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之后, 将原有的强调在课堂中获取知识为目标转变为要以顺应学生兴趣, 培养多元化能力为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应当使教学模式与课改要求相适应, 转变原有的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新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提出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 老师一般重结论轻过程, 这种教学思路使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数学知识,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国外专家就认为: “中国学生数学基本功较为扎实, 只是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较差, 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缺乏, 许多时候无法动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 也无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 因此我们应当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过来,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去调整教学理念, 老师要以让学生得到“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目的去教学, 创建一个高效创新的新型课堂。
2.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现状
在我国多年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引入问题—介绍理论—分析例题—学生练习”, 这种固定模式极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 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中笼统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给学生灌输教学内容, 让学生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另外,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 知识面较窄, 因此会提出一些较为幼稚的问题, 有的老师不但没有肯定学生这种勇于提问的精神, 反而进行批评指责, 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我对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 营造情境, 让学生在“思” 中“问”
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看老师给出的条件,在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对未知的知识与情境产生“问题”,然后通过一层层引导来激发他们的思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设置一些情景, 培养学生的兴趣来引导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比如在教《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我会拿出所有的纸币和硬币, 摆在桌面上, 然后问学生: “看到这些人民币, 你们都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有的学生会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最大的和最小的是哪个” 等问题。然后又通过学生的互相解答, 知道了人民币面额的换算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通过老师设计情境, 然后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答, 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
(2) 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在学习数学中, 会一道题不代表会做所有的题, 许多小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较为薄弱,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去培养认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以促使学生尽快有着系统性的数学认知结构,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有些学生由于怕老师, 所以在老师问学生会了没有的时候, 很容易不懂装懂。老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理, 在讲解完一道题后, 习惯性地让学生们去思考里面所应用的知识点, 然后在题目后面列出来, 这样遇到相应的题型, 学生们可以快速反应出来所应用到的知识点。慢慢地他们自己也学会了归纳总结, 逐渐不需要教师的提示, 学生也能自己解决各种类型的题了。
(3)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使学生乐于问
在数学课堂上, 老師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发现问题, 敢于提问, 乐于提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以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通过活泼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的学习, 但是又要给学生留下悬念。比如在学习《厘米和米》时, 我会先让学生拿一张白纸去设计自己想要创作的作品, 然后让他们去量作品的长度。许多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便向我提出问题, 因此我引入了课本内容, 解决了他们的表达困难, 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课时, 我先将一些轴对称图形与非轴对称图形展示给学生们看, 然后对他们说: “这些图形你会有什么想法?” 他们通过对比, 发现了两者的不同。许多学生举了一些自己身边的例子, 还会问我有些图形趋于对称与不对称之间的算哪种, 我很细心地解答了问题。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时, 老师要及时给学生鼓励, 让学生信任自己, 才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4.结语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是贯彻新教学理念的必要实践。作为数学教师来说, 先要转变、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让学生既掌握数学知识, 又可以将课堂变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我们需要在优化教学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使教育模式不断适应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这样才能不断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茹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2): 97-100.
[2] 孙有才.让数学课堂提问更具思考力[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4): 138.
[3] 赵道钱.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教学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3): 131.
1.新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提出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 老师一般重结论轻过程, 这种教学思路使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数学知识,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国外专家就认为: “中国学生数学基本功较为扎实, 只是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较差, 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缺乏, 许多时候无法动用抽象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 也无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 因此我们应当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过来,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去调整教学理念, 老师要以让学生得到“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目的去教学, 创建一个高效创新的新型课堂。
2.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现状
在我国多年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引入问题—介绍理论—分析例题—学生练习”, 这种固定模式极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 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中笼统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给学生灌输教学内容, 让学生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另外,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 知识面较窄, 因此会提出一些较为幼稚的问题, 有的老师不但没有肯定学生这种勇于提问的精神, 反而进行批评指责, 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我对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 营造情境, 让学生在“思” 中“问”
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看老师给出的条件,在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对未知的知识与情境产生“问题”,然后通过一层层引导来激发他们的思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设置一些情景, 培养学生的兴趣来引导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比如在教《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我会拿出所有的纸币和硬币, 摆在桌面上, 然后问学生: “看到这些人民币, 你们都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有的学生会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最大的和最小的是哪个” 等问题。然后又通过学生的互相解答, 知道了人民币面额的换算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通过老师设计情境, 然后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答, 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
(2) 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在学习数学中, 会一道题不代表会做所有的题, 许多小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较为薄弱,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去培养认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以促使学生尽快有着系统性的数学认知结构,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有些学生由于怕老师, 所以在老师问学生会了没有的时候, 很容易不懂装懂。老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理, 在讲解完一道题后, 习惯性地让学生们去思考里面所应用的知识点, 然后在题目后面列出来, 这样遇到相应的题型, 学生们可以快速反应出来所应用到的知识点。慢慢地他们自己也学会了归纳总结, 逐渐不需要教师的提示, 学生也能自己解决各种类型的题了。
(3)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使学生乐于问
在数学课堂上, 老師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发现问题, 敢于提问, 乐于提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以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通过活泼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的学习, 但是又要给学生留下悬念。比如在学习《厘米和米》时, 我会先让学生拿一张白纸去设计自己想要创作的作品, 然后让他们去量作品的长度。许多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便向我提出问题, 因此我引入了课本内容, 解决了他们的表达困难, 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课时, 我先将一些轴对称图形与非轴对称图形展示给学生们看, 然后对他们说: “这些图形你会有什么想法?” 他们通过对比, 发现了两者的不同。许多学生举了一些自己身边的例子, 还会问我有些图形趋于对称与不对称之间的算哪种, 我很细心地解答了问题。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时, 老师要及时给学生鼓励, 让学生信任自己, 才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4.结语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是贯彻新教学理念的必要实践。作为数学教师来说, 先要转变、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让学生既掌握数学知识, 又可以将课堂变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我们需要在优化教学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使教育模式不断适应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这样才能不断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茹华.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2): 97-100.
[2] 孙有才.让数学课堂提问更具思考力[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4): 138.
[3] 赵道钱.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教学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3):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