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是一个主要以练习和教育为一体的教学过程,它不同于其它教学,它在遵循教学一般规律的同时,还有其特殊性。评价体育课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影响体育课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的产生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体育课运动负荷合理安排与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和体质,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效果。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不能忽视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大小不仅与运动负荷过程相关,而且与休息的量和恢复的强度相关。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教学质量;负荷量;运动强度
1、前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体育课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教育工作者们都在努力探究体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为体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和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体育人才。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老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上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的安排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能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运功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包括负荷量和符合强度。负荷量一般常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来表示,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例如:加速跑100米与慢跑100米,加速跑100米由于100米的负荷强度较大,只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做3—5组,而慢跑100米则需要做6—8组。这样才相当于短跑100米的运动负荷强度。因此,运动负荷强度越大,负荷量则越少,反之,运动负荷量越多,则运动负荷强度越小。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动负荷过大过小都不行。
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超量恢复”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因此,如果只是“出工不出力”式的锻炼,则运动负荷的刺激难以促进机体产生相应变化而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与此相反,如果锻炼的运功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等现象,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4、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1)体育课的类型。不同的体育课的类型,其运动负荷的过程是不同的,有的新授课主要以教师讲解和示范为主,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并进行身体练习的教学过程,而复习课和综合课则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达到掌握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的目的。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中体操教材的负荷强度较小,田径教材中的跑与跳的内容运动负荷强度就相对较大。教师教学方法的是否得当也影响着运动负荷。教师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小到大,逐渐加大练习的负荷量和强度,才能取得好的练习效果。练习的组织形式是全班还是分组,都直接影响着运动负荷的强度。例如:立定跳远,全班进行的话,则运动强度和负荷量加大,而分组轮换进行则运动负荷相对减小。
(3)季节气候和场地器材条件。因为教师在备课时对生理负荷的预计与安排,基本上是针对中等身体训练水平的学生,但实际上学生的身体训练水平是有差异的,加上课中的情况也不能全部预料,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要细致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
(4)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5)运动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体育课,学生长时间处于放松性的练习中,则学生的运动负荷就偏小。反之,则偏大。
(6)练习密度。练习密谋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适宜较大地影响著学生的运动负荷,它与运动负荷成正比。将体育课的密度安排得严密紧凑,有利于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实际练习,保证适宜的练习密度与生理负荷。
(7)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学生在年龄、性别、身体机能水平上的差异。在体育课上,运动负荷的强度与教学过程的安排应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展水平,不同的个体、运用不同的运动负荷。遵循“区别对待”的原则。
5、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策略
(1)根据体育课的不同类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不同类型的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如新授课,一般练习密度和强度中等;复习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为中等以上。示范课、综合课一般练习密度中等强度较大,测验课一般练习密度较小,而强度较大。
(2)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安排运动负荷。例如:这次课要用较长的时间来教授新教材,而新教材的负荷量并不大,那么这次课既要使学生能较好地学会动作技术,还要使学生有一定的负荷量。 (3)根据教材内容来考虑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教师必须了解各类教材各年级学生做练习时其生理反映程度。例如:快速跑教材,学生反复进行50米快速跑,负荷强度大,负荷量就要小一些,而技巧运动的负荷强度小,负荷量就可适当大一些。
(4)根据教材的性质与数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例如:体操教材是属于静力性的运动,而田径教材则属于动力性、速度性的运动。二者运动负荷的大小與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异。体操运动负荷强度较小,而田径的运动负荷强度较大。
(5)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学生有男女之分,年龄大小之分,高矮胖瘦之分,他们的身体素质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把学生统一按一个标准来教学的话,必然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导致学生的身体本身不能接受,而吃不消,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成功的。
6、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应进行适宜的调整
对于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正确处理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如果发现运动负荷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要求时,则应加大运动负荷的量。例如:原计划是练习50米慢跑和200米跑走交替,可改为50米快跑和200米加速跑。(2)正确调整好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观察到学生做练习的运动负荷大了,教师应改变练习密度,使之减少重复练习的次数,延长其练习时间的间隔,把生理负荷降下来。(3)正确处理好练习条件和运动负荷的关系。改变练习条件,可以增大和减小生理负荷。例如在器材重量上的改变,运用杠铃做下蹲时,可根据学生承受能力,适宜改变杠铃的重量。活动范围也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其活动场地大小或者附加一些条件和要求。
结束语:体育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学生获得终身体育的本领。当前,体育教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研究、总结,合理安排好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总之,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现实的体育教学之中,让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体育教学,2007(2):9-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教学质量;负荷量;运动强度
1、前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体育课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教育工作者们都在努力探究体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为体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和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体育人才。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老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上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的安排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能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运功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包括负荷量和符合强度。负荷量一般常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来表示,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例如:加速跑100米与慢跑100米,加速跑100米由于100米的负荷强度较大,只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做3—5组,而慢跑100米则需要做6—8组。这样才相当于短跑100米的运动负荷强度。因此,运动负荷强度越大,负荷量则越少,反之,运动负荷量越多,则运动负荷强度越小。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动负荷过大过小都不行。
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超量恢复”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因此,如果只是“出工不出力”式的锻炼,则运动负荷的刺激难以促进机体产生相应变化而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与此相反,如果锻炼的运功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等现象,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4、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1)体育课的类型。不同的体育课的类型,其运动负荷的过程是不同的,有的新授课主要以教师讲解和示范为主,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并进行身体练习的教学过程,而复习课和综合课则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达到掌握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的目的。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中体操教材的负荷强度较小,田径教材中的跑与跳的内容运动负荷强度就相对较大。教师教学方法的是否得当也影响着运动负荷。教师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小到大,逐渐加大练习的负荷量和强度,才能取得好的练习效果。练习的组织形式是全班还是分组,都直接影响着运动负荷的强度。例如:立定跳远,全班进行的话,则运动强度和负荷量加大,而分组轮换进行则运动负荷相对减小。
(3)季节气候和场地器材条件。因为教师在备课时对生理负荷的预计与安排,基本上是针对中等身体训练水平的学生,但实际上学生的身体训练水平是有差异的,加上课中的情况也不能全部预料,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要细致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
(4)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5)运动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体育课,学生长时间处于放松性的练习中,则学生的运动负荷就偏小。反之,则偏大。
(6)练习密度。练习密谋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适宜较大地影响著学生的运动负荷,它与运动负荷成正比。将体育课的密度安排得严密紧凑,有利于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实际练习,保证适宜的练习密度与生理负荷。
(7)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学生在年龄、性别、身体机能水平上的差异。在体育课上,运动负荷的强度与教学过程的安排应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展水平,不同的个体、运用不同的运动负荷。遵循“区别对待”的原则。
5、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策略
(1)根据体育课的不同类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不同类型的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如新授课,一般练习密度和强度中等;复习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为中等以上。示范课、综合课一般练习密度中等强度较大,测验课一般练习密度较小,而强度较大。
(2)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安排运动负荷。例如:这次课要用较长的时间来教授新教材,而新教材的负荷量并不大,那么这次课既要使学生能较好地学会动作技术,还要使学生有一定的负荷量。 (3)根据教材内容来考虑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教师必须了解各类教材各年级学生做练习时其生理反映程度。例如:快速跑教材,学生反复进行50米快速跑,负荷强度大,负荷量就要小一些,而技巧运动的负荷强度小,负荷量就可适当大一些。
(4)根据教材的性质与数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例如:体操教材是属于静力性的运动,而田径教材则属于动力性、速度性的运动。二者运动负荷的大小與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异。体操运动负荷强度较小,而田径的运动负荷强度较大。
(5)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学生有男女之分,年龄大小之分,高矮胖瘦之分,他们的身体素质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把学生统一按一个标准来教学的话,必然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导致学生的身体本身不能接受,而吃不消,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成功的。
6、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应进行适宜的调整
对于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正确处理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如果发现运动负荷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要求时,则应加大运动负荷的量。例如:原计划是练习50米慢跑和200米跑走交替,可改为50米快跑和200米加速跑。(2)正确调整好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观察到学生做练习的运动负荷大了,教师应改变练习密度,使之减少重复练习的次数,延长其练习时间的间隔,把生理负荷降下来。(3)正确处理好练习条件和运动负荷的关系。改变练习条件,可以增大和减小生理负荷。例如在器材重量上的改变,运用杠铃做下蹲时,可根据学生承受能力,适宜改变杠铃的重量。活动范围也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其活动场地大小或者附加一些条件和要求。
结束语:体育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学生获得终身体育的本领。当前,体育教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研究、总结,合理安排好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总之,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现实的体育教学之中,让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体育教学,2007(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