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在梳理创新创业理念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力求全面、深入地界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提出了树立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目标;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吴苏芳,女,江西卫生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9-0055-03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缘起与发展
1.西方创业教育理念的源起。西方的创业教育再早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引入的一门叫做“新创企业管理”的创业课程,但这一时期创业课程只是作为商学院的边缘学科,未受到足够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后工业经济”的兴起、“硅谷”等大规模创业实践活动的出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创业的重要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就开始受到重视。但这一时期的创业教育理念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理论根源是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只是停留在局部实践层面上的理念。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创业意愿、创业潜质的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创业者;教育的内容是成功创办的知识掌握和实战技能的培养;课程开设的范围只是在商学院和工程管理学院中开设,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取向。[1]
2.西方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早期的创业教育理念具有功利性取向,突出了创业教育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直接作用,而忽视了创业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创业教育理念的完善和发展得益于国际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的反思和推动。1989年,柯林·博尔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创业教育是关于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教育。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京会议上提出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1]会议指出,开创精神的开拓不仅仅是针对于创业者而言,对于岗位就业者同样需要开创精神,实现岗位创新、岗位创业,这是对创业教育概念广义上的界定。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行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指出创业能力是一种通用核心能力。1999年6月,斯图加特欧洲大会提出了培养个人在工作领域创造了力和开拓性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内在需求和国际组织对创业教育理念的外在推动下,广义创业教育理念得以广泛确立并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实践中。
(二)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从服务国家建设的角度理解创业的“业”。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下海潮”和“经商潮”的出现,使创业教育理念面临着更新的需要。到了21世纪初,实现了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而2002年4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为这一理念的更新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平台。这是21世纪初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的实现,但这一时期的创业教育理念侧重于服务学生自主创业,主要源于创业带动就业的外在客观需要,体现的是狭义创业教育特征。
2010年,国家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仅针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同学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的教育,不是几门课程就能承载的教育,而是应该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最终实现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标志着中国创业教育理念从服务学生创业到服务学生开拓事业的转变。我国的创业教育已经从狭义被理解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发展为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并行的全新教育理念与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阐释与目标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在理念指导下的创业教育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培养职业岗位的创造者”[2],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3],这种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界定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对于创新教育,也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上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廣义的创新教育是“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狭义上则是“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5]我们应该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去阐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长期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雷家骕教授就认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相互融合的统一体,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能力,是在实现自我价值基础上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有研究者指出,创新与创业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新教育的效果体现于创业实践中,创业的成败又依赖于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合在一起称为创新创业教育。”[6]
在梳理前期研究者的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创新创业教学是一种理念与模式,而不是一门学科,因此,也就没有明确严谨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作为一种理念和模式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包括完善通识课程、融入专业教育、革新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2)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广谱性、通识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敢于挑战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行为方式,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这是它的核心目标;(3)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个层次是创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唤醒创业意识,第三个层次是指导学生具备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是以创新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为主。创新创新观念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于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积极探索、勇于挑战、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创业知识主要是指围绕创业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如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项目、创业资源、创业政策法规以及开办企业的程序;创业能力是指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风险的防范、创办企业的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应体现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应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载体,同时,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于专业教育中,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覆盖各个专业,这是第一个层次;对于有创业意愿、创业潜力和创业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训练和创业指导服务,这是第二个层次。创业知识靠传授,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靠培养,创业心理品质靠锤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靠训练,具体内容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和途径。[7]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目前,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依赖于一个创新创业教学与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师资队伍就是经过一定培训的创业基础课程教师甚至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只依赖于几个专任创新创业教师、也不是开设基本创业课程就能完成的,需要建立一个全员参与、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大學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的交叉体系。从这一层面上理解,对于高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全体教师参与、各个学科渗透的教育体系,而不能成为专业教育之外的独立教育,全员教师也应该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建立了层次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在第一层次的教学体系中,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基础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形成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在第二层次教学体系中,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1)开展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品格的活动,建立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学科竞赛和创意作品大赛等;(2)开展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活动,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具备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潜力的同学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同时,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的运行有更直观的了解,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2.建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式”课程体系。在提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时,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全面融合、深度渗透”的思路,这在理论上确实能够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但可能最终只是停留在大纲的指导思想上,在实践层面上难以实施。因为,作为专业的载体即课程已经有固定的范式,创新创业教育在融入的过程中反而容易失去其自身的主体地位而成为似有似无的教学内容。同时,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即教师也主要是对固定的课程范式的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以及能力培养全面渗透入专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这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有教师能做到,那也是个别老师、个别课程,没法做到全面融合、深度渗透。“嵌入式”课程体系是开发与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创业教育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而不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最终实现的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拓展。
(三)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要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入启发性、参与性、合作性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 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3] 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创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纪要[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4]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8-15.
[5] 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3-125.
[6] 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22.
[7] 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6): 75-76.
[责任编辑 李 漪]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目标;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吴苏芳,女,江西卫生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9-0055-03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缘起与发展
1.西方创业教育理念的源起。西方的创业教育再早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引入的一门叫做“新创企业管理”的创业课程,但这一时期创业课程只是作为商学院的边缘学科,未受到足够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后工业经济”的兴起、“硅谷”等大规模创业实践活动的出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创业的重要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就开始受到重视。但这一时期的创业教育理念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理论根源是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只是停留在局部实践层面上的理念。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创业意愿、创业潜质的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创业者;教育的内容是成功创办的知识掌握和实战技能的培养;课程开设的范围只是在商学院和工程管理学院中开设,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取向。[1]
2.西方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早期的创业教育理念具有功利性取向,突出了创业教育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直接作用,而忽视了创业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创业教育理念的完善和发展得益于国际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的反思和推动。1989年,柯林·博尔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创业教育是关于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教育。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京会议上提出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1]会议指出,开创精神的开拓不仅仅是针对于创业者而言,对于岗位就业者同样需要开创精神,实现岗位创新、岗位创业,这是对创业教育概念广义上的界定。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行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指出创业能力是一种通用核心能力。1999年6月,斯图加特欧洲大会提出了培养个人在工作领域创造了力和开拓性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内在需求和国际组织对创业教育理念的外在推动下,广义创业教育理念得以广泛确立并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实践中。
(二)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从服务国家建设的角度理解创业的“业”。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下海潮”和“经商潮”的出现,使创业教育理念面临着更新的需要。到了21世纪初,实现了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而2002年4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为这一理念的更新提供了研究和实践的平台。这是21世纪初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的实现,但这一时期的创业教育理念侧重于服务学生自主创业,主要源于创业带动就业的外在客观需要,体现的是狭义创业教育特征。
2010年,国家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仅针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同学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的教育,不是几门课程就能承载的教育,而是应该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最终实现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标志着中国创业教育理念从服务学生创业到服务学生开拓事业的转变。我国的创业教育已经从狭义被理解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发展为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并行的全新教育理念与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阐释与目标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在理念指导下的创业教育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培养职业岗位的创造者”[2],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3],这种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界定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对于创新教育,也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上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廣义的创新教育是“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狭义上则是“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5]我们应该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去阐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长期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雷家骕教授就认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相互融合的统一体,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能力,是在实现自我价值基础上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有研究者指出,创新与创业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新教育的效果体现于创业实践中,创业的成败又依赖于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合在一起称为创新创业教育。”[6]
在梳理前期研究者的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创新创业教学是一种理念与模式,而不是一门学科,因此,也就没有明确严谨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作为一种理念和模式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包括完善通识课程、融入专业教育、革新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2)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广谱性、通识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敢于挑战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行为方式,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这是它的核心目标;(3)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个层次是创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唤醒创业意识,第三个层次是指导学生具备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是以创新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为主。创新创新观念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于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积极探索、勇于挑战、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创业知识主要是指围绕创业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如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项目、创业资源、创业政策法规以及开办企业的程序;创业能力是指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风险的防范、创办企业的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应体现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应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载体,同时,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于专业教育中,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覆盖各个专业,这是第一个层次;对于有创业意愿、创业潜力和创业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训练和创业指导服务,这是第二个层次。创业知识靠传授,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靠培养,创业心理品质靠锤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靠训练,具体内容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和途径。[7]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目前,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依赖于一个创新创业教学与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师资队伍就是经过一定培训的创业基础课程教师甚至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只依赖于几个专任创新创业教师、也不是开设基本创业课程就能完成的,需要建立一个全员参与、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大學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的交叉体系。从这一层面上理解,对于高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全体教师参与、各个学科渗透的教育体系,而不能成为专业教育之外的独立教育,全员教师也应该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建立了层次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在第一层次的教学体系中,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基础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形成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在第二层次教学体系中,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1)开展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品格的活动,建立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学科竞赛和创意作品大赛等;(2)开展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活动,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具备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潜力的同学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同时,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的运行有更直观的了解,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2.建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式”课程体系。在提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时,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全面融合、深度渗透”的思路,这在理论上确实能够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但可能最终只是停留在大纲的指导思想上,在实践层面上难以实施。因为,作为专业的载体即课程已经有固定的范式,创新创业教育在融入的过程中反而容易失去其自身的主体地位而成为似有似无的教学内容。同时,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即教师也主要是对固定的课程范式的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以及能力培养全面渗透入专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这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有教师能做到,那也是个别老师、个别课程,没法做到全面融合、深度渗透。“嵌入式”课程体系是开发与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创业教育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而不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最终实现的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拓展。
(三)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要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入启发性、参与性、合作性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 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3] 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创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纪要[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
[4]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8-15.
[5] 周志成.高等教育哲学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3-125.
[6] 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22.
[7] 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6): 75-76.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