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实践中,熟练地运用赋比兴手法,很好地把握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使三法各显其功能。同时,在具体运用到某一诗篇时,既有所侧重,又同时兼用,使之相辅相成。大致说
【机 构】
:
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实践中,熟练地运用赋比兴手法,很好地把握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使三法各显其功能。同时,在具体运用到某一诗篇时,既有所侧重,又同时兼用,使之相辅相成。大致说来,毛泽东常运用赋法再现斗争场面,往往把它置于诗词的中心地位;对于比法,毛泽东既看重其"以彼物比此物"的一般作用,也看重其美刺意义,特别是他晚年对美刺意义更为强调使用;兴法最能显示毛泽东作为诗人的审美追求,因此,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有很多借景言情、情景交融的表述,而这些词句往往恰是毛泽东诗词中最具神采之处。
其他文献
周瑜常去隔壁饼店买饼。 这是一种甜味的饼,周瑜喜欢吃甜的。去买饼的次数多了,周瑜与店主成了熟人。 店主跟周瑜聊天:“周都督,听说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仅次于——” “什么?”周瑜一瞪眼。 店主就没敢把那三个字说出来:“反正您也知道得够多了。” “那当然。” “您知道您吃的这种饼叫什么吧?” “知道啊,它叫‘方头饼’。”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因为……因为它是方形的呀。”
那年的中秋节前夕,父亲领着尚是小学生的我去徐州的叔叔家探亲。叔叔在一家机关里做外语翻译,经常出国。我和父亲在叔叔家住了三天,婶婶和两个比我稍小的表弟陪了我们三天,叔叔却因工作繁忙只陪了我们一个晚上。 我和父亲启程返乡的前一天恰好是中秋节。晚上,叔叔忙完单位里的外事活动,兴高采烈地拎着一盒中秋月饼回到家中。他对父亲和我说了很多歉意的话——当时具体说了什么,我一句也没记住:眼睛一直盯着桌上的中秋月饼
长这么大,我只知道“孝顺”这两个字怎么写,对“孝顺”的理解很肤浅。我也只知道大人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们关怀备至,有求必应。而我们作为子女的,真正孝顺的却不多。但有一天,我被一位平凡而朴实的人深深感动了,而且,深深地把他装进记忆里。 那天,我因病去医院。在输液室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就坐在我旁边,也在输液。因为老奶奶年纪大,耳聋眼花,说话有些啰里啰唆,她的儿子在旁边耐心地倾听着。时间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