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高校思想教育模式,对保证素质教育及培养创新性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科学分析了构建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模式的意义及其特征。
[关键词]思想教育 创新性 主体意识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基石,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无可非议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素质,而作为我党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自然理应把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创新性人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建立创新性人才思想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上的讲话》中提出:“高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大批创造性人才,正成为影响国家快速发展的关键。而美国从70年代,就在一些大学设立了创新中心,以指导学生的发明活动;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则始终突出“重视个性”的中心原则,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而作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教育工作,自然也应立足于这方面的要求,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高校工作已经开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对多元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手段,蓬勃开展校园创新活动,如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并在实践摸索中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总的来看理论和实践间还存在差距,有些甚至是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缺乏系统的理论性和组织操作性。因此从长期看,坚持“以学生为本”,对高校思想教育观念、工作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忽视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历来强调“大一统”,崇尚尊师重道,教师在学生的心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采取说教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导致了学生对权威的迷信和思维的依赖性,严重约束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养就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2.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并在不同学科、专业间通过知识迁移来完成,特别是要求创造者都对现代社会形势要有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创造目标。传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通常“从理论走向理论”要求学生的行为标准、规整,使学生认识事物过于单一,缺少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的能力,并导致了他们的创新目标的不明确。
3.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认识不够。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普遍重视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即特别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总的来看理论和实践间还存在差距,并延伸了中学教育中过于整齐划一的“优差生”评价体系。而对大学生丰富的情感认知和精神成长所带来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认识不够,这样往往使教与学脱节,限制了教育效果,并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行为方向缺乏指导,难于有所创新。
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模式
1.转变思想教育工作理念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转变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树立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个性教育等新型教育观念,主要要做到:
(1)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主体性,又指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就是“以人的需要出发,以人的发展为目的,通过教育手段激发个体主体意识,完善主体人格,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社会改造社会。”[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采取平等交流、民主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地独立思考,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养成自觉行为的规范,在生活实践中实现人格的提升和潜能挖掘。
(2)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就应在学生中施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尊重大学生内心需求、兴趣和价值取向,根据其心理特点和自身的个性特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能自觉、自主地向前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应避免把群体个性进行模式化和“一刀切”的做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在肯定每个人的心灵中存在差异性和丰富性基础上,尊重个人兴趣、情感、意志和抱负,使每个人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如此,思想教育工作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一种人性化的回归。[2]
(3)注重大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现代意识就是培养人在面对当前社会形势,能独立思考,分辨是非,形成个人符合时代发展的意识行为的独立性。它是一个社会成员能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在面对大学生在走上社会后,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的事实,积极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现实问题为主”,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方法和生存方式。
2.构建思想教育工作体系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只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工作,它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工作。它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每个层次和各个环节: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都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场所;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宣传、形势政策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咨询、社会实践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座谈、交流对话、民主讨论、走访等都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3]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上述场所、载体和方法,再营造成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形成思想教育工作体系。
在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教学科研、政工队伍、后勤管理要相互协作,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原则,发挥每一个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两课教学”要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把育人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取得成效。
3.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环境对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手段要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在师与生多形式的交流基础上,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个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并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将课外活动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中,通过建立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
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探索问题能力。主要形式有:1、通过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干部队伍建设,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参与管理中实现自我教育的提升;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了解组织工作;3、利用假期进行参观、培训、调查、实习,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培养现代意识行为;4、让高年级的学生尝试进行科研工作和调查报告的撰写;5、组织学生参与对外创新活动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开拓视野,更新理念;6、举办知名专家学术报告,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实践活动从“学生围着老师转”变为“教师围着学生转”。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处于“中心”位置,自己担当配角,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育者不但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内在的创造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挖掘和发挥,并养成习惯。
5.重视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建设
互联网为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方便,扩大了他们交际的领域,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容易使大学生由于过度沉溺而脱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造成对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的紧张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在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因网络的虚拟性给学生带来种种的负面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其他价值观的抵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利用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大学生摆脱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增强创新意识,发挥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杨柳.高校主体性德教育课堂模式的思考.《高教探索》﹝J﹞.2004(10).88-89.
[2]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86.
[3]宋书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2.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
[关键词]思想教育 创新性 主体意识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基石,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无可非议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素质,而作为我党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自然理应把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创新性人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建立创新性人才思想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上的讲话》中提出:“高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大批创造性人才,正成为影响国家快速发展的关键。而美国从70年代,就在一些大学设立了创新中心,以指导学生的发明活动;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则始终突出“重视个性”的中心原则,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而作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教育工作,自然也应立足于这方面的要求,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高校工作已经开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对多元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手段,蓬勃开展校园创新活动,如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并在实践摸索中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总的来看理论和实践间还存在差距,有些甚至是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缺乏系统的理论性和组织操作性。因此从长期看,坚持“以学生为本”,对高校思想教育观念、工作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忽视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历来强调“大一统”,崇尚尊师重道,教师在学生的心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采取说教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导致了学生对权威的迷信和思维的依赖性,严重约束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养就了学生思维的惰性。
2.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并在不同学科、专业间通过知识迁移来完成,特别是要求创造者都对现代社会形势要有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创造目标。传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通常“从理论走向理论”要求学生的行为标准、规整,使学生认识事物过于单一,缺少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的能力,并导致了他们的创新目标的不明确。
3.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认识不够。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普遍重视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即特别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总的来看理论和实践间还存在差距,并延伸了中学教育中过于整齐划一的“优差生”评价体系。而对大学生丰富的情感认知和精神成长所带来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认识不够,这样往往使教与学脱节,限制了教育效果,并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行为方向缺乏指导,难于有所创新。
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模式
1.转变思想教育工作理念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转变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树立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个性教育等新型教育观念,主要要做到:
(1)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主体性,又指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就是“以人的需要出发,以人的发展为目的,通过教育手段激发个体主体意识,完善主体人格,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社会改造社会。”[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采取平等交流、民主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地独立思考,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养成自觉行为的规范,在生活实践中实现人格的提升和潜能挖掘。
(2)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就应在学生中施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尊重大学生内心需求、兴趣和价值取向,根据其心理特点和自身的个性特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能自觉、自主地向前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应避免把群体个性进行模式化和“一刀切”的做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在肯定每个人的心灵中存在差异性和丰富性基础上,尊重个人兴趣、情感、意志和抱负,使每个人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如此,思想教育工作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一种人性化的回归。[2]
(3)注重大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现代意识就是培养人在面对当前社会形势,能独立思考,分辨是非,形成个人符合时代发展的意识行为的独立性。它是一个社会成员能够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在面对大学生在走上社会后,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的事实,积极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现实问题为主”,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方法和生存方式。
2.构建思想教育工作体系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只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工作,它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工作。它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每个层次和各个环节: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都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场所;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宣传、形势政策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咨询、社会实践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座谈、交流对话、民主讨论、走访等都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3]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上述场所、载体和方法,再营造成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形成思想教育工作体系。
在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教学科研、政工队伍、后勤管理要相互协作,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原则,发挥每一个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两课教学”要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把育人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取得成效。
3.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环境对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手段要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在师与生多形式的交流基础上,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个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并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将课外活动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中,通过建立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
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探索问题能力。主要形式有:1、通过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干部队伍建设,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参与管理中实现自我教育的提升;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了解组织工作;3、利用假期进行参观、培训、调查、实习,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培养现代意识行为;4、让高年级的学生尝试进行科研工作和调查报告的撰写;5、组织学生参与对外创新活动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开拓视野,更新理念;6、举办知名专家学术报告,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实践活动从“学生围着老师转”变为“教师围着学生转”。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处于“中心”位置,自己担当配角,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育者不但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内在的创造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挖掘和发挥,并养成习惯。
5.重视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建设
互联网为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方便,扩大了他们交际的领域,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容易使大学生由于过度沉溺而脱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造成对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的紧张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在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因网络的虚拟性给学生带来种种的负面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其他价值观的抵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利用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大学生摆脱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增强创新意识,发挥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杨柳.高校主体性德教育课堂模式的思考.《高教探索》﹝J﹞.2004(10).88-89.
[2]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86.
[3]宋书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2.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