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绘画日记呵护学生思维之花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_lo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格斯曾说:“人的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如何让思维的花朵拥有艳丽的色泽、芬芳的气味呢?作为一名正在教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具体形象的材料不仅容易理解,还非常感兴趣,形象记忆能力也比较强。
  从我和学生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开始,我们与图为友,学了拼音;以图为据,学了象形字、会意字;以图为伴,去猜字、读文……在与图相伴的日子里,从老师讲图画,到学生按顺序看图画,再到学生把画面说清楚,我踏实细致地围绕教学生写话做了很多工作。学生开始写话后,我又重点从方法和技巧上去引导,但学生的写话还是出现了语言雷同、表达干瘪等问题,特别是图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密时。我常想,学生的语言是丰富的,生活是多彩的,但那一幅幅准备好的图画,显然在禁锢他们的思维、限制他们的表达。我除了教给他们写话的技巧和方法外,能用什么方法激发他们去真实生动地表达呢?能不能把学生形象思维的活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呢?
  几个学生的课间游戏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张纸、一支笔,你一言我一语就能玩得不亦乐乎。是啊,学生的生活和想象都是丰富的,要打开他们的思维,我怎能一直在现成的几幅图画中打转呢?教材上的图画只能作为引子,要引出每个人独有的生活画面和生动的表达才是目的。几个学生边说边画的游戏过程就是图画和语言结合的过程。图画是他们形象思维的外显,语言也是形象思维的外显,把画画和语言结合,既利用了学生活跃的形象思维,又能在同步和互动中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这种方式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同,当下的幼儿教育就倡导让学生大胆想、大胆画、大胆说,再由成人整理语言。了解了这些,我想去实践这种方法,并给这种方式套用了一个名字——绘画日记。
  在生活中让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起来,就得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促使他们用真实的语言表达。第一次绘画日记,我让学生去“找春天”。我对学生说:“春天可以是郊外嫩嫩的一棵草,可以是校园的一片叶子,还可以是小区里你发现的不一样。”我充满期待地收回第一次绘画日记,却失望地不想多看:“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小花开了,柳树在风里梳着长头发,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属于春天的标准语言充斥着大部分学生的作业纸。唯有两个学生写出“一朵在睡觉的白云”“一棵带着微笑长出来的小草”这样的语句,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抬头静静看云的学生,仿佛看见蹲在草坪边和小草说话的学生。两种情况一对比,我明白了在生活中要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写出生动句子的两个学生就是爱观察的学生,但大部分学生都还不会观察。
  第二次绘画日记布置在一个雨后,我决定和学生一起去观察。我们到室外做一次深呼吸,蹲下身去看水坑,抬手去摸树叶,小心地摇一摇叶子上的水珠……就这样,收回“春雨后去走走”的绘画日记,我看到了一幅幅本色图画,读到了很多学生观察后写下的语句:

  小区里的树木和花朵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马路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水坑,水坑里映出了天上的朵朵白云。
  我看见小草上落满了水珠,就像小草是停机场,水珠是飞机。
  小雨点从天空落下来,它落到了三叶草上,我一碰,水珠会动。
  学生是天生的发现者,掌握了观察窍门的学生,用他们的画笔和真实生动的语言,描绘着他们眼里、心里、嘴里的各种事物……学生的头脑中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新形象,原有的形象更具体、更生动了。而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的活动,与天气、环境结合,做一个个观察小任务的设计者、带领者。这些观察小任务逐步培养着学生的观察习惯,更加活跃着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着学生真实生动的语言。
  任何事情都是熟能生巧,观察也是这样。绘画日记带给学生很多收获,他们边看边想,边想边画,边画边说,边说边写,语言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特别了、有趣了。但停留在把看到的直观画出来、说出来,就是在发展低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吗?我觉得还不够。正巧有这样一个看图写话的题:有三幅图,分别是有个小学生一个人在看电视、睡觉、上街,写话题目为“我是勇敢的小宝宝”。这样一道写话题,学生完成得不好,一半学生能写清楚单幅图意: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却不能有情景地连起来想象,更没有感受到图中小朋友的勇敢。我很纳闷,这些事都是来自他们的生活,怎么感受不到,不会表达呢?我问学生:“小男孩勇敢吗?”“老师,一个人看电视就是勇敢吗?”一个学生反问我。我恍然大悟,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刻意去关注、体验“勇敢”这类不具体的形容词,他们真的不理解画面与词语之间的联系。形象思维的提升,除了要发现身边的具体形象,还应该把内心的情感连接到生活中经历的画面,需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会感受的灵动之心。
  那个周五,天气突变,电闪雷鸣,学生心中那些可能有的害怕、恐惧、勇敢等形容词在我脑中打转,于是当周绘画日记有了主题——《打雷,我不怕》。当我把主题公布,学生们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因为他們在想:“我该画什么呢?”于是,上课时,我对他们说:“你们好勇敢哦,外面在打雷,你们听课那么认真,一点儿也不怕。认真听课的画面可以画下来。”下课了,我对他们说:“下课了,该去上卫生间就上卫生间,该收拾文具就收拾文具,这些画面里,你们都不怕打雷。”有学生来我身边盖表扬印章,正好一个大雷响起,我说:“呀,好大的雷!你怕吗?外面的雷声,老师和你都不怕,我们都专注地做我们的事。”就这样,一个下午,学生坐在教室里听着雷声,看着天上时不时划过的闪电,体验着老师营造出来的“勇敢”氛围。一篇篇勇敢者的绘画日记诞生了。画面不再局限于教室,有晚上躺在床上和爸爸聊天气的小勇士,还有冒着雨去踩水被老师批评的小淘气。
其他文献
“训练学”,即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等手段的训练,从中习得学习语文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练能”打开一条通道。  一、找准“点”:让训练价值多元化  训练学,应该练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选择训练点的时候,应基于学生语文能  力,甚至是学习力的提  升,時刻具有“练出能力、练出价值”这样的语文意识。而对于“语文能力”内涵的阐释,特级教师熊生贵老师提出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热潮的袭来,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要么让学生死记硬背,失去了古诗词的鲜活;要么把古诗词当作一种工具或者语言的游戏,内在的精神力走向衰败;要么为赋新词强说愁,脱离学生生活。笔者认为任何技术性的或者片段性的变革,都不足以解决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古诗词教学需要一次整体性的变革——回到原点:回到古诗词的生命立场,回到古诗词的吟诵传统,回到古诗文的学习传统。  下面以
曾经是青年教师的我,每学期最怕的就是领导推门听课。一阵脸红心跳、手忙脚乱之后,脑子里常常出现一片空白。这就直接导致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乱了阵脚,只能艰难地和学生一起稀里糊涂地度过难熬的40分钟。下课后,如果听课的领导能有些安慰或者鼓励,还能在羞愧中重整旗鼓;假如领导严肃地问我“你这堂课到底教了些什么?”或者“这样的语文课,上和不上到底有什么两样?”那接下来只要这位领导来听课,即使课前准备得再充分,我
本课生字  要认的字:雾 淘 顽 于 暗 岸  街 梁 甚 至 躲  要写的字:于 论 岸 屋 久 散  步 消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析解“雾”字  1. 读课题,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雾”是怎样的,可用比喻的方式描述。  2. 析解生字“雾”。形声字,雨形,务声。本义指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即雾气。词语如:雾气、雾霾、云雾、迷雾、晨雾、云消雾散、腾云驾雾。形义可识记
群文阅读主张在语言积累、思维方式、审美鉴赏、思想建构等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群文阅读以儿童的健全发展为研究特色,以成就儿童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为研究价值,意在锻造有生命质感的语文教育,促进儿童生命价值的提升。  在群文阅读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个体逐渐建构群文阅读的文化體系,并形成个性化的学术逻辑,经过反复的践行,最终生成优质群文阅读课程这一实践性成果。这些实
我们当下的热门话题是“统编本教材如何教学”,既然讲教材,那我先问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屈原当年用什么语文教材?李白用什么语文教材?曹雪芹用什么语文教材?鲁迅用的又是什么语文教材呢?我想可能是四书五经,可能是唐诗宋词,可能是“三百千”。随着时代的变化,大浪淘沙,教材会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规律,学习母语的规律是永远不变的。那么母语学习的规律是什么?  从《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我谈几个问题
汉语拼音在小学阶段是识字的工具,是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帮助阅读的“拐棍”。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汉语拼音是“工具”这一定位,  在教学实践中既不拔高要求,又提高教学效  率呢?笔者觉得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要”与  “不要”:  一、 拼音字母——要正视差异,不要视而不见  刚入学的学生拼音学习情况不一,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教学。第一层次的学生(会认且读准的)教师不用教,可以请这些学生做小老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从“涵泳”的本义衍变、发展而来的“涵泳语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过程中,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凸显儿童本位。涵泳语文习作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更是儿童富有个性的生命表达,是向鲜活、多彩、真实的儿童生活的回归。  一、遵循成长规律,坚守儿童本位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童年生长期。小学习作教学,首先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翻阅课标,我们不难发现,从第一学段的
《美丽的武夷山》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性散文。教学这篇课文,大多数教师形成三部曲:先重点学第2自然段“山”的特点—“奇特”和“险峻”,再学第3自然段“水”的特点—“绿”和“静”,最后突破“入诗入画”。这样的教学设计,总觉得浮于表面,不能赏其“真”美。原因何在?  细想,是因为把《美丽的武夷山》的教学处理等同于《桂林山水》。为什么在《桂林山水》中适用的,在《美丽的武夷山》中就不适用了呢?除了
作為教师职业最重要的凭借——语言,决不仅仅是一套嘴上功夫,其还有更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笔者循着“共情”这条线索对教师的语言素养展开了进一步思考。  一、共情,才能好好说话  健全人都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这项能力使我们能够轻松思考,能够完成与他人的交流。对于儿童来说,成人的语言既是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拐杖,又是他们借以模仿的范本。他们从成人的语言中不仅获得知识信息,还体认到情感温度、价值判断和思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