园的玩具大家一起分享。
(2)语言疏导:将嘉呈引到娃娃家后,我对浩轩说:“让我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娃娃家玩具好吗?” 浩轩在老师的暗示下,无可奈何地点点头,不情愿地将手中的一些玩具推给嘉呈。游戏讲评时,我故意表扬浩轩:“今天呀,我们的浩轩小朋友真了不起,在玩娃娃家的时候,知道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幼儿园里的玩具了。”
案例四:
例如,只见姚姚用手一个劲地将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推倒在地,一边推,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这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了……我正想上前训斥,可又当我看到姚姚那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时,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于是,我克制自己的情绪,来到他身边了解情况。我摸摸他的头问道:“姚姚,怎么了?你有不高兴的事情?”他不作声。“快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我说道。“爸爸和客人们都不让我坐在桌上‘吃饭’,所以,我生气了。”“原来是这样,自己不高兴了,可以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同伴,我想大家都会帮助你的,像这样乱仍东西可不好呀!”‘快把地上的餐具捡起来,我相信大家还是会原谅你,欢迎你来娃娃家的。”“恩。”他撅着小嘴点点头,开始捡地上的餐具了。“我们帮你一起捡吧。”在同伴的帮助下,地上的餐具捡干净了。
在娃娃家中由于这位孩子被其他的同伴所冷落,因此,他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在小、中班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得较多,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 ,我觉得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然后进行引导,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
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形式,因此,作为教师,除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之外,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由于游戏是幼儿的意愿性活动,在幼儿自主的游戏世界里,教师如何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在尊重和支持中引导幼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