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学校与企业是技能型人力资本专用化中的两个主体,构建适应技能型人力资本专用化的新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实现校企双方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命题和必然趋势。针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文章拟从组织结构、决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来探讨校企合作的突围之路。
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①(姜大源)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学校与企业分属于教育和产业两个系统,前者属非营利性组织,而后者属营利性组织。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1866年创立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学堂直接依附于企业,形成了学堂与造船厂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船厂为学堂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学生每天花若干小时在船厂熟悉各种轮机和工具。学堂负责船厂学徒的职业培训,学徒白天在船厂上班,晚上到学堂学习。
縱观1866年至2017年这10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道路。然而,在现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依然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②虽然政府和职业教育学界一直在为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而绞尽脑汁,但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同时,仅靠职业学校自身的力量也无法协调好与企业、行业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自然无从谈起。纵观校企合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求解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问题的呼声由来最为突出,也最为强烈。
二、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有的发展生态
步入21世纪,服务业、低碳经济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与之配套的专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以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标志,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的序幕拉开。
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意见首次提出了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开展“订单式”培养。
2004年6月,由教育部牵头,中央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到2007年,每个省区市都建立了自己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扶贫办7个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自2009年以来,职业教育机构主动到相关产业部门联系,开始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一体化建设。2009年11月,首届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召开,经济学家、企业家和职业教育专家齐赴广州,共同探讨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思路、新动力。一些行业企业也逐步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协议、合作培养学生、共同研发课程等方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综上所述,我国已然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办學体制机制也不断深化,逐步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承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及“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建设”③的基本能力。
三、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突围之路
如前文所述,虽出现了个别成功的范例,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总体上还是以学校主导、以情感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正在努力建立企业的“参与”机制。想要激励企业主动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切实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在全面分析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所存在的不足并广泛地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主要有如下几个突破点。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作用。
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国家层面规制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层次与职责是保障合作持续、有效开展的关键。
首先,政府应该从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国家统一管理与地方自治管理相结合,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各个层面的校企合作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规模与格局。可喜的是,目前我国各地都已建立了中央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的一体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
同时,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应有第三方及时有效地协调相关矛盾,提高合作的稳定性。建立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体系,确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保障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
(二)加强立法,以法令形式保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保证对校企合作的监督与管理。
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虽然逐年增多,却仍不尽完善,仍有待相关部门把握时代动向,预判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紧急拟定并尽快实施可以切实帮助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可能出现的诸多态势的法律法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经验不会先于实践,任何领域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在解决相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臻于完善。
(三)重视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增加职业教育与企业利益关联程度,建立长效的企业参与制度。
企业要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意识,改变只用人、不育人的观念,提高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双赢奠定基础。
小结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自建立以来,呈现出由合作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意愿由职业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向双方主动转变,合作地位由学校主导向校企共同主导转变,校企关系由控制式合作转向互惠式合作。利益是校企关系的基础,职业学校应该是也必须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的最终的需求者和使用者,企业对职业学校的需要是校企利益关系得以建立的根本。本文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然而“研究结果可能只是一种不完善的近似”(弗兰克),如此重大的命题还需要孜孜不倦的深入探究。
一、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①(姜大源)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学校与企业分属于教育和产业两个系统,前者属非营利性组织,而后者属营利性组织。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1866年创立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学堂直接依附于企业,形成了学堂与造船厂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船厂为学堂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学生每天花若干小时在船厂熟悉各种轮机和工具。学堂负责船厂学徒的职业培训,学徒白天在船厂上班,晚上到学堂学习。
縱观1866年至2017年这10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道路。然而,在现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依然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②虽然政府和职业教育学界一直在为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而绞尽脑汁,但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同时,仅靠职业学校自身的力量也无法协调好与企业、行业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自然无从谈起。纵观校企合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求解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问题的呼声由来最为突出,也最为强烈。
二、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有的发展生态
步入21世纪,服务业、低碳经济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与之配套的专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以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标志,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的序幕拉开。
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意见首次提出了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开展“订单式”培养。
2004年6月,由教育部牵头,中央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到2007年,每个省区市都建立了自己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扶贫办7个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自2009年以来,职业教育机构主动到相关产业部门联系,开始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一体化建设。2009年11月,首届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召开,经济学家、企业家和职业教育专家齐赴广州,共同探讨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思路、新动力。一些行业企业也逐步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协议、合作培养学生、共同研发课程等方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综上所述,我国已然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初步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办學体制机制也不断深化,逐步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承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及“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建设”③的基本能力。
三、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突围之路
如前文所述,虽出现了个别成功的范例,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总体上还是以学校主导、以情感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正在努力建立企业的“参与”机制。想要激励企业主动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必须切实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在全面分析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所存在的不足并广泛地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主要有如下几个突破点。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作用。
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国家层面规制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层次与职责是保障合作持续、有效开展的关键。
首先,政府应该从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国家统一管理与地方自治管理相结合,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各个层面的校企合作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规模与格局。可喜的是,目前我国各地都已建立了中央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的一体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
同时,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应有第三方及时有效地协调相关矛盾,提高合作的稳定性。建立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体系,确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保障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
(二)加强立法,以法令形式保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保证对校企合作的监督与管理。
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虽然逐年增多,却仍不尽完善,仍有待相关部门把握时代动向,预判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紧急拟定并尽快实施可以切实帮助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可能出现的诸多态势的法律法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经验不会先于实践,任何领域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在解决相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臻于完善。
(三)重视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增加职业教育与企业利益关联程度,建立长效的企业参与制度。
企业要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意识,改变只用人、不育人的观念,提高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双赢奠定基础。
小结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自建立以来,呈现出由合作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意愿由职业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向双方主动转变,合作地位由学校主导向校企共同主导转变,校企关系由控制式合作转向互惠式合作。利益是校企关系的基础,职业学校应该是也必须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的最终的需求者和使用者,企业对职业学校的需要是校企利益关系得以建立的根本。本文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然而“研究结果可能只是一种不完善的近似”(弗兰克),如此重大的命题还需要孜孜不倦的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