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中从生产质量安全环保、罚激励并重机制、科学合理分配生产收益、人性化地理管理安排人力资源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得出“实以人为本,全力构建企业和谐”的结论。
关键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53-02
前言:党中央胡总书记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全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目标。“和谐”二字深入人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铺天盖地“和谐”广传!,让我们幡然醒悟:和谐不应该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搞,“和谐”不应仅仅是上层建筑的产物和专利,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核心问题。古语曰:水可载舟,水可覆舟;只有人民实现真正的和谐,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
一、生产质量安全环保并重,和谐为先
质量是企业生产的灵魂,安全是企业生产的保障,环保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是完全开放的,企业的竞争逐步加剧。谁在质量安全环保整合体系中走在前面,谁就在整个市场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企业要深入开展“查隐患、抓整改、反‘三违’、强‘三基’”活动,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产现场,重点是管理的标准化和作业的标准化。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岗位工作的原则,对各种安全防护措施有一定的认识,做到安全生产。企业要不断地创新现场管理机制规范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加强预防和监控。
质量安全与环保活动要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对现有的基层岗位制度和操作规程重新加以清理和修订。确保让员工知道如何正确操作、出了问题如何处理、如何保证人身安全,把工作压力传递到基层、落实到岗位;要不断地加强生产作业全过程中对人、机、环境的持续有效监控,保持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的良好状态。做到人人职责清晰、事事标准明确、处处管理规范、时时监控有效。追求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保持所在地的区域环境不受污染,获得企业、社会、环境与员工人身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内部不断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加大安全培训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好安全宣传教育和全员安全意识培训,加大现场安全监督力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严格执行,突出“预防为主”的观念,加强对轻伤、重伤及未遂事故的管理,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二、建立激励机制,和谐为先
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约束员工不合理不得当的行为,采取奖罚激励机制,但是现实中,我们许多管理层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只罚不奖的怪圈,结果弄得员工怨声载道,反而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际上就其根本原因在于,奖罚的基金统筹来源和管理分配不得当造成。所以说,这里要强调的是,建立奖罚激励机制,要想和谐为先,必须注意方式方法手段,总之,奖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在分配时科学适当地提留一部分作为奖励基金,然后才能实施二次分配;实施奖罚机制时,只需奖励,不另行罚款。换言之,这种方法实际上应该称为“暗扣明奖”,这样就无形中化解了员工内部的矛盾,而又起到了激励作用,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诱导因素集合。诱导因素就是用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各种奖酬资源。(2)行为导向制度。它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在组织中,由诱导因素诱发的个体行为可能会朝向各个方向,即不一定都是指向组织目标的。(3)行为幅度制度。它是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对个人行为幅度的控制是通过改变一定的奖酬与一定的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奖酬本身的价值来实现的。
全过程激励模式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可分为5个步骤,其工作内容分别如下:(1)双向交流。这一步的任务使管理人员了解员工全面情况,向员工阐明组织的目标、奖酬内容、绩效考核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员工个人则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个人的各方面要求和打算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2)各自选择行为。管理人员将根据员工个人情况安排适当的岗位,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并付诸行动;而员工则采取适当的工作态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开始工作。(3)阶段性评价。通过阶段性评价对员工和管理者向终极目标的实现做出不断修正。(4)年终评价与奖酬分配。(5)比较与再交流。在激励机制运行中,信息交流是贯穿于全过程的,并且是双向的,即既有从激励主体传向激励客体的信息,又有激励客体传向激励主体的信息,双方交替的扮演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甚至发生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位置的转换。
三、生产收益分配要科学合理,和谐为主
现代企业生产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利润计算和分配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本着科学合理的态度,按照“多劳多得,技术贡献优先”的原则。这一点是企业正常运行的最重要的根本。当然收益的分配也不能过于绝对,还要兼顾和谐公平。尤其是干科研干技术的工作人员,不能简单地按照一般文职管理人员方式来分配收益,技术人员技术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难道这一段时间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就应该因此收益受到影响?结果弄得很多人专业人才宁可转行跳槽也不愿意在技术领域里磨练几年而收益缩水。特别是测井行业在前线一线工作的工作人员收益分配存在这样的问题:“师傅吃徒弟、老的吃新来的、老岗位吃新生岗位”现象比较严重,结果压制的新增技术人员的培养即使出现断层也很少有新增人员全心全意从事技术学习和工作。针对现在“师傅不愿意带徒弟、不认真带徒弟”的现象,应当采用上述奖罚激励机制的明奖暗扣的统筹管理办法。这样,必然会激励广大员工,形成“师傅认真带徒、徒弟热情拜师”大好局面。
四、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人性化管理,和谐为本
作为一个管理层的领导,人力资源的管理犹如下围棋和象棋,属下的员工作为自己面前的一盘棋子,首先要清楚物尽其能、人尽其才的道理。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质,作为人力资管理层就必须花大力气熟悉这些员工的特质,方能实现人利资源的优化管理,以最大可能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生产创造力,为企业的生产利润最大化保驾护航!当然,人力资源的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人才流动的无序放任。
目前中国所有的企业、医院、学校以及科研单位都有一个通病,多年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技术专家、技术能手,最终大多自愿作了领导或被“领导”了,甚至宁可改行从事普通的文职管理工作而“大材小用”,结果导致技术人才的流失和严重浪费。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领域的成就和待遇并没有真正得到社会的尊重、重视和显著提高。我们知道,技术领域的工作相比一般的文职管理工作,后者几乎是程序化的,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而技术领域则不然,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要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培养方能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在这个领域往往付出的人力资源成本要高得多。西方资本主义对大肆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可见他们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这一点难道不能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前,构建和谐企业关键还得靠人。一是要更新用人观念。要摒弃按部就班、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思想观念,树立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科学用人观。二是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综合效益。三是要优化用人环境。构建和谐企业要努力为基层员工创造求知进取的成才环境、团结友爱的人际环境、真心爱才的舆论环境、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真正使想干事的有岗位、能干事的有地位、干成事的有待遇,形成进步靠素质、提升靠实绩、形象靠公论的良好氛围。
所以只有真正实现了人力资源的科学和谐,才能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上足发条。
五、结论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人与人真诚的关心最容易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一,确保基层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第二,要讲求劳逸结合;第三,要切实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随时感受到组织的关爱,感受到和谐企业的良好氛围,从而帮助他们丢弃思想包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实现了人的和谐,我们就能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致力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企业发展了,人力资源个体就更有保障,更有创造力和积极性,更进一步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引导广大企业员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人的现实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促进每个人主体性的觉醒和本质力量的增强,进而推动企业生产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53-02
前言:党中央胡总书记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全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目标。“和谐”二字深入人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铺天盖地“和谐”广传!,让我们幡然醒悟:和谐不应该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搞,“和谐”不应仅仅是上层建筑的产物和专利,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核心问题。古语曰:水可载舟,水可覆舟;只有人民实现真正的和谐,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
一、生产质量安全环保并重,和谐为先
质量是企业生产的灵魂,安全是企业生产的保障,环保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是完全开放的,企业的竞争逐步加剧。谁在质量安全环保整合体系中走在前面,谁就在整个市场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企业要深入开展“查隐患、抓整改、反‘三违’、强‘三基’”活动,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产现场,重点是管理的标准化和作业的标准化。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岗位工作的原则,对各种安全防护措施有一定的认识,做到安全生产。企业要不断地创新现场管理机制规范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加强预防和监控。
质量安全与环保活动要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对现有的基层岗位制度和操作规程重新加以清理和修订。确保让员工知道如何正确操作、出了问题如何处理、如何保证人身安全,把工作压力传递到基层、落实到岗位;要不断地加强生产作业全过程中对人、机、环境的持续有效监控,保持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的良好状态。做到人人职责清晰、事事标准明确、处处管理规范、时时监控有效。追求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保持所在地的区域环境不受污染,获得企业、社会、环境与员工人身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内部不断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加大安全培训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好安全宣传教育和全员安全意识培训,加大现场安全监督力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严格执行,突出“预防为主”的观念,加强对轻伤、重伤及未遂事故的管理,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二、建立激励机制,和谐为先
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约束员工不合理不得当的行为,采取奖罚激励机制,但是现实中,我们许多管理层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只罚不奖的怪圈,结果弄得员工怨声载道,反而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际上就其根本原因在于,奖罚的基金统筹来源和管理分配不得当造成。所以说,这里要强调的是,建立奖罚激励机制,要想和谐为先,必须注意方式方法手段,总之,奖金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在分配时科学适当地提留一部分作为奖励基金,然后才能实施二次分配;实施奖罚机制时,只需奖励,不另行罚款。换言之,这种方法实际上应该称为“暗扣明奖”,这样就无形中化解了员工内部的矛盾,而又起到了激励作用,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诱导因素集合。诱导因素就是用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各种奖酬资源。(2)行为导向制度。它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在组织中,由诱导因素诱发的个体行为可能会朝向各个方向,即不一定都是指向组织目标的。(3)行为幅度制度。它是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对个人行为幅度的控制是通过改变一定的奖酬与一定的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奖酬本身的价值来实现的。
全过程激励模式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可分为5个步骤,其工作内容分别如下:(1)双向交流。这一步的任务使管理人员了解员工全面情况,向员工阐明组织的目标、奖酬内容、绩效考核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员工个人则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个人的各方面要求和打算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2)各自选择行为。管理人员将根据员工个人情况安排适当的岗位,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并付诸行动;而员工则采取适当的工作态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开始工作。(3)阶段性评价。通过阶段性评价对员工和管理者向终极目标的实现做出不断修正。(4)年终评价与奖酬分配。(5)比较与再交流。在激励机制运行中,信息交流是贯穿于全过程的,并且是双向的,即既有从激励主体传向激励客体的信息,又有激励客体传向激励主体的信息,双方交替的扮演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甚至发生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位置的转换。
三、生产收益分配要科学合理,和谐为主
现代企业生产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利润计算和分配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本着科学合理的态度,按照“多劳多得,技术贡献优先”的原则。这一点是企业正常运行的最重要的根本。当然收益的分配也不能过于绝对,还要兼顾和谐公平。尤其是干科研干技术的工作人员,不能简单地按照一般文职管理人员方式来分配收益,技术人员技术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难道这一段时间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就应该因此收益受到影响?结果弄得很多人专业人才宁可转行跳槽也不愿意在技术领域里磨练几年而收益缩水。特别是测井行业在前线一线工作的工作人员收益分配存在这样的问题:“师傅吃徒弟、老的吃新来的、老岗位吃新生岗位”现象比较严重,结果压制的新增技术人员的培养即使出现断层也很少有新增人员全心全意从事技术学习和工作。针对现在“师傅不愿意带徒弟、不认真带徒弟”的现象,应当采用上述奖罚激励机制的明奖暗扣的统筹管理办法。这样,必然会激励广大员工,形成“师傅认真带徒、徒弟热情拜师”大好局面。
四、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人性化管理,和谐为本
作为一个管理层的领导,人力资源的管理犹如下围棋和象棋,属下的员工作为自己面前的一盘棋子,首先要清楚物尽其能、人尽其才的道理。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质,作为人力资管理层就必须花大力气熟悉这些员工的特质,方能实现人利资源的优化管理,以最大可能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生产创造力,为企业的生产利润最大化保驾护航!当然,人力资源的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人才流动的无序放任。
目前中国所有的企业、医院、学校以及科研单位都有一个通病,多年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技术专家、技术能手,最终大多自愿作了领导或被“领导”了,甚至宁可改行从事普通的文职管理工作而“大材小用”,结果导致技术人才的流失和严重浪费。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领域的成就和待遇并没有真正得到社会的尊重、重视和显著提高。我们知道,技术领域的工作相比一般的文职管理工作,后者几乎是程序化的,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而技术领域则不然,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要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培养方能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在这个领域往往付出的人力资源成本要高得多。西方资本主义对大肆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可见他们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这一点难道不能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前,构建和谐企业关键还得靠人。一是要更新用人观念。要摒弃按部就班、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思想观念,树立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科学用人观。二是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综合效益。三是要优化用人环境。构建和谐企业要努力为基层员工创造求知进取的成才环境、团结友爱的人际环境、真心爱才的舆论环境、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真正使想干事的有岗位、能干事的有地位、干成事的有待遇,形成进步靠素质、提升靠实绩、形象靠公论的良好氛围。
所以只有真正实现了人力资源的科学和谐,才能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上足发条。
五、结论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人与人真诚的关心最容易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第一,确保基层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第二,要讲求劳逸结合;第三,要切实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随时感受到组织的关爱,感受到和谐企业的良好氛围,从而帮助他们丢弃思想包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实现了人的和谐,我们就能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致力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企业发展了,人力资源个体就更有保障,更有创造力和积极性,更进一步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引导广大企业员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人的现实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促进每个人主体性的觉醒和本质力量的增强,进而推动企业生产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