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鉴赏是必考题。但很多考生做题时抓不住要点,只凭感觉草草作答。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古诗词鉴赏题的解答规律做了一些思考和总结,在此与大家分享、交流。
其实,所有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都包括这样三个层面:运用了什么语言材料和写法;塑造了怎样的文学形象或描绘了怎样的艺术画面;作品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也一样。
具体而言,诗歌鉴赏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语言技巧 包括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运用哪些修辞,选用了哪些意蕴丰富的词语等。
二、形象意境 即诗歌通过上述方法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写人记事类),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写景抒情类)。
三、思想感情 通过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描绘的意境,分析诗人要表达的理想抱负或思想感情。
以上三个层面中,形象意境是核心,因为诗歌主要通过它来传情达意的,这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语言技巧是基础,是外在的,这是诗歌鉴赏的起点;而思想感情则是内在的、深层的,这是诗歌鉴赏的终点。
我们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只有紧扣这样三个层面,才能做到完整而有条理。
比如,王驾的一首《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题目是“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答案:春刚降临,苦雨不断,直下到花落叶长才雨过天晴;蜂蝶都飞过墙去,诗人疑春在邻家。全诗通过巧妙的设疑和雨前雨后的对比(语言技巧),描绘了久雨初啃后春光将尽,蜂蝶寻花的画面(形象意境),禽蓄委婉地写出了作者的惜春之情(思想感情)。
这个答案体现了三个层面,就显得很完整,很有条理。
诗歌鉴赏的过程,就是从阅读语言文字、分析表现技巧入手,再现诗歌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与诗歌描写的特定的意境,然后从、中分析其形象特征(写人、咏物),感悟其意境氛围,从而寻找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2009年四川卷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题:“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第一步,先从文字技巧人手,读懂诗句:这首诗先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华山,“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入云接青天”。诗人在故乡向往着中原地区(已沦为金人统治)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金人铁蹄下的遗民欲哭已无眼泪”,诗人更盼望大宋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年复一年地盼望着南方的官军收复失地”。
第二步,概括(或再现)诗歌描写的形象和画面(或意境):祖国雄阔壮丽的山河,铁蹄下欲哭无泪的遗民。
第三步,分析思想感情:这里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有对收复国土的期盼,有亡国之痛,有对遗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朝廷的埋怨。
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三个层面的要求,把上面的分析整理成答案。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语言技巧)描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形象意境),饱含热爱之情,并通过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思想感情)。
古诗词鉴赏题的提问方式很多,但也不外乎从上述三个层面进行提问,大体可归为三类:
一是从思想感情的层面出题:如“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二是从形象意境的层面出题:如“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三是从语言技巧的层面入手出题:如“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不管从哪个层面提问,我们都应该先从语言技巧这一层入手,读懂诗句,然后上升到形象意境的层面,最后上升到思想感情这一层而。答题的重点要区别对待,从哪个层面提问,就在哪个层面上回答,要更具体、更详尽点,另外两个层面可以回答得较概括、简洁一点,但一般情况下三个层面都要写到。
我们不妨再举一些例子。例如冯延已的《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题目问:“举头闻鹊喜”一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不是一种欢喜之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主人公非常寂寞,整天盼望“君至”,但最终还是令她失望。她只好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给喜鹊,这是一种多么沮丧而且无奈之情啊。”
分析:这个题目是从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主人公的心情就是答题重点,所以答案中从头至尾都没有脱离这一中心。但其中的“以乐景写衷情”是写法,属于语青技巧的层面,而那个寂寞的、失望的女主人公以及喜鹊,则是在分析形象。
再比如,陈所闻的《前调·闾门夜泊》:
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
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
问题:“试简析作者在曲中营造的意境氛围,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曲主要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乌鸦哀啼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国,表达了羁旅之愁;同时通过行人见到“一线曙色”,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分析:答案的主体是陈述思想感情,因为题目是从这一层面设问的。但其中“借……表达……之愁,通过……表达……之情’’则是抒情方式,属于语言技巧的层面;而“风雨夜泊”、“潮汐钟韵”、“乌鸦哀啼”则是意境的概括。
总之,我们只要找准了诗歌鉴赏的解题规律,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就能够抓住要点,做到答案完整且条理清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所有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都包括这样三个层面:运用了什么语言材料和写法;塑造了怎样的文学形象或描绘了怎样的艺术画面;作品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也一样。
具体而言,诗歌鉴赏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语言技巧 包括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运用哪些修辞,选用了哪些意蕴丰富的词语等。
二、形象意境 即诗歌通过上述方法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写人记事类),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写景抒情类)。
三、思想感情 通过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描绘的意境,分析诗人要表达的理想抱负或思想感情。
以上三个层面中,形象意境是核心,因为诗歌主要通过它来传情达意的,这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语言技巧是基础,是外在的,这是诗歌鉴赏的起点;而思想感情则是内在的、深层的,这是诗歌鉴赏的终点。
我们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只有紧扣这样三个层面,才能做到完整而有条理。
比如,王驾的一首《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题目是“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答案:春刚降临,苦雨不断,直下到花落叶长才雨过天晴;蜂蝶都飞过墙去,诗人疑春在邻家。全诗通过巧妙的设疑和雨前雨后的对比(语言技巧),描绘了久雨初啃后春光将尽,蜂蝶寻花的画面(形象意境),禽蓄委婉地写出了作者的惜春之情(思想感情)。
这个答案体现了三个层面,就显得很完整,很有条理。
诗歌鉴赏的过程,就是从阅读语言文字、分析表现技巧入手,再现诗歌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与诗歌描写的特定的意境,然后从、中分析其形象特征(写人、咏物),感悟其意境氛围,从而寻找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2009年四川卷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题:“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第一步,先从文字技巧人手,读懂诗句:这首诗先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华山,“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入云接青天”。诗人在故乡向往着中原地区(已沦为金人统治)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金人铁蹄下的遗民欲哭已无眼泪”,诗人更盼望大宋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年复一年地盼望着南方的官军收复失地”。
第二步,概括(或再现)诗歌描写的形象和画面(或意境):祖国雄阔壮丽的山河,铁蹄下欲哭无泪的遗民。
第三步,分析思想感情:这里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有对收复国土的期盼,有亡国之痛,有对遗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对朝廷的埋怨。
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三个层面的要求,把上面的分析整理成答案。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语言技巧)描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形象意境),饱含热爱之情,并通过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思想感情)。
古诗词鉴赏题的提问方式很多,但也不外乎从上述三个层面进行提问,大体可归为三类:
一是从思想感情的层面出题:如“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二是从形象意境的层面出题:如“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三是从语言技巧的层面入手出题:如“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不管从哪个层面提问,我们都应该先从语言技巧这一层入手,读懂诗句,然后上升到形象意境的层面,最后上升到思想感情这一层而。答题的重点要区别对待,从哪个层面提问,就在哪个层面上回答,要更具体、更详尽点,另外两个层面可以回答得较概括、简洁一点,但一般情况下三个层面都要写到。
我们不妨再举一些例子。例如冯延已的《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题目问:“举头闻鹊喜”一句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不是一种欢喜之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主人公非常寂寞,整天盼望“君至”,但最终还是令她失望。她只好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给喜鹊,这是一种多么沮丧而且无奈之情啊。”
分析:这个题目是从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主人公的心情就是答题重点,所以答案中从头至尾都没有脱离这一中心。但其中的“以乐景写衷情”是写法,属于语青技巧的层面,而那个寂寞的、失望的女主人公以及喜鹊,则是在分析形象。
再比如,陈所闻的《前调·闾门夜泊》:
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
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
问题:“试简析作者在曲中营造的意境氛围,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曲主要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乌鸦哀啼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国,表达了羁旅之愁;同时通过行人见到“一线曙色”,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分析:答案的主体是陈述思想感情,因为题目是从这一层面设问的。但其中“借……表达……之愁,通过……表达……之情’’则是抒情方式,属于语言技巧的层面;而“风雨夜泊”、“潮汐钟韵”、“乌鸦哀啼”则是意境的概括。
总之,我们只要找准了诗歌鉴赏的解题规律,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就能够抓住要点,做到答案完整且条理清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