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foun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顺应当前的教育形式,积极在实践教学中积攒经验、挖掘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切合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且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伴随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向,对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师有效教学方法的引导下能够提升综合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本文将以故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为例,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并期望为其他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故事教学法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而故事就像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有趣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将故事运用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小学生在主动听故事的过程中,将注意力转移到语文课堂中来,从而使语文课堂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继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有趣性和高效性。教师根据课本教材进行合理的故事编排,是帮助学生进行课本深度挖掘的过程,除了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主人翁的情感,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开阔学生的眼界以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进行《回乡偶书》这节课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就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来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在进行《回乡偶书》这节课内容的正式教学之前,先向学生讲述: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辞去官职,返回自己的故乡越州永兴,此时的贺知章已经是一个86岁的老人,距离他离开故乡已经有五十多年了,在回到故乡之后,故乡的人都不认识他了,还问他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诗人的内心感慨万千“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使学生在了解了诗人的经历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在作这首诗时的情感。不难看出,通过向学生讲述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背景以及情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且通过故事还能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课堂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法
  随着语文教材中阅读部分所占比重的逐渐加大,情境教学法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情境教学法能够通过生动的情境以及带有感情色彩的教学场景,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程的兴趣,从而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情境教学法能够将授课的内容进行直观的呈现,将学生与实际生活和自然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与作者或者文中描写的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校的设备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情境教学法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之后选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颐和园》这节课的讲解时,笔者就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法的设计来促进教学。根据《颐和园》所描绘的内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第一,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景,品味文中对颐和园的优美描写,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第二,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有序观察,掌握描写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之后,根据《颐和园》文中所展示的内容,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构建颐和园的情境,使学生在直观的多媒体情境之中感受颐和园景色的优美,提升小学生对《颐和园》这节内容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在教师所勾勒的颐和园情境中,跟随作者的笔触一点点深入颐和园,对其进行观赏,体会作者对颐和园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赞美之情。
  再如,在《圣诞老人的礼物》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文章的内容特点,采用问题情境教学的构建方式来促进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如下目标:第一,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能够按照文章顺序来复述这个故事;第二,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作者对小女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中,感受小女孩对母亲的爱,理解商店老板送假发的原因。由于这节课重在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笔者采用问题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问题的引导下步步深入文章,理解文章,準确地抓住文章中小女孩以及商店老板等人物的思想以及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从而能够复述文章。
  不难看出,在应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根据文章所描写的内容进行相应教学手段的选择,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使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使用故事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兴趣,使小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当中,但是课堂教学的方法并不仅限于此,语文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总结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的原生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中体验舍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推动学生深度思考,彰显数学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观念,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关键词]原生问题;深度思考;知识本质;用字母表示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77-03  
[摘 要]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以“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教学片段为例,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理解结构;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18-03  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
教学设计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形成的一项现代教育技术,而教学设计作为一门专门学科走进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那时起,许多学者在这个领域中进行了辛勤的耕耘,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在目前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快速发展之际,教学设计中的种种缺陷与问题也日益严峻,这些问题影响和妨碍着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在刚刚过去的十三届
2014年,我国的教育机构开始发出核心素养的号召。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每一门学科上下功夫。而在化学这一学科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是以高中化学实验作为基础的。因此,对我国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与我国对人才的要求进行结合,同时与高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融合,根据因材施教以及STSE理念等理论基础,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教育,这样有
[摘要]在“图形的运动(三)——解决问题例4”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图形的运动;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
[摘 要]以“认识厘米”为例,借助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量感。  [关键词]长度量感;数学感量;认识厘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3-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课标中也指出:“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科学课必须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本文从找准切入点、提供结构性材料、动手前先动脑、研讨交流四方面来阐述如何关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文根据现代大学建设要求,通过对淮海工学院校园环境建设与海洋学科教学科研融合的现状分析,并结合创建工作实际,就如何打造海洋特色鲜明和颇具开放性、包容性、交流性的校园文化环境来促进其办学品质提升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打造海洋特色校园环境来助推办学品质提升的重要性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根本要求  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2015年1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内化,在亲身体验中收获、创新,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三角形的面积;探索;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59-0
[摘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挖掘例题价值,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改进过程中发现,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教材的例题引导学生迁移规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知。  [关键词]例题;抽象思维;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