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需要有合理的、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做支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主要是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确定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程、人文社会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等内容。
关键词:构建 合理 课程体系
一、工程概况
共有30m预应力箱形梁163片,25m预应力箱形梁29片。根据箱梁特点,拟采用DF220型轮胎式运梁台车运梁,JQ600型架桥机架梁。箱梁采取逐孔架设,架梁周期为1孔/天。架梁时运梁台车直接在梁场存梁区取梁后沿施工便道经过路基运往及已架桥面(包括连续箱梁)将待架箱梁运送到架桥机腹腔内进行架设。架设完全部箱梁后,运梁台车托运架梁机和下导梁退场。
二、具体施工程序设计如下
1、箱形梁运输、安装工艺流程设计:
起重机提梁至运梁台车,运梁→喂梁支腿起顶,后支腿展开→喂梁,箱梁喂至起重机下准确就位→后支腿复位垫牢,喂梁支腿脱空→起重机起吊箱梁→运梁台车腿出,导梁纵移一跨→支座抄垫,箱梁下落就位→起重机纵移→下一架梁准备。
(1)、架梁工序说明:
(2)、架桥机作业程序:
1)喂梁、吊梁:
A、喂梁时起重机喂梁支腿起顶受力使后支腿脱空,向两侧开启让出净空,运梁台车通过下导梁将待架箱梁运至待架位置上。
B、操作架桥机后支腿伸展油缸使后支腿复位,后支腿上端与横梁销接,下端垫牢在预应力箱梁上。喂梁支腿卸载,后支腿承载。
C、通过预制箱梁顶板上的吊梁孔安装吊具,起重机起重小车将箱梁起吊脱离运梁台车,台车退至梁场运梁。
2)前移下导梁:
A、退出运梁台车后,解出导梁与箱梁间的连接,将导梁下支承转换为纵移支承。运起重机台车停在导梁前端,以保证导梁后支点离开后方墩时的稳定。
B、利用下导梁的牵引机构和墩顶上的托辊,牵引下导梁纵移一跨。
3)将导梁下支承转换为运梁支承状态。
4)起重机落梁、架设就位:
同步开动起重机上的卷扬机,将箱梁缓慢落下。当支座底板距支承垫石面约20cm左右时,停止。必要时用起重小车的微调机构,使箱梁纵横向位置准确,并调平箱梁。根据四个支承垫石顶面高差,在四个支承垫石顶面摊铺环氧砂浆,使其高差在设计允许范围内,落梁。
5)起重机纵移:
A、箱梁架设到位后,将后跨箱梁和前方下导梁可靠连接。
B、顶升喂梁支腿,将运起重机后台车运行到后支腿下并将车轮抄死,与后支腿横梁固定,喂梁支腿卸载。起重机后端支承在台车上。
C、顶升前支腿,将运起重机前台车就位于前支腿横梁下,台车车轮抄死,前支腿支承在台车上并与之固定,前支腿松顶。起重机前端支承在台车上。
D、拆除前后车车轮下的抄垫,利用运起重机前、后台车,同步将起重机走行一跨,完成起重机纵移。
E、起重机走行到位后,顶升前支腿支于桥墩垫石上,前支腿横梁与运起重机前台车脱离。顶升喂梁支腿,后支腿与运起重机后台车脱离。后支腿支承在已架箱梁桥面上,架桥机处于待喂梁状态,下一架梁循环开始。
6)架桥机跨度变更:
A、起重机前支腿和后部喂梁支腿顶升抄垫。
B、运起重机后台车走行到位并与后支腿固定。
C、拆除后支腿与起重机主梁的连接,使主梁与后支腿分离。
D、运起重机后台车将后支腿运到相应变更跨度位置与起重机主梁安装固定。
E、将架桥机前、后台车送至前跨下导梁前端。
F、拆除部分上平联杆件,将后部吊梁小车移至变更跨的起吊位置固定,再恢复上平联杆件。
7)桥台处(或连续箱梁处)的架梁:
桥台处的2孔梁架设需每孔设1~2个临时墩,另用吊机配合在下导梁走行时,根据桥台位置逐段拆除。架最后一跨梁时需收缩前支腿支在桥台上(或连续箱梁上)。起吊箱梁后可在膺架上横移下导梁,让出箱梁空间以便落梁。也可安排桥台台帽以上砼暂不施工,在架设箱梁时,导梁不拆除,利用后台填土铺设道路,导梁纵移至台后,架设最后一孔箱梁后,导梁在台后拆除。
(3)运梁台车组装及箱梁装车运输:
每片箱梁运输需2台DF220型运梁台车,每台台车由走型部分、承重部分、顶梁液压部分及动力四大部分组成。装梁前首先按箱梁跨度调整前后两台运梁台车的间距,然后检查两台车上四个支座的油缸,使油缸事先伸出50mm左右,并且使一端台车上的两支座油缸串联为一整体,另一台车上的两支座油缸独立工作,以保证箱梁在运输过程中四点受力均匀。然后用两台220t的门吊机将箱梁从存梁台座上吊起,移至运梁台车上部落梁,在箱梁底离台车上支座顶面约250mm左右时进行精确对位,使箱梁重心线与运梁车中心线重合,允许误差为±30mm,然后落梁就位。装梁后对台车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无误后方可驱动运梁。运梁最高速度不得超过2.5km/h,并严密注视路面情况,在箱梁运输过程中严禁紧急制动。当运行中各仪表显示超过正常值时,立即停车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运梁车前由专人引路,并清除路障;运梁车两边有专人观察路基状况,发现路基变化,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保证运梁车安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教司[ 2007] 1号).[Z].200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司[2007]2号)[Z].2007.
关键词:构建 合理 课程体系
一、工程概况
共有30m预应力箱形梁163片,25m预应力箱形梁29片。根据箱梁特点,拟采用DF220型轮胎式运梁台车运梁,JQ600型架桥机架梁。箱梁采取逐孔架设,架梁周期为1孔/天。架梁时运梁台车直接在梁场存梁区取梁后沿施工便道经过路基运往及已架桥面(包括连续箱梁)将待架箱梁运送到架桥机腹腔内进行架设。架设完全部箱梁后,运梁台车托运架梁机和下导梁退场。
二、具体施工程序设计如下
1、箱形梁运输、安装工艺流程设计:
起重机提梁至运梁台车,运梁→喂梁支腿起顶,后支腿展开→喂梁,箱梁喂至起重机下准确就位→后支腿复位垫牢,喂梁支腿脱空→起重机起吊箱梁→运梁台车腿出,导梁纵移一跨→支座抄垫,箱梁下落就位→起重机纵移→下一架梁准备。
(1)、架梁工序说明:
(2)、架桥机作业程序:
1)喂梁、吊梁:
A、喂梁时起重机喂梁支腿起顶受力使后支腿脱空,向两侧开启让出净空,运梁台车通过下导梁将待架箱梁运至待架位置上。
B、操作架桥机后支腿伸展油缸使后支腿复位,后支腿上端与横梁销接,下端垫牢在预应力箱梁上。喂梁支腿卸载,后支腿承载。
C、通过预制箱梁顶板上的吊梁孔安装吊具,起重机起重小车将箱梁起吊脱离运梁台车,台车退至梁场运梁。
2)前移下导梁:
A、退出运梁台车后,解出导梁与箱梁间的连接,将导梁下支承转换为纵移支承。运起重机台车停在导梁前端,以保证导梁后支点离开后方墩时的稳定。
B、利用下导梁的牵引机构和墩顶上的托辊,牵引下导梁纵移一跨。
3)将导梁下支承转换为运梁支承状态。
4)起重机落梁、架设就位:
同步开动起重机上的卷扬机,将箱梁缓慢落下。当支座底板距支承垫石面约20cm左右时,停止。必要时用起重小车的微调机构,使箱梁纵横向位置准确,并调平箱梁。根据四个支承垫石顶面高差,在四个支承垫石顶面摊铺环氧砂浆,使其高差在设计允许范围内,落梁。
5)起重机纵移:
A、箱梁架设到位后,将后跨箱梁和前方下导梁可靠连接。
B、顶升喂梁支腿,将运起重机后台车运行到后支腿下并将车轮抄死,与后支腿横梁固定,喂梁支腿卸载。起重机后端支承在台车上。
C、顶升前支腿,将运起重机前台车就位于前支腿横梁下,台车车轮抄死,前支腿支承在台车上并与之固定,前支腿松顶。起重机前端支承在台车上。
D、拆除前后车车轮下的抄垫,利用运起重机前、后台车,同步将起重机走行一跨,完成起重机纵移。
E、起重机走行到位后,顶升前支腿支于桥墩垫石上,前支腿横梁与运起重机前台车脱离。顶升喂梁支腿,后支腿与运起重机后台车脱离。后支腿支承在已架箱梁桥面上,架桥机处于待喂梁状态,下一架梁循环开始。
6)架桥机跨度变更:
A、起重机前支腿和后部喂梁支腿顶升抄垫。
B、运起重机后台车走行到位并与后支腿固定。
C、拆除后支腿与起重机主梁的连接,使主梁与后支腿分离。
D、运起重机后台车将后支腿运到相应变更跨度位置与起重机主梁安装固定。
E、将架桥机前、后台车送至前跨下导梁前端。
F、拆除部分上平联杆件,将后部吊梁小车移至变更跨的起吊位置固定,再恢复上平联杆件。
7)桥台处(或连续箱梁处)的架梁:
桥台处的2孔梁架设需每孔设1~2个临时墩,另用吊机配合在下导梁走行时,根据桥台位置逐段拆除。架最后一跨梁时需收缩前支腿支在桥台上(或连续箱梁上)。起吊箱梁后可在膺架上横移下导梁,让出箱梁空间以便落梁。也可安排桥台台帽以上砼暂不施工,在架设箱梁时,导梁不拆除,利用后台填土铺设道路,导梁纵移至台后,架设最后一孔箱梁后,导梁在台后拆除。
(3)运梁台车组装及箱梁装车运输:
每片箱梁运输需2台DF220型运梁台车,每台台车由走型部分、承重部分、顶梁液压部分及动力四大部分组成。装梁前首先按箱梁跨度调整前后两台运梁台车的间距,然后检查两台车上四个支座的油缸,使油缸事先伸出50mm左右,并且使一端台车上的两支座油缸串联为一整体,另一台车上的两支座油缸独立工作,以保证箱梁在运输过程中四点受力均匀。然后用两台220t的门吊机将箱梁从存梁台座上吊起,移至运梁台车上部落梁,在箱梁底离台车上支座顶面约250mm左右时进行精确对位,使箱梁重心线与运梁车中心线重合,允许误差为±30mm,然后落梁就位。装梁后对台车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无误后方可驱动运梁。运梁最高速度不得超过2.5km/h,并严密注视路面情况,在箱梁运输过程中严禁紧急制动。当运行中各仪表显示超过正常值时,立即停车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运梁车前由专人引路,并清除路障;运梁车两边有专人观察路基状况,发现路基变化,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保证运梁车安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教司[ 2007] 1号).[Z].200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司[2007]2号)[Z].2007.