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唐郑谷《鹧鸪》诗何以得其盛名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1984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唐诗人郑谷以《鹧鸪》诗得“郑鹧鸪”之美称,而后人对此诗却颇有微辞。现将此诗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从咏物诗发展的角度考察,认为此诗的部分诗句已符合禁体物的要求,体现了从体物向禁体物的过渡,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不代题字的技巧和工整的律诗形式,这三方面是诗人能够凭此诗在当时的诗坛上获得声名的重要原因。 Zheng Gu, a poet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claimed the title of “partridge” and “Zheng partridge”, while later generations wrote poems about it. Now put this poem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pecific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nt poetry, that part of the poem has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forbidden material, embodie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physical to forbidden objects, while the poet also The use of the technique of not thematic inscriptions and the neat style of the legal system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reasons why the poet can gain reputation on the poetics of that time.
其他文献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农民。右侧乳头新生物10年余就诊。患者10年前右侧乳头开始出现小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此后皮疹逐年增大,无疼痛或瘙痒。患者既往未进行任何诊治。父母非近
紫砂艺术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百年的传承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使之不断发展变化。紫砂艺术作品从传统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在清晰的茶文化背景的衬托下和独树一帜的陶
1临床资料患儿,男,1岁7个月,在当地医院接种麻疹腮腺炎二联疫苗后,第2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9℃,全身出现红色皮疹,伴瘙痒,四肢肿胀,随即到我院皮肤科就诊。患儿家长否认患儿既往过敏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随机性、潜伏性,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化进行预警,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对群体事件的
色素性扁平苔藓病闪不明,病程较长,部分和药物使用有关。皮损可局部分布或泛发全身,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笔者在门诊见到1例由于药物引起的泛发性色素性扁平替藓,表现为全身泛
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李渔都是明清时期的一位造园大家。他的造园思想集中体现在《闲情偶寄》之中。李渔的造园思想不仅丰富深邃,而且还极具个性特色。他用艺术的眼光看待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19岁,因颈前红色斑块4月,黄白色丘疹20天,于2009年11月10日就诊.4月前,患者颈前因患"毛囊炎"自行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后,疼痛消失,但红色丘疹逐渐增大成隆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