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凉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建设滞后、供给总量不足、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需要加强理念创新、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突出公共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28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194.32万人。近年来,平凉市全面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措施,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农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加强。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建设滞后、供给总量不足、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需要用创新思维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树立科学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
平凉市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首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中,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把公共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与产业融合有机结合。一是要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纳入全市统一规划,对城乡公共服务进行整体安排,不断增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支出比例。二是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供给制度。为了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市县两级政府可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强对转移效果评价。三是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将新农村建设重点转移到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上来,并把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放在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公共卫生保健、基本社会保障方面。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制,改变长期存在的制约城乡社会公平的二元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财政支持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财政投入力度。一是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放在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使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农村倾斜,做到总量有增加、结构更优化,确保财政投入与公共服務建设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围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财政投入供给结构。重点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由市一级财政统领,结合各县(区)实际情况落实投入,不断增加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三是实现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改变农村公共服务完全依赖政府的现状,积极引导各方民间资本和其它非官方机构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中来,共同承担公共服务的供给任务。使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范围、职责、标准等界限更加合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各种专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农户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投入主体的格局。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进入新时代,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井喷之势,如何满足农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夯实公共文化建设基础显得十分重要。平凉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正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因此要依托本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标准化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脚下”向“管社会”转变,打破区域、部门、系统、单位的思想藩篱,走出系统文化的小天地,兴办全社会的大文化。二是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文化+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平凉市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研究、传播全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技术。三是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平台,在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用力发力。加大对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古成纪文化、皇甫谧文化为代表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力度,致力于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积极开展“泾水欢歌百姓大舞台”、“乡村大舞台”等系列群众活动。
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管护和利用
深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对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一是要完善组织领导、明确管理责任。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多级管理网络,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制订规范化管理标准。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新路径。可在农村成立专门管护机构,由乡镇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围。进一步明确管护事项纳入全县农村公益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改善对管护难度较大的农村公共设施的资金支持。三是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实行一体化管理。可探索将劳务合作社模式在发展较好的村推广出去,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农村公共服务维护运行项目。
五、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阶段,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关系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效率,同时还能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首先要优化公共服务决策机制。以受益原则为遵循,合理明确各自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责,在决策机制上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和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主决策机制。其次明确对公共服务活动监督的主体、内容、对象和方式,规范问责操作程序,进一步健全民意沟通渠道,充分重视公众在公共服务问责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研究督查整改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监管和绩效评估。探索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纳入县(区)、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评估。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目前基层的公共服务较少注意到农民本身的意愿,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民最切近的需要,缺少从农民的角度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一种审视和评价,因此需要较多的关注农民的意愿和满意度,以农民的需要和反馈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作者单位:中共平凉市委党校)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28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194.32万人。近年来,平凉市全面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措施,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持续发展,农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加强。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建设滞后、供给总量不足、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需要用创新思维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树立科学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
平凉市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首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中,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把公共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与产业融合有机结合。一是要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纳入全市统一规划,对城乡公共服务进行整体安排,不断增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支出比例。二是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供给制度。为了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市县两级政府可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强对转移效果评价。三是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将新农村建设重点转移到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上来,并把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放在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公共卫生保健、基本社会保障方面。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制,改变长期存在的制约城乡社会公平的二元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财政支持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财政投入力度。一是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放在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使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农村倾斜,做到总量有增加、结构更优化,确保财政投入与公共服務建设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围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财政投入供给结构。重点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由市一级财政统领,结合各县(区)实际情况落实投入,不断增加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三是实现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改变农村公共服务完全依赖政府的现状,积极引导各方民间资本和其它非官方机构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中来,共同承担公共服务的供给任务。使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范围、职责、标准等界限更加合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各种专业和社会组织以及农户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投入主体的格局。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进入新时代,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井喷之势,如何满足农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夯实公共文化建设基础显得十分重要。平凉市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正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因此要依托本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标准化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脚下”向“管社会”转变,打破区域、部门、系统、单位的思想藩篱,走出系统文化的小天地,兴办全社会的大文化。二是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文化+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平凉市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研究、传播全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技术。三是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平台,在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用力发力。加大对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古成纪文化、皇甫谧文化为代表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力度,致力于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积极开展“泾水欢歌百姓大舞台”、“乡村大舞台”等系列群众活动。
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管护和利用
深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对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一是要完善组织领导、明确管理责任。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多级管理网络,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制订规范化管理标准。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新路径。可在农村成立专门管护机构,由乡镇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围。进一步明确管护事项纳入全县农村公益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改善对管护难度较大的农村公共设施的资金支持。三是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实行一体化管理。可探索将劳务合作社模式在发展较好的村推广出去,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农村公共服务维护运行项目。
五、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阶段,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关系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效率,同时还能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首先要优化公共服务决策机制。以受益原则为遵循,合理明确各自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责,在决策机制上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和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主决策机制。其次明确对公共服务活动监督的主体、内容、对象和方式,规范问责操作程序,进一步健全民意沟通渠道,充分重视公众在公共服务问责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研究督查整改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监管和绩效评估。探索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纳入县(区)、镇街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评估。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目前基层的公共服务较少注意到农民本身的意愿,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民最切近的需要,缺少从农民的角度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一种审视和评价,因此需要较多的关注农民的意愿和满意度,以农民的需要和反馈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作者单位:中共平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