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维度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应用的负效应也越来越大,其根源主要在于人,在于人类对科技成果应用的不恰当.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既离不开科技进步又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的科技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的科技发展原则、扶持和推广生态科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进步之路.
其他文献
衙前农民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由早期党团员组织领导的农民运动,主要领导者沈定一是当时探索乡村革命的主要先进知识分子之一。衙前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者在理论上对
本文从语言研究的实用性出发,将演讲、纠纷处理以及危机干预活动中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考察,对不同交际功能中语言运用的技术性问题进行分析,体现了语言交际的实用
是恩格斯晚年阐述资本主义社会新现象的经典文献.分析了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现象,特别是以英国为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新现象并不能避免英国中心国家地位的丧失,并不能
集体交接班,是新时期执政党和国家领导干部新老交替的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率先垂范和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积极推动下,中央领导层在
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性根基与价值合理性基础,而且还有深厚的道德崇高性旨趣与追求.它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的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统一,把人的幸福实现与民生幸福
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中,关于主体的问题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应当定位于公民."公民",其外延更为宽广,内涵更加丰富.将"以人为本"的"人"定位于公民,是建设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蕴涵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着多方面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有着相对独立的价值.但这些观点并不仅仅是一棵棵孤立的"大树",而是由多
希法亭的名著《金融资本》在发展马克思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创立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历史局限,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讨论。但是,人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是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的一条基本经验.它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又有着广泛的实践基础,在"十个结合"中占有特别重
科学发展观有其深刻的思想方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思经验教训,适应世情和国情的新变化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坚持发展的永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