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千路 共享一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8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对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冷清的气氛、枯燥的对话,教师冷淡的语言、冷漠的表情,会大大挫伤他们学习的热情,这样无趣的学习常常是无效的。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并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从内心深处涌起热爱学习的强烈愿望。
  激趣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艺术。激发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兴趣的方法不胜枚举,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登山有千条路,其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共享一轮高效识字的明月。下面,我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重激趣
  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活泼好动,不仅喜欢听故事、看图片,还爱猜谜语、做游戏。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情地看、听、读、感受,便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地参与识字的过程,提高识字效率。
  在低年级识字课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贯穿整个课程,也可以是课程的某个阶段,如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环节。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四”的时候,一开始就出示了文本中的小猫图片,创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猜谜情境:“今天,小猫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一个字谜。这个字谜是‘田上长草’,凡是猜出来的同学都能得到奖励。”学生们纷纷举手:“老师,是‘苗’字。”学生兴趣很浓,我跷起了大拇指,乘胜追击,让小猫继续考考大家。我出示字盘教具,把几个偏旁和“苗”字组合在一起,通过转盘演示,分别组成“描、瞄、喵、猫、锚”等字,让学生猜测这些字的读音,说出理由,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形声字的规律:声旁多表音,形旁多表意。课程快要结束时,我让学生诵读文本中的儿歌,迁移模仿,然后自己创编儿歌送给小猫做回礼:“树苗、鱼苗、小苗苗,‘苗’的朋友真不少,伸手提笔把字描,睁大眼睛把枪瞄……”这堂课,学生们兴致勃勃,沉浸在识字的快乐中。
  德国学者有过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会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在上述课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揭示枯燥、抽象的形声字的识字规律,而是将识字环节融入游戏中,创设了“小猫送礼”的情境并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其中思考、实践、探索、交流,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迸发出创造力,成就精彩高效的识字课堂。
  二、联系字理,重启思
  文字学家殷焕先先生说:“汉字是有理性的文字。所谓有理性,即合乎六书。”汉字的理性就是它的造字原理,简而言之就是字理。识字时联系字理,运用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进行教学,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和用字法进行分析,能达到识字的目的。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很受学生欢迎,其大体程序是:读准字音—解析字理—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在教学实践中,解析字理的方法很多。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图示法,如教学“日、月、山、水、川”等字时,我出示实物图片和象形文字进行对比;有点拨法,如教学“尾”字时,我告诉学生“尸”像弯腿的人形,是“人”的异体,上古的人有时在屁股上系毛为饰,故“尾”从“尸”从“毛”;有口诀法,如教学“美”字时,我根据字形编成口诀:“羊”字没尾巴,“大”字在下方;有演绎法,如教学“看”字时,我以手在眼睛上搭成“凉棚”远看;还有猜谜法,如教学“笔”字时,我让学生猜谜:上边竹子下边毛,写字画画离不了……
  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穿插字理识字的环节。如学习《荷叶圆圆》一课时,很多学生会把生字“帽”的右上部分写成“日”或者“曰”。一位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当讲到“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凉帽。’”时,先让学生说说“凉帽”的意思,然后联系“帽”的字理展开教学。她在黑板上写出“帽”的象形字,启发学生:“你们看,帽子戴在头上,先把什么遮住?再把什么遮住?”“帽子把头发、眉毛遮住,所以下面是‘目’字,里面有两横。注意,这个字不是‘日’,也不是‘曰’,它读作‘mào’,在古时候是覆盖的意思。”等学生兴高采烈地掌握了这个部件的书写后,她又娓娓道来:“到了汉代,人们发现帽子大部分是用丝织品做的,所以在旁边加了个‘巾’字,这就是古时候的帽子。”
  以上教学,学生说得开心,听得专心,练得尽心。教师从字源考释的角度,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讲清楚了生字的来龙去脉,巧妙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字形难点,并生动形象地加以记忆,这样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把“帽”字写错了。
  在识字教学中注意字理的解析,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能使他们了解汉字承载的文化知识,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
  三、走向生活,重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在识字教学中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他们积累知识,达到快乐识字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小动物过冬》时,为了让学生准确识记“商”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和同桌讨论生活中在哪见过“商”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说第一人民商场,有的说商业大厦,有的说小区门口的徐记商店。我进一步启发:“‘商’可以组成词语‘商场’‘商业’‘商店’,它们都和买卖东西有关。你们想一想,‘商’字还可以和谁组成词语?”学生的思维像打开闸门的河水尽情奔涌:“商场里卖的东西叫‘商品’。”“商品上的标志是‘商标’。”“做生意的人叫‘商人’。”“前一阵子,数学老师教我们学习‘口诀求商’。”……我顺水推舟,引导学生留意字形:“‘商’字下面的字框里是‘八’和‘口’,我们小朋友刚才就是在七嘴八舌地商量。”   以上教学,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习生活,通过回忆生活用字,对“商”的字形、字义有了一个比较完整、深刻的了解,从而提高了理解和运用生字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品尝到了发现的喜悦,体验到了识字的乐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有心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过程才能比较轻松。”的确,在识字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简单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鲜活生动,收到良好的识字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内积累的识字经验,走向课外,在生活中识字,如在活动中识字,利用现代媒体识字,从广告牌中识字等。
  四、表扬激励,重燃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结合课堂生成,挖掘学生心灵的动情点,表扬激励,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效的激励手段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催化剂,一旦学生把自己的识字兴趣和热情极大地燃烧起来,他们也可以创造奇迹。
  如上文所述的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四”,我在让小猫再次考验学生时,设计了三道关卡:第一关,生字我会认;第二关,生字我会辨;第三关,生字我会写。学生每过一关,我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因此他们的识字热情高涨,课堂上举起的小手如林。师生互教互学,生生互帮互助,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识字八”,学生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后,我设计了一个“走向课外,让学生能学”的板块,从文本中的“书包、花苞、饱满、火炮、水泡”说起,出示了一连串的词语,如“龅牙、同胞、冰雹、刨刀、鲍鱼、疱疹、咆哮、狍子”等,让学生猜一猜、读一读、说一说,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就不吝赞美。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激情燃烧,走向了追寻幸福的识字道路:追寻识字主人之路——我要学;追寻识字方法之路——我会认;追寻识字自信之路——我爱认。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表扬,能激励学生燃起识字的热情,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一定的能力,进而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大量的生字新词。
  兴趣,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先导。研究表明:做任何一件事,刻苦的结果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地识字后,教师还要将识字与写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只认不写,是浮光掠影式的认识,只有动手书写,才能将认读的过程化为手写、口念、心悟、内省的认知过程,使汉字的音、形、义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牢固的联系,从而真正完成识字任务。
其他文献
近年来,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显著的成绩,但“作文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校的作文教学,学生畏惧、厌倦写作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写作活动是一个涉及多种能力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所以,在这项活动之前,他们常常产生一种畏难的心理障碍。学生视作文如畏途,发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乐趣与成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作文的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和比较中,感知“自述”的形式,并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抓住特征,进行合理想象,有序表达。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的自述》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段,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领悟这样写
习作内容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偶尔见上一面,他(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会留在心中挥之不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这样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尔见到的陌生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完以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改一改,让人物特点更加突出。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
当下,“减负增效”是教育的热门话题,“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轻书包还给学生”,是教育的热门口号。如何在“减负”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减负不减质、减负增效”,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笔者所任教的是二年级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作业给我们带来的重复抄写、高耗低效;千篇一律、好高骛远;内容单一、思维定式等困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进。  一、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现将笔者执教一年级以来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及体会写于笔端,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大胆创新,挖掘教材中口语交际的互动因子    苏教版第一册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六次口语交际练习。这些话题来源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以“异国风情”为专题,旨在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关于本组教材的学习,教材中的导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
对于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什么该略,什么不该略呢?    一、缕缕思考略读教学的“略”    1.目标宜简,不宜繁——教学目标的“略”  这里的“略”指的是别把目标定得太全面、太细致,可以简单点。  观看了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的《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学中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合作、探究学习已成为学习的主旋律。然而,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往往容易步入误区,有些课堂看似热烈地开展着讨论活动,其实是学生在配合教师的表演。这样的课堂讨论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在互动的课堂情境中,针对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严谨思维的过程,它往往需要教师精心地选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听、说、读、写”的整合训练为板块展开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更多精彩的、经典的语言从学生口中汩汩流出,让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在思维的变换中得以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个教学的设计力求简化,一根主线贯穿全文,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即“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来展开教学,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引导学生体
作文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让小学作文教学更有效,引来“源头活水”就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汲取素材——引来作文的“源头”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注重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富有新意的材料,引来作文的“源头”,让学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