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福寿之乡”的寿阳县地处太行山西麓、晋中盆地东北边缘,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民风淳朴,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几千年来,寿阳县的文化文物遗迹星罗棋布,民间文艺活动绵延不断。近年来,寿阳县中小学校坚持充分挖握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寿阳学校美育”,使之成为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窗口。而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推动了乡村学校美育工作的蓬勃發展,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寿阳县城内小学,有一所上世纪80年代的大礼堂,这所古朴的礼堂如今成为了寿阳县中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厅。剪纸、面塑、柳编、纸艺、仿铜雕艺、傩面具工坊、五谷画、手绘工坊、九州绣坊等传统工坊正在这里集中展示,来自全县各个学校的学生在不同的工坊里细心制作着自己学校的特色美育作品。
山西面塑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寿阳面塑是寿阳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用来表达某种寓意的民俗文化。城关小学将这一当地传统文化引入学校的美育教育,“面塑工作坊”成为学生的艺术实践课堂。利用面粉塑形的特性,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聚合、塑造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通过学习切、卷、拉、捏、烘烤等制作手法和工艺,在创作过程中感受物体组建、色彩、立体构成的变化,在感受面塑快乐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张雪凝是寿阳县东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是面塑工坊小组的成员,我看着小小的面团在她手里捏、搓、揉、掀,通过切、卷、拉、捏等制作工艺,再用工具在面上点、切、刻、划,最后加上鲜艳的色彩,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很快就跃然眼前,小姑娘心灵手巧的样子更是十分招人喜爱。橱窗里还摆放着学生做好的许多面塑作品,有牛郎织女、孔雀、福娃、龙、凤等,个个活灵活现。
走进剪纸工作坊,一位银发飘飘的老者正在给学生示范剪纸,一张小小的纸片在他手里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便有一幅生动的作品诞生。这位老人名叫王森玉,是一位民间艺人,是宗艾小学聘请的辅导老师。宗艾镇宗艾村是一座沉淀了千年历史、浓缩了数百年繁华的商业古镇,素有“太行旱码头”之美称,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受古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的影响,宗艾小学的剪纸既包含着中国民间美术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地方风韵,剪纸手法也各异,剪、刻、切、划、粘,熏、染、印、画、贴,图案呈现多样性,它真实地反映了宗艾的历史和民俗风情,见证了宗艾的历史变迁。为促进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心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宗艾小学立足农村小学实际,提出了“重塑学校文化,营造创新氛围”的剪纸教学理念,编撰《宗艾剪纸艺术》校本教材,聘请了78岁的王森玉担任辅导老师,定期来校讲课,传授剪纸艺术,并在校内设立了“王森玉剪纸工作室”,开展了长达8年的剪纸特色活动,让剪纸走进课堂、走进生活,实现了剪纸艺术与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美从土中生,美从民间来。在寿阳县,像东关小学、宗艾小学这样立足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将传统文化引入美育的学校还有很多。城内小学继承发扬具有古朴风貌和传统意蕴的傩文化,创建了傩面具艺术工作坊,师生在感受非物质文化原始韵味的同时发展了寿阳的古文化艺术。马首乡中心学校仿铜雕艺工作坊选材贴近现实生活,集泥塑、雕刻、绘画于一体,聚民间的艺术精华,奇妙地再现了古老复杂铜版雕刻的艺术魅力。尹灵芝镇中心学校的柳编艺术坊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新型工作坊,学生可以就地取材,将美育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身、以美促劳,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与美相伴,向美而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利用艺术实践工作坊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这种兴于斯、长于斯、守于斯的本土性,既成就了乡村美育教育,也彰显了乡村教育的本土特征,呈现出了“一生一专长,一校一品牌”的美育教育特色。
习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全面发展,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短缺、设施设备简陋、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艺术教育一直以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农村孩子本来家庭的艺术教育就欠缺,学校教育再跟不上,许多孩子可能一生都不识五线谱。晋中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的艺术素质测评,倒逼了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倒逼了学校开足开齐开全课程,倒逼了学校配足配齐设施设备,倒逼了学校必须组织和开展各级各类活动。尤其是纳入中考测试,使美育课程地位极大提升,学校、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整个晋中市的美育教育尤其是在乡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寿阳县平头镇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韩晓瑞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她在日记中写道:“在没有接触到艺术素质测评这个平台时,我本不知道有这种考试方式。直到使用这一平台以后,才发现里面的题库内容丰富。就拿音乐来说,除了有选择和判断等基础题外,还有演唱题和节奏题等。为了让我们区分双簧管与小提琴音色的区别,老师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双簧管带有鼻音似的芦片声,而小提琴则音色比较悠长婉转。经过老师的指点,我现在已经能熟练掌握。从前的我内向含蓄,经过老师们的一次次鼓励,我树立起了自信,找到了全新的自己。”
韩晓瑞同学日记中提到的艺术素质测评,是晋中市从2016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艺术素质综合测评实验,作为被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晋中市的这项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测评工作通过市级统筹,实现了学校、学段两个覆盖。城乡走盟区发展的路子,全市100个教育盟区和教育集团依托远程教育同步授课系统,开展艺术课程远程同步授课。在此基础上,他们积极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将艺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纳入中考录取成绩,将艺术素养评价纳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平头镇中学多媒体室,戴着耳机的学生正在通过“人机对话”模拟音乐考试,这就是韩晓瑞同学所说的测试平台。音乐和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评,通过测试平台,统一命题,采用“人机对话”形式集中测试,考生考试时电脑随机从题库中生成试题,由考试系统根据评分标准自动阅卷并生成成绩,计入中考总分。
如果说浸润着丰厚传统文化的各种工坊为乡村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激发了学生美的追求,那么艺术素质测评,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美育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学校的美育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在寿阳县各学校,以“课程+活动+实践+评价”为内容的美育教育体系已经构建,美育教育在校园落地开花,孩子们在发现美、创造美的学习生活中幸福成长。
(作者单位:太原市迎泽区教育局)
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了美育教育的载体
在寿阳县城内小学,有一所上世纪80年代的大礼堂,这所古朴的礼堂如今成为了寿阳县中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厅。剪纸、面塑、柳编、纸艺、仿铜雕艺、傩面具工坊、五谷画、手绘工坊、九州绣坊等传统工坊正在这里集中展示,来自全县各个学校的学生在不同的工坊里细心制作着自己学校的特色美育作品。
山西面塑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寿阳面塑是寿阳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用来表达某种寓意的民俗文化。城关小学将这一当地传统文化引入学校的美育教育,“面塑工作坊”成为学生的艺术实践课堂。利用面粉塑形的特性,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聚合、塑造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通过学习切、卷、拉、捏、烘烤等制作手法和工艺,在创作过程中感受物体组建、色彩、立体构成的变化,在感受面塑快乐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张雪凝是寿阳县东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是面塑工坊小组的成员,我看着小小的面团在她手里捏、搓、揉、掀,通过切、卷、拉、捏等制作工艺,再用工具在面上点、切、刻、划,最后加上鲜艳的色彩,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很快就跃然眼前,小姑娘心灵手巧的样子更是十分招人喜爱。橱窗里还摆放着学生做好的许多面塑作品,有牛郎织女、孔雀、福娃、龙、凤等,个个活灵活现。
走进剪纸工作坊,一位银发飘飘的老者正在给学生示范剪纸,一张小小的纸片在他手里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便有一幅生动的作品诞生。这位老人名叫王森玉,是一位民间艺人,是宗艾小学聘请的辅导老师。宗艾镇宗艾村是一座沉淀了千年历史、浓缩了数百年繁华的商业古镇,素有“太行旱码头”之美称,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受古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的影响,宗艾小学的剪纸既包含着中国民间美术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地方风韵,剪纸手法也各异,剪、刻、切、划、粘,熏、染、印、画、贴,图案呈现多样性,它真实地反映了宗艾的历史和民俗风情,见证了宗艾的历史变迁。为促进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心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宗艾小学立足农村小学实际,提出了“重塑学校文化,营造创新氛围”的剪纸教学理念,编撰《宗艾剪纸艺术》校本教材,聘请了78岁的王森玉担任辅导老师,定期来校讲课,传授剪纸艺术,并在校内设立了“王森玉剪纸工作室”,开展了长达8年的剪纸特色活动,让剪纸走进课堂、走进生活,实现了剪纸艺术与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美从土中生,美从民间来。在寿阳县,像东关小学、宗艾小学这样立足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将传统文化引入美育的学校还有很多。城内小学继承发扬具有古朴风貌和传统意蕴的傩文化,创建了傩面具艺术工作坊,师生在感受非物质文化原始韵味的同时发展了寿阳的古文化艺术。马首乡中心学校仿铜雕艺工作坊选材贴近现实生活,集泥塑、雕刻、绘画于一体,聚民间的艺术精华,奇妙地再现了古老复杂铜版雕刻的艺术魅力。尹灵芝镇中心学校的柳编艺术坊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新型工作坊,学生可以就地取材,将美育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身、以美促劳,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与美相伴,向美而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利用艺术实践工作坊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这种兴于斯、长于斯、守于斯的本土性,既成就了乡村美育教育,也彰显了乡村教育的本土特征,呈现出了“一生一专长,一校一品牌”的美育教育特色。
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推动美育教育的蓬勃发展
习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全面发展,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短缺、设施设备简陋、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艺术教育一直以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农村孩子本来家庭的艺术教育就欠缺,学校教育再跟不上,许多孩子可能一生都不识五线谱。晋中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的艺术素质测评,倒逼了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倒逼了学校开足开齐开全课程,倒逼了学校配足配齐设施设备,倒逼了学校必须组织和开展各级各类活动。尤其是纳入中考测试,使美育课程地位极大提升,学校、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整个晋中市的美育教育尤其是在乡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寿阳县平头镇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韩晓瑞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她在日记中写道:“在没有接触到艺术素质测评这个平台时,我本不知道有这种考试方式。直到使用这一平台以后,才发现里面的题库内容丰富。就拿音乐来说,除了有选择和判断等基础题外,还有演唱题和节奏题等。为了让我们区分双簧管与小提琴音色的区别,老师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双簧管带有鼻音似的芦片声,而小提琴则音色比较悠长婉转。经过老师的指点,我现在已经能熟练掌握。从前的我内向含蓄,经过老师们的一次次鼓励,我树立起了自信,找到了全新的自己。”
韩晓瑞同学日记中提到的艺术素质测评,是晋中市从2016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艺术素质综合测评实验,作为被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晋中市的这项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测评工作通过市级统筹,实现了学校、学段两个覆盖。城乡走盟区发展的路子,全市100个教育盟区和教育集团依托远程教育同步授课系统,开展艺术课程远程同步授课。在此基础上,他们积极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将艺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纳入中考录取成绩,将艺术素养评价纳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平头镇中学多媒体室,戴着耳机的学生正在通过“人机对话”模拟音乐考试,这就是韩晓瑞同学所说的测试平台。音乐和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评,通过测试平台,统一命题,采用“人机对话”形式集中测试,考生考试时电脑随机从题库中生成试题,由考试系统根据评分标准自动阅卷并生成成绩,计入中考总分。
如果说浸润着丰厚传统文化的各种工坊为乡村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激发了学生美的追求,那么艺术素质测评,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美育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学校的美育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在寿阳县各学校,以“课程+活动+实践+评价”为内容的美育教育体系已经构建,美育教育在校园落地开花,孩子们在发现美、创造美的学习生活中幸福成长。
(作者单位:太原市迎泽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