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学以政治本身及其与社会其他领域的相互作用力为研究对象,科学技术作为促使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因素,其本身直接促使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及制度的变革,而政治思想、政策及制度的有序合理演进本身又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繁荣兴旺。让清廉政治为科学技术保驾护航并引领其正确价值取向,同时还应发挥科技对政治的积极反作用。
【关键词】政治;科技;统一;促进;互动
一、政治与科技的统一基础
1.社会上层建筑内的统一。作为思想、观念等意识存在的“科技”,可以概括为科学观念、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意识、科技哲学等,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科技”一词具有上层建筑的一面。政治与科学观念意识等事物具有统一性,都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即共同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科学思想还可以形成一种文化体系,并向上层建筑内其他领域比如哲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贡献思维源泉。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变革,更直接作用于政治学领域,抑或说政治学的革新本身就属于社会科学变革的一部分,在自然科学方面,比如环境保护科学的兴起直接带来了政治思想的同步刷新,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理性的思维进一步融入政治学、哲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体系中。早在我国古代,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同时交织的社会凋敝,政治家们就思考过怎么办的问题,于是诞生诸如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政治思想,在这类思想影响下,君主倾向于采用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等柔性措施,恢复被战乱破坏或者荒废的社会秩序,发展农业,轮耕轮休,保护幼畜,防止滥捕渔业资源等,这些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技哲学思想与治国理政的政治学思想高度融合的体现。
2.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统一。从工具角度来看,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积极因素,如果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看,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科学研究成果,一旦被工人阶级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掌握,也能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就这样和谐统一共同作用于人类历史进程。所以如果从工具与思想二重结构来看,科学技术本身就能体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如果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动的角度,同一个先进阶级必然同步掌握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科学技术与先进社会科学思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是统一的。
二、政治对科技的保障作用
1.确认科技的积极作用。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社会治理选取合适的政策,任何国家都有其科技政策与战略,科技政策的好坏及其效能高低,直接反应政治决策能力及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如果科技政策与战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领导者用政治途径对其进行确认与执行,则政治与科技保持和谐统一,两者产生的联动协同效能就会最大化,体现科技理性、反映人对自然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把握程度的认识成果就会通过政治的强大执行力而获得推广与普适。假如脱离政治的确认与保障作用,本来符合自然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就可能得不到有效推广。典型的例子有工业惯性,当我们已经习惯于落后产生及低效率的现状时,很少有企业主愿意主动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产出方式,而基于环保等人类社会与自然价更大的战略投入与产出比考虑,政治就会发挥它对最新科技成果的确认与保障推广作用,国家就会出台系列更加环保有效的产业政策,并以法律手段对拒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者进行负面评价。
2.保护科技主体的积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作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素质高低直接作用于生产力发展进程,而政治对科技进步的主体即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有支持和保障作用。以我国为例,无论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科学技术大会,还是当今对各级科技工作者的优惠支持政策,乃至旨在吸引国际人才的更加开放务实的签证与定居政策,都鲜明反映了我国对人才战略的高度重视与实施。从人才结构的横向方面而言,要多领域人才多元发展,重点突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建设;从人才结构的纵向方面来看,要搞好老中青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让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做好人才资源代季之间的传承与交接,防止出现人才断层。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我国打造成制造业强国,社会资源逐步向能工巧匠教育模式转变。
3.防止科技产生负面效应。纵观人类历史,极端政权利用科技做出有悖人类主流价值事件的例子时有发生,比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使用高科技武器进行侵略,侵华日军更是使用细菌战、毒气战对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科学本身更多是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反映与归纳,我们不能单纯指望科学本身靠其自律来引导其自身发展甚至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为防止科技发展变味,也为了防止作为工具形态的科技被敌对势力利用,政治必须发挥对科技的指导与引领作用,主要反映在价值取向上,科技成果不得用于反人类,科技发展本身也不得以牺牲人类福祉为手段,比如侵华日军使用战俘及交战国普通百姓作为医学实验对象,虽然其结果获取了人体在应对病毒及冻伤、高温等环境时的基本数据,但因为是通过反人类行径获取的,因而是违反人伦及违法的,侵华生化部队主要战犯被送往正义的审判庭,这就是政治对利用科技从事反人类、反社会行为的否定评价与制裁作用。
三、科技对政治的反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变革往往容易导致既有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比如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电力、电子计算机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了标志三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事物。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封建旧势力进一步瓦解,西方殖民者不仅陆续打败了本国封建主,而且还把蒸汽船与火炮开到了东方,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迅速占领了广大亚洲地区。中国的清王朝就是在科技革命大变革中落伍的情况下,被迫从政治上改变统治策略,整个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狂潮中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并开始向国内新兴势力放权,洋务派的权威人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掌握一方实权的重要政治人物。第二次科技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空前的,许多高性能武器诞生,直接催生或者加剧了一些后发国家的民粹主义,比如德国就是个典型例子,科技自信的德国加紧利用先进武器对周边国家的扩张力度,科技落后、国防松弛、外交无力的弱小国家逐渐被法西斯吞并,民主政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傀儡政治,民族自治权、自治权无从谈起,政治陷入黑暗中。
痛定思痛,在经历多次科技大变革后,我们意识到科学不是万能的,要想减少科技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甚至防止科学技术成为反人类势力的附庸,我们有必要制定系统的科技政策,倡导和谐仁爱,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促进作用,挖掘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科学研究水平精湛,但同时个人魅力显著的科学家及其优秀事迹,并发挥其对人类主流良知的反哺与促进作用。我们应看到科技对政治积极反作用,避免其消极反作用。良性政治理应是引领科技正确前行方向的政治,是把发挥科学家个人能力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相统一的高效政治,其政治理念和制度政策都应该体现政治与科技的这一良性互动关系。
四、结语
政治与科技具有互动效应,政治为科学提供价值引导,从发展理念和人才机制上,引领科学的正确发展取向;科技对政治具有反作用,包括直接作用于政治制度,及其衍生出的原理与思想影响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革新。科学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必须重视其自律,也要为其建立引导与规制机制,才能保障科技向政治乃至全社会输出积极反作用。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战略的拟定与落实,增强二者互动效能。
【参考文献】
[1]张昆:政治传播与历史思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胡德龙:区域经济增长科技驱动力研究:基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省(市、区)科技驱动力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弗里德里希·莱克(著).何卫宁(译):绝望者日记:纳粹德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简介:付国英(1989—),女,河南林州市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政治;科技;统一;促进;互动
一、政治与科技的统一基础
1.社会上层建筑内的统一。作为思想、观念等意识存在的“科技”,可以概括为科学观念、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意识、科技哲学等,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科技”一词具有上层建筑的一面。政治与科学观念意识等事物具有统一性,都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即共同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科学思想还可以形成一种文化体系,并向上层建筑内其他领域比如哲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贡献思维源泉。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变革,更直接作用于政治学领域,抑或说政治学的革新本身就属于社会科学变革的一部分,在自然科学方面,比如环境保护科学的兴起直接带来了政治思想的同步刷新,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理性的思维进一步融入政治学、哲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体系中。早在我国古代,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同时交织的社会凋敝,政治家们就思考过怎么办的问题,于是诞生诸如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政治思想,在这类思想影响下,君主倾向于采用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等柔性措施,恢复被战乱破坏或者荒废的社会秩序,发展农业,轮耕轮休,保护幼畜,防止滥捕渔业资源等,这些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技哲学思想与治国理政的政治学思想高度融合的体现。
2.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统一。从工具角度来看,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积极因素,如果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看,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科学研究成果,一旦被工人阶级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掌握,也能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就这样和谐统一共同作用于人类历史进程。所以如果从工具与思想二重结构来看,科学技术本身就能体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如果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动的角度,同一个先进阶级必然同步掌握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科学技术与先进社会科学思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是统一的。
二、政治对科技的保障作用
1.确认科技的积极作用。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社会治理选取合适的政策,任何国家都有其科技政策与战略,科技政策的好坏及其效能高低,直接反应政治决策能力及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如果科技政策与战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领导者用政治途径对其进行确认与执行,则政治与科技保持和谐统一,两者产生的联动协同效能就会最大化,体现科技理性、反映人对自然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把握程度的认识成果就会通过政治的强大执行力而获得推广与普适。假如脱离政治的确认与保障作用,本来符合自然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就可能得不到有效推广。典型的例子有工业惯性,当我们已经习惯于落后产生及低效率的现状时,很少有企业主愿意主动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产出方式,而基于环保等人类社会与自然价更大的战略投入与产出比考虑,政治就会发挥它对最新科技成果的确认与保障推广作用,国家就会出台系列更加环保有效的产业政策,并以法律手段对拒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者进行负面评价。
2.保护科技主体的积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作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素质高低直接作用于生产力发展进程,而政治对科技进步的主体即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有支持和保障作用。以我国为例,无论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科学技术大会,还是当今对各级科技工作者的优惠支持政策,乃至旨在吸引国际人才的更加开放务实的签证与定居政策,都鲜明反映了我国对人才战略的高度重视与实施。从人才结构的横向方面而言,要多领域人才多元发展,重点突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建设;从人才结构的纵向方面来看,要搞好老中青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让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做好人才资源代季之间的传承与交接,防止出现人才断层。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我国打造成制造业强国,社会资源逐步向能工巧匠教育模式转变。
3.防止科技产生负面效应。纵观人类历史,极端政权利用科技做出有悖人类主流价值事件的例子时有发生,比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使用高科技武器进行侵略,侵华日军更是使用细菌战、毒气战对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科学本身更多是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反映与归纳,我们不能单纯指望科学本身靠其自律来引导其自身发展甚至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为防止科技发展变味,也为了防止作为工具形态的科技被敌对势力利用,政治必须发挥对科技的指导与引领作用,主要反映在价值取向上,科技成果不得用于反人类,科技发展本身也不得以牺牲人类福祉为手段,比如侵华日军使用战俘及交战国普通百姓作为医学实验对象,虽然其结果获取了人体在应对病毒及冻伤、高温等环境时的基本数据,但因为是通过反人类行径获取的,因而是违反人伦及违法的,侵华生化部队主要战犯被送往正义的审判庭,这就是政治对利用科技从事反人类、反社会行为的否定评价与制裁作用。
三、科技对政治的反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变革往往容易导致既有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比如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电力、电子计算机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了标志三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事物。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封建旧势力进一步瓦解,西方殖民者不仅陆续打败了本国封建主,而且还把蒸汽船与火炮开到了东方,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迅速占领了广大亚洲地区。中国的清王朝就是在科技革命大变革中落伍的情况下,被迫从政治上改变统治策略,整个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狂潮中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并开始向国内新兴势力放权,洋务派的权威人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掌握一方实权的重要政治人物。第二次科技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空前的,许多高性能武器诞生,直接催生或者加剧了一些后发国家的民粹主义,比如德国就是个典型例子,科技自信的德国加紧利用先进武器对周边国家的扩张力度,科技落后、国防松弛、外交无力的弱小国家逐渐被法西斯吞并,民主政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傀儡政治,民族自治权、自治权无从谈起,政治陷入黑暗中。
痛定思痛,在经历多次科技大变革后,我们意识到科学不是万能的,要想减少科技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甚至防止科学技术成为反人类势力的附庸,我们有必要制定系统的科技政策,倡导和谐仁爱,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促进作用,挖掘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科学研究水平精湛,但同时个人魅力显著的科学家及其优秀事迹,并发挥其对人类主流良知的反哺与促进作用。我们应看到科技对政治积极反作用,避免其消极反作用。良性政治理应是引领科技正确前行方向的政治,是把发挥科学家个人能力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相统一的高效政治,其政治理念和制度政策都应该体现政治与科技的这一良性互动关系。
四、结语
政治与科技具有互动效应,政治为科学提供价值引导,从发展理念和人才机制上,引领科学的正确发展取向;科技对政治具有反作用,包括直接作用于政治制度,及其衍生出的原理与思想影响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革新。科学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必须重视其自律,也要为其建立引导与规制机制,才能保障科技向政治乃至全社会输出积极反作用。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战略的拟定与落实,增强二者互动效能。
【参考文献】
[1]张昆:政治传播与历史思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胡德龙:区域经济增长科技驱动力研究:基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省(市、区)科技驱动力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弗里德里希·莱克(著).何卫宁(译):绝望者日记:纳粹德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简介:付国英(1989—),女,河南林州市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