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而不怒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sshu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可以怨”突出的是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也是儒家政治、社会理想在诗歌中的体现。这种怨、刺的情感是有限度的,即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体现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和精神。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原则,是孔子儒家诗学思想的要义。
  一、怨而不怒,悲悯意识
  《诗经·卫风·氓》塑造了一个蕴涵着中国文化意味的弃妇,她的怨而不怒正与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相吻合,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弃妇哀而后思的基调。在讲解此文的基础上,笔者又以“怨刺”诗为话题,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了孔子“怨而不怒”所涵盖的深广的儒家文化精神。
  课堂实录1
  师:儒家诗教主张诗贵温柔敦厚。所谓温柔敦厚,就是说诗歌表达思想感情要合乎“正”“和”之节度,做到“无邪”,不背礼,即体现“礼”的分寸规范。朱熹为《论语》作注:“怨而不怒”。“怒”有违于礼,诗可以表达怨情,但不可过分。这种精神在《氓》里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1:女主人公对无情无义抛弃她的氓怨恨不已,“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然而她被弃回娘家后,尽管很痛心,却极其冷静,对男子没有任何过激行为,更谈不上报复行为,“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我以为这正与孔子主张的“怨而不怒”相吻合。
  师:近代有人断言《诗经》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都笼罩在悲剧气氛之下,这也可算作对《诗经》多怨诗所下的一个生动注脚。《诗经》的怨诗中最令人乐道的是:《小雅》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曼》《大东》《四月》《北山》,《大雅》的《民劳》《桑柔》《瞻印》《召曼》。其内容不只限于“怨刺上政”一隅,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孔子所编选的这些怨诗背后更为深广的儒家文化精神呢?
  生1:我认为孔子虽赞美仁君美政,但不避直面民生多艰。我在这些怨刺诗中读出了两类苦难。一类是爱恨情仇。《诗经》“於嗟乎?不承权舆”(《秦风· 权舆》),分明是没落贵族的悲鸣;“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雅·采薇》),则是征人的哀歌了。另一类是忧国哀民。《小雅·正月》表现了末世昏君、得志小人和广大人民三种人的心态,道出了乱世人民的不幸。此外还有《小雅·大东》是诸侯国的臣民讽刺周王室搜刮百姓财富、奴役人民的诗,是典型的忧民之作。
  师:这些哀民生之多艰的诗歌多是苦、泪、情、仇的宣泄,爱、恨、忧、思的抒发,儒家关注民生,孔子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也正是由于诗歌的作者真挚地表达了悲悯苍生的情思,才使得《诗经》中的怨刺诗流传至今,如此动人心魄!
  关注民生,关照时代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大势所趋。一直以思辨能力的考查为要旨的江苏卷作文题,2017年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命题人以复古为创新,希望从源头破除学生套模板、背材料的应试陋习,引导学生真正从生活出发,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从“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这两个层面入手,比较易于构思,但是立意上容易停留在浅表性思维的层面。如仅从车辆的发展来歌颂时代的进步,赞美国家的日益强盛,导致文章流于歌功颂德,虽然政治正确,却无法感动人心。比较好的立意往往是“哀民生之多艰”。比如像这篇《小车摊》。
  天亮了,小车摊从巷子里推了出来。
  那些小小的轱辘,载着豆腐脑、赤豆糊和一双龟裂的手,挂着广播和早间新闻穿过寂静的城市。
  他们究竟是几时从那些昏暗的屋檐下出发的呢?我不知道。只是无论我起得多早,小摊车总在那里。一口蒸锅,架在三轮车的铁板上,在晨曦微寒的风中斜着暖暖的雾气,界破天与路的明暗。
  那种一格格的蒸锅,装着洋山芋片,或者整個卖的烤山芋。油炸的土豆片大概是给孩子吃的。但我婆婆从来只买烤山芋。在冬天三九的天气,烤山芋可以塞进衣服里,或者拿着捂手,但一勺子挖多了,还是免不了烫得咧嘴。
  我小时候总想不明白,烤山芋这么烫,小车摊的铁皮却还是那么凉,卖烤山芋的老爷爷还是要裹着肥大的袄子,在热气腾腾的蒸锅旁,对着手一个劲儿地呵气。明明他只要拿一个烤山芋在手,就不会这么冷了呀!
  我的婆婆还特别喜欢卖鸡蛋煎饼的老板娘。有时候一大早买早餐,婆婆提着小马扎,坐在小区门口,和老板娘聊天。我就在一边盯着小车摊,看着老板娘的手,看着暄黄的鸡蛋在滋滋溅着油的铁板上慢慢凝噎。一张煎饼覆盖上去,用小铲子压压,煎饼就快好了。
  于是清晨,婆婆和老板娘,两顶白发,隔着小车摊,在清早日光下生辉。没有繁华街市,没有喧闹通勤的川流车辆,只有伫立街头的小车,和我眼中的一双手、一块鸡蛋饼。
  不知道为什么记忆中的那刻时光仿佛就是亘古。
  后来,后来,我的脚步渐渐远离那矗立在钢铁丛林中的小车摊。我走下路牙,走过非机动车道,一头扎进川流不息的车流,成为忙碌的芸芸之众中的一个。早晨,父母已经从小车摊那儿买好早餐,我坐在家里吃。小车摊成了我上学路上的掠影。
  再后来,再后来,我看见车窗外的小车摊在时间挪移中慢慢变了,老板娘换成了老爷子,再换成中年人……但那些小车摊不管时间怎么流,车流怎么走。他们总是悄悄静静、日复一日地在那里,在那里劳动。
  有多少车,无奈总被利耽搁,困在一座城中,死在报废车队里。但小车摊,他们是晨曦之子,是属于劳动者的永恒的生活。
  卖烤山芋的老爷爷、卖鸡蛋煎饼的老板娘还有我的婆婆,哪一个人物不展现着民情世俗?老爷爷在热气腾腾的蒸锅旁,对着手一个劲儿地呵气;婆婆和老板娘,两顶白发,隔着小车摊寒暄,老板娘换成了老爷子,再换成中年人……哪一个画面不承载着人间真情?但是文章并没有止于此情此景,文末的一句,将装载功名的宝马香车和属于劳动者的小摊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让一切喧哗归于尘土,让底层之光照亮晨曦。   二、怨而不怒,忧患意识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学在其内容所涉及的政治层面上,使“以民为本”的思想走向了政治生活的中心,正如张立文先生所说:“所谓忧患精神,不是指人们陷入困境时的忧患心情,而是指人处于忧患境遇时,对人性的伟大与尊严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深刻体验,并力争通过人自身的生命力量超越忧患境遇,达到真善美高度和合的文化心态。”①忧患意识是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在《论语》中,表现出的正是孔子对“道”的担忧,对天地的担忧,对国对民的担忧。
  课堂实录2
  师:刘熙载《艺概·诗概》也说:“大雅之变,具忧世之怀;小雅之变,多忧生之意。”②《诗经》中无论是士大夫对统治阶级的忧患讽谏,还是小人物对自己不公命运的哀叹;又或是士卒对无休止战争的怨恨、思妇对征夫的殷殷思念及弃妇对悲惨命运的幽怨等,都属于怨刺诗的范围。孔子选编这些诗歌,是为了倡导一种怎样的士大夫精神呢?
  生:我认为孔子在选编这些怨刺诗时,倡导了一种自我忧患意识和抗争意识的觉醒。如《召南·行露》中的女子严词厉色,断然拒绝欺骗她的有家室的男子,体现那个时代女子坚贞不屈及大胆顽强的反抗精神。就像我们学过的《卫风·氓》,虽一直被人们定义为“弃妇诗”,然而诗歌里女主人公的抗争意识的觉醒在最后一句中可见一斑:“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该女子在饱受生活的折磨之后,终于学会深思反省,懂得去抗争主动结束这场不幸的婚姻从而取代苟且卑微、忍耐过活。还有“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小雅·正月》这首诗抒发了一个小官吏心忧国事及自身飘摇不定的孤独落寞之情。
  师:《诗经》时代诗人们自觉地把“美”“刺”看成是詩歌的主要社会功能,体现出诗人们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意愿。《诗经》中以《民劳》《板》《荡》《节南山》为代表的怨刺诗,共同体现了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其精神鼓舞着历代文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诗经》怨刺诗的忧患意识代表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它把个人的荣辱和利益得失放到一边,而对国家对人民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难忧心忡忡。这是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201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指导议论文写作时,就发现了像《车如流水情如月》这样的带有忧患意识的作文。
  当冉阿让把珂赛特从破旧的小旅馆中救出,把她抱上那辆颠簸的马车时,小珂赛特决定无保留地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绅士并与他共度一生。而冉阿让也在车里决定永远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辆车里流露的真情像是永不熄灭的烛火,一直闪烁到了今天。
  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却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我们又何时能回到信陵公子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
  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但渐渐的,车变成的我们攀比的工具,我们流连于它琳琅满目的品牌,却渐渐淡忘了真情的传递。我们享受那份因为车而带来的虚荣,却将宝贵的真情渐渐掩埋。社会上富二代攀比豪车,六旬老人刮坏奔驰车街边痛哭的新闻屡见不鲜。为什么我们会把那份虚无的荣耀看得如此重要,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情呢?
  冉阿让马车里的烛火早已被炫耀和攀比蒙蔽了,我们只看见了有价的虚荣,比车之风刮不停,马达震天响,标志多闪亮,不是鱼叉就是小马,胜利女神更轩昂,你说你开日本车?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物质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人都飙车,我们真的幸福吗?君不见,高速路上,多少轻狂少年成冤魂,十字街口,几许深心老者变骗子。车本为人服务,现有万千车奴伺候车子,这是异化,还是荒诞?我们见证的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而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史铁生有许多轮椅车,其中有的早已被划得斑斑驳驳,而他却视若珍宝,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第一辆车,是母亲东奔西走找人定制的……这一辆,是他第一次当上编剧,电影厂的朋友们凑钱卖给他的……“可见,留下的并不是车,而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朋友对他的支持。不能扔的不是车本身,而是在车背后那无法割舍的深切真情。车是活动着的家,多少家庭的温馨,多少情侣的甜蜜,多少孩子的淘气,它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留住深情。
  时光滚滚,将一辆又一辆、一代又一代的车淘汰,它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而永不消散的,确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真情,车不是虚荣的代名词,而是真情的载体。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
  可以说愤世疾俗、怨刺讽喻的精神是怨刺诗的最主要的一种文化精神。这篇高考作文由豪车炫富写到万千车奴的异化,文章能由现实中的车来车往,提炼出人们从利用车到被车利用的悲剧过程,提醒人们不要被车来车往刮起的攀比之尘所蒙蔽,而是要拨开荒诞的迷雾,留住人间的真情。这样的作文充满着对现实人生的忧患意识,充满着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怨而不怒,敦厚文风
  在传统《诗经》学对怨刺诗诠释的背后是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在起作用。孔子着意于“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的理性政治批评,而不是金刚怒目地无情揭发和怒骂。不论是纯文学创作还是杂文学的创作,孔子对统治者的政治批评尽可能做到“怨而不怒,温柔敦厚”,以达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目的。
  课堂实录3
  师:“怨”是孔子礼乐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朱熹的注释“怨而不怒”也表现出了对礼乐文化的认同。虽然《诗经》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但这种批判并不是尖刻激烈式的,孔子所谓的“怨”是含蓄委婉的批评。《卫风·氓》这篇文章如何体现了《诗经》“怨刺”的温柔敦厚?
  生:在《卫风·氓》这首诗中,对那负心汉的批判,对自己命运不公,没有现实的否定,没有痛快淋漓的抗争,只是限于道德的斥责。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被遗弃后,诗中所有的情感,大多在回忆以往,慨叹自己的遭遇,根深的伦理道德成为了她人格的自觉维护力量,如“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乃尔偕老,老使我怨,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其他文献
广场上,一位身穿新大衣的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身后跟着一位红头发的巡警,旁边站着一位被咬了手指的首饰匠和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身边包围着一群时而哈哈大笑的看客。这些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可悲的世界。  契诃夫把小说故事情节设置得极其简单,却在一波三折的叙述中充满了令人可笑的场景,读来如身临其境。对这样的小说进行解读,首要是清楚它如何和其它记叙类文章区分开来,其次要把握这是契诃夫的小说,而非莫泊桑或其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当下部分高中生套用李白的名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发出的慨叹。在长期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太多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作,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潜心几个星期,形成了几套“作文方案”,美其名曰“万能作文”。这种对作文的虚构、装饰,这种“匠心独运”的虚编生造,与本真的、本然的个性作文渐行渐远。  一、在“体验”中丰富“个性化作文”的意义  高中生应该拥有了丰富的生活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为了强调、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征,往往会把被描写的客观事物加以夸大或缩小。从表面上看,夸张好像不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时甚至还违反逻辑;可事实上,人们并不会去追究经过夸张了的事物是否与事实相符,他们只会因为经过夸张处理后所描绘的形象非常生动、所反映的特征格外鲜明、所包含的道理异常深刻而觉得“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刘勰《文心雕龙·夸饰》)。也就是说,作者虽然有过甚之词,但对于所要
《云南的歌会》节选自沈从文先生1963年3月所写的一组文学性散文《过节和观灯》,历年来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然而各版本的教材和教学用书,大多基于散文承载的内容“民俗”“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展开研讨,设计练习,而忽视了文学性散文的特征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学性散文是现代散文的一个主要分支,对于文学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介乎文学与实用文章之间”,具有写实性,即有“外在
《楚天都市报》2014年12月16日《高考大纲出炉 语数英都有调整》一文写道:“省教育考试院介绍,明年我省的高考命题难度保持稳定,试题将在源于教材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过去两年湖北有关高考命题的报道,都有类似于“源于教材”的话,因此我认为备考2015年的高考作文,最好的方略莫过于“两个非常”,即非常认真地学习人教版5本“必修” 的《语文》教材(如果能连11本“选修”的也一样学
一、导入与检测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好语言关。这篇文章共490余字,注解有60多处,大家预习时应该能读懂课文。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掌握它们的常用意义。  本文在语言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词性活用现象很丰富。下面老师就重点检测一下大家在这方面的掌握情况。  投影演示检测题,重点检测并落实本文中出现较多的“词性活用”现象,如“病”“名”“实”“蕃”“筑”“子”“爪”“硕茂”“早
小说是典型的叙事文学,当前的小说教学一般都是处理好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将教学目的聚焦于追求小说文本所指涉的客观世界和“思想内容”,即主题,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苏教版必修2的“遭遇战争”板块中的课文,其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述,对很多学生而言内容有些难懂,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侧重从反战和平的思想角度来考虑,而对小说文本形式关注不够,在一定意义上使得小说教学脱离了形式,而脱离了形式
近年来,随着陈思和、孙绍振等专家的大声疾呼,相关著作的连续出版,“文本细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里的一个热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任性“细读”,甚至错误“细读”的现象一直存在。孙绍振先生说,细读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此来改变语文课堂上“缺乏微观基础的空话、套话、大话、胡话乃至黑话”的顽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难以依赖“审美鉴赏”,也难以依赖“文化传承”,更多的只能依赖“思维发展”,依赖
一、检测学情,生成切入点①  1.春天的什么时候?  师:请大家结合全诗(指向PPT),了解题目中5种事物所涉及的基本信息。第一个字是“春”,我的提问是:“大致是春天的什么时候?”  生:大概是晚春。  师:你的证据是?  生:可怜春半不还家。  师:她说是暮春,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我也认为是暮春。  师:原因呢?  生:江水流春去欲尽。  师:有没有不同看法?(一男生举手)  生:我觉得是初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在这一理念观照下,语文教材的选文愈加趋向多元化,重视人文教育与审美功能,阿城的《棋王》就集中体现了这个要求,因此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小说单元。选文是小说的第四章,是整部小说的高潮,主人公王一生在本章与九位象棋高手鏖战,作者手法独到,将大战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蔚为壮观,同时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