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提高学生对运算和测量结果有概括性的认识。因此,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他们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那么如何才能优化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有哪些好的策略呢?
一、把握创设好具体情境,做好估算教学
在教学估算时,要把它置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将估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1、借助技术手段呈现或活化教材所提供的具体情境
教材非常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在进行估算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如教材配套插图、实物投影、动画演示等手段动态、多维地呈现教材所提供的具体情境。只要是自己所教学生熟悉的、或有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我们都可以借助媒体呈现来直接利用。
2、根据实际情况改造教材提供的一些具体情境
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当教材所提供的具体情境与学生熟悉的实际不符时,我们可以在原有的情境中增加一些问题情境或改变一些数据。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P20例2),教材提供的是学生熟悉的去公园购买门票的问题情境,考虑到激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感受估算与生活的关系,体验估算对解决问题的作用,我们增加了“如果老师组织我们班的全体同学(42人)去参观,老师大约要带多少钱?”的问题。当然,对此题我们还可以结合具体某个公园的实际情况,改变门票的单价。
3、用自创的具体情境代替教材提供的情境
“具体情境”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体验为什么要估算和明确估算什么。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针对教材内容难于表达或者不太符合本校实际的内容,可使用自己创设的情境。例如,三年级上册P18例2是将估算与笔算结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提供的情境是现实的、具体的。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动物的种数会感到较抽象,同时,情境中所提供的各类动物种数的数据有可能不是一个准确数,而且情境中的问题对估算要求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时,用准备早餐份数的情境来代替:1~2年级有396人,3~4年级有415人,问1~4年级大约要准备多少份早餐?
这个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去估算“396+415”,并能促使学生为了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在“笔算”出准确值后,将估算结果与准确值进行比较,再结合本问题的性质,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经历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能将估算与笔算结合,体现“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时,刚开始是着眼于估算出一个结果,并没有认识到要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把问题解决好。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具体情境,在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策略多样化的同时,体验到:估算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估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策略,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离精确结果越近的方法就越好,只有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估算方法才更合理,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
二、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三、注意“估算”教学的评价语言和评价策略
首先要注意对估算的评价,绝不仅仅是对估算结果的评价。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只关注估算结果精确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估算结果是多样的,并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越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最后,估算必然会出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应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一,在估算中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思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还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人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策略。
总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让估算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成为他们今后工作生活的好帮手。作为教师,我们要更深的去感受领悟估算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价值,才能自觉地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好地去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只有选择“反思不足,立足课堂,改进教学”,才能提高实效,收获精彩。
一、把握创设好具体情境,做好估算教学
在教学估算时,要把它置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将估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1、借助技术手段呈现或活化教材所提供的具体情境
教材非常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在进行估算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如教材配套插图、实物投影、动画演示等手段动态、多维地呈现教材所提供的具体情境。只要是自己所教学生熟悉的、或有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我们都可以借助媒体呈现来直接利用。
2、根据实际情况改造教材提供的一些具体情境
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当教材所提供的具体情境与学生熟悉的实际不符时,我们可以在原有的情境中增加一些问题情境或改变一些数据。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P20例2),教材提供的是学生熟悉的去公园购买门票的问题情境,考虑到激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感受估算与生活的关系,体验估算对解决问题的作用,我们增加了“如果老师组织我们班的全体同学(42人)去参观,老师大约要带多少钱?”的问题。当然,对此题我们还可以结合具体某个公园的实际情况,改变门票的单价。
3、用自创的具体情境代替教材提供的情境
“具体情境”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体验为什么要估算和明确估算什么。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针对教材内容难于表达或者不太符合本校实际的内容,可使用自己创设的情境。例如,三年级上册P18例2是将估算与笔算结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提供的情境是现实的、具体的。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动物的种数会感到较抽象,同时,情境中所提供的各类动物种数的数据有可能不是一个准确数,而且情境中的问题对估算要求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时,用准备早餐份数的情境来代替:1~2年级有396人,3~4年级有415人,问1~4年级大约要准备多少份早餐?
这个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去估算“396+415”,并能促使学生为了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在“笔算”出准确值后,将估算结果与准确值进行比较,再结合本问题的性质,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经历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能将估算与笔算结合,体现“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时,刚开始是着眼于估算出一个结果,并没有认识到要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把问题解决好。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具体情境,在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策略多样化的同时,体验到:估算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估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策略,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离精确结果越近的方法就越好,只有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估算方法才更合理,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
二、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三、注意“估算”教学的评价语言和评价策略
首先要注意对估算的评价,绝不仅仅是对估算结果的评价。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只关注估算结果精确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估算结果是多样的,并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越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估算过程及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最后,估算必然会出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应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一,在估算中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思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还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人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策略。
总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让估算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成为他们今后工作生活的好帮手。作为教师,我们要更深的去感受领悟估算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价值,才能自觉地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好地去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只有选择“反思不足,立足课堂,改进教学”,才能提高实效,收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