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庐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山间留下的篆、隶、楷、行、草的石刻书法作品已发现的有一千三百余处。笔者在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尝试着把高中美术教材《美术·书法》一书中所讲授的书法知识与传扬庐山书法文化相结合。将近年来的摸索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书法教学方式,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庐山文化;书法文化;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135-01
一、利用摩崖石刻《龍》进行篆书教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书法》中,第二课《篆书知识与赏析》和第三课《篆书书写指导》中讲授了篆书的一些代表作品和书写的实例介绍,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了解篆书包括哪些主要的字体样式,了解篆书的大体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对汉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写状况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篆书,学习如何赏析篆书,提高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庐山秀峰的一处摩崖石刻《龙》,这是庐山秀峰青玉峡内最大的摩崖石刻,是众多石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篆书。一入龙潭迎面可见,巨大而醒目,气势磅礴,骨力雄强,创作者为南宋乾道间在南康任职的李亦。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都去过庐山秀峰,对这一处的摩崖石刻也都印象深刻。在各种字体中,篆书的笔法最单纯,具有崇高古朴之美,“篆”本是“引书”的意思,行笔取势委婉悠长,贯通畅达,唐代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篆书笔画的基本审美特征——圆劲婉通在这一处摩崖石刻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亲眼所见的文化,不仅让他们感受了家乡的美景,更让他们真切的为家乡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利用冯玉祥《墨子篇》进行隶书教学
《美术·书法》一书中,第四课《隶书知识与赏析》和第五课《隶书书写指导》这两课主要学习和欣赏历朝历代一系列经典的隶书书迹,使学生初步了解隶书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了隶书的基本技法之后,通过认真的观察和临摹,能够比较准确的临摹几种著名的隶书书迹。教学资料中讲到了东汉的《张迁碑》。《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而在庐山市的观音桥景区玉渊潭石壁上刻有一篇冯玉祥的《墨子篇》,此处摩崖石刻用汉隶写成,风格接近《张迁碑》,并融入了魏碑结体和气骨,整篇布局严谨工整,一丝不苟。
此篇是冯玉祥在1936年游庐山时,有感于神州动荡,期盼“国家之治,安于庐岳”,挥笔书写《墨子·尚同下》中论治国经邦之语,刻于玉渊潭石壁上。在课堂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此篇书迹,让同学进一步欣赏隶书这种文字特有的宽博朴厚、开张雍容的美感,感受到了隶书特有的韵味,也通过冯将军的事迹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三、利用东林寺《柳公权残碑》进行楷书教学
《美术·书法》一书中,第六课《楷书知识与赏析》和第七课《楷书书写指导》这两课中,要求通过对楷书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学习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不同风格的优秀楷书碑帖进行赏析,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掌握楷书的书写规则与技巧。教学资料中讲到了唐代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它用笔劲健,结体严谨,恪守法度,章法上行间茂密,堪称为书刻俱佳的精品。课堂上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庐山东林寺的《柳公权残碑》,它也是寺中的镇寺之宝。唐会昌初年,武宗皇帝下诏废佛,东林寺也遭劫难,成为一片废墟。宣宗继位颁布复佛令。高僧正言法师主持重建东林寺,江州刺史崔黯亲撰《复东林寺碑》文,时年八十岁的大书法家柳公权欣然为之书写,正言法师制成碑版立于寺中。至清初碑已裂为多块,康熙年间被收入皇宫,留一小块存于寺中,故称《柳公权残碑》。柳公权继颜真卿之后,再变楷法,避开了颜楷肥壮的竖画,把横画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汲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铁,棱角分明之长,点、撇、捺爽利森挺,以瘦硬露骨见长的“柳体”,成为唐代楷法集大成者。学生虽只看到残碑的局部,却也在课堂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表现出想要学习楷书的浓厚兴趣。
在之后的行书和草书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也充分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和古迹,让学生在学习书法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庐山历代的名家名作中的行书和草书的代表作,使学生不仅学习了教材中的历代优秀的书法作品,也结合自己的家乡庐山,学习了庐山历代的优秀书法作品,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书法文化知识,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爱乡、爱家情感。
【关键词】庐山文化;书法文化;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135-01
一、利用摩崖石刻《龍》进行篆书教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书法》中,第二课《篆书知识与赏析》和第三课《篆书书写指导》中讲授了篆书的一些代表作品和书写的实例介绍,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了解篆书包括哪些主要的字体样式,了解篆书的大体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对汉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写状况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篆书,学习如何赏析篆书,提高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庐山秀峰的一处摩崖石刻《龙》,这是庐山秀峰青玉峡内最大的摩崖石刻,是众多石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篆书。一入龙潭迎面可见,巨大而醒目,气势磅礴,骨力雄强,创作者为南宋乾道间在南康任职的李亦。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都去过庐山秀峰,对这一处的摩崖石刻也都印象深刻。在各种字体中,篆书的笔法最单纯,具有崇高古朴之美,“篆”本是“引书”的意思,行笔取势委婉悠长,贯通畅达,唐代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篆书笔画的基本审美特征——圆劲婉通在这一处摩崖石刻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亲眼所见的文化,不仅让他们感受了家乡的美景,更让他们真切的为家乡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利用冯玉祥《墨子篇》进行隶书教学
《美术·书法》一书中,第四课《隶书知识与赏析》和第五课《隶书书写指导》这两课主要学习和欣赏历朝历代一系列经典的隶书书迹,使学生初步了解隶书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了隶书的基本技法之后,通过认真的观察和临摹,能够比较准确的临摹几种著名的隶书书迹。教学资料中讲到了东汉的《张迁碑》。《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而在庐山市的观音桥景区玉渊潭石壁上刻有一篇冯玉祥的《墨子篇》,此处摩崖石刻用汉隶写成,风格接近《张迁碑》,并融入了魏碑结体和气骨,整篇布局严谨工整,一丝不苟。
此篇是冯玉祥在1936年游庐山时,有感于神州动荡,期盼“国家之治,安于庐岳”,挥笔书写《墨子·尚同下》中论治国经邦之语,刻于玉渊潭石壁上。在课堂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此篇书迹,让同学进一步欣赏隶书这种文字特有的宽博朴厚、开张雍容的美感,感受到了隶书特有的韵味,也通过冯将军的事迹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三、利用东林寺《柳公权残碑》进行楷书教学
《美术·书法》一书中,第六课《楷书知识与赏析》和第七课《楷书书写指导》这两课中,要求通过对楷书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学习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不同风格的优秀楷书碑帖进行赏析,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掌握楷书的书写规则与技巧。教学资料中讲到了唐代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它用笔劲健,结体严谨,恪守法度,章法上行间茂密,堪称为书刻俱佳的精品。课堂上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庐山东林寺的《柳公权残碑》,它也是寺中的镇寺之宝。唐会昌初年,武宗皇帝下诏废佛,东林寺也遭劫难,成为一片废墟。宣宗继位颁布复佛令。高僧正言法师主持重建东林寺,江州刺史崔黯亲撰《复东林寺碑》文,时年八十岁的大书法家柳公权欣然为之书写,正言法师制成碑版立于寺中。至清初碑已裂为多块,康熙年间被收入皇宫,留一小块存于寺中,故称《柳公权残碑》。柳公权继颜真卿之后,再变楷法,避开了颜楷肥壮的竖画,把横画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汲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铁,棱角分明之长,点、撇、捺爽利森挺,以瘦硬露骨见长的“柳体”,成为唐代楷法集大成者。学生虽只看到残碑的局部,却也在课堂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表现出想要学习楷书的浓厚兴趣。
在之后的行书和草书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也充分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和古迹,让学生在学习书法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庐山历代的名家名作中的行书和草书的代表作,使学生不仅学习了教材中的历代优秀的书法作品,也结合自己的家乡庐山,学习了庐山历代的优秀书法作品,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书法文化知识,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爱乡、爱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