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感知、理解、体验、领悟、运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课题。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仍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的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为终极目标,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只能是被动地依附于教师,没有创造力和自主性。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导读引思
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笔者教《烛之武退秦师》《秋水》《劝学》等课文时都给学生1~2节课的时间钻研、讨论、交流看法,教者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一节课能提出一二十个问题,问题涉及作者、写作背景、字词句、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等,有些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相互之间就能解决,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研读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二、导学引研
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走近古人,与古人对话交流,获得体验。那么,如何建构语文课堂的主体体验呢?一方面,应抓引入环节,调动学生情绪,可以采用图像回放、音乐情境创设、开放性练习等办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论语》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文言文教学可以转换切入点,将重心由字词转向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触龙说赵太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赵太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女中豪杰,但是她在赵国生死存亡关头,说出“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样蛮不讲理的话来,而最终却又心甘情愿地让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这其中究竟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赵太后的心理作合理的推理。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心中某种情感体验:理智告诉赵太后必须保国舍子,群臣进谏的失败,错在一个“强”字上,他们不站在赵太后的立场上考虑她的情感,而是一味地强逼,结果只能激怒太后,使事态陷入僵局。有了这个情感体验作铺垫,对课文的理解难度就降低了许多。
三、导法引练
教师应爱护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授之以渔”。一方面,语文探究性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好奇心上,要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炽烈的情感,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向导,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交流读懂了什么,哪些还不懂,再让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和段落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对话”的合作形式。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语文课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对话”可以是心灵的、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理解、心灵交往的过程,并体现“对话人生”的意蕴。
四、导成引用
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又要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策划者,也就是要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广阔天地,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荀子》中的《劝学》时,可向《论语》中有关学习内容的论述拓展,比较两者的不同。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些人认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那么教师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只要学生在学习,就可以任意地在课堂上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其实,这样做学生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的学习只是一种盲目、无序的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序、高效地进行。当然,如果有了教师的引导,但引导不合理,收放无度,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上课时,首先把本课学习目标向学生宣布之后,就再也不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环节进行引导了,要么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要么出几个思考题之后就不再管了,最后,再把问题的答案向学生宣读出来。这样做,学生能有收获吗?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恰当地把握收放的尺度,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县第九中学)
一、导读引思
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笔者教《烛之武退秦师》《秋水》《劝学》等课文时都给学生1~2节课的时间钻研、讨论、交流看法,教者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一节课能提出一二十个问题,问题涉及作者、写作背景、字词句、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等,有些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相互之间就能解决,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活了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研读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二、导学引研
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走近古人,与古人对话交流,获得体验。那么,如何建构语文课堂的主体体验呢?一方面,应抓引入环节,调动学生情绪,可以采用图像回放、音乐情境创设、开放性练习等办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论语》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文言文教学可以转换切入点,将重心由字词转向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触龙说赵太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赵太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女中豪杰,但是她在赵国生死存亡关头,说出“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样蛮不讲理的话来,而最终却又心甘情愿地让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这其中究竟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赵太后的心理作合理的推理。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心中某种情感体验:理智告诉赵太后必须保国舍子,群臣进谏的失败,错在一个“强”字上,他们不站在赵太后的立场上考虑她的情感,而是一味地强逼,结果只能激怒太后,使事态陷入僵局。有了这个情感体验作铺垫,对课文的理解难度就降低了许多。
三、导法引练
教师应爱护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授之以渔”。一方面,语文探究性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好奇心上,要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炽烈的情感,教师是学生探究的向导,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交流读懂了什么,哪些还不懂,再让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和段落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对话”的合作形式。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语文课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对话”可以是心灵的、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理解、心灵交往的过程,并体现“对话人生”的意蕴。
四、导成引用
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又要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策划者,也就是要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广阔天地,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荀子》中的《劝学》时,可向《论语》中有关学习内容的论述拓展,比较两者的不同。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些人认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那么教师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只要学生在学习,就可以任意地在课堂上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其实,这样做学生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的学习只是一种盲目、无序的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序、高效地进行。当然,如果有了教师的引导,但引导不合理,收放无度,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上课时,首先把本课学习目标向学生宣布之后,就再也不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环节进行引导了,要么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要么出几个思考题之后就不再管了,最后,再把问题的答案向学生宣读出来。这样做,学生能有收获吗?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恰当地把握收放的尺度,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县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