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学习物理关健在于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是提高物理学习效果的基石。激发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种物理学习品质,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学生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取得物理学习的成功。
【关键词】物理;兴趣;学习;能力
物理学习中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基石。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忙于脱身。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教师教好学生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在物理学习中应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能力呢?
一、趣事引导,明确目的,从而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例如筷子放入装有水的碗中看起来是弯折的,这是光的折射;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的修建是用什么工具来运输如此庞大的石头;“天狗吃月”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死海不死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一颗子弹呢,你学了运动的相对性后,你也能像飞行员一样抓住一颗子弹的。军事上使用的核潜艇,宇宙飞船,过山车等都是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一节课下来,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使学生认识到老师知识渊博,同时对老师产生敬佩心理。自然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觉得物理非常有趣,一心的想要学物理。
二、精心“设疑”,学会方法,注重顺序
如何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问激励诱导学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成功运用“设疑法”进行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设疑的艺术。所设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实际,这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为什么苗田灌水能防霜冻?类似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就会深深吸引学生探索。但是,“设疑”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的接受性、兴趣,力求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解答的情境,以保证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通过设疑、对比的思考和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应掌握方法,注重顺序。上课前尽量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备课,立足于课本,讲解尽量浅显易懂。课堂气氛要活跃,语言要风趣,幽默,提倡轻松愉快教学法。如以故事导学,设立疑问:用“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入平面镜成像;用“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故事引入密度的测量实验。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还要讲究艺术,注意随机应变,临变不慌,因势利导。如一位老师在连电路时,连好后灯泡不亮,下面的同学都在嘀咕,而这位老师没有慌,而是迅速设立疑问: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电压表检验电路的故障,那么我们如何用学过的知识来检查该电路的问题呢?由于老师的冷静而生智及时调整了教学过程,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进度,反而在学生头脑中巩固了用电压表检查电路故障这一技能。
三、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突显实验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既要认真做好课本上规定的实验,还要在课堂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各种形式以趣激学,如演示、游戏、故事、辩论等方式,这样始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对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作用很大。总之,不断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改进物理的教学方式,关键在于让物理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人们拿着鸡蛋的时候都小心谨慎的,但如果将鸡蛋握在手中即使用较大的劲也压不坏。在演示时,可以叫一位力气较大的同学来完成,让学生觉得实验的真实性。再解释其中的道理是因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原因。再比如说,讲蒸发吸热时,让学生自己在手臂上涂上酒精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感觉,让他们身临其境。再发两支温度计给学生,将其中的一支涂上酒精,待一会后,对比两支温度计的示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验证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增设兴趣实验,更是必不可少。对于学生实验更应该认真对待,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研究凹透镜成像的特点时,一些老师是先总结了透镜成像的特点,再让学生去做实验,这样学生带着结论去完成实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还可以用两个眼镜片组成望远镜来观察远处的物体。老师在演示的时候,就伸长脖子在观察,如果再让他们自己参与去做,则一定会有更高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讲解后增设一些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更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用废牙膏皮来完成“核潜艇”浮沉实验;用气球来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等。
参考文献:
[1]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
【关键词】物理;兴趣;学习;能力
物理学习中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基石。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忙于脱身。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教师教好学生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在物理学习中应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能力呢?
一、趣事引导,明确目的,从而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例如筷子放入装有水的碗中看起来是弯折的,这是光的折射;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的修建是用什么工具来运输如此庞大的石头;“天狗吃月”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死海不死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一颗子弹呢,你学了运动的相对性后,你也能像飞行员一样抓住一颗子弹的。军事上使用的核潜艇,宇宙飞船,过山车等都是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一节课下来,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使学生认识到老师知识渊博,同时对老师产生敬佩心理。自然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觉得物理非常有趣,一心的想要学物理。
二、精心“设疑”,学会方法,注重顺序
如何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问激励诱导学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成功运用“设疑法”进行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设疑的艺术。所设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实际,这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为什么苗田灌水能防霜冻?类似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就会深深吸引学生探索。但是,“设疑”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的接受性、兴趣,力求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解答的情境,以保证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通过设疑、对比的思考和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应掌握方法,注重顺序。上课前尽量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备课,立足于课本,讲解尽量浅显易懂。课堂气氛要活跃,语言要风趣,幽默,提倡轻松愉快教学法。如以故事导学,设立疑问:用“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入平面镜成像;用“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故事引入密度的测量实验。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还要讲究艺术,注意随机应变,临变不慌,因势利导。如一位老师在连电路时,连好后灯泡不亮,下面的同学都在嘀咕,而这位老师没有慌,而是迅速设立疑问: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电压表检验电路的故障,那么我们如何用学过的知识来检查该电路的问题呢?由于老师的冷静而生智及时调整了教学过程,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进度,反而在学生头脑中巩固了用电压表检查电路故障这一技能。
三、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突显实验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既要认真做好课本上规定的实验,还要在课堂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各种形式以趣激学,如演示、游戏、故事、辩论等方式,这样始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对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作用很大。总之,不断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改进物理的教学方式,关键在于让物理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人们拿着鸡蛋的时候都小心谨慎的,但如果将鸡蛋握在手中即使用较大的劲也压不坏。在演示时,可以叫一位力气较大的同学来完成,让学生觉得实验的真实性。再解释其中的道理是因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原因。再比如说,讲蒸发吸热时,让学生自己在手臂上涂上酒精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感觉,让他们身临其境。再发两支温度计给学生,将其中的一支涂上酒精,待一会后,对比两支温度计的示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验证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增设兴趣实验,更是必不可少。对于学生实验更应该认真对待,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研究凹透镜成像的特点时,一些老师是先总结了透镜成像的特点,再让学生去做实验,这样学生带着结论去完成实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还可以用两个眼镜片组成望远镜来观察远处的物体。老师在演示的时候,就伸长脖子在观察,如果再让他们自己参与去做,则一定会有更高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讲解后增设一些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更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用废牙膏皮来完成“核潜艇”浮沉实验;用气球来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等。
参考文献:
[1]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