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设计》作者埃德蒙·N·培根他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历史上优秀的规划作品和现代城市案例结合在一起,并说明了这些优秀的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成果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发展。在此书中我们可以此书通过观察、归纳和分析城市中运动的人对空间和实体感知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对静态的城市形态作出动态的解读,同时形成一定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应用于新的城市形态设计实践中。
【关键词】:同时运动诸系统;空间序列
1、绪论
1.1作者简介
埃德蒙·N·培根生于美国费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及匡溪艺术学院。1938年,在密歇根州佛林特城担任城市规划师。两年后,培根先生就任费城住宅建设协会总经理。此后他又于1949年担任费城规划委员会行政负责人,直至1970年退休,在他的领导下,费城以从事一个持续的修复改建计划而举世闻名。1971年,美国规划师协会对培根先生在费城规划委员会所做出的革新与成就,授予其“杰出服务奖”。
1.2 内容概述
作者埃德蒙·N·培根,将历史实例与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联系起来,生动地阐明往昔伟大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如何能够影响后继的发展。通过介绍城市设计的历史背景,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伟大城市形态的基础性的设计力和应注意的问题。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同时运动诸系统:即步行与车行交通、公共与私人交通的路径。他以此作为支配性的组织力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的城市运动系统。他也像对待建筑实体那样,同样强调在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并讨论空间、色彩和透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2、核心内容
2.1何为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具体化和图像化对城市进行设计,主要考虑体量和空间两个要素,设计的实质就是两者的相互关系,欲先善其生活质量,必先畅其生活环境。优秀的城市设计能够给城市带来良好的秩序,与周围的环境氛围和谐,不仅体现在对城市运动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还关乎建筑的开发和保护,做到不顾此失彼。城市设计的对象让人联想到村庄、城镇、城市和大城市这些不同的区域,它们都有自身的生态条件、人文条件和历史背景。这就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地区的文化,尊崇人类欣赏自然美的本质。
2.2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2.2.1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中空间扮演的角色
建筑是体量和空间相交的点,任何时期建筑作品和城市设计规划是否合理都取决于体量和空间的关系是否有活力和明晰的内力。作者还引入时间的概念:“建筑要划分空间用于不同的活动,而且要在这些空间中出现的生活上某一特定活动的感情内涵得以加强。”生活是一连串的,是获得和谐感受的过程,没有一个脱离整体过程。设计时应提供和谐的环境,设计的量度应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作息以及整个城市的连贯性。用“身历其境”一词调动感官元素。城市和建筑的存在是让人们去感受,正如作者所说:“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的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作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促成人们的介入。”将构想的形式穿插于城市结构中,当受用者和设计者将城市看做一件艺术品时,真正的介入由此开始。
2.2.2同时运动诸系统在设计中的作用
同时运动诸系统是作者认为进行城市设计时最重要的概念,包括: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对一个城市进行开发设计时,要确定运动格局,再规划运动系统,避免设计大空间而造成的路线模糊或功能混乱,设计目标更加清晰。运动系统要遵循地形、自然特征和组成部分的结构物的性质。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受众群体运动速度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3.案例分析——大唐不夜城步行空间
3.1街道概况
大唐不夜城的步行体系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街道。人在其中的活动更多的是以自发性和社会性的活动为主,这是其街道性质的特殊之处。
大唐不夜城景观步行街的总宽80-90米。步行体系由40米宽的景观步行道和两侧各8-12米的人行道组成。沿街双向四车道的规模和行车路面的控速设计有效的控制了车流量和车速,沿街建筑都以二到三层为主。建筑风貌的统一化与街道水平界面要素的系统设计使得场所感大大提升。
3.2空间序列
主副轴交错模式为大唐不夜城的街道空间形态,即空间主体为一条主要的街道直线形轴线贯穿,与其交错存在若干条直线形次轴街道的空间形态布局模式。南北向主街贯穿整个不夜城街区,与其垂直分布有两条次街。
雁塔南路部分集车行道、步行广场为一体,其步行空间自成体系,序列清晰。道路的划分中以步行为主车型为辅,设计有专门的街道停车空间。整体上,街道步行空间序列的起始段、过渡段、高潮段和尾声段都有明确表达。大唐不夜城的步行空间主序列是在在前期设计中已经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人在其中进行活动心理感受也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不仅主序列这样,各种子序列对人们不同类型的空间活动进行了条理的组织。
3.3小结
大唐不夜城整体步行空间序列相对完整,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仍有不足,虽然建筑的外部空间很大,却没有可供游人休息的座椅。一些小设施的设计也不尽合理,比如花池边沿不能供人使用、报刊亭的位置不合适。有的街道虽然整体尺度比较大,整条街道壮丽华美,汽车行进时欣赏的尺度犹为适宜,可一旦进入到步行空间,尺度与街道的整体规模就无法匹配。
4.总结
“如果人们赋予场所使用价值:那么设计就获得成功;相反,如果场所没有使用价值,那么必将遭人冷落,或者说是彻底失败。” ——简·雅各布斯
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作者在结语中指出,运动的建筑和静止的建筑要素结合在一起把城市造就成为一项艺术,而这只是人民的艺术。基于《城市设计》理论和典型实例分析,空间和实体、运动方式、感知方式共同组成了运动、感知系统。在城市设计中设计者应鼓励受用者積极参加建设周围环境的活动,提倡运动中感知三维空间。使环境不仅能够承载人的生活,还能让人乐在其中,从而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埃德蒙·N·培根,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蔡永辉.城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J].建筑科学.2014(22)
[3]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李校瑾(1993.10~),女,籍贯:山西运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关键词】:同时运动诸系统;空间序列
1、绪论
1.1作者简介
埃德蒙·N·培根生于美国费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及匡溪艺术学院。1938年,在密歇根州佛林特城担任城市规划师。两年后,培根先生就任费城住宅建设协会总经理。此后他又于1949年担任费城规划委员会行政负责人,直至1970年退休,在他的领导下,费城以从事一个持续的修复改建计划而举世闻名。1971年,美国规划师协会对培根先生在费城规划委员会所做出的革新与成就,授予其“杰出服务奖”。
1.2 内容概述
作者埃德蒙·N·培根,将历史实例与现代城市规划原理联系起来,生动地阐明往昔伟大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如何能够影响后继的发展。通过介绍城市设计的历史背景,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伟大城市形态的基础性的设计力和应注意的问题。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同时运动诸系统:即步行与车行交通、公共与私人交通的路径。他以此作为支配性的组织力考察了伦敦、罗马和纽约的城市运动系统。他也像对待建筑实体那样,同样强调在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并讨论空间、色彩和透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2、核心内容
2.1何为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具体化和图像化对城市进行设计,主要考虑体量和空间两个要素,设计的实质就是两者的相互关系,欲先善其生活质量,必先畅其生活环境。优秀的城市设计能够给城市带来良好的秩序,与周围的环境氛围和谐,不仅体现在对城市运动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还关乎建筑的开发和保护,做到不顾此失彼。城市设计的对象让人联想到村庄、城镇、城市和大城市这些不同的区域,它们都有自身的生态条件、人文条件和历史背景。这就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地区的文化,尊崇人类欣赏自然美的本质。
2.2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2.2.1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中空间扮演的角色
建筑是体量和空间相交的点,任何时期建筑作品和城市设计规划是否合理都取决于体量和空间的关系是否有活力和明晰的内力。作者还引入时间的概念:“建筑要划分空间用于不同的活动,而且要在这些空间中出现的生活上某一特定活动的感情内涵得以加强。”生活是一连串的,是获得和谐感受的过程,没有一个脱离整体过程。设计时应提供和谐的环境,设计的量度应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作息以及整个城市的连贯性。用“身历其境”一词调动感官元素。城市和建筑的存在是让人们去感受,正如作者所说:“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的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作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促成人们的介入。”将构想的形式穿插于城市结构中,当受用者和设计者将城市看做一件艺术品时,真正的介入由此开始。
2.2.2同时运动诸系统在设计中的作用
同时运动诸系统是作者认为进行城市设计时最重要的概念,包括: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对一个城市进行开发设计时,要确定运动格局,再规划运动系统,避免设计大空间而造成的路线模糊或功能混乱,设计目标更加清晰。运动系统要遵循地形、自然特征和组成部分的结构物的性质。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受众群体运动速度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3.案例分析——大唐不夜城步行空间
3.1街道概况
大唐不夜城的步行体系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街道。人在其中的活动更多的是以自发性和社会性的活动为主,这是其街道性质的特殊之处。
大唐不夜城景观步行街的总宽80-90米。步行体系由40米宽的景观步行道和两侧各8-12米的人行道组成。沿街双向四车道的规模和行车路面的控速设计有效的控制了车流量和车速,沿街建筑都以二到三层为主。建筑风貌的统一化与街道水平界面要素的系统设计使得场所感大大提升。
3.2空间序列
主副轴交错模式为大唐不夜城的街道空间形态,即空间主体为一条主要的街道直线形轴线贯穿,与其交错存在若干条直线形次轴街道的空间形态布局模式。南北向主街贯穿整个不夜城街区,与其垂直分布有两条次街。
雁塔南路部分集车行道、步行广场为一体,其步行空间自成体系,序列清晰。道路的划分中以步行为主车型为辅,设计有专门的街道停车空间。整体上,街道步行空间序列的起始段、过渡段、高潮段和尾声段都有明确表达。大唐不夜城的步行空间主序列是在在前期设计中已经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人在其中进行活动心理感受也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不仅主序列这样,各种子序列对人们不同类型的空间活动进行了条理的组织。
3.3小结
大唐不夜城整体步行空间序列相对完整,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仍有不足,虽然建筑的外部空间很大,却没有可供游人休息的座椅。一些小设施的设计也不尽合理,比如花池边沿不能供人使用、报刊亭的位置不合适。有的街道虽然整体尺度比较大,整条街道壮丽华美,汽车行进时欣赏的尺度犹为适宜,可一旦进入到步行空间,尺度与街道的整体规模就无法匹配。
4.总结
“如果人们赋予场所使用价值:那么设计就获得成功;相反,如果场所没有使用价值,那么必将遭人冷落,或者说是彻底失败。” ——简·雅各布斯
环境影响人的行为,作者在结语中指出,运动的建筑和静止的建筑要素结合在一起把城市造就成为一项艺术,而这只是人民的艺术。基于《城市设计》理论和典型实例分析,空间和实体、运动方式、感知方式共同组成了运动、感知系统。在城市设计中设计者应鼓励受用者積极参加建设周围环境的活动,提倡运动中感知三维空间。使环境不仅能够承载人的生活,还能让人乐在其中,从而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埃德蒙·N·培根,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蔡永辉.城市设计的历史与未来[J].建筑科学.2014(22)
[3]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李校瑾(1993.10~),女,籍贯:山西运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