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篮球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同时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培养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并结合体育教学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作风的教育。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学习各专项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实现的。而各类运动项目中的任何一个技术动作,都有它的结构特点、运动规律和特定的“规范”要求,这些特点、规律和“规范”要求是由人体结构及机体活动的客观规律和运动力学的原理所决定的。那么,学习和正确掌握体育技术动作对青少年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富于想象,求知欲高,对新鲜事物敏感,兴趣广泛,爱活动;生理上表现为神经系统兴奋性高,模仿能力强,掌握动作快,容易形成动力定型。在课中加强技术动作“规范”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而且有利于建立正确动力定型,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强技术动作的“规范”教学,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讲“规范”
讲“规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最初阶段,把每个动作的“规范”向学生讲清楚,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动作的过程中有科学的依据。因此,讲“规范”是诱导学生掌握正确“规范”动作的向导。为此,教师必须从理论上吃透教材,真正弄懂动作的原理,掌握动作的实质和规格,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做“规范”
就是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做到“规范”化。如果说讲解动作“规范”是诱导学生对动作具有抽象的概念的话,那么“规范”化的示范动作则是使学生由抽象的概念深化为直观的感受。从生理学的观点说,即使学生各种感受器官在讲解所形成的感性基础上进一步相互作用,以接通大脑皮质的相应中枢,进而指挥肌肉协调活动,更好地建立形象概念和完成实际操作。所以说“规范”的示范动作具有深刻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模仿。这也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对体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教师应在动作“规范”上下工夫,扎实掌握正确的动作“规范”。体育教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影剧导演,有丰富的生理知识和逼真的表演技巧,才能诱导演员进入角色,让他们逼真地仿效,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教“规范”
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动作的结构,从实际出发,分步骤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并贯彻到组织教学的全过程中。当然,任何一个教学步骤与手段的选择与确定,都必须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做到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符合学生实际,才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完整动作。做到这一点的前提,首先是教师掌握正确动作的结构原理,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研究,提高对每个规范动作的教法水平。只有教法合理,教学手段符合动作“规范”和学生实际,才能缩短学生掌握动作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练“规范”
正确“规范”动作定型的形成是多次重复强化而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为此,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保障有足够的时间严格地按“规范”要求练。其中“严”是练的关键。“严师出高徒”,“熟能生巧”,只有严格要求,反复多练,才能做到动作“规范”化的定型。
在“规范”化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错误动作,防止与纠正错误动作的关键在于掌握学生情况(如性别、年龄和心理特征、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原有的基础和当前的精神状态,以及所处的掌握动作的具体阶段)。教师只有确实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才能选择正确教法,才有助于分析和掌握产生错误的原因,并给予纠正。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重复讲解示范法。即重复讲解与示范“规范”化的动作,使学生重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正确的动作规范是衡量动作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教师只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真正掌握了正确的动作规范,才能分辨出正确与错误的动作。
(二)强化正确动作法。即重复练习正确动作。随着正确动作重复次数的增多和时间的延长,“消退抑制”加强,正确的动力定型逐步建立,错误动作便可逐步纠正。
(三)改变练习条件法。当学生因在正规条件下练习产生紧张情绪而出现错误时,可以改变练习条件进行教学。
(四)采取輔助器材纠正法。如:篮球投篮出手后弧度低,可以在高空挂线或吊物,使球通过物体以增加出手角度,达到提高抛物线的目的。
(五)信号提示法。即采取语言或其他信号提示学生。如:当学生做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动作侧身不够时,可以增加防守队员,并有意用手打球,迫使突破队员侧身护球。当发现学生突破后蹬地力量不够而影响速度时,教师可以用手推拍其臀部,给予外力助速等。
(六)对比法。把学生的错误动作与“规范”动作进行对比,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分析,增强鉴别错误与正确动作的能力,从而诱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自觉改正错误动作。
总之,在中学体育课篮球教学中,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旦发现错误,就要及早抓住并分析情况,采取合理纠正手段,就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加强技术动作的“规范”教学,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讲“规范”
讲“规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最初阶段,把每个动作的“规范”向学生讲清楚,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动作的过程中有科学的依据。因此,讲“规范”是诱导学生掌握正确“规范”动作的向导。为此,教师必须从理论上吃透教材,真正弄懂动作的原理,掌握动作的实质和规格,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做“规范”
就是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做到“规范”化。如果说讲解动作“规范”是诱导学生对动作具有抽象的概念的话,那么“规范”化的示范动作则是使学生由抽象的概念深化为直观的感受。从生理学的观点说,即使学生各种感受器官在讲解所形成的感性基础上进一步相互作用,以接通大脑皮质的相应中枢,进而指挥肌肉协调活动,更好地建立形象概念和完成实际操作。所以说“规范”的示范动作具有深刻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模仿。这也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对体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教师应在动作“规范”上下工夫,扎实掌握正确的动作“规范”。体育教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影剧导演,有丰富的生理知识和逼真的表演技巧,才能诱导演员进入角色,让他们逼真地仿效,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教“规范”
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动作的结构,从实际出发,分步骤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并贯彻到组织教学的全过程中。当然,任何一个教学步骤与手段的选择与确定,都必须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做到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符合学生实际,才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完整动作。做到这一点的前提,首先是教师掌握正确动作的结构原理,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研究,提高对每个规范动作的教法水平。只有教法合理,教学手段符合动作“规范”和学生实际,才能缩短学生掌握动作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练“规范”
正确“规范”动作定型的形成是多次重复强化而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为此,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保障有足够的时间严格地按“规范”要求练。其中“严”是练的关键。“严师出高徒”,“熟能生巧”,只有严格要求,反复多练,才能做到动作“规范”化的定型。
在“规范”化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错误动作,防止与纠正错误动作的关键在于掌握学生情况(如性别、年龄和心理特征、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原有的基础和当前的精神状态,以及所处的掌握动作的具体阶段)。教师只有确实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才能选择正确教法,才有助于分析和掌握产生错误的原因,并给予纠正。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重复讲解示范法。即重复讲解与示范“规范”化的动作,使学生重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正确的动作规范是衡量动作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教师只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真正掌握了正确的动作规范,才能分辨出正确与错误的动作。
(二)强化正确动作法。即重复练习正确动作。随着正确动作重复次数的增多和时间的延长,“消退抑制”加强,正确的动力定型逐步建立,错误动作便可逐步纠正。
(三)改变练习条件法。当学生因在正规条件下练习产生紧张情绪而出现错误时,可以改变练习条件进行教学。
(四)采取輔助器材纠正法。如:篮球投篮出手后弧度低,可以在高空挂线或吊物,使球通过物体以增加出手角度,达到提高抛物线的目的。
(五)信号提示法。即采取语言或其他信号提示学生。如:当学生做篮球交叉步持球突破动作侧身不够时,可以增加防守队员,并有意用手打球,迫使突破队员侧身护球。当发现学生突破后蹬地力量不够而影响速度时,教师可以用手推拍其臀部,给予外力助速等。
(六)对比法。把学生的错误动作与“规范”动作进行对比,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分析,增强鉴别错误与正确动作的能力,从而诱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自觉改正错误动作。
总之,在中学体育课篮球教学中,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旦发现错误,就要及早抓住并分析情况,采取合理纠正手段,就能收到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