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江区交通局原正处级调研员、中国交通领域百名优秀工程师肖永平,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140765元。3月12日,他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现在的风气就是这样,不收,别人还说这说那。”在法庭上,肖永平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就是这条所谓的“潜规则”,让他一步步陷入犯罪的泥沼。
全国优秀工程师的蜕变
现年55岁的肖永平出身农家,1971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技术人才奇缺的原黔江县(现黔江区)交通局工作。
肖永平到交通局后,服从安排,到一个偏远地方当了一名道班工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黔江区交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和高级工程师。
其间,肖永平主建和负责过多项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顺利地通过了主管部门验收,有的工程还被评为优良工程。他以过硬的成绩,进入了中国交通领域百名优秀工程师的光荣榜。
2000年12月至2004年2月,肖永平任黔江区交通局副局长,并于2001年起兼任黔(江)彭(水)二级公路黔江段改建工程指挥部指挥长。
在黔彭二级公路黔江段改建期间,肖永平组织得力,工程不但如期完工,还被主管部门评为优质工程。然而,在建设该工程时,肖永平经不住金钱的引诱,慢慢地倒下了。
2001年10月,中铁某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在修建黔彭公路工程AI合同段工程时,为得到肖永平在施工中及工程划拨款上的关照,该工程处副总经理田某将1万美元送到了肖家。当时,肖永平的心理防线还比较牢固。他说:“工程依法承包、承建,钱我千万不能收。”田某非常难堪地走了。可是,几天后,承建方又不断地找他,他心里非常矛盾。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心里想:不收的话,别人还说这说那。最终他出于“照顾面子”,先将钱收下来,并告诉对方,他要将钱如数归还。然而,承建方为了达到目的,信誓旦旦地多次在他面前保证不会出问题。由此,他心中的思想道德防线开始放松。
此后,“不收,别人还说这说那”这条“潜规则”在肖永平心中扎下了根,成了他受贿的理由。于是,在其后有关承建方的7次行贿中,他均心安理得地将钱收下。
2003年6月,肖永平在重庆主城区购买了一处住宅,某建筑集团副总经理窦某为其缴纳了购房定金1万元。装修时,肖永平再次接受窦某送的2万元。次年春节前夕,窦某又以拜年的名义,向肖永平行贿3万元。
承建黔彭公路工程D合同段的重庆市某市政工程公司项目经理邓某,为得到肖永平的关照,以拜年的名义,分别在2001年、2002年、2003年春节前送给他2000元,共计6000元,肖永平均当场收受;而后,肖永平在主城区所购房屋装修完工后,又收受邓某2000元。
2003年9月,肖永平因被他人举报案发。
个人操守不敌“潜规则”
肖永平多次对办案人员说,他在交通战线上工作30余年,论待遇,不比同级部门低;论职级,他由一个普通技术人员,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副局长并破格提升为正处级领导干部,不比同行和同事弱。现实的正当收入及其家庭条件(家人都有可靠经济来源),他完全可以宽裕地生活。因此,导致他走上犯罪道路的经济因素是次要的,“不收,别人还说这说那”这条“潜规则”,成为他犯罪的主要原因。
站在犯罪的边缘,肖永平的内心曾经历了痛苦的挣扎。
在他收受现金还未被组织发现时,他欲将全部现金退还给承建方,甚至想过如数上交组织。但基于爱面子、服从于“潜规则”,他最终没有选择这条路。
“礼尚往来、互利互惠、投桃报李、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有钱能使鬼推磨、朝中有人好办事、三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这都是“潜规则”不自觉的延伸。虽然肖永平认为,即使收了承建方的钱,但自己并未给其特殊好处,只是比别人稍微关照一点而已,而且在工程质量上,自己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因此虽然接受了贿赂,但并没有给工作造成任何危害,这样一想,他就渐渐心安理得了。其实,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潜规则”布下的罗网。
服从于“潜规则”,使肖永平几十年如一日筑起的思想道德防线在一时之间崩溃。他在一份悔罪材料中说:“我1971年参加工作,1983年入党,受党和政府多年培养,如今晚节不保,知法犯法,导致自己走上犯罪道路。我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几十年如一日的思想防线一时松懈。现在,悔恨两字已无法形容我的心情……忠,对不起党和人民;孝,对不起85岁的老母;情,对不起妻子、儿女、亲人;义,对不起同事、朋友……”他说,当自己明白这一切时,已经晚了!
警惕官场“潜规则”
肖永平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党的领导干部,手握大权,本应在退居二线后安享晚年,如今却沦为阶下囚。优秀工程师肖永平走到今天的地步,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官场一系列“潜规则”的反思。
官场“潜规则”能让作用的双方获得利益,所以,它有着广泛的生存土壤。尽管提起“潜规则”人人恨得咬牙切齿,但遇事人人又都意欲在“潜规则”上打主意,试图通过旁门左道从“潜规则”里捞好处。正如向肖永平行贿的邓某在证词中说:“拜年只是一个借口,主要是为了融洽一下关系,在工程质量检查和工程款的划拨上给我们单位以关照,所以我只是在做工程那两年和划工程款一年去给肖永平拜年,之前之后都没去。”
官场一系列“潜规则”助长了腐败的滋生,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潜规则”一旦盛行,将使人们失去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显规则”的信任和敬畏。尤其是当“潜规则”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泛规则”时,漠视“显规则”、践踏“显规则”将成为一种可怕的常态,使腐败在这样的环境下疯狂地生长。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同样也是“潜规则”的天敌,肖永平案进一步说明: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建立健全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预防腐败工作机制,打破“潜规则”,使腐败无处滋生、无时滋生,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当务之急。
(图:江文炳)
全国优秀工程师的蜕变
现年55岁的肖永平出身农家,1971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技术人才奇缺的原黔江县(现黔江区)交通局工作。
肖永平到交通局后,服从安排,到一个偏远地方当了一名道班工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黔江区交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和高级工程师。
其间,肖永平主建和负责过多项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都顺利地通过了主管部门验收,有的工程还被评为优良工程。他以过硬的成绩,进入了中国交通领域百名优秀工程师的光荣榜。
2000年12月至2004年2月,肖永平任黔江区交通局副局长,并于2001年起兼任黔(江)彭(水)二级公路黔江段改建工程指挥部指挥长。
在黔彭二级公路黔江段改建期间,肖永平组织得力,工程不但如期完工,还被主管部门评为优质工程。然而,在建设该工程时,肖永平经不住金钱的引诱,慢慢地倒下了。
2001年10月,中铁某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在修建黔彭公路工程AI合同段工程时,为得到肖永平在施工中及工程划拨款上的关照,该工程处副总经理田某将1万美元送到了肖家。当时,肖永平的心理防线还比较牢固。他说:“工程依法承包、承建,钱我千万不能收。”田某非常难堪地走了。可是,几天后,承建方又不断地找他,他心里非常矛盾。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心里想:不收的话,别人还说这说那。最终他出于“照顾面子”,先将钱收下来,并告诉对方,他要将钱如数归还。然而,承建方为了达到目的,信誓旦旦地多次在他面前保证不会出问题。由此,他心中的思想道德防线开始放松。
此后,“不收,别人还说这说那”这条“潜规则”在肖永平心中扎下了根,成了他受贿的理由。于是,在其后有关承建方的7次行贿中,他均心安理得地将钱收下。
2003年6月,肖永平在重庆主城区购买了一处住宅,某建筑集团副总经理窦某为其缴纳了购房定金1万元。装修时,肖永平再次接受窦某送的2万元。次年春节前夕,窦某又以拜年的名义,向肖永平行贿3万元。
承建黔彭公路工程D合同段的重庆市某市政工程公司项目经理邓某,为得到肖永平的关照,以拜年的名义,分别在2001年、2002年、2003年春节前送给他2000元,共计6000元,肖永平均当场收受;而后,肖永平在主城区所购房屋装修完工后,又收受邓某2000元。
2003年9月,肖永平因被他人举报案发。
个人操守不敌“潜规则”
肖永平多次对办案人员说,他在交通战线上工作30余年,论待遇,不比同级部门低;论职级,他由一个普通技术人员,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副局长并破格提升为正处级领导干部,不比同行和同事弱。现实的正当收入及其家庭条件(家人都有可靠经济来源),他完全可以宽裕地生活。因此,导致他走上犯罪道路的经济因素是次要的,“不收,别人还说这说那”这条“潜规则”,成为他犯罪的主要原因。
站在犯罪的边缘,肖永平的内心曾经历了痛苦的挣扎。
在他收受现金还未被组织发现时,他欲将全部现金退还给承建方,甚至想过如数上交组织。但基于爱面子、服从于“潜规则”,他最终没有选择这条路。
“礼尚往来、互利互惠、投桃报李、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有钱能使鬼推磨、朝中有人好办事、三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这都是“潜规则”不自觉的延伸。虽然肖永平认为,即使收了承建方的钱,但自己并未给其特殊好处,只是比别人稍微关照一点而已,而且在工程质量上,自己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因此虽然接受了贿赂,但并没有给工作造成任何危害,这样一想,他就渐渐心安理得了。其实,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潜规则”布下的罗网。
服从于“潜规则”,使肖永平几十年如一日筑起的思想道德防线在一时之间崩溃。他在一份悔罪材料中说:“我1971年参加工作,1983年入党,受党和政府多年培养,如今晚节不保,知法犯法,导致自己走上犯罪道路。我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几十年如一日的思想防线一时松懈。现在,悔恨两字已无法形容我的心情……忠,对不起党和人民;孝,对不起85岁的老母;情,对不起妻子、儿女、亲人;义,对不起同事、朋友……”他说,当自己明白这一切时,已经晚了!
警惕官场“潜规则”
肖永平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党的领导干部,手握大权,本应在退居二线后安享晚年,如今却沦为阶下囚。优秀工程师肖永平走到今天的地步,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官场一系列“潜规则”的反思。
官场“潜规则”能让作用的双方获得利益,所以,它有着广泛的生存土壤。尽管提起“潜规则”人人恨得咬牙切齿,但遇事人人又都意欲在“潜规则”上打主意,试图通过旁门左道从“潜规则”里捞好处。正如向肖永平行贿的邓某在证词中说:“拜年只是一个借口,主要是为了融洽一下关系,在工程质量检查和工程款的划拨上给我们单位以关照,所以我只是在做工程那两年和划工程款一年去给肖永平拜年,之前之后都没去。”
官场一系列“潜规则”助长了腐败的滋生,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潜规则”一旦盛行,将使人们失去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显规则”的信任和敬畏。尤其是当“潜规则”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泛规则”时,漠视“显规则”、践踏“显规则”将成为一种可怕的常态,使腐败在这样的环境下疯狂地生长。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同样也是“潜规则”的天敌,肖永平案进一步说明: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建立健全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预防腐败工作机制,打破“潜规则”,使腐败无处滋生、无时滋生,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当务之急。
(图:江文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