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的眼泪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d_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是妈妈送你来上学的吗?”老师见
  刚入学的小威廉老不跟其他同学玩,总是一
  个人玩独角戏,或孤独地坐着,就主动上前
  微笑着问他。谁知道小威廉摇摇头老大不
  高兴,一溜烟似的跑开了。
  “嘿!别跑得太快,当心摔倒……”老师
  话语未完,小威廉已经撞上操场的滑梯,一
  个青蓝色肉包一下子就从他额角隆起。
  “哎!你怎么搞的,可别给我添麻烦啊!”
  下午放学时舅妈到学校接小威廉回家,一看
  见他那额角上的肉包,不但不慰问,反而边走
  边不断地在责怪他,小威廉心里想:“我要是
  死了谁关心,反正我从小就像个人球。”
  六年前,小威廉的妈妈怀着他移民到新
  西兰,一岁左右就跟着爸妈到美国去。半年
  后,妈妈与爸爸感情不和分开,送他回国,把
  照顾他的责任全交给年迈的外婆。从此,妈
  妈,每天忙着学习研究,对于牙牙学语的小
  威廉有妈等于没妈。
  “我忙死啦!”他还小,谁带他都不要紧。
  小威廉的妈妈每次挂长途电话回家都这么
  说。
  “我得把博士学位弄到手,方能回国光宗
  耀祖啊!”
  这下可苦了老祖母与小威廉。两年后,
  外婆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三岁的小威廉又被
  送到奥克兰来交给舅舅、舅妈暂时照顾。
  小威廉在舅舅家寄住,也不晓得几时妈
  妈会回来看他。舅妈有一子一女,两岁及四
  岁,每天照料三个孩子,还得做家务,忙得她
  团团转。小威廉平时总爱躲在自己房间里,
  很少跟表弟妹玩在一起,偶尔玩一下就会争
  吵打架,被舅妈骂后又会闷闷不乐,独个儿
  躲在房间哭,心里老在怨恨妈妈“干吗要生
  我给人骂”。
  妈妈获得博士学位后回舅舅家看望小威
  廉,知道他已经适龄读小学,心里很高兴,想
  尽量补偿他以前失去的母爱。在亲热搂抱
  他时,小威廉视她如陌生人,一脸冷漠地摔
  开她的双手,跑开躲到自己的小天地里去。
  小威廉学校的老师发现他有自闭症倾
  向,安排一名刚从美国毕业归来的女心理学
  博士为他作评估,小威廉一见她就往外跑。
  那女博士心里好难过,一阵心酸,眼泪就
  往下滚,怎想到,她第一个病人竟是自己的
  儿子。
  【鉴赏】这篇作品广义地说也属新移民题
  材,但如果就作品内容的性質来归类的话,
  属问题小说。小而言之,家庭问题;大而言
  之,社会问题。
  人要有追求,特别是移民到西方国家,不
  打拼能跻身主流社会吗?小威廉的妈妈移
  民到新西兰后一心一意读研考博,往好的方
  面说精神可嘉,但她忽略了一个关于子女
  教育的问题。由于她将全部心思放在取得
  博士学位上,孩子只得托小孩的舅妈照顾
  了。作者在写这篇作品时,着重写的不是
  小威廉母亲如何读研考博,而是用较多的
  笔墨写了小威廉在学校、在舅妈家中的生
  存状态,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为的是让女
  博士的眼泪流得真实,让人可怜,让人思
  索。在写小威廉那种埋怨心理的同时,另
  叙一笔,写了小威廉母亲终于取得了博士
  学位,可以光宗耀祖了。但当她成为从美国
  学成归来的女博士而受人尊重时,万万没想
  到,她的第一位有自闭症的病人竟是她儿子
  ——这反差多大啊。因为反差大,所以艺术
  冲击力也大。
  读到这里,不由得引起读者思考:这是
  代价,还是牺牲?作为母亲,是对是错?也
  许这不是一篇微型小说可以回答的,但至少
  提出了这样一个可供讨论的命题还是很有
  意义的。事业重要,还是家庭重要?这不是
  个新鲜的问题,然而却是个棘手的问题、两
  难的问题。对男人是如此,对女人更是如
  此。作品中小威廉的妈妈是个有争议的人
  物典型,就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从什么视
  角来看了,轻率的批评或廉价的表扬都于事
  无补。作者写这篇作品想来也不是想批评
  什么或表扬什么,而是把这一社会问题用文
  学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
  去思考。这也不失为微型小说的一种写
  法。(凌鼎年)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车站鹰雕  第五等火车站的站长,在站台上溜达。大碱滩白  雾蒙蒙,没有青草、树木,没有野兔、狐狸、狼,更没有  人家。只有一个小站,地图上没有它的名字,过往旅  客不知道它的名字。客运货运,是四等以上车站的活  儿。五等站,就是监视车辆有无异常。列车呼啸而过  后,露出荒凉的大碱滩,剩下风雪山神庙样的小车站。  站长想着心事,把舌头吐出来,舌尖颤抖,眼皮颤  抖,像个边民。上行和下行调度,都以站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1986年至1989年期间,谢友鄞就以短篇小说《窑谷》、《马嘶·秋诉》连续两  届获大奖。或许是地域文化氛围的影响,谢友鄞的小小说也体现出浓郁的边  地牧歌情怀:旷达、抒隋、沉郁,男女人物的刻画长于浓墨重彩,性格鲜明。  也许“老人”二字本身就带着岁月厚重的沉淀感与沧桑感,《边地老人》  中的辽西故事,在作家散淡从容的字里行间,带着边地特有的风情,从远古  缓缓而来:“一溜儿老头,撒蘑菇似的蹲在墙
在北京结婚时两人就说好:以后,圣诞是约翰的节日,春  节是叶茵的节日,分开过都没关系;新年是两人共同的节日,  一定要一起过。  到美国的第一个新年,两人是分开的,却又是一起过的。  约翰去洛杉矶开会,叶茵留在渡士顿。那晚,两人都没有  心思去参加别人的晚会。渡士顿新年将至时,约翰打电话过  来,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多话,还要叶茵在电话里吹笛子给他  听。一个电话通了三个多钟头,等新年又到达洛杉矶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不是所有国家,都重视晨诵。  比如美国的主流教育中,诗歌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并没有相对完整的晨诵课程。相对于更强调科学地生活的西方文明,东方文明更重视诗意地栖居。正如林语堂所说的那样:“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似乎普遍认为的那样是既对之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可以清晰地看见东方文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