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在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在稳定哭泣儿童的情绪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尝试使用音乐来缓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焦虑。让幼儿可以尽快的融入一个新的环境。教师应注意在不同的入学时间内需要不同类型的音乐辅助。
关键词: 幼儿;音乐;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131-01
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舞蹈、音乐、音乐小游戏和乐器的演奏来解放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刚进入幼儿园的这段时期,该如何缓解幼儿入园初期的心理焦虑问题,是做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难题。在幼儿音乐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对不同音乐的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幼儿缓解入园焦虑感和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全感。下面我将我园在实践中获得的一些感想,分享给大家。
一、用熟悉的音乐吸引孩子,缓解幼儿入园初期的不安情绪
幼儿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难免会充满着不安的情绪。这时候如果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入到自己日常生活环境中,这样能够减少幼儿因为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不安情绪。从而让幼儿能够快速的熟悉这个新的环境,尽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来。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儿童音乐启蒙教育,很多家长都是从胎教音乐开始。所以,当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时,做为幼儿音乐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熟悉的环境。教师可以多与家长进行交流,问问孩子的喜好,以及平时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所经常听到的音乐,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些孩子对于音乐方面的偏爱。当孩子听到自己熟悉喜欢的音乐时,孩子很快就会安静下来。一段简单的旋律,缩短了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距离。在幼儿入园的早期,教师可以经常播放音乐,组织孩子们听。尤其是当一个孩子哭的时候,教师会播放一段他家里经常听的音乐。它有助于转移他的注意力,使孩子感到熟悉并愿意接近幼儿园。有些家长各人不喜欢听音乐,也不重视幼儿的音乐教育,因此,教师应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对家长进行要求,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童谣和歌曲,让家长时常跟孩子一起听音乐。陪伴幼儿建立良好的音乐素养。
二、以音乐为指令,产生情感共鸣
据研究表明,音乐在缓解情绪压力和消除焦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教材中的《小狗圆舞曲》、《玩偶进行曲》、《狮王进行曲》、《欢乐颂》等,钢琴曲《梁祝》、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这些都是十分适合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音乐,这些音乐能够让幼儿尽快的融入到园内的学习中。当幼儿对园内环境熟悉后,教师可以在日常园内的活动中,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用音乐告诉孩子们当这个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孩子应该做什么。例如,当孩子们每天早上进入幼儿园时,都听到同样的一首欢快的音乐,让孩子知道,一天的园内生活即将开始了。通过幼儿每次进到校园的重复收听,让幼儿能够形成反射神经,让幼儿每天早晨进入幼儿园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当中午吃饭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孩子们安静愉快地吃饭,如《走过绿意》、《雨的印记》、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等等。当孩子听到这个熟悉的旋律时候,就知道该吃饭了。通过每一个环节这样每天重复播放音乐的形式,让孩子形成园内的作息规率,逐渐对环境熟悉并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减少环境对幼儿入园初期带来的焦虑。
教师应该多了解不同的孩子喜欢的音乐类形,在日常园内的学习生活中来频繁使用。在实践中,可以让孩子们唱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教师可以录下来,在一些游戏愉乐的教学环节中,放给孩子们听。当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时,脸上都会洋溢着快乐的表情。
三、让孩子跟着音乐快乐地舞动
在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教师应该多安排一些娱乐性质的活动,尽量不要让幼儿处在安静的环境中。当幼儿在安静环境中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很容易想到他们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从而让幼儿入园初期产生的焦虑心理被放大。这种时候,就需要幼儿教师组织更多的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动起来,让他们情绪一直保持在快乐、兴奋的状态。幼儿喜欢模仿,并能跟着节奏模仿,这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因此,在幼儿进入园内的初期,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音乐模仿动作,如拍手、走路、模仿小动物等,这时候应该选择一些节奏偏慢的音乐,让幼儿保持体态的平衡,通过简单的动作反复去做,将这些动作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中。帮助幼儿消除入园初期的焦虑感。实践证明,幼儿对于音乐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入园初期,通过音乐和一些节奏的运动,可以让幼儿的身心处于愉悦而放松的状态,减少幼儿因为离开父母所产生的焦虑。
多年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我认为音乐能大大缓解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对幼儿情绪的稳定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在幼儿的入学阶段,我们幼儿教师要注意多运用音乐来对幼儿心理进行疏导。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让音乐伴随孩子们在入园初期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岳欣.运用音乐活动增强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对策[J].亚太教育,2016(13):2.
[2]季琳. 幼儿入园适应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李巖,刘欣茹,齐易.幼儿入园焦虑的音乐治疗——基于“同质原则”的尝试[J].学前教育研究,2011(01):70-72.
关键词: 幼儿;音乐;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131-01
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舞蹈、音乐、音乐小游戏和乐器的演奏来解放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刚进入幼儿园的这段时期,该如何缓解幼儿入园初期的心理焦虑问题,是做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难题。在幼儿音乐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对不同音乐的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幼儿缓解入园焦虑感和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全感。下面我将我园在实践中获得的一些感想,分享给大家。
一、用熟悉的音乐吸引孩子,缓解幼儿入园初期的不安情绪
幼儿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难免会充满着不安的情绪。这时候如果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入到自己日常生活环境中,这样能够减少幼儿因为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不安情绪。从而让幼儿能够快速的熟悉这个新的环境,尽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来。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儿童音乐启蒙教育,很多家长都是从胎教音乐开始。所以,当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时,做为幼儿音乐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熟悉的环境。教师可以多与家长进行交流,问问孩子的喜好,以及平时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所经常听到的音乐,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些孩子对于音乐方面的偏爱。当孩子听到自己熟悉喜欢的音乐时,孩子很快就会安静下来。一段简单的旋律,缩短了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距离。在幼儿入园的早期,教师可以经常播放音乐,组织孩子们听。尤其是当一个孩子哭的时候,教师会播放一段他家里经常听的音乐。它有助于转移他的注意力,使孩子感到熟悉并愿意接近幼儿园。有些家长各人不喜欢听音乐,也不重视幼儿的音乐教育,因此,教师应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对家长进行要求,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童谣和歌曲,让家长时常跟孩子一起听音乐。陪伴幼儿建立良好的音乐素养。
二、以音乐为指令,产生情感共鸣
据研究表明,音乐在缓解情绪压力和消除焦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教材中的《小狗圆舞曲》、《玩偶进行曲》、《狮王进行曲》、《欢乐颂》等,钢琴曲《梁祝》、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这些都是十分适合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音乐,这些音乐能够让幼儿尽快的融入到园内的学习中。当幼儿对园内环境熟悉后,教师可以在日常园内的活动中,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用音乐告诉孩子们当这个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孩子应该做什么。例如,当孩子们每天早上进入幼儿园时,都听到同样的一首欢快的音乐,让孩子知道,一天的园内生活即将开始了。通过幼儿每次进到校园的重复收听,让幼儿能够形成反射神经,让幼儿每天早晨进入幼儿园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当中午吃饭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孩子们安静愉快地吃饭,如《走过绿意》、《雨的印记》、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等等。当孩子听到这个熟悉的旋律时候,就知道该吃饭了。通过每一个环节这样每天重复播放音乐的形式,让孩子形成园内的作息规率,逐渐对环境熟悉并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减少环境对幼儿入园初期带来的焦虑。
教师应该多了解不同的孩子喜欢的音乐类形,在日常园内的学习生活中来频繁使用。在实践中,可以让孩子们唱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教师可以录下来,在一些游戏愉乐的教学环节中,放给孩子们听。当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时,脸上都会洋溢着快乐的表情。
三、让孩子跟着音乐快乐地舞动
在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教师应该多安排一些娱乐性质的活动,尽量不要让幼儿处在安静的环境中。当幼儿在安静环境中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很容易想到他们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从而让幼儿入园初期产生的焦虑心理被放大。这种时候,就需要幼儿教师组织更多的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动起来,让他们情绪一直保持在快乐、兴奋的状态。幼儿喜欢模仿,并能跟着节奏模仿,这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因此,在幼儿进入园内的初期,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音乐模仿动作,如拍手、走路、模仿小动物等,这时候应该选择一些节奏偏慢的音乐,让幼儿保持体态的平衡,通过简单的动作反复去做,将这些动作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中。帮助幼儿消除入园初期的焦虑感。实践证明,幼儿对于音乐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入园初期,通过音乐和一些节奏的运动,可以让幼儿的身心处于愉悦而放松的状态,减少幼儿因为离开父母所产生的焦虑。
多年的幼儿音乐教学实践,我认为音乐能大大缓解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对幼儿情绪的稳定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在幼儿的入学阶段,我们幼儿教师要注意多运用音乐来对幼儿心理进行疏导。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让音乐伴随孩子们在入园初期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岳欣.运用音乐活动增强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对策[J].亚太教育,2016(13):2.
[2]季琳. 幼儿入园适应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李巖,刘欣茹,齐易.幼儿入园焦虑的音乐治疗——基于“同质原则”的尝试[J].学前教育研究,2011(0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