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声传译就是即席双语表达。需要精通两门以上语言,并且具有迅捷的即席反映能力和流畅的现场语言表达能力。同声传译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大家具备相应的心理素质,同时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要养成读报纸的习惯。口译与笔译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可以通过笔译使自己有所提高。
关键词:同声传译;中日;技巧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82-02
前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日经济、贸易、观光、文化交流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社会对日语口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向高端化方向发展。以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日语同传第一次走上荧屏,在受到众多人关注的同时,它也在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承受着相应的压力。近年来两国之间的国际会议越来越多,随着国际会议的增加,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会议翻译有同声传译和逐次翻译两种,以往逐次翻译较多。与逐次翻译相比,同声传译具有节省时间等特点,因此对同声传译的需求越来越多。可见,社会对高端日语口译人才越来越渴求,然而现今我国高端口译市场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高端人才的严重短缺,现有的口译人才良莠不齐、对口译人员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对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同时,通过实战训练让学生们掌握同声传译的技巧。
一、研究现状
日本的同声传译始于1969年的“阿波罗”号登陆月球。从那时起人们知道了同声传译的神奇,此后开始了同声传译的培训。现在有许多培训学校开设了同声传译课程,但主要是英语,日汉传译较少。1985年,船山仲他在视听觉外国语教育研究中发表了《同时传译的诸侧面》,论述了同声传译时注意的各方面因素。
国内对同声传译的研究也主要是英语,日语方面较少。在我国,研究日汉同声传译的有徐冰《译学论稿》(2002),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胡振平评价“徐冰教授的《日语口译学论稿》是填补中国日语学研究空白的一部力作。宋协毅的《日汉双语同声传译教学改革与突破》(2002),提出了同声传译的具体训练方法。可见,中国的同声传译起步之晚。
同声传译是一种受时间限制,而且难度极高的语言间的转换活动,在国际会议上,同传译员以“闪电般的应变速度”和令人叹服的口译技巧,成功克服双语间的转化。
二、同声传译的训练方法
(一)“影子”训练法。
影子练习要求学生在倾听源语讲话的时候,落后于讲话人2至3秒的时差,将所听的内容完整的并且准确无误的复述出来。这种练习的目的会使学生适应一心多用的同传工作形式,属于同传最基本的入门的训练手段。
(二)倒数训练法。
所谓的倒数练习法,就是使学员生先听一段讲话录音或现场发言的内容,同时从一个百位或十位数,从大到小匀速地倒数数下去。倒数练习法比影子练习法难度加大,在译员听辨源语的过程中故意设置了注意力干扰,这样会更好的促使学生养成边听边说的工作习惯。
(三)视译训练法。
在视译练习的最初阶段,学生应先认真阅读翻译稿件,扫清了语言障碍后再进行看稿口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要逐渐压缩译前准备的时间,做到拿起讲稿便能直接进行口译。
(四)广播电视同传训练法。
学生通过对正在播报或者事先录制好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同声传译训练,这样会极大地挺高学生的口译能力。而且这种训练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五)网上同传训练法。
网上同传是一条全新高效的训练方法。在国际互联网上登陆某些特定网站,借助Media Player、Real Player等播放器,对其播放的视频节目进行同传练习。这种训练方法方便快捷、内容生动丰富,而且不受时间限制,因此比其他四种方法更有优势。
同传爱好者除了掌握具体的训练方法,还需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必须经历大量会议同传实践的锻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同传工作者。
同传是一个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职业,实践性很强,如果掌握了相关的技巧就会变得相对容易。节奏章法;巧用连词;紧跟数字;被动转主动;预测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等技巧。同时应加强同传工作者的心理素质训练。同声传译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素质,在学习日语的同时应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技巧、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顺利完成同声传译的任务。
三、中日同传不准确的根源
(一)同传与文化背景。
在日汉同传时还有一类错误显然与文化有关。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王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其实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包含语言在内的一个广大的体系。语言的单调、结构,形式及其运用,无不反映着一种特定的文化。学习另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另一种文化。如果仅仅学会了语法,对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没有准备地把握和领会,那还不能说是掌握了这门语言;而且在实际的运用中,翻译中,必定会出现错误,发生交际障碍,甚至闹出笑话。
(二)敬语现象。
敬语发达是日语的一大特点,这不仅是许多省略现象的基础,同时也凸显出多数日语动词在使用上的普遍特征。如:以对方为本位、人际关系的相对性(在朝鲜语中,父母具有绝对权威,任何时候都要用最高敬称,日语则不同,拥有相对敬语)、主语不显现等。日语是一种重视交际的语言,尽管我们学习汉日对译,主要是就书面语而论,但也不能否认交际因素的存在。交际因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传统习俗以及社会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加强敬语方面的翻译训练。
(三)翻译与语境、语义的关系。
语境是决定一个句子或一个篇章段落不同于其他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翻译任何一个句子时都必须考虑语境。语义依赖于语境,语境对语义有限定作用。所谓语境即语言环境,即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客观因素。因为进行语言交际的情况不只是一种情况,使用语言时的客观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语境是多种多样语言交际情况的比较大的改变总括。 所谓内部语境即由文章本身内容和句子脉络中寻求语言生成的环境;外语环境即语言生活现实或者客观条件。前者为书本的表面语境,后者为现实生活中的语境。不管“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也好,“上下文语境和情境语境”也好,还是“微观语境与宏观语境”也罢,无非是指直接影响语义理解表达的狭义上的语境和间接影响语义理解和表达的广义的语境,再具体地说,就是影响语义表达的语言本身的因素和超出语言之外的因素,也就是说前者是由词的前后、句子的上下关系、句段与句段间的连续而形成的一种显性的语境;后者所涉及的则超出了语言本身的范围,即语言以外的因素,广义上讲应该是文化范畴的隐形的语境。语言交际必须符合语言环境。谚语里说得好,“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反过来,语境对于语言的运用和词语的词义等有着制约的功能,我们可以凭借语境来确定比较准确的语义,从而成为翻译活动中的语义转换的关键。
结语
无论日汉、还是英汉间的同声传译训练时,都可以采用一些共通的方法来进行;注重翻译结果的同时注重翻译过程。 在日语课堂中除了给学生理论指导,既讲解翻译理论,也讲解翻译技巧。创造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应加强平日的具体同传训练方法,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技能则重在能力,技巧则偏于技法。技能大多是可以通过机械训练,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能力,属于基本功的训练。而技巧训练,需要建立在对原语和目的语语言转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需要总结出有规律、行之有效的技法和手段。技能与技巧训练相互呼应,只有技能与技巧兼备,才能顺利完成同声传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口译特点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OO3(6).
[2]张吉良.同声传译的自我训练途径[J]. 中国翻译,2004(5)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2OO2(5).
[4]朱健平. 同声传译中的技能技巧训练与同传标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5]苏琦.篇章的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2(2).
[6]席巧玲,汉日翻译教学例谈〔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王淑敏,荣高月.实用文语境教学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8]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 [J].中国翻译,2OO2(5).
[9]罗新璋.翻译论集[M].商务印书馆,1984.
[10]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OO1(3).
[11]陶振孝.关于文学翻译的思考 [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2).
[1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作者简介:吴丽艳,1979年10月生,辽宁省大连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文是辽宁省成人教育学会项目“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LC1519)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同声传译;中日;技巧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82-02
前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日经济、贸易、观光、文化交流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社会对日语口译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向高端化方向发展。以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日语同传第一次走上荧屏,在受到众多人关注的同时,它也在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承受着相应的压力。近年来两国之间的国际会议越来越多,随着国际会议的增加,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会议翻译有同声传译和逐次翻译两种,以往逐次翻译较多。与逐次翻译相比,同声传译具有节省时间等特点,因此对同声传译的需求越来越多。可见,社会对高端日语口译人才越来越渴求,然而现今我国高端口译市场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高端人才的严重短缺,现有的口译人才良莠不齐、对口译人员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对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同时,通过实战训练让学生们掌握同声传译的技巧。
一、研究现状
日本的同声传译始于1969年的“阿波罗”号登陆月球。从那时起人们知道了同声传译的神奇,此后开始了同声传译的培训。现在有许多培训学校开设了同声传译课程,但主要是英语,日汉传译较少。1985年,船山仲他在视听觉外国语教育研究中发表了《同时传译的诸侧面》,论述了同声传译时注意的各方面因素。
国内对同声传译的研究也主要是英语,日语方面较少。在我国,研究日汉同声传译的有徐冰《译学论稿》(2002),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胡振平评价“徐冰教授的《日语口译学论稿》是填补中国日语学研究空白的一部力作。宋协毅的《日汉双语同声传译教学改革与突破》(2002),提出了同声传译的具体训练方法。可见,中国的同声传译起步之晚。
同声传译是一种受时间限制,而且难度极高的语言间的转换活动,在国际会议上,同传译员以“闪电般的应变速度”和令人叹服的口译技巧,成功克服双语间的转化。
二、同声传译的训练方法
(一)“影子”训练法。
影子练习要求学生在倾听源语讲话的时候,落后于讲话人2至3秒的时差,将所听的内容完整的并且准确无误的复述出来。这种练习的目的会使学生适应一心多用的同传工作形式,属于同传最基本的入门的训练手段。
(二)倒数训练法。
所谓的倒数练习法,就是使学员生先听一段讲话录音或现场发言的内容,同时从一个百位或十位数,从大到小匀速地倒数数下去。倒数练习法比影子练习法难度加大,在译员听辨源语的过程中故意设置了注意力干扰,这样会更好的促使学生养成边听边说的工作习惯。
(三)视译训练法。
在视译练习的最初阶段,学生应先认真阅读翻译稿件,扫清了语言障碍后再进行看稿口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要逐渐压缩译前准备的时间,做到拿起讲稿便能直接进行口译。
(四)广播电视同传训练法。
学生通过对正在播报或者事先录制好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同声传译训练,这样会极大地挺高学生的口译能力。而且这种训练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五)网上同传训练法。
网上同传是一条全新高效的训练方法。在国际互联网上登陆某些特定网站,借助Media Player、Real Player等播放器,对其播放的视频节目进行同传练习。这种训练方法方便快捷、内容生动丰富,而且不受时间限制,因此比其他四种方法更有优势。
同传爱好者除了掌握具体的训练方法,还需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必须经历大量会议同传实践的锻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同传工作者。
同传是一个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职业,实践性很强,如果掌握了相关的技巧就会变得相对容易。节奏章法;巧用连词;紧跟数字;被动转主动;预测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等技巧。同时应加强同传工作者的心理素质训练。同声传译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素质,在学习日语的同时应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技巧、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顺利完成同声传译的任务。
三、中日同传不准确的根源
(一)同传与文化背景。
在日汉同传时还有一类错误显然与文化有关。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王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其实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包含语言在内的一个广大的体系。语言的单调、结构,形式及其运用,无不反映着一种特定的文化。学习另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另一种文化。如果仅仅学会了语法,对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没有准备地把握和领会,那还不能说是掌握了这门语言;而且在实际的运用中,翻译中,必定会出现错误,发生交际障碍,甚至闹出笑话。
(二)敬语现象。
敬语发达是日语的一大特点,这不仅是许多省略现象的基础,同时也凸显出多数日语动词在使用上的普遍特征。如:以对方为本位、人际关系的相对性(在朝鲜语中,父母具有绝对权威,任何时候都要用最高敬称,日语则不同,拥有相对敬语)、主语不显现等。日语是一种重视交际的语言,尽管我们学习汉日对译,主要是就书面语而论,但也不能否认交际因素的存在。交际因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传统习俗以及社会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加强敬语方面的翻译训练。
(三)翻译与语境、语义的关系。
语境是决定一个句子或一个篇章段落不同于其他的重要因素。我们在翻译任何一个句子时都必须考虑语境。语义依赖于语境,语境对语义有限定作用。所谓语境即语言环境,即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客观因素。因为进行语言交际的情况不只是一种情况,使用语言时的客观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语境是多种多样语言交际情况的比较大的改变总括。 所谓内部语境即由文章本身内容和句子脉络中寻求语言生成的环境;外语环境即语言生活现实或者客观条件。前者为书本的表面语境,后者为现实生活中的语境。不管“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也好,“上下文语境和情境语境”也好,还是“微观语境与宏观语境”也罢,无非是指直接影响语义理解表达的狭义上的语境和间接影响语义理解和表达的广义的语境,再具体地说,就是影响语义表达的语言本身的因素和超出语言之外的因素,也就是说前者是由词的前后、句子的上下关系、句段与句段间的连续而形成的一种显性的语境;后者所涉及的则超出了语言本身的范围,即语言以外的因素,广义上讲应该是文化范畴的隐形的语境。语言交际必须符合语言环境。谚语里说得好,“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反过来,语境对于语言的运用和词语的词义等有着制约的功能,我们可以凭借语境来确定比较准确的语义,从而成为翻译活动中的语义转换的关键。
结语
无论日汉、还是英汉间的同声传译训练时,都可以采用一些共通的方法来进行;注重翻译结果的同时注重翻译过程。 在日语课堂中除了给学生理论指导,既讲解翻译理论,也讲解翻译技巧。创造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应加强平日的具体同传训练方法,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技能则重在能力,技巧则偏于技法。技能大多是可以通过机械训练,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能力,属于基本功的训练。而技巧训练,需要建立在对原语和目的语语言转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需要总结出有规律、行之有效的技法和手段。技能与技巧训练相互呼应,只有技能与技巧兼备,才能顺利完成同声传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口译特点与口译教学[J].中国翻译,2OO3(6).
[2]张吉良.同声传译的自我训练途径[J]. 中国翻译,2004(5)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2OO2(5).
[4]朱健平. 同声传译中的技能技巧训练与同传标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5]苏琦.篇章的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2(2).
[6]席巧玲,汉日翻译教学例谈〔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王淑敏,荣高月.实用文语境教学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8]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 [J].中国翻译,2OO2(5).
[9]罗新璋.翻译论集[M].商务印书馆,1984.
[10]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OO1(3).
[11]陶振孝.关于文学翻译的思考 [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2).
[1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作者简介:吴丽艳,1979年10月生,辽宁省大连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文是辽宁省成人教育学会项目“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LC151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