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后,我与老伴就居住在县城,前些时候,我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赣江河畔白头洲的陈家村。
光阴荏苒,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乡田隅,故乡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触摸这片大地,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这里砥砺前行的脉搏。原来村里猪圈乱搭、茅厕乱建、禽畜散养、污水横流。现在,我们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取代了老旧乡居的新宅。村落中增添了一幢幢园林式的小楼房,环绕村庄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平整的水泥村路,路上流淌的是驾车回乡的游子和满载着农产品回村的车辆。
整个村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环境亮化,不尽风光掩映出风姿绰约的秀色;蜿蜒赣江舞成一脉不可言说的曼妙。眼前的古樟林,群拥于天地间,或俯或仰,或弯或伸,在淡淡绿荫意味里传递出永恒的沉静和神秘。放眼四望,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无不彰显这个美丽村庄的绚丽多彩。
回村后,我们住在侄子家。侄子勤劳致富,农忙种田,农闲帮人装修房屋,赚了不少钱,如今,他建了新房,买了小汽车,步入了小康生活。村里很多人都跟侄子一样富起来了,在与老友谈天时,他们不少人都说:“现在是美了乡村环境,富了村民口袋。”
在这如诗如画的故乡,我一直在寻梦,寻找岁月深处的流年记忆。那一抹抹悠远的美丽,总是让人遐想联翩,让人凝望沉思,让人回味无穷,让人眷恋缱绻。
在村里散步,也别有一番风韵。我们走过蜿蜒幽深的村道,一座古祠堂赫然出现在眼前。陈氏宗祠三进,磚木结构,雕版彩绘,内置天井。虽然破旧,但高大雄伟。宗祠门楣高悬,使人仰视。门楣上刻的“清香门第”四个字,遒劲有力,颇具气势。这里既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村中蒙馆所在地,村里的古稀老人都在这里上过学。
其实,单从这宗祠“清香门第”四个字,我就已经窥见陈家先人的清白为人准则。历史的烟云虽然剥蚀了宗祠檐壁的雕龙画凤,淡褪了门柱上那一抹抹朱红,却带不走这一缕缕氤氲了数百年的文韵与书香。这书香缓慢地浸透肌肤,融入血液,漫向心田。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庭美,则乡风靓。村里人一贯崇尚伦理道德,一人有事大家帮,一家有难大家扛。我记得1980年一户村民家不慎失火,房产全部化为灰烬。村里人不用号召便你出钱我出粮,帮他渡过了难关。我更记得,我在外工作,一双儿女均在读大学,妻子在家务农,每年20多吨甘蔗都是村里人帮忙,砍蔗、削蔗、运蔗、装车,直至送到泰和糖厂。
村里白天是喧闹的、和谐的,夜晚是宁静的、温馨的。当落日的余晖将片片碎金撒向微波粼粼的池塘时,辛勤劳作的乡亲们陆陆续续从地里回到村里,顷刻,欢声笑语在村内回荡。
行走在村子里,山明水秀的风光让人沉醉,淳朴民风始终没变。在这里,乡愁俯拾即是,人们可以寻到似水流年的影子,静静感知“诗和远方”。
在村中,我们住了三天,走马观花,匆匆即别,令人不舍。陈家,我们别了,带走了一缕缕欢声笑语;故乡,我们别了,心中盛满了亲人的深情厚谊。光阴虽流转,往事却依然鲜活,丝丝缕缕。也许,只有这样,绵绵乡愁才能永恒,依依乡魂才能传承,浓浓乡情才能铭记。
光阴荏苒,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乡田隅,故乡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触摸这片大地,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这里砥砺前行的脉搏。原来村里猪圈乱搭、茅厕乱建、禽畜散养、污水横流。现在,我们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取代了老旧乡居的新宅。村落中增添了一幢幢园林式的小楼房,环绕村庄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平整的水泥村路,路上流淌的是驾车回乡的游子和满载着农产品回村的车辆。
整个村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环境亮化,不尽风光掩映出风姿绰约的秀色;蜿蜒赣江舞成一脉不可言说的曼妙。眼前的古樟林,群拥于天地间,或俯或仰,或弯或伸,在淡淡绿荫意味里传递出永恒的沉静和神秘。放眼四望,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无不彰显这个美丽村庄的绚丽多彩。
回村后,我们住在侄子家。侄子勤劳致富,农忙种田,农闲帮人装修房屋,赚了不少钱,如今,他建了新房,买了小汽车,步入了小康生活。村里很多人都跟侄子一样富起来了,在与老友谈天时,他们不少人都说:“现在是美了乡村环境,富了村民口袋。”
在这如诗如画的故乡,我一直在寻梦,寻找岁月深处的流年记忆。那一抹抹悠远的美丽,总是让人遐想联翩,让人凝望沉思,让人回味无穷,让人眷恋缱绻。
在村里散步,也别有一番风韵。我们走过蜿蜒幽深的村道,一座古祠堂赫然出现在眼前。陈氏宗祠三进,磚木结构,雕版彩绘,内置天井。虽然破旧,但高大雄伟。宗祠门楣高悬,使人仰视。门楣上刻的“清香门第”四个字,遒劲有力,颇具气势。这里既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村中蒙馆所在地,村里的古稀老人都在这里上过学。
其实,单从这宗祠“清香门第”四个字,我就已经窥见陈家先人的清白为人准则。历史的烟云虽然剥蚀了宗祠檐壁的雕龙画凤,淡褪了门柱上那一抹抹朱红,却带不走这一缕缕氤氲了数百年的文韵与书香。这书香缓慢地浸透肌肤,融入血液,漫向心田。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庭美,则乡风靓。村里人一贯崇尚伦理道德,一人有事大家帮,一家有难大家扛。我记得1980年一户村民家不慎失火,房产全部化为灰烬。村里人不用号召便你出钱我出粮,帮他渡过了难关。我更记得,我在外工作,一双儿女均在读大学,妻子在家务农,每年20多吨甘蔗都是村里人帮忙,砍蔗、削蔗、运蔗、装车,直至送到泰和糖厂。
村里白天是喧闹的、和谐的,夜晚是宁静的、温馨的。当落日的余晖将片片碎金撒向微波粼粼的池塘时,辛勤劳作的乡亲们陆陆续续从地里回到村里,顷刻,欢声笑语在村内回荡。
行走在村子里,山明水秀的风光让人沉醉,淳朴民风始终没变。在这里,乡愁俯拾即是,人们可以寻到似水流年的影子,静静感知“诗和远方”。
在村中,我们住了三天,走马观花,匆匆即别,令人不舍。陈家,我们别了,带走了一缕缕欢声笑语;故乡,我们别了,心中盛满了亲人的深情厚谊。光阴虽流转,往事却依然鲜活,丝丝缕缕。也许,只有这样,绵绵乡愁才能永恒,依依乡魂才能传承,浓浓乡情才能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