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促进阳明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与传播,绍兴文理学院在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举办了“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此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21省市33高校的近百位大学生参与,其中绍兴文理学院学生论文占半壁江山,有近50位同学参与交流探讨,同时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还演出了原创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就此次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在社会各界的巨大影响来看,绍兴大学生“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实践活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且也启示我们很有必要就绍兴大学生对阳明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王阳明 阳明文化 传承 创新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2020阳明心学大会分论坛“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在绍兴隆重举行。此次论坛共收到21个省市自治区33所高校的本硕博学生论文共计96篇,其中,绍兴文理学院学生论文占半壁江山,显现了绍兴大学生主场的实力。就此次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在社会各界的巨大影响来看,绍兴大学生“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实践活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且也启示我们很有必要就绍兴大学生对阳明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阳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绍兴是王阳明的成长之地和归葬之所,更是其心学思想发端与成熟之地,因此绍兴对于大力弘扬阳明文化责无旁贷。近年来,作为阳明先生故乡的高校,绍兴文理学院非常重视探索阳明文化育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第二课堂的社团实践活动方面非常活跃,并逐渐在课外形成一套“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实践活动体系,即研究王阳明诗文作品及阳明文化与创排王阳明题材话剧并举,知行合一传承阳明文化精神。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积极主动地推动阳明文化普及传播,打造了阳明文化育人的实践品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传承阳明文化,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成员曾多次考察绍兴阳明文化遗址,多次与王阳明研究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在人文学院副教授卓光平博士的带领下,人文学院话剧《王阳明》核心成员、‘阳明文化传播暑期社会实践’小组,顶着炎炎烈日,分别探访了阳明故居、阳明洞天、阳明墓等王陽明在绍兴的相关文化遗址”a。其实,正如杜威所指出的,“知识和行为应当合一。从‘知行合一’思想出发,强调学校应当把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移到活动上来,通过运用所学知识逐渐发展相应的能力。他提出了知识与行为相结合以及强调个体在获取知识上的主动性,为通过探究活动而获取知识和经验提供了指导思想”b。杜威的“知行合一”思想与王阳明不谋而合,而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的“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实践活动正是契合了这一点,让学生从亲身的实践活动中去主动吸收、汲取知识,使得学生更重视自身所获得的知识,并将知识融入自身,以知识影响行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在“阳明戏”创排方面,阳明剧社的原创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在2019年献礼新中国70华诞活动和2020阳明心学大会活动中成功上演,其创排和演出一直广受关注,先后被“学习强国”、《中国艺术报》、绍兴新闻联播、《绍兴日报》和《绍兴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20余次报道。在王阳明研究方面,阳明剧社相关成员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王阳明研究论文近40篇,并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以及绍兴文理学院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17项。阳明剧社不仅形成了“研·创·演·评”四位一体的阳明文化实践育人体系,还成为校内“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育人平台。
特别是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绍兴文理学院积极举办了“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全国33所高校的近百位大学生研究者积极参与其中,这在全国都是一大创举。会议期间,全国大学生王阳明研究论坛联盟也由2020阳明心学大会组委会授权成立。这是一个以国内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以学术研究与交流探讨为目的的会议联盟组织,旨在定期举办研究论坛,引导和培养在校大学生对王阳明的学习与研究,在大学生中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促进阳明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传承。
二、王阳明题材话剧的创排实践
作为“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指定演出节目的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是由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独立创排的原创历史话剧。“该剧社以话剧艺术为载体,探索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致力于让绍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 c。在创排王阳明题材话剧的过程中,“从编导、演员,到舞美、音乐、造型、服装、道具等,全剧四十多位演职人员,全部是绍兴文理学院的大二、大三学生,这是一部真正‘文理造’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戏”d。其中,剧本的创作对于学生的文学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在反复的打磨与修改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出如何平衡“怎么做”与“做什么”,“怎么学”与“学什么”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们更进一步了解阳明思想,切实地体悟王阳明的思想及其人生经历。最终,该剧本在2019年获得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青年文学奖”一等奖。
从创排至今,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已进行了多场演出,剧本也在实践中反复打磨中不断完善。2019年9月28日,为献礼新中国70华诞,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举行了首演。11月30日,该剧的改进版又进行了二次公演。2020年9月30日,该剧片段《吾心光明》还受邀参与全球华人纪念王阳明诞辰548周年绍兴专场活动演出,在线观看人数达六万多人。在作为“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指定演出节目演出之后,《千古一圣王阳明》又分别在11月17日和11月18日走进绍兴市阳明小学和阳明中学进行演出。
可以说,绍兴文理学院立足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以校园原创历史剧的形式,将阳明文化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文艺创作中,在具体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在不断创新实践中,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形成了“研创并举,知行合一”体系。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演出不仅有利于对阳明文化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和普及,也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区别于第一课堂教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社第二课堂赋予了同学更大的自主权。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将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搬上舞台,依托的是团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团队中的成员相互协调配合,同时也发挥成员的创新意识和个人特长,最终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磨合中将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检验与评价”e。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应当与新时代的文明发展产生共鸣;应当与社会的进步同期而至; 应当承担起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应当具备深厚的思想穿透力以及审美上的洞察力”f。学生对王阳明相关话剧的创作正是贴合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要求,话剧的创作征集需要演员,自带了宣传效应,巧妙地在校园中植入了阳明文化,使得校园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阳明热”,在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承担起了弘扬正确价值观的任务,也宣扬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可以说,也正是由于大型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创排,相关实践推进了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开展“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并在校内形成了“研读阳明著作,创排阳明话剧,传播阳明文化,传承阳明精神”的浓厚氛围。特别是“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中就有十余篇关于王阳明题材戏剧的研究论文,其中七篇便是针对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专门研究。显然,话剧艺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是推动阳明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传播的独特方式,非常有利于阳明文化以一种更贴近人们生活的形式进行传播与弘扬。
三、王阳明相关作品的研究与探讨
在进行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创排实践的同时,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成员也围绕王阳明诗文、王阳明题材小说、戏剧作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剧社同学已申请了十多个王阳明研究的课题,发表了近四十篇王阳明研究论文。此次“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中,就有绍兴文理学院近五十位同学围绕王阳明诗文、王阳明题材小说和戏剧作品等提交了研究论文并参与交流。
首先,在王阳明题材戏剧研究方面,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的相关论文或围绕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戏剧结构,以及整体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与阐释;或将传统戏剧和现代话剧中的“阳明戏”都揽入自己的研究视野之中,对新世纪以来的“阳明戏”创作进行整体的梳理与分析。此外,大学生还对话剧《阳明三夜》、话剧《王阳明》、姚剧《王阳明》和越剧《王阳明》等新世纪“阳明戏”进行探讨,解读了新世纪“阳明戏”在塑造次要人物形象的非片面性以及女性形象的生动性,揭示了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妻子和小师妹娄婈等人对他走上“成圣”的道路的影响。
在王阳明诗文研究方面,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王阳明诗文中的各种经典的意象。其中,有同学通过研究王阳明诗歌中“月”的意象,领悟其中蕴含的“指月”“经月”“满月”三种佛禅意涵,具有新颖性与独创性,以独到的眼光指出“指月” 是通往真理与光明的道路,“经月”喻示着时间流逝变化,“满月”是佛性圓满的象征。还有同学则更着眼于“云”的意象层次,抓住了“云”本身特质与多元象征义,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在王阳明题材小说研究方面,绍兴文理学院的许多同学系统搜集了十余部王阳明题材的小说创作,如袁仁琮的小说《王阳明》、张兰亭的小说《王阳明全传》、路勇的小说《心之悟》等,并围绕其展开阅读和研究。部分同学以研究小说中对王阳明形象的塑造及其叙事策略为基础,挖深其根源,在前人所未深寻到的领域归纳总结出富有独创性的结论。其中,有同学将目光聚焦在赵柏田小说《王阳明——让良知自由》的叙事策略上,以独到的眼光解读出赵柏田在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第一人称视角与上帝视角相交错、心理描写与自我独白相结合、回忆叙事与抒情笔调的交织三种叙事策略,探寻小说中由解构转向重建王阳明的心灵世界的高妙之处。
总体来说,绍兴文理学院以王阳明话剧的创排为契机,带动了大学生对王阳明及阳明文化开展研究与探讨,不仅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阳明文化氛围,也推动了当代大学生对阳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显然,绍兴大学生“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实践活动对高校如何有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工作无疑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指导老师:卓光平)
a 周能兵:《怎样演好话剧〈王阳明〉?大学生剧组“阳明文化研学游”》,《绍兴晚报》2019年8月21日。
b 王睿、郭运鸿:《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东方青年·教师》2012年6期,第197—198页。
c 赵婧赟:《千古一圣王阳明》,《绍兴日报》2020年11月 1日。
d 童波:《校园话剧:让王阳明“活”起来》,《绍兴日报》2019年10月9日。
e 卓光平:《“研·创·演·评”: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剧社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育人探索》,《名作欣赏》2020年第26期,第85页。
f 王琦:《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的精品思路研究》,《中国科技投资》2019年10期,第289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基于新世纪以来浙江阳明文化传播的考察”(202010349025)和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让阳明文化‘活’起来——‘阳明戏’的研究、创排与传播实践”(2020R444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邵可心,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王阳明 阳明文化 传承 创新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2020阳明心学大会分论坛“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在绍兴隆重举行。此次论坛共收到21个省市自治区33所高校的本硕博学生论文共计96篇,其中,绍兴文理学院学生论文占半壁江山,显现了绍兴大学生主场的实力。就此次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在社会各界的巨大影响来看,绍兴大学生“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实践活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且也启示我们很有必要就绍兴大学生对阳明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阳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绍兴是王阳明的成长之地和归葬之所,更是其心学思想发端与成熟之地,因此绍兴对于大力弘扬阳明文化责无旁贷。近年来,作为阳明先生故乡的高校,绍兴文理学院非常重视探索阳明文化育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第二课堂的社团实践活动方面非常活跃,并逐渐在课外形成一套“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实践活动体系,即研究王阳明诗文作品及阳明文化与创排王阳明题材话剧并举,知行合一传承阳明文化精神。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积极主动地推动阳明文化普及传播,打造了阳明文化育人的实践品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传承阳明文化,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成员曾多次考察绍兴阳明文化遗址,多次与王阳明研究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在人文学院副教授卓光平博士的带领下,人文学院话剧《王阳明》核心成员、‘阳明文化传播暑期社会实践’小组,顶着炎炎烈日,分别探访了阳明故居、阳明洞天、阳明墓等王陽明在绍兴的相关文化遗址”a。其实,正如杜威所指出的,“知识和行为应当合一。从‘知行合一’思想出发,强调学校应当把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移到活动上来,通过运用所学知识逐渐发展相应的能力。他提出了知识与行为相结合以及强调个体在获取知识上的主动性,为通过探究活动而获取知识和经验提供了指导思想”b。杜威的“知行合一”思想与王阳明不谋而合,而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的“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实践活动正是契合了这一点,让学生从亲身的实践活动中去主动吸收、汲取知识,使得学生更重视自身所获得的知识,并将知识融入自身,以知识影响行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在“阳明戏”创排方面,阳明剧社的原创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在2019年献礼新中国70华诞活动和2020阳明心学大会活动中成功上演,其创排和演出一直广受关注,先后被“学习强国”、《中国艺术报》、绍兴新闻联播、《绍兴日报》和《绍兴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20余次报道。在王阳明研究方面,阳明剧社相关成员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王阳明研究论文近40篇,并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以及绍兴文理学院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17项。阳明剧社不仅形成了“研·创·演·评”四位一体的阳明文化实践育人体系,还成为校内“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育人平台。
特别是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绍兴文理学院积极举办了“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全国33所高校的近百位大学生研究者积极参与其中,这在全国都是一大创举。会议期间,全国大学生王阳明研究论坛联盟也由2020阳明心学大会组委会授权成立。这是一个以国内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以学术研究与交流探讨为目的的会议联盟组织,旨在定期举办研究论坛,引导和培养在校大学生对王阳明的学习与研究,在大学生中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促进阳明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传承。
二、王阳明题材话剧的创排实践
作为“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指定演出节目的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是由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独立创排的原创历史话剧。“该剧社以话剧艺术为载体,探索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致力于让绍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 c。在创排王阳明题材话剧的过程中,“从编导、演员,到舞美、音乐、造型、服装、道具等,全剧四十多位演职人员,全部是绍兴文理学院的大二、大三学生,这是一部真正‘文理造’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戏”d。其中,剧本的创作对于学生的文学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在反复的打磨与修改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出如何平衡“怎么做”与“做什么”,“怎么学”与“学什么”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们更进一步了解阳明思想,切实地体悟王阳明的思想及其人生经历。最终,该剧本在2019年获得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青年文学奖”一等奖。
从创排至今,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已进行了多场演出,剧本也在实践中反复打磨中不断完善。2019年9月28日,为献礼新中国70华诞,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举行了首演。11月30日,该剧的改进版又进行了二次公演。2020年9月30日,该剧片段《吾心光明》还受邀参与全球华人纪念王阳明诞辰548周年绍兴专场活动演出,在线观看人数达六万多人。在作为“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指定演出节目演出之后,《千古一圣王阳明》又分别在11月17日和11月18日走进绍兴市阳明小学和阳明中学进行演出。
可以说,绍兴文理学院立足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以校园原创历史剧的形式,将阳明文化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文艺创作中,在具体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在不断创新实践中,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形成了“研创并举,知行合一”体系。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演出不仅有利于对阳明文化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和普及,也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区别于第一课堂教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社第二课堂赋予了同学更大的自主权。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将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搬上舞台,依托的是团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团队中的成员相互协调配合,同时也发挥成员的创新意识和个人特长,最终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磨合中将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接受观众的检验与评价”e。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应当与新时代的文明发展产生共鸣;应当与社会的进步同期而至; 应当承担起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应当具备深厚的思想穿透力以及审美上的洞察力”f。学生对王阳明相关话剧的创作正是贴合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要求,话剧的创作征集需要演员,自带了宣传效应,巧妙地在校园中植入了阳明文化,使得校园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阳明热”,在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承担起了弘扬正确价值观的任务,也宣扬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可以说,也正是由于大型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创排,相关实践推进了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开展“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并在校内形成了“研读阳明著作,创排阳明话剧,传播阳明文化,传承阳明精神”的浓厚氛围。特别是“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中就有十余篇关于王阳明题材戏剧的研究论文,其中七篇便是针对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专门研究。显然,话剧艺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是推动阳明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传播的独特方式,非常有利于阳明文化以一种更贴近人们生活的形式进行传播与弘扬。
三、王阳明相关作品的研究与探讨
在进行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创排实践的同时,绍兴文理学院阳明剧社成员也围绕王阳明诗文、王阳明题材小说、戏剧作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剧社同学已申请了十多个王阳明研究的课题,发表了近四十篇王阳明研究论文。此次“走近王阳明——首届全国大学生知行合一传习论坛”中,就有绍兴文理学院近五十位同学围绕王阳明诗文、王阳明题材小说和戏剧作品等提交了研究论文并参与交流。
首先,在王阳明题材戏剧研究方面,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的相关论文或围绕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戏剧结构,以及整体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与阐释;或将传统戏剧和现代话剧中的“阳明戏”都揽入自己的研究视野之中,对新世纪以来的“阳明戏”创作进行整体的梳理与分析。此外,大学生还对话剧《阳明三夜》、话剧《王阳明》、姚剧《王阳明》和越剧《王阳明》等新世纪“阳明戏”进行探讨,解读了新世纪“阳明戏”在塑造次要人物形象的非片面性以及女性形象的生动性,揭示了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妻子和小师妹娄婈等人对他走上“成圣”的道路的影响。
在王阳明诗文研究方面,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王阳明诗文中的各种经典的意象。其中,有同学通过研究王阳明诗歌中“月”的意象,领悟其中蕴含的“指月”“经月”“满月”三种佛禅意涵,具有新颖性与独创性,以独到的眼光指出“指月” 是通往真理与光明的道路,“经月”喻示着时间流逝变化,“满月”是佛性圓满的象征。还有同学则更着眼于“云”的意象层次,抓住了“云”本身特质与多元象征义,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在王阳明题材小说研究方面,绍兴文理学院的许多同学系统搜集了十余部王阳明题材的小说创作,如袁仁琮的小说《王阳明》、张兰亭的小说《王阳明全传》、路勇的小说《心之悟》等,并围绕其展开阅读和研究。部分同学以研究小说中对王阳明形象的塑造及其叙事策略为基础,挖深其根源,在前人所未深寻到的领域归纳总结出富有独创性的结论。其中,有同学将目光聚焦在赵柏田小说《王阳明——让良知自由》的叙事策略上,以独到的眼光解读出赵柏田在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第一人称视角与上帝视角相交错、心理描写与自我独白相结合、回忆叙事与抒情笔调的交织三种叙事策略,探寻小说中由解构转向重建王阳明的心灵世界的高妙之处。
总体来说,绍兴文理学院以王阳明话剧的创排为契机,带动了大学生对王阳明及阳明文化开展研究与探讨,不仅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阳明文化氛围,也推动了当代大学生对阳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显然,绍兴大学生“研创并举、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实践活动对高校如何有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工作无疑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指导老师:卓光平)
a 周能兵:《怎样演好话剧〈王阳明〉?大学生剧组“阳明文化研学游”》,《绍兴晚报》2019年8月21日。
b 王睿、郭运鸿:《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东方青年·教师》2012年6期,第197—198页。
c 赵婧赟:《千古一圣王阳明》,《绍兴日报》2020年11月 1日。
d 童波:《校园话剧:让王阳明“活”起来》,《绍兴日报》2019年10月9日。
e 卓光平:《“研·创·演·评”: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剧社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育人探索》,《名作欣赏》2020年第26期,第85页。
f 王琦:《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的精品思路研究》,《中国科技投资》2019年10期,第289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基于新世纪以来浙江阳明文化传播的考察”(202010349025)和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让阳明文化‘活’起来——‘阳明戏’的研究、创排与传播实践”(2020R444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 邵可心,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