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_n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据《国宝大观》记载:“江苏邗江(时为江都)东汉广陵王刘荆墓出土有‘广陵王玺’金印和十余件制作非常精细的小金饰件。从这些出土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诸如锤揲、掐丝、累丝、炸珠、焊接、镶嵌等金银细工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唐代是我国金银制作的繁荣时期,“而当时的扬州,则已成为金银的贸易中心”,杜牧在《扬州三首》诗中所作“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等描绘可见一斑。他的“九里十三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之说,更是盛赞扬州妇女装饰之美,也凸现了扬州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在当时的突出地位。
  2008年11月南京长干寺地宫,惊现七宝阿育王塔,是佛教圣物,其制作技艺精美绝伦,是金银细工技艺的典范之作,有六处“扬州”一处“高邮”等字样,并有“扬州造”字样。进一步说明扬州一带在宋代金银细工技艺已达到最高境界。清初,经济发达使扬州一度繁荣,俗尚华美,富商大贾“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市民佩戴金银首饰成风,故首饰店铺甚多。《扬州画舫录》卷九有“翠花街,又名新盛街,在南柳巷口大儒坊东巷内,肆市韶秀,货分队别,皆珠宝首饰铺也”。民国至解放初,扬州、江都一带有五十家银楼、作坊,其中较大的有“天宝”、“同丰”、“庆云”、“宝盛”、“宝成”、“宝昌”、“戚顺宝”、“刘宝源”等,还有“凤祥”、“锦源”、“祥源”、“恒源”、“万祥”、“瑞昌”等银匠店,足以说明当时银楼业的繁荣昌盛。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轻工业部部署恢复发展出口创汇生产,江都成立了金属工艺厂,一批技艺精湛的工艺师汇聚在一起,他们全面地继承了我国古代金银细工传统技艺,设计创作了一批优秀的金银首饰和金银器作品。品种有仿古文物、人物、动物、车船、杂件等系列。从此江都金银工艺开始了新的飞跃。还从上海聘请了三十多位老艺人,其中有在裘天宝银楼掌作的大师沈培坤,人称“安庆矮子”,是有名的“人物,菩萨”师傅;有在上海金属工艺二厂,名冠全国的雕錾大师费灿生。通过与本地名师杜方等合作,设计制作了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从《嫦娥奔月》、《金龙烟斗》、《侯风地动仪》、《浑天仪》到《九龙酒具》。这些作品全部采用传统的弹、錾、雕、镂、镶嵌、珐琅、砑光等技艺制作完成。1978年后相继赴北京、香港、日本等地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轰动京师,中外瞩目。香港《文汇报》说“这次展出的“地动仪”是一件手工精巧的金丝宝石镶嵌的工艺品”,“每条龙的银球跌到蟾蜍嘴里,便会奏出悦耳的音乐,既是工艺品,又是精巧的音乐箱”。香港《今晚报》、科威特《新闻报》和北京《天文爱好者》也都以专题文章介绍,赞美“用730粒宝石镶成的“浑天仪”价值连城”,“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精彩的文物复制品”。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后连连赞好,作品照片被收入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资料选编》,并在《人民画报》发表。
  七、八十年代,由这些老艺人精心培养了一批新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创新,吸收新技术,运用新材料。尤其在造型艺术、产品品种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83年至1986年由设计创作的金银大摆件《鹿拉凤车》、《汴河客舟》、《郑和宝船》等作品,以造型优异,技艺精湛的艺术效果,连续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纯金摆件《八骏马》、金银大摆件《三龙拉车》等1989年8月获轻工部部优产品奖。多年来积极参加国内外艺术展示活动,2000年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作品“浑天仪”获“六艺节”工艺美术精品奖。2003年作品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交流:锦绣江苏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2003年在扬州成功举办“方学斌金属艺术展”。2005年应新加坡唐城坊手工艺品艺术中心之邀,赴新参加工艺美术精品展,受到媒体及业内人士广泛赞誉。同年金属雕塑《超越》获第六届省体育美展佳作奖。
  享誉国内外的江都金银摆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相继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和殊荣。“江都金银摆件”也被作为专用名词,相继载入《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版)、《扬州工艺美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版)等专业典籍。1994年12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复,“江都金银摆件”被列为《江苏省第一批受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名录》(苏政复[1994]79号)。近年来,“江都金银摆件”入编电子图书《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教材。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江都金银摆件技艺是全面地传承了中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并且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如今,以江都方源金属艺术研究所和方学斌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一批年轻艺师,拓展思路,不断进取。并将金属工艺古老的技艺,运用到多种公共环境和家居装饰及乐器、文具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传承、发展传统特色技艺,做着不懈的努力。
  2007年3月、2008年6月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分别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为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这一传统特色工艺的传承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2008年11月本人被确定为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相信通过我们新一代工艺大师的努力,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将会越来越更加灿烂辉煌。
其他文献
In the field of art craft, except its speci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hat need to be taken up is its thought and taste. The visual symbol is the best way to show designers’ thought and culture. So
期刊
自十八世纪后,印刷工艺开始被应用在玻璃艺术中,两种不同的工艺技术开始结合。时至今日,玻璃印刷不仅在建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其它艺术设计领域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玻璃印刷不只是把图形再现在玻璃上,而是两种工艺各自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的崭新结合。玻璃与印刷一起在光和形之间展现了一种全新与独特的视觉体验。    Since the 18th century, print technique has b
期刊
While environment protecting and global warming remain an imminent issu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oCA Shanghai announces the timely launch of its 16th exhibition, "Eco X Design: Japanese Eco
期刊
The Shanghai style box wood carving features the leading of age in terms of theme creation. As early as 1950s, when the sculpture industry in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 focused on “The three gods: F
期刊
The essay is a gener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hinese glass practice with the influence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nd other domestic craft forms. Parallels are drawn between glass objects produced from Ka
期刊
Vicenza, Italy. World Gold Council (WGC), in partnership with Vicenza Fair, the world famoustrade show and AngloGold Ashanti,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gold mining company, is launching the new jewel
期刊
Laofengxiang Ltd purchased,designed,modeled,sold by itself and created an unique style of pearl adornment.  5000 years ago, Hindu treated peal as one of The Seven Cimelias Of Buddhism.Peals won illust
期刊
作者:许凤英  油画是绒绣作品的重要稿源,绒绣工艺师们常以优秀的油画作品为作品原稿。绒绣《静物》选用19世纪英国油画家埃德华的同名作品。原作中物品繁多,玻璃、水果、银器、木桌,不同质感的物件汇聚一个画面,以极写实的画风充分表现,非常逼真。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著名绒绣工艺师许凤英从艺近五十年,技艺娴熟,在绣制《静物》中,化时近一年,依照画稿自行染线,配色无数,使每一种物品部用色充分,过渡自然;整体画面
期刊
The ceramics is also called china, same as China. The Ceramics (china) China is not only China’s China but the world’s China as well; the ceramics (china) not only belongs to China but also belongs to
期刊
Shanghai boxwood carving, 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of shanghai-style craft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mong local traditional crafts with its sharp characteristics. It assimilated some wester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