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改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提高他们的整体英语水平。本文以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高职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修改了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表(SILL),对208名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借助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录像访谈,从而找出英语学习策略、年级、英语水平以及性别之间的相关性情况,启发高职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学习策略;策略使用频率;自主能动性;策略运用
中图分类号:H319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习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发获得,但系统、良好的学习策略的获得还需要教师及家长在平时的教学与辅导中进行更多的干预,帮助学生形成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习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策略将性别差异、年级因素与学习结果连接起来。同时,学习结果的反馈又会影响到学习者今后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是促进学生通过运用学习策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有意识的控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才能有效提高他们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题研究设计
(1)定量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高职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高职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参考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表(SILL)并结合教学实践,设计出《高职学生英语策略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六大类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并采用了莱科特5级分制(Likert-scale):1为完全不符合、2为通常不符合、3为有时符合、4为通常符合、5为完全符合,对208名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借助 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问卷的结果做描述性统计分析;(2)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性别差异;找出英语学习策略、年級、性别之间的相关性情况,启发高职英语教学。
(2)定性研究。通过访谈的形式对第一步得出的结果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分析二者在英语学习时心理上表现出的差异。访谈方式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即笔者以面对面谈话形式分别与学生一个一个地进行访谈。为了保证谈话的顺畅进行,笔者和学生都采用汉语进行对话,与每个学生的谈话时间不受到严格控制,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问题的问话方式或就一些疑问进一步访问学生,以求得合理解释。
二、课题研究结论
(1)就整体学习策略使用情况来看,高职生学习策略使用水平总体中等偏下,在英语学习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交际策略4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但记忆策略使用率最高,交际策略使用率最低,本身有学习英语策略的意愿;会用一些策略,但英语整体水平不高,教师的引导和训练就就显得尤其重要。
(2)就性别因素而言,男女生在各类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具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的使用频率明显要高,英语学习更加刻苦,动机更强,会运用多种策略来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研究表明,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不高,学习策略的运用程度不高或相对较单一,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因此学习策略的传授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启示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改善英语教学模式,将有效学习策略的能力倾力传给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策略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都能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对不同类型学困生进行不同的策略训练方法、以及不同的训练时间对不同类型学困生训练的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听力方面,侧重运用记忆和补偿策略;在口语教学过程中鼓励交际策略和认知策略的培养和运用;学生策略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成绩。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策略性,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提高自己终生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和不断的反复,从简单策略到高级策略逐步提升的原则。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第一期实验成果,要全面开展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Dickinson, L. (1987).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Oxford,R.1990.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Rowley,Mass.: Newbury House.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陈思清,A study of communication in inter-language production by Chinese EFL-learner[D].
[5]戴炜栋,何兆东. 新编语言学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为了改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提高他们的整体英语水平。本文以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高职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修改了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表(SILL),对208名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借助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录像访谈,从而找出英语学习策略、年级、英语水平以及性别之间的相关性情况,启发高职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学习策略;策略使用频率;自主能动性;策略运用
中图分类号:H319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习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发获得,但系统、良好的学习策略的获得还需要教师及家长在平时的教学与辅导中进行更多的干预,帮助学生形成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习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策略将性别差异、年级因素与学习结果连接起来。同时,学习结果的反馈又会影响到学习者今后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是促进学生通过运用学习策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有意识的控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才能有效提高他们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课题研究设计
(1)定量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高职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高职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参考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表(SILL)并结合教学实践,设计出《高职学生英语策略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六大类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并采用了莱科特5级分制(Likert-scale):1为完全不符合、2为通常不符合、3为有时符合、4为通常符合、5为完全符合,对208名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借助 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问卷的结果做描述性统计分析;(2)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性别差异;找出英语学习策略、年級、性别之间的相关性情况,启发高职英语教学。
(2)定性研究。通过访谈的形式对第一步得出的结果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分析二者在英语学习时心理上表现出的差异。访谈方式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即笔者以面对面谈话形式分别与学生一个一个地进行访谈。为了保证谈话的顺畅进行,笔者和学生都采用汉语进行对话,与每个学生的谈话时间不受到严格控制,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问题的问话方式或就一些疑问进一步访问学生,以求得合理解释。
二、课题研究结论
(1)就整体学习策略使用情况来看,高职生学习策略使用水平总体中等偏下,在英语学习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交际策略4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但记忆策略使用率最高,交际策略使用率最低,本身有学习英语策略的意愿;会用一些策略,但英语整体水平不高,教师的引导和训练就就显得尤其重要。
(2)就性别因素而言,男女生在各类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具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的使用频率明显要高,英语学习更加刻苦,动机更强,会运用多种策略来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研究表明,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不高,学习策略的运用程度不高或相对较单一,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因此学习策略的传授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启示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应该改善英语教学模式,将有效学习策略的能力倾力传给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策略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都能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对不同类型学困生进行不同的策略训练方法、以及不同的训练时间对不同类型学困生训练的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听力方面,侧重运用记忆和补偿策略;在口语教学过程中鼓励交际策略和认知策略的培养和运用;学生策略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成绩。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策略性,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提高自己终生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和不断的反复,从简单策略到高级策略逐步提升的原则。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第一期实验成果,要全面开展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Dickinson, L. (1987).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Oxford,R.1990.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Rowley,Mass.: Newbury House.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陈思清,A study of communication in inter-language production by Chinese EFL-learner[D].
[5]戴炜栋,何兆东. 新编语言学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