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经济:就业压力下的“催化剂”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c8814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证为未来就业增加砝码,是近年来广大高校学子的共识。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以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通用型证书外,托福、雅思、网页设计师、电子商务师、房地产估价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项目分析师、注册会计师、汽车驾驶等各类职业型证书令人目不暇接。由此衍生的考证经济也成为校园经济中的一块大蛋糕,吸引了众多考证培训机构的目光。
  就业严峻促使考证热
  大学生为了将来能从事某种职业,在学校里考一个职业资格证屡见不鲜。正在准备托福考试的西北工业大学学生连秋丽说,“现在找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只能多考一些专业证书,现在我已经有5个证书了,不管日后能否用上,至少能为自己的简历增加一些内容。”
  的确如此,就业的压力导致职业资格认证越来越火。与此同时,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也对当今大学生考证热加了一把火。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管理网站显示,根据职业分类和职业工种的内容,目前我国已有国家职业标准641个,其中就业准入职业工种就有87种。
  伴随着考证热的兴起,大量精明的商人盯上了日渐庞大的考证一族,为考证族提供应考辅导的各种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北京一家英语培训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他们的暑期口译班几乎期期爆满,现在还不停有人来打听9月份的课程安排。“每年暑假都是培训的高峰期,即将升入大四的学生、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考证族。”
  据了解,考证所需要付出的经济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费3800元、注册高级纳税筹划师2800元、高级美容美体师2380元、理财规划师3750元等,这是《教育》旬刊记者在中国考证网上看到的一系列数字,或许能说明职业培训认证为何如此红火。
  理性对待考证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专业技能,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也要求毕业生的证书种类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以学土木工程的毕业生为例,要顺利上岗,除了毕业证外,还要取得施工员证、预算员证、设计员证,最好还能够取得项目经理证、注册结构工程师证,能够通过建筑CAD、3DMAX辅助设计的培训等。
  有的大学生虽然在毕业的时候考取了一大摞证书,但专业知识却学的一塌糊涂,结果仍被用人单位拒绝。湖北某高校装饰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张,前不久参加了一家装饰公司的面试,老板当时看了他的资料之后,对他很满意,就随便问了他几个实际问题。老板让小张把客厅吊顶的预算简单估算一下,小张坐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只得作罢。其实,老板是注意到了小张的求职资料中有“装饰预算员”的资格证书,才借此考察一下他的实际能力。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看出证书里含有水分。
  本刊点评
  大学生考证是为了将来能顺利地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用人单位在重视毕业生证书的同时,却并不完全看重证书,在证书面前,能力显的更重要。包括大学毕业证在内的各种证书,并不代表一个学生的全部,因为一个人的证书与能力并不一定相等。所以说,证书并非越多越好。当前各个单位都有自己鉴别和招聘人才的方法,职业资格证书只是求职者的一个敲门砖而已,一切都还得落实在实践中。因此,大学生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所考取的证书上。职业指导专家提醒大学生,大部分考证课程只是学校学习知识的延伸,并不等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人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都有限,所以大学生们要注意选择专业对口、实用性强的课程,这样才会既对求职有帮助,又能扩展自己的知识。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深入分析校内实训模式构建及其意义,以期引发关于校企合作多元化的思考。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文基于国内早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现状,结合早教市场发展实际,立足我院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早期教育教学体系,以期推进教学改革。本文从早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构建较为合理的课
每年临近新学期,大学新生及家长也在为新学年的到来忙得“不亦乐乎”。学生装备配套齐全,高价用品层出不穷,并占据了各大卖场的抢眼位置。大学生用品市场迎来销售旺季,一些大学生购买商品的档次也越来越高,“越贵越好卖”的现象趋于普遍。  开学消费越来越高  从被褥、暖瓶、脸盆到电脑、手机、相机,新老“三件套”的交替已不是新鲜事。对于中国大学新生们来说,电脑和手机如今已变成必需品。《教育》旬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毕业前两个月,大学生会很忙:班级毕业旅游、班级聚会、宿舍聚会、老乡聚会、朋友聚会……动辄是以班级团体为单位的“腐败”活动,肯定会吸引不少商家的眼球。如果这个时候可以适当打起“毕业”概念,把大学生毕业经济做起来,将会是一个不小的赚头。  最后时光的“告别宴”  临近毕业,毕业生们都会抓紧最后的时光以“告别宴”“谢师宴”等名目聚餐。如此一来,给学校周边的餐馆酒店带来了不菲的收入,部分学校附近的某些饭店
饿了就拿起枕边的手机,通过微信订外卖送到宿舍;要买一些小东西,打个电话就有人到校园超市购买再送到自己手中……这是高校“宅一族”的生活,除了上课,吃喝拉撒睡基本不离宿舍一步。他们的存在,让很多高校兴起“千米经济”,供求关系的一端是“足不出户”的大学生,另一端是有创业梦想的在校大学生,从校门到宿舍千米半径内形成一条商业链。  “宅”不应有的习惯  上午11点多,山东大学研二学生张沐瑶睡到自然醒,因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