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精准抽吸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采用立体定向精准抽吸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立体定向精准抽吸术治疗的47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 d复查头颅CT以判断颅内的残余血肿量。术后存在脑积水的患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30 d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以了解其存活状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患者术后存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其预测价值。

结果

47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中无一例死亡。术后1 d头颅CT复查结果显示,47例患者的颅内残余血肿量为(2.7±0.9)ml(0~15.5 ml),血肿清除率为(75.0±24.2)%。术后30 d随访,47例患者中,40例存活,7例死亡;病死率为14.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肿分型是影响患者术后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53,95% CI: 0.744~0.992,P=0.004)。进一步ROC曲线的结果显示,血肿分型预测患者预后的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2.5%。

结论

采用立体定向精准抽吸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疗效较好,血肿分型是影响患者术后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预测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倍半萜烯内酯类衍生物(ACT001)对U87-MG胶质瘤干细胞(GSCs)的成球能力及干性维持的影响。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CGGA、TCGA和GEO(GSE4290、GSE16011)数据库中1 477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 mRNA与胶质瘤病理学级别及患者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免疫磁珠法分选获得U87-MG细胞株CD133阳性的GSCs。CCK-8细胞增
复杂脑血管病的诊治为神经外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探讨复杂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分析其开颅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的利弊,并着重介绍了复合手术在复杂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复合手术基于高质量的影像进行实时评估,融合开颅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一站式"治疗模式,在降低医疗的风险同时可节约医疗成本。这一治疗模式强调外科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脑血管外科医生的培训,最终将复杂变为简单,从而不断缩小复杂脑血管病的疾病谱,提
期刊
免疫治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技术在胶质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巨大进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携带识别肿瘤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并赋予其靶向杀伤活性。随着转化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CAR的免疫治疗新策略可能会给胶质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期刊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有电极错位的患者经修正手术后的电极位置和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调控中心收治STN-DBS后电极错位的PD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行原靶点修正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统一PD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的改善情况;根据MRI分析重置电极的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血管超声(MVD)在颅底病变手术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颅底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颅底病变包括:鞍区脑膜瘤6例,岩斜区脑膜瘤2例,KnospⅢ~Ⅳ级垂体腺瘤3例,鞍底斜坡区脊索瘤1例,眶内、颅底及蝶、筛窦曲霉菌感染后肉芽组织侵袭性生长1例。手术方法分别采用显微镜下开颅切除术(9例)和神经内镜经鼻入
近年来,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行全脑血管造影的2 3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桡动脉穿刺1 085例,经股动脉穿刺1 229例。结果显示,与经股动脉入路相比,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总体并发症更少,为脑血管造影检查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期刊
目的探讨经立体脑电图(SEEG)确诊的后扣带回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2014年6月至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经SEEG确诊为后扣带回癫痫的患者11例。其中9例行后扣带回切除术,2例行热凝毁损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学特征、脑电图、发作期SEEG。术后采用Engel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1例患者中,术前头皮脑电图显示间歇期放电位于后颞-顶-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入路咽旁颈内动脉的解剖定位与保护,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例成人头颅标本(10侧)通过模拟显微镜下耳前颞下-颞下窝入路和经鼻内镜经斜坡入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剖观察,相关数据均采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显微镜下咽旁颈内动脉位于前方的腭帆提肌和后方的茎突咽肌之间,两者之间的距离为(14.7±0.4)mm(14.2~15.3 mm);经鼻内镜视角下咽旁颈内动脉位于腭帆提肌的后方
目的探讨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额下入路开颅手术阻断瘘口,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手术方法。术后采用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手术疗效。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封闭动静脉瘘瘘口。术后2例出现嗅觉减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DSA证实瘘口
颅咽管瘤是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表皮源性良性肿瘤,多在儿童和成人的鞍上和鞍内生长。由于毗邻重要复杂结构,手术难度较大。颅咽管瘤的形成及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最近的研究显示,牙釉质型颅咽管瘤中的CTNNB1基因及乳头状型颅咽管瘤中的BRAF基因发生突变,这奠定了颅咽管瘤发病机制中的相关分子机制。本文就颅咽管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